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统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期末综合训练一、单选题1.小米汽车自上市以来,销量远超预期,未来有望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最大高家之一小米的成功让创始人雷军更加坚信“全力以赴”的力量,他希望大家同他一样,敢于尝试和拼搏,更加自信,勇往直前。这体现出( )A.有了自信,梦想就一定可以实现B.勇敢尝试就能体验成功带来的自信C.自强可以让我们战胜一切困难D.自信让人乐观坚定,不轻言放弃2.自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每个人都有自尊的需要,下列行为属于“自尊”的是( )①小刚听不得别人批评,每次总找很多理由为自己辩护②数学老师夸赞小明解题方法很新颖,同学投以赞许的目光,他感到骄傲③老师说莉莉最近作业不认真,莉莉听后既难过又惭愧④小吴答应别人的事总是做不到,久而久之,大家都不相信他说的话了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3.因为热爱祖国,文天祥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宣言;因为思念亲人,苏轼送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为建功立业,曹操想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由此可见( )A.有情感就一定有伟大的作品 B.情感比情绪更加稳定、深刻C.情感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 D.情感与想象力、创造力相关4.下面是学校“阳光心理信箱”里的留言摘录:◎参加跑步等体育活动能帮助我转移注意,化解烦恼。◎不开心时,我与值得信赖的师长交流,心情就变好了。◎通过写信的方式把不良感受写出来,可以让我冷静下来。这些留言的共同主题是( )A.悦纳生理变化 B.学会调控情绪C.学会自我保护 D.品味美好情感5.同学们在课堂上就“品味美好情感”分享了各自的经历:小东:我和班上同学在学校运动会的拔河比赛中取得了胜利,为班级赢得了荣誉。比赛结束后我们欢呼雀跃,和班主任围在一起庆祝。小莹:在以“成长”为主题的青春仪式上,我分享了成长中难忘的故事,情不自禁地对台下的父母说:“爸爸妈妈,我爱你们!”父母的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微笑。基于上述经历,你可以收获的道理是( )①创造美好情感需要我们主动承担责任②只要与人交往就能获得积极情感体验③传递情感正能量有利于构建和谐集体④学会转化消极情感可以促进我们成长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通常,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是协调的,然而,青春期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往往并不同步,这种不平衡状态的后果( )A.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现象B.必然导致烦恼焦虑等负面情绪C.造成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育D.往往会引发青春期的心理矛盾7.以下是某班级“留下你的笑脸”留言墙的内容摘录。留言内容的共同主题是( )参加跑步等体育活动能帮助我转移注意,缓解此刻的焦躁。 不开心时,我与值得信赖的师长交流,心情就变好了。 通过书信的方式把不良感受写出来,可以让我冷静下来。A.学会关爱他人 B.学会认识挫折C.合理调节情绪 D.正确认识自我8.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说:“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领域取得新成果。嫦娥六号首次月背采样,梦想号探秘大洋,深中通道踏浪海天,南极秦岭站崛起冰原……”一系列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无数科技工作者自强不息的努力。这表明( )A.自强能让我们战胜一切困难B.自强是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C.只有科技工作者才需要自强D.自强的人都能够成为科学家9.某校学生参观了“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同学们看到展出的“无人驾驶拖拉机”“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模型”“东风-41导弹”,自信感油然而生。这说明新时代青少年的自信来源于( )A.成长过程中积累的实力B.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C.和他人交往中获得的肯定D.从国家繁荣富强中获得的成就感和自豪感10.根据所学知识,思维导图中的“?”应该填( )A.人须有自尊 B.人要有自信 C.人要自强 D.人要自立11.“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理不容,我便逆转这乾坤。”这是2025年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一句经典台词。这句话体现了人要( )A.维护自尊 B.自信自强 C.狂妄自负 D.知廉耻明是非12.后汉东莱太守杨震经过管辖地昌邑县时,县令王密送去十金,并说“暮夜无知者”。杨震严词拒绝,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人们因此称他为“四知太守”。这一故事启示我们( )A.要自信,客观地对待自己B.要自尊,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C.要自负,遇事有长远打算D.要自强,拥有不断进取的精神13.某家餐馆遭人偷盗后,老板不仅没有报警,还在门口设立了一个爱心捐款箱。老板在里面放了100块钱的零钱,以供路人应急取用。爱心捐款箱设立一个月后,里面的钱没有少,反而还多了。对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①餐馆老板的爱心行动可以杜绝偷盗行为的发生②餐馆老板这么做是想出名,从而增加店内收益③餐馆老板是在用热情和行动来影响周围的环境④学习餐馆老板转化消极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4.春节假期,小崔到丹霞山爬山,怡人的景色使她心情愉悦。影响小崔心情的因素是( )A.生活事件 B.外部环境C.对事物的观念和看法 D.个人的性格特点15.“士可杀不可辱”出自《礼记·儒行》。该句有这样一个典故:广州都督裴伷先获罪下狱,唐玄宗不知如何处理。宰相张嘉贞提议对其实施廷杖;而另一名宰相张说却认为“士可杀不可辱”“有罪应死则死,应流则流”,不应该再侮辱罪人。这说明( )A.维护人格尊严是个人的事情,与他人无关B.生命不是最重要的,人格最重要C.面对他人的批评,我们要有平和、豁达的心态D.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小小少年很少烦恼,但愿永远这样好。”歌词很美,但当我们步入青春期,烦恼和心理矛盾随之产生,处理不好就会成为我们前进的阻力。(1)你曾遇到过哪些青春烦恼 请举个例子。(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克服青春期的心理烦恼 17.【做自强好少年】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华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限光明。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1)新时代自强的你,怎样做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青少年要发扬哪些优良传统 (3)当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把哪两者结合起来,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18.材料 中华传统文化如果从整体性把握,那么人文精神可以说是最主要和最鲜明的特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具体地说,“人文”的主要内涵是指以礼乐教化为本,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一个人伦有序的理想文明社会。(1)请运用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人文精神?(2)中华人文精神有哪些丰富内涵?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胎儿有继承、接受赠与权利,见义勇为者不承担民事责任,“霸座”“买短乘长”必须管……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共1200多个条文,覆盖一个公民生老病死的全部生活。从出生到死亡,人们过日子所遇到的所有细碎问题,民法典都会照顾到,民法典是一部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色的民事百科全书。材料二 民有所呼,法有所应。民法典以人民为中心,对接人民的法治需求,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急实实在在地写进了法律条文中,更好地为百姓幸福生活保驾护航。正如一些网友所说,民法典是一部“宝典”,遇到问题可以找法说理,解决问题可以依法办事。(1)民法典是一部怎样的法律?(2)实施民法典有何意义?20.尚德中学计划开展校园安全与反欺凌专项活动,拟通过“模拟法庭”等形式增强学生法治意识,构建和谐校园。以下是活动方案节选:一、活动主题:"法治护航成长,共建无欺凌校园" 二、活动目的:____ 三、活动时间:2025年6月15日(周五)14:00-16:30 四、参与人员:初二年级学生代表、班主任、校法制辅导员,总人数限80人。 五、活动内容: 前期准备:校法制辅导员收集校园欺凌典型案例,学生分组讨论案例法律依据; 角色分配:学生自愿报名扮演法官、律师、当事人等角色; 模拟法庭:完整模拟庭审流程,重点分析欺凌行为的法律后果; 总结反思:参与者撰写活动心得,班主任汇总意见。 六、注意事项:参与者需遵守纪律,不得随意离场。(1)请从“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角度,分析学校开展此类活动的目的。(2)在“模拟法庭”中,某小组讨论了一起校园欺凌案例:初二学生王某因琐事多次辱骂、殴打同学李某,并拍摄视频传播。结合法律知识,分析王某的行为可能违反哪些法律,并说明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3)请运用所学知识,为青少年有效预防校园欺凌,提出几条具体措施。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4页,共6页第3页,共6页《统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期末综合训练》参考答案1.D2.B3.D4.B5.A6.D7.C8.B9.D10.A11.B12.B13.D14.B15.D16.(1)渴望自主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可爸爸妈妈过多的干预让我厌烦;心理上的成人感和幼稚并存、不愿意和父母谈心等。(2)①参加集体活动,放松自己;②通过求助他人,学习化解烦恼的方法;③通过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接纳和调适青春期的矛盾心理;④学习自我调节,成为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17.(1)①不断克服自己的弱点,战胜自己、超越自己。②培养坚强的意志、进取的精神和不懈的坚持。③努力学习知识,提升自身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2)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②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拼搏。③传承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不断努力奋斗。④秉持团结协作精神,与他人携手共进。(3)把个人理想追求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结合起来。18.(1)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强调以人文化成天下,以人类社会和人本身发展的道理来教育世人,达到促进社会和谐、成就美好人生的目的,并由此发展出影响深远的中华人文精神。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2)①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②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③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④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19.(1)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2)实施民法典,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20.(1)①增强未成年人法治观念,明确欺凌行为的法律后果,强化法律约束力;②提升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③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学校保护”要求,营造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2)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王某的辱骂、殴打行为侵犯他人人身权利,涉嫌寻衅滋事或故意伤害。需承担行政责任,公安机关可对王某予以训诫或行政处罚。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校园欺凌行为违反了学校保护中禁止学生欺凌的相关规定。需承担学校方面的责任,学校可对王某进行纪律处分,并开展法治教育。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传播视频侵犯李某的肖像权、名誉权,需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可要求王某及其监护人公开道歉、索要医疗费、精神损失费等赔偿。(3)①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规范自身行为,明确自身权利与义务;②遵守法律法规,杜绝不良行为,自觉抵制不良诱惑。不实施、不围观欺凌行为;③善用社会资源,及时求助,依法维权,敢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④积极参与反欺凌宣传活动,带动同学共建友善校园。答案第2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