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玉溪一中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6月月考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碳素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约5000年的南佐遗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如表为考古工作者在遗址内发现的部分文物遗存。从这些遗存可以推断出南佐地区
动物遗存 猪骨、鹿角
植物遗存 碳化的稻、粟、黍
骨器 笄、锥、针、镞
陶器 红陶、白陶、黑陶、灰陶
石器 锛、铲、刀、凿、石球、刮削器
建筑材料 土坯、陶砖
A.手工业领先于世界 B.人们的定居生活逐渐形成
C.早期国家已经出现 D.家庭是最基本的生产单位
2.秦朝,尚书与尚衣、尚食、尚浴等同属皇帝身边的小臣,负责收发文书和保管图籍。光武帝刘秀则有尚书6人,下面有侍郎36人起草文书,又有令史18人抄誊文书,尚书台成为复杂机构,形成“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局面。这一变化
A.加强了皇权专制 B.造成人浮于事的局面
C.削弱了中央集权 D.开创了中朝外朝制度
3.汉武帝时御史大夫桑弘羊有言:“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吴王专山泽之饶,薄赋其民,赈赡穷乏,以成私威。”材料反映了当时
A.地方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B.地方门阀士族的势力壮大
C.国家强化经济管控的必要性 D.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产生
4.魏晋时期,许多文人雅士热衷于服药行散,追求一种“飘飘欲仙”的状态,甚至将其视为一种时尚潮流。行散需要穿着宽松的衣服,且要不停走动来散发药力,这使得宽袍大袖的服饰风格大为流行。这种现象反映了
A.儒家思想对社会风尚的深刻影响
B.经济发展推动服饰文化的创新
C.医学进步促使人们追求养生之道
D.社会动荡下文人精神的迷茫与寄托
5.唐太宗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作赞辞,认为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命弘文馆摹拓《兰亭序》分赐宗室重臣,又敕令虞世南撰《笔髓论》确立官方书法规范。这一做法
A.推动了书法艺术创新 B.强化了李唐文化权威
C.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 D.削弱了士族文化垄断
6.南宋时,杭州的官方名称是“行在所”,也称杭都,杭京,京城,官民们把开封仍尊为“京师”。杭州城的建造多仿照开封城,又带有东南沿海地区的特色,商业氛围更加浓厚。南宋都城的状况反映了
A.南宋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两京制度
B.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逐渐分离
C.国家统一理想与偏安现状的矛盾
D.专业化商业手工业市镇的兴起
7.清朝乾隆、嘉庆时期,学者们致力于整理古代典籍,对传统文献进行了大规模的考订、校勘和辑佚,形成了以实证研究为主的“朴学”。这一学术风气的盛行主要反映了当时
A.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市民文化繁荣
B.西学东渐推动传统学术方法革新
C.近代科学知识传入拓宽研究视野
D.文化专制政策强化,学者回避现实政治
8.19世纪60年代,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通过“小金库”直接调配地方财政,年收入可达30万两白银,远超户部对地方财政的控制能力。这反映出当时
A.中央权力的下移 B.中枢结构的调整
C.统治集团矛盾激化 D.军阀割据局面形成
9.民国初年的总统府秘书张一麐回忆:项城(袁世凯)民元(民国元年,1912年)事事依照约法,各部总长三次全案不能经临时参议院通过,一日项城曰:“约法将政府捆死,如第四次全体不通过,我只有对全国人民辞大总统职。”由此可见
A.参议院权力过大影响了政局的稳定
B.临时约法具有反对专制的进步作用
C.国民党用“宪政”掩盖其独裁事实
D.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割据混战
10.1946年11月21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审阅绥化(蒋经国)条陈:党国危机四伏,党员与干部腐化已成不可救药之象,未知革命前途将如何结果矣。”材料说明
A.国民大革命失败使蒋介石非常失落
B.蒋介石对解放战争的结果盲目自信
C.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民党腐败加剧
D.国民党自身建设影响到统治者信心
11.2000年,《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各类医疗机构合作、合并,共建医疗服务集团”,“扩大公立医疗机构的运营自主权,实行公立医疗机构的自主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这些规定
A.提升了基层的医疗服务水平 B.构建了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C.缓解了政府财政紧张的局面 D.顺应了卫生事业的市场化方向
12.根据下表可知,这些观点
人物 时间 观点
马塞利努斯 公元4世纪 罗马帝国的衰亡是传统的绝灭和道德的沦亡,也是丧失共和国精神的必然后果
圣·奥古斯丁 罗马陷落后 在罗马的废墟中,我们看见满地坍塌的大理石;但罗马人的生活中,我们不仅看到物质崩溃,也看到道德、精神和尊严的沦亡。他们心中燃烧的奢欲,比焚毁他们家园的大火更为致命可怕
A.强调了古罗马帝国灭亡的内在因素
B.揭示了宗教信仰转变导致罗马灭亡
C.指出了帝国灭亡源于阶级矛盾激化
D.反思了独裁专制对国家衰亡的影响
13.13世纪时,黄金从非洲南部的津巴布韦高原经赞比西河等水系运至东非沿海的索法拉,阿拉伯商船将黄金转运至波斯湾、印度西海岸,同时输入印度棉布、波斯玻璃器等商品。这可用于说明
A.阿拉伯帝国对商贸的垄断 B.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
C.环印度洋贸易体系的整合 D.郑和下西洋的经济影响
14.196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编写《非洲通史》,项目主席和主编均为非洲史学家或学者,相对《剑桥非洲史》而言,其“最大的不同在于《非洲通史》更愿意站在非洲的立场、尽可能用非洲的声音向世界诠释非洲”。《非洲通史》的编写
A.培植了考迪罗政治势力 B.带有浓厚的宗教主义色彩
C.促进了非洲大陆的统一 D.发挥了反殖民文化的作用
15.1957年3月,赫鲁晓夫在苏联农业工作者会议上曾提出:“现行的报酬制度无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要定出一种根据产品的数量、质量和承包计酬的报酬制度。”赫鲁晓夫的这一主张
A.部分引入了市场调节的机制 B.为苏联经济恢复营造了氛围
C.改变了集体农庄义务交售制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理论修补
16.联合国将于2025年10月24日迎来80周岁的生日。《联合国宪章》第一条明确“应以和平方法实现和平”。联合国首任秘书长、挪威人特里格夫·赖伊曾言:联合国永远不会比其成员国希望的更强大或更好。可悲的是,这些国家的民族主义仍然远远大于全球主义。由此可知,当今世界,联合国的发展
A.已经影响民族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B.需要努力提升效能以维护世界和平
C.得益于全球治理体系的发展完善
D.仰赖于各成员国无条件的认可支持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普遍现象,尤以江南地区为盛。江南市镇与作为州县治所的传统城市不同,它们不是政府正式设置的行政区划,而是最高一级的乡村市场。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府枫泾镇、丝织巨镇盛泽镇、瓷业中心景德镇和“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汉口,都是市场繁荣,人烟稠密。总之,这些市镇织成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等多层次商业网络,并且关联全国市场。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等
材料二
10世纪以后,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手工业者和商人往往聚集到交通便利、安全可靠和条件优越的地方,在渡口、海湾、城堡、教堂等地点形成了脱离乡村并与乡村相对立的城市,像德国法兰克榀、奥格斯堡、英国伦敦等等。为了使工商业发展具有有利的条件,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和领主特权,争取城市自治权,因而与王权之间保持暂时的结盟关系。西欧城市在13世纪普遍组织起自己的政权,有的还发展成政治上彻底独立的城市共和国。随着城市的繁荣发展,城市文化也应运而生,世俗学校、各种大学纷纷建立。
-摘编自沈芝《再述西欧中世纪城市的起源》等
(1)根据材料,概括明代中后期江南市镇与中古西欧城市的不同之处。(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中后期江南市镇与中古西欧城市兴起的共同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下表是“庄蹻入滇”的相关记载:
书籍 记载
《史记·西南夷列传》(司马迁) 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蹻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
《滇国史》(黄懿陆) 楚国灭越后,越人上层成为楚国贵族集团的一部分,越人庄蹻率领的越人军队也成为楚军一部分。此后秦大败楚国,庄蹻率军夺回黔中郡,建立滇国并称王。
“庄蹻入滇”时期,当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考古发现大量铜器和少量铁器,以及中原地区传入的汉式器物。某些大型墓葬还发现鼓、枕、尊、杯、贮贝器、狼牙棒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青铜兵器和生活用具。
-摘编自黄懿陆《滇国史》
材料二
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位于云南高原滇中地区。考古发掘表明,秦汉时期,这里是古滇国的都邑所在,也是两汉时期益州郡的郡治。
河泊所遗址发现有字简2000余枚,内容包括文告、往来文书、司法文书、户版、名籍、书信和典籍等多种,还有纪年文字。(如下图)
河泊所遗址出土封泥中,含“益州太守章”等官印封泥 358枚,以及益州郡下辖的滇池、建伶等属县约20个。继20世纪50年代晋宁石寨山遗址出土“滇王之印”后,河泊所遗址再次出土“滇国相印”封泥。简牍中还发现“滇国”“滇相”“滇丞”“滇廷”等文字。
河泊所遗址出土简牍中有多件户版,文字格式与四川、湖南等地所见东汉户籍简相同。有些简牍属于往来文书和信件,格式及行文风格与其他地区所见相近。
-摘编自杨勇《河泊所出土简牍封泥与汉代西南边疆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庄蹻入滇”的时代背景,并简述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考古成果概括汉代治理西南地区的措施。(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8世纪末19世纪初,宗主国西班牙国内政治动荡不堪,无法满足殖民地对物质和精神产品的需求。因此,拉美殖民地不断拓宽科学研究领域,并将其用于经济和生产领域。在教育的世俗化改革中,拉美地区逐渐废除了教学中的经院哲学内容,许多大学课程中增添了科学和哲学的内容。并且还建立了一批为矿业主、冶金家、工程师、农场主、药剂师、艺术家等和其他技工提供教育的专业学校。此外,这一时期,伊比利亚美洲创办了大量科学性报刊以及印刷厂,建立起一个具有共同科学观念的读者市场,使科学在殖民地社会中扮演了一个首要角色。18世纪末19世纪初,殖民地各个角落都兴起了追求科学和“有用技艺”的进步运动,成立了由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团体和与科学有关的组织和机构,在殖民地形成了一种浓烈的科学氛围。拉美独立战争前的“拉丁美洲启蒙运动”和伊比利亚美洲科学,其范式体现出不同于欧洲的新特征。这不仅表现在科学发展领域,还影响到独立后拉丁美洲的政治建构和发展道路。
-摘编自宋霞《启蒙运动、科学与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浅论》
材料二
20世纪初至1930年,属于拉美的早期现代化时期,内外环境的变化改变着该地区的历史面貌。这一时期,拉美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但在经济上仍奉行初级产品出口模式。政治上,虽然寡头威权主义取代了考迪罗主义统治,但专制主义的本质并未改变多少。同时,由于1870年以来初级产品出口繁荣的带动,拉美主要国家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新变化,首先是中间阶层大量涌现,包括专业人员(律师、医生、公务员等)及中小企业家等。其次,到19世纪末,拉美无产阶级总人数已有约150万~200万。在此背景下,1910~1917年墨西哥发生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同一时期,南美国家还出现了早期民众主义政权,试图与民众阶层联合起来反对传统的寡头体制。此外,此阶段外部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取代了英国在拉美的主宰地位,在拉美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一方面,美国的侵略扩张令拉美人担忧,遭到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但另一方面,拉美人也逐渐被美国的工业化、先进技术和生活方式所吸引。
-摘编自韩琦《20世纪拉丁美洲的变革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促进拉丁美洲科学发展的因素,并简述其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初至1930年拉丁美洲的历史面貌。(6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金匮之盟”是宋史一悬案,据《宋史 ·杜太后传》所载,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的生母)病重,太祖赵匡胤在旁侍疾,太后临终时召宰相赵普入宫记录遗言,交代未来的皇位继承问题。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指赵光义)。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这份遗书藏于金匮(匮,通柜)之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另司马光《涑水记闻》亦有类似记载:昭宪太后聪明有智度,尝与太祖参决大政,及疾笃,太祖侍药饵,不离左右。太后曰:“汝自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曰:“此皆祖考及太后之余庆也。”太后笑曰:“不然,正由柴氏使幼儿主天下耳。”因敕戒太祖曰:“汝万岁后,当依次传之二弟(赵光义、赵廷美),则并汝之子亦获安耳。”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母教。”赵匡胤驾崩后,其弟赵光义继位,据《宋会要辑稿 ·太祖遗诏》载:“朕生长军旅,勤劳邦国,而焦劳成疾,弥留不療,言念亲贤,可付后事,皇弟晋王(即赵光义)天钟睿哲,神授英奇,可于柩前即皇帝位。”“金匮之盟”一事首次在朝廷中正式公开是在太宗即位的第六年,即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九月,为赵普所献。两宋及元明清三代,少有人怀疑其真实性,但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学者多有考证,认为宋太宗是弑兄篡位,而所谓“金匮之盟”是伪造的。如宋史权威邓广铭先生所言:“当太宗即位之初,想必正是群情危疑,众口悠悠之际,他却实在没有宣告任何一项遗命以杜众口之疑。”“太后顾命一说之所以造成,完全是由太宗袭位缺乏任何理论上的依据之故。”(邓广铭:《宋太祖太宗授受辨》)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辨析“金匮之盟”的真实性。
玉溪一中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6月月考
历史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A C D B C D A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D A C D A 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
(1)(8分)
①行政地位不同:
明代江南市镇是乡村市场的最高层级,不属于正式的行政区划(如枫泾镇、盛泽镇等);而中古西欧城市是脱离乡村的独立实体,部分甚至发展为自治城市或城市共和国(如法兰克福、伦敦等)。
②经济功能不同:
明代江南市镇以工商业为主,依托农村集市和区域性市场(如景德镇以瓷器闻名);而中古西欧城市不仅是工商业中心,还兼具政治自治功能(如市民争取自治权)。
③政治关系不同:
明代江南市镇仍受封建政府控制,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而中古西欧城市通过争取自治权,与王权结盟,甚至建立独立政权(如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共和国)。
④文化影响不同:
明代江南市镇的文化仍以传统儒家文化为主,未形成新的城市文化;而中古西欧城市催生了世俗教育(如大学兴起)和市民文化,推动文艺复兴。
(2)(8分)
①促进经济发展:
江南市镇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形成多层次市场网络;西欧城市促进了商业复兴和资本主义萌芽。
②推动社会变革:
江南市镇促使市民阶层壮大,社会流动性增强;西欧城市催生了市民阶级,削弱了封建领主势力。
③影响政治格局:
江南市镇虽未直接挑战封建统治,但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西欧城市通过自治运动,推动王权强化和民族国家形成。
④促进文化繁荣:
江南市镇带动了市民文化(如戏曲、小说)的发展;西欧城市推动了世俗教育和大学兴起,为文艺复兴奠定基础。
(评分说明:每个要点2分,答出4点即可得满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8.(14分)
(1)(8分)
时代背景(4分):
①战国兼并战争频繁:楚国为扩张势力,派庄蹻远征西南,试图控制巴、蜀、黔中等战略要地。
②秦楚争霸影响:秦军攻占楚地(如巴、黔中郡),阻断庄蹻归路,迫使其留滇建国。
③民族迁徙与融合:庄蹻军队包含部分越人,入滇后与当地民族(如滇人)融合,形成新的政权。
④西南开发趋势:战国至秦汉,中原势力逐渐向西南渗透,庄蹻入滇是这一进程的重要事件。
影响(4分):
①促进滇国建立:庄蹻自立为滇王,建立滇国,推动滇池地区政治统一。
②推动文化交融:楚越文化与滇文化融合,形成独特的青铜文化(如铜鼓、贮贝器等)。
③加强中原与西南联系:为汉代设置益州郡奠定基础,促进汉文化传入(如汉式器物)。
④加速西南地区开发:庄蹻变服,从其俗的政策促进民族融合,推动滇地经济发展。(2)(6分)
①设立郡县,加强行政管辖:
设置益州郡(郡治在河泊所遗址),下辖滇池、建伶等约20个属县,推行郡县制。出土益州太守章滇国相印等封泥,证明汉代在滇地建立完整的官僚体系。
②推行户籍制度,强化基层管理:
出土户版简牍,格式与内地(如四川、湖南)相同,表明汉代在西南推行统一的户籍制度。
③文书行政,加强中央控制:
发现大量行政文书(如司法文书、往来公文),证明汉代对西南地区实施有效治理。
出土滇廷滇丞等简文,显示滇国上层接受汉朝官职,纳入汉朝统治体系。
④文化整合,促进汉文化传播:
简牍内容包含典籍、书信,反映汉文化在西南的传播。
滇国贵族使用汉式官印(如滇国相印),表明汉朝对滇地精英的笼络与控制。
(评分说明: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19.(12分)
(1)(6分)
促进因素(3分):
①宗主国控制松弛:西班牙国内政治动荡,对殖民地的控制减弱,为拉美科学自主发展提供了空间。
②教育改革推动:殖民地教育世俗化改革,废除经院哲学,引入科学和哲学课程,并建立专业学校培养技术人才。
③科学传播媒介兴起:创办科学报刊、印刷厂,形成科学读者群体,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
④科学团体与组织发展:成立科学团体(如矿业协会、农业学会等),推动科学研究与经济生产结合。影响(3分):
①推动思想解放: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增强了民族意识,为独立运动奠定思想基础。
②促进经济现代化:科学应用于矿业、农业等领域,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殖民地经济的局部现代化。
③影响政治建构:科学精英参与独立运动,影响了独立后拉美国家的政治制度设计和发展道路。
(2)(6分)
①经济依附性增强:仍依赖初级产品出口模式(如矿产、农产品),工业化程度有限,经受欧美资本控制。
②政治体制转型:寡头威权主义取代考迪罗主义,但仍保持专制统治;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910-1917),推动土地改革和民主化。
③社会结构变化:
中间阶层崛起(律师、医生、企业家等),推动社会改革。
无产阶级壮大(约150-200万工人),劳工运动兴起。
④民众主义兴起:部分国家(如阿根廷、巴西)出现早期民众主义政权,联合民众对抗传统寡头统治。
⑤美国影响力上升:
经济控制:美国资本取代英国,主导拉美经济(如矿业、铁路)。
文化影响:拉美人受美国工业化和技术吸引,但反美情绪因干涉政策而增强。
(评分说明: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20.(12分)
示例:
金匮之盟真实存在。
原因:
《宋史》官修史书记载,司马光亦有类似记载,《太祖遗诏》可知赵匡胤传位赵光义,符合唐末五代权力交接逻辑,两宋及元明清三代,少有人怀疑其真实性。
【分析】
一、支持“金匮之盟”真实性的依据(4分)
1.史料记载明确:
《宋史·杜太后传》详细记载了杜太后临终召赵普记录遗言的经过司马光《涑水记闻》也有类似记载,增加了传之二弟的内容《宋会要辑稿》记载了太祖遗诏明确传位赵光义
2.历史背景合理:
五代十国政权更迭频繁,多因幼主继位导致政权不稳杜太后有丰富政治经验,提出立长君符合当时的政治现实赵匡胤即位时33岁,其子年幼,传位成年弟弟确有现实考量
二、质疑“金匮之盟”真实性的依据(6分)
1.公开时机可疑:
盟约在太宗即位六年后才由赵普公开若真有其事,理应在太宗即位时立即公布以正名分邓广铭指出太宗即位初没有宣告任何遗命
2.政治动机明显:
太宗继位缺乏法理依据,需要制造合法依据赵普此时正谋求复位宰相,有配合太宗的动机太祖猝死(烛影斧声)的疑点与盟约形成矛盾
3.内容矛盾之处:
不同史料记载的传位范围不一(有仅传赵光义和传二弟两种版本)太宗后来迫害弟弟廷美和太祖子嗣,违背盟约精神北宋官方史书对相关记载多有修饰痕迹
4.后世学者考证:
20世纪以来多位史学家通过考证认为盟约系伪造邓广铭等指出太宗继位时并未提及此盟约盟约内容与宋代皇位继承制度存在矛盾
三、综合判断
1.大概率系后世伪造:
盟约更可能是太宗与赵普为证明继位合法性而编造反映了宋代皇权斗争中制造合法性的政治需要
2.历史影响深远:无论真假,此说成为宋代官方正统历史叙述的一部分对宋代皇位继承制度和政治伦理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