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保密★考试结束前六校联盟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2025.04)高一历史试题卷考生须知: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新石器时代的台州就有早期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有灵江流域文明、仙居下汤文化遗址等,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和稻作农业遗迹等文物,展示了台州当时人类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是探索中国东南沿海史前文明、百越族群迁徙及海洋文化起源的重要窗口。与此同时代的世界其它地区也产生了古代文明,其中与苏美尔人有关的是()A.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B.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税收系统和道路系统C.用复杂的历法纪年,采用20进位制,也知道“零”的概念D.创造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2.古希腊哲学产生于对宇宙起源和人生意义等自然和社会问题的知识追求,某位哲学家通过谈话教授哲学,对当时许多流行观念提出挑战,这位哲学家是()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希罗多德3.以下四幅图,是历史上著名的地跨欧亚非三洲大帝国的形势图。根据所注序号顺序与对应帝国正确的是A.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B.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C.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D.亚历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4.习近平认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不同文明应通过对话增进理解,通过互鉴促进发展。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征服东地中海、丝绸之路、马可·波罗来华等素材,他们研究的主题是()A.中华文明的吸引力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帝国的扩张与崛起 D.文明的冲突与融合5.马克垚认为:“中古时期的欧洲存在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领主附庸集团......它与同样带有军事色彩的领主、农奴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贵族等级制度。”这说明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①封君封臣制度②庄园与农奴制度③王权加强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②③6.“他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他在位期间编订的一部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文中的“他”是()A.亚历山大 B.伊凡四世 C.查士丁尼 D.汉谟拉比7.9世纪初,帝国政府为了给伊斯兰神学寻找“理论支持”竭力鼓励并组织翻译活动。他们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组织和开展这一翻译工程的是()A 波斯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俄罗斯帝国 D.奥斯曼帝国8.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下列对日本古代历史的表述,错误的是()A.武士集团崛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B.16世纪末,丰臣秀吉派20万大军侵略朝鲜C.效仿唐朝制度,将地方划为十道,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D 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下图为非洲文明分布示意图,对非洲文明认识正确的是()A.文明“1”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B.文明“2”制定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C.文明“3”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印加文明D 文明“4”建立了津巴布韦国家10.15世纪末,西欧人具备了进行远洋探险开辟新航路的技术条件。这些技术条件包括()①新型航海图②《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③测量天体高度的星盘④造船技术不断提高⑤传播基督教的需要⑥有关季风和洋流等方面的地理知识A.①②③④⑥ B.①③④⑥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11.1518年3月21日,西班牙国王和某位航海家订立了关于发现香料群岛的协定。这位航海家是()A.达伽马 B.哥伦布 C.迪亚士 D.麦哲伦12.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下列选项不符合其要求的是()A.人口流动使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 地区B.当今世界植物食品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品种源自美洲C.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导致天花、麻疹等疾病的传播D.玉米和甘薯的传入,有助于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的增长13.“殖民者在登陆的岛屿上屠杀了无数的印第安人,制造了巨大的灾难。整个岛屿全部被摧毁,一片荒凉”。这种惨烈的历史现象发生在()A.非洲 B.大洋洲 C.亚洲 D.美洲14.路德认为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不靠烦琐的宗教仪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路德认为德意志的宗教不能是罗马的臣属,德意志的牧师、僧侣应享有自己的宗教权利。这一主张()A.维护了天主教会的权威地位 B.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C.解放了宗教戒律的思想禁锢 D.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15.1776年1月,潘恩出版了小册子《常识》,他在书中大胆呼吁独立。《常识》讲出了当时许多人所不敢讲的话,在民间具有极大的鼓动性,也使舆论开始向赞成独立的方向发展。英国报纸描述道:“凡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改变了态度,哪怕是一个小时之前他还是反对独立思想的人。”在《常识》这本小册子的影响下发生了()A.法国民众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沉重打击了封建制度B.意大利通过革命和反侵略战争的方式,从奥地利和法国手中收复失地C.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D.日本推翻幕府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16.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史实 结论A 《法国民法典》颁布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B 英国《权利法案》颁布 英国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成熟C 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 确立三权分立政治体制D 法国《人权宣言》颁布 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A.A B.B C.C D.D17.1824年,有位空想社会主义者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购买了12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建设一个名为“新和谐公社”的社会组织,进行共产主义“劳动公社”的试验。其实践虽然失败了,但他依旧坚持自己的理想。这位空想社会主义者是()A.圣西门 B.欧文 C.傅里叶 D.托马斯·莫尔18.马克思在某部巨著中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剖析,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文献之一。这部巨著指()A.《资本论》 B.《共产党宣言》 C.《法兰西内战》 D.《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19.2014年,塞尔维亚国家旅游局推出“一战百年纪念游”活动,以铭记历史,反思教训。回望百年前的欧洲,虽已变成一只“火药桶”,但当时引爆这个“火药桶”的只是一点“火星”。很少有人预料到这一突发事件将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洋洋得意、沾沾自喜的爱德华七世时代已然结束,很快就将被一个新的世纪-用斐迪南大公和索菲的鲜血洗礼的20世纪所取代。这一突发事件是()A.经济大危机 B.《慕尼黑协定》签订 C.杜鲁门主义出台 D.萨拉热窝事件20.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这主要说明新秩序()A.目的是维护世界和平 B.使弱小国家权利遭到严重损害C.导致德国纳粹主义泛滥 D.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未消除21.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以下属于列宁新观点的是()①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②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③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一国获得胜利④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起推动历史发展作用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22.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其中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的事件是()A.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 B.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C.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D.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23.1947年,为应付希腊内战,杜鲁门宣布了一个原则,其主要内容是:“美国的外交政策,必须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拥有武装的少数派集团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的自由民族。”该原则()A.有助于巩固西欧资本主义制度 B.带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C.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 D.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24.历史图片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载体。某班同学找到了以下三幅图片,作为开展美国史研究性学习时的辅助材料,据此判断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A.反抗种族歧视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掀起B.争取享有与男子权利平等的妇女运动兴起C.反对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学生运动爆发D.战后美国各种类型的社会运动此起彼伏25.20世纪70年代,苏联为了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不仅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且继续坚持把科技发展的重心倾斜到军事和国防建设领域。苏联的这些做法()A.使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 B.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C.提升了普通人民生活水平 D.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二、选择题II(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26.2024年7月,最为热门的大展“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进入展厅的第一个篇章,就介绍了古埃及文明正是发源于非洲北部的一片广袤的沙漠地区,尼罗河自南向北从这里流过,留下一条狭长的河谷。因此,古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下列文明成果与尼罗河直接相关的是()①洪水和方舟传说②太阳历③莎草纸④金字塔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27.下图是16世纪马尼拉大帆船的版画。画中5艘马尼拉大帆船停泊在墨西哥太平洋海岸的港口,水手通过小船接上岸,岸上码头的工人准备卸货。对该版画表述错误的是()A.能够证明西班牙是航海贸易强国 B.可用于研究海上航路扩展的态势C.能够反映墨西哥人民斗争的史实 D.可用于研究近代太平洋海上贸易28.1819年,英国社会主义诗人雪莱发表政治抒情诗《给英国人民的歌》,“你们撒的种子,别人拿收成;你们找到的财富,别人留存;你们织的衣袍,别人穿戴;你们铸的武器,别人取过来。播种吧-但别让暴君搜刮;寻找财富吧-别让骗子起家;纺织吧-可别为懒人织绵衣;铸武器吧-保护你们自己。”这首诗反映的创作背景为()A.报刊书籍发行量大增,人们文化素养提高B.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C.英国工人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爆发D.工业革命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加剧29.1955年,万隆会议与会国提出了尊重一切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承认一切国家平等,不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等内容,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提出不结盟和非集团化原则,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应有的作用。这说明二战后()A.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大趋势不断显现 B.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力量C.美苏两极格局的主导地位已被动摇 D.第三世界国家掌控了国际政治格局30.如表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苏外交大事记(部分),它们反映出这一时期美苏关系的特点是()时间 美苏外交大事记(部分)1986年 苏联采取外交“新思维”,提出与美国“和平共处”1987年 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规定苏联比美国销毁的中短程导弹数量高出一倍1988年 经互会和欧共体实现了关系正常化1989年 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1989年 柏林墙倒塌,苏联采取支持德国统一的政策A.全面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B.开展对话,核战风险完全解除C.关系缓和,苏联做出一定妥协 D.关系恶化,两极格局最终崩溃非选择题部分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31小题10分,第32小题10分,第33小题15分;共35分)31.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对自由的追求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德]马克思、[德]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材料二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摘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这位人物是谁?概括这位人物所代表的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精神内核及思想主张。并列举这一运动后期的杰出代表及其作品。(2)根据材料二,概括卢梭和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并归纳启蒙运动重要影响。32.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马克思在评价18世纪欧洲某次革命时曾说“机器生产使劳动过程发生了革命,它把工具从工人手中夺走,并将其置于机器之中。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体,而是机器的附属物。”-《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材料二这次战争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除了障碍......欧亚移民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使得美国的经济在19世纪后半期开始进入了一个广泛和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到19世纪末,作为后起之秀已经超过了欧洲国家,但其国际影响力还不能与其实力相匹配。在资本主义本性的驱使下,在其进攻性战略文化的蛊惑下,面对世界殖民地瓜分完毕的形势,美国与欧洲国家展开了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角逐。-唐晋《大国崛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机器生产使劳动过程发生了革命”指的是什么革命?指出这次革命最重要的成果,并分析这次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战争的名称。概括美国经济在19世纪后半期开始进入广泛和迅速发展的原因,写出19世纪末“美国与欧洲国家展开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角逐”表现一例。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第一次)战争结束后,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以美、苏、英、中等战胜国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1945年10月24日成立的联合国,作为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联合国吸取了国联的教训。-《中外历史纲要(下)》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旧的国际政治秩序结构彻底崩溃。当1942年1月罗斯福用自己创造的“联合国家”来代替“协约国”,并亲自设计了由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提前一天签字的签名方式来签署美国提出的《联合国家宣言》的时候,“四大国”便正式出现在联合国家之中,这不仅在实际上“反映了新的联合国家联盟后面的真正均势”,而且表明了美国要在其中担当领导责任的强烈欲望。因此,《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和以美英苏中为核心的联合国家反法西斯大同盟的形成,实际预示着战后一种渐的国际秩序结构的诞生。-摘编自徐蓝《美国获得世界领导地位的历史轨迹》材料三我们讨论一项制度,固然应该重视其“时代性”,同时又该重视其“地域性”。推扩而言,我们该重视其“国别性”。在这一国家,这一地区,该项制度获得成立而推行有利;但在另一国家与另一地区,则未必尽然。正因制度是一种随时地而适应的,不能推之四海而皆准,正如其不能行之百世而无弊。我们讲论中国历史上的历代制度,正该重视中国历史之特殊性。-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两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新秩序的名称,并简述联合国在维护和平、制裁侵略方面“吸取国联的教训”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联合国家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并简述中国为什么能够成为“提前签字”国。(3)请以“制度适应”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保密★考试结束前六校联盟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2025.04)高一历史试题卷考生须知: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题答案】【答案】A【2题答案】【答案】A【3题答案】【答案】D【4题答案】【答案】D【5题答案】【答案】C【6题答案】【答案】C【7题答案】【答案】B【8题答案】【答案】C【9题答案】【答案】D【10题答案】【答案】B【11题答案】【答案】D【12题答案】【答案】B【13题答案】【答案】D【14题答案】【答案】B【15题答案】【答案】C【16题答案】【答案】C【17题答案】【答案】B【18题答案】【答案】A【19题答案】【答案】D【20题答案】【答案】D【21题答案】【答案】B【22题答案】【答案】A【23题答案】【答案】C【24题答案】【答案】D【25题答案】【答案】A二、选择题II(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26题答案】【答案】B【27题答案】【答案】C【28题答案】【答案】D【29题答案】【答案】B【30题答案】【答案】C非选择题部分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31小题10分,第32小题10分,第33小题15分;共35分)【31题答案】【答案】(1)人物:但丁。精神内核: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抨击教会腐败和守旧思想,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后期代表:莎士比亚;作品:《哈姆雷特》《李尔王》。(2)观点:卢梭:通过社会契约获得自由。康德:人要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不能为了个人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或主张民主、自由、平等)。影响: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32题答案】【答案】(1)英国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蒸汽机。影响:①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②使生产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③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出现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④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⑤改变了世界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促进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初步形成;⑥出现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潮等。(2)名称:美国内战(美国南北战争)。原因:南北战争结束,国家统一;欧亚移民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第二次工业革命 影响。例子:美西战争。【33题答案】【答案】(1)秩序:一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雅尔塔体系。措施: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实行“大国一致”原则。(2)历史意义: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反法西斯力量走向联合);推动新的国际秩序结构的诞生。原因:中国牵制了日军主力,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战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3)国际秩序:应时势、接地域的动态演进国际秩序作为国际社会运行的核心制度框架,深度嵌入特定时代语境与地缘格局,以动态适应之姿,折射世界权力博弈的底层逻辑。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秩序的迭代清晰印证这一规律。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登场,本质是帝国主义列强基于战后实力重新瓜分世界的妥协产物,精准适配彼时殖民扩张逻辑与强权政治生态。但它罔顾弱小民族独立诉求,将压迫与不平等制度化,随帝国主义矛盾激化、民族解放浪潮涌起,崩溃只是时间问题。二战后,联合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应势而生,既回应全球对和平的集体渴望,也锚定美苏英中等战胜国主导的权力格局。其汲取国联教训,以主权国家合作机制为核心,适配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勃兴、全球求稳的时代刚需,虽历经冷战对峙、格局变动,仍通过自我调适延续生命力。不同国家对国际秩序的参与,更凸显“适应”的差异性。美国借二战后超强实力,试图以主导者身份重塑规则,将国际秩序扭向服务自身霸权的轨道;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在秩序演进中奋力突围,以不结盟运动为代表,立足地域发展诉求,冲击两极格局下的不公秩序,尝试以集体力量推动国际秩序向公平合理方向重塑。这种差异,本质是不同国家基于自身时地条件,对国际秩序的主动适配与改造。国际秩序的演进轨迹深刻昭示:制度绝非僵化教条,而是随时代背景、地缘格局、国家诉求的博弈持续调适的动态存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