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押题卷】广东省深圳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道德与法治期末模拟预测卷一 统编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末押题卷】广东省深圳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道德与法治期末模拟预测卷一 统编版(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广东省深圳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道德与法治期末模拟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2024春 深圳期末)课堂上,刘老师采用议题式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他设计了以下三个子议题。据此判断,刘老师设计的总议题是(  )
子议题一:实力出众的他,为何不敢报名参加数学竞赛? 子议题二:先天缺陷的她,为何能破茧成蝶,创造奇迹? 子议题三:青春飞扬的你,如何能突破自己,持续奋进?
A.自信自强 B.敢为人先 C.青春有格 D.独立思考
2.(2024春 深圳期末)在心理学中,松弛感通常被描述为一种从容、自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轻松应对外界压力,同时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追求松弛感要(  )
①正确对待焦虑,学会调节情绪
②激发正面情绪,掩饰负面情绪
③关注内心感受,合理表达情绪
④正视青春情绪,展示情绪特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24秋 深圳期末)某地法院从“六尺巷”典故中汲取治理智慧,提出了“六尺巷工作法”,将其用于基层矛盾化解、纠纷调节等领域。该工作方法可以(  )
六尺巷里的和谐:康熙年间,桐城张、吴两家因门前空地归属发生争执。礼部尚书张英回信劝家人“让他三尺又何妨”。最后,两家各让出三尺,空出一条六尺巷。
A.丰富法治的道德底蕴 B.明确公民的法定义务
C.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 D.消除群众的矛盾纠纷
4.(2024秋 盐田区校级期末)在学习“追求美好人生”这一内容时,七年级学生小光创作了一张手抄报,朋友小亮为其推荐了一幅漫画作为插画,请你帮助他们把漫画放在手抄报的合适位置(  )
A.A B.B C.C D.D
5.(2024秋 深圳期末)八年级学生小李(14岁)骑电动车上学时不佩戴头盔,还随意横穿马路。
相关链接 驾驶电动自行车和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必须年满16周岁。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二条
针对小李的行为,你会告诉他(  )
①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②这是违法行为,会受刑罚处罚
③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④遵守交通规则,只靠他人监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24秋 盐田区校级期末)下列案例与违法行为类别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案例 违法行为类别
A 王某因非法狩猎野生动物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 行政违法行为
B 小明的父亲因违规停车被交警依法处以200元罚款 刑事违法行为
C 小陈未经他人允许将他人照片公然张贴在商铺门口 民事违法行为
D 李某因为醉驾被人民法院判处拘役一个月并处罚金 行政违法行为
A.A B.B C.C D.D
7.(2022秋 龙华区期末)2022年4月,一辆电瓶车不慎与路边的大货车发生碰撞。深圳市某学校的两位同学恰好路过车祸现场,他们一人拨打110报警求助,一人拨打120急救电话叫救护车。他们的实际行动(  )
①体现了对他人生命的关切,值得我们赞扬和学习
②诠释并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③书写了自己的生命价值,创造了宝贵的物质财富
④说明了学习急救知识是提升综合素养的主要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8.(2023秋 盐田区期末)如图为某市未成年人管教所对在押少年犯进行调查的数据结果,他们的行为警示我们(  )
①应该增强自控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②预防违法犯罪应该从杜绝不良行为开始
③不良行为是小节,对个人成长无关紧要
④不良行为必然会发展成为违法犯罪行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2024秋 光明区期末)小林参加了学校开设的道德与法治和语文学科融合社团课,学习收集了以下诗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毛泽东
这些诗句共同反映的人生态度是(  )
A.认真务实 B.勤奋刻苦 C.乐观向上 D.谦虚谨慎
10.(2024秋 深圳期末)2023年6月,某高铁从济南开往北京,一名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在高铁上脱掉了鞋子,跷着二郎腿不断地抖动。周围弥漫着一股臭脚丫子味儿,附近的人都感到难以忍受,男子却不以为意。这名男子(  )
①对他人不尊重
②法律意识淡薄
③不讲文明礼仪
④不懂得宽容他人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1.(2024春 深圳期末)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恋爱如树上的果子,只有熟了才好吃。人也像果子,有了学问,会做工作,就好比果子熟了,那时才有能力得到真正的幸福。”下列情境符合该观点的是(  )
①收到心仪同学的告白信,小佳欣然开启恋爱,把握幸福
②为了避免同学们的误会,小敏只跟同性交往,远离异性
③面对青春期朦胧的情感,小高选择藏于心底,专心学习
④见证了父母的幸福婚姻,小游决定提升自我,憧憬未来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2.(2023春 龙岗区期末)“有理想敢担当斗志昂扬,能吃苦肯奋斗钢铁脊梁,勇创新闯前沿自信自强,游书海施才华先锋力量……”2023年央视春晚歌曲《未来我来》,歌手以青春名义向祖国告白,唱出了热血青春范儿,让人热血澎湃。这首歌告诉青少年(  )
A.青春的时光是短暂的,应该尽情享受欢愉
B.青春的力量是强大的,可以克服任何困难
C.青春的时光是精彩的,需要自立自信自强
D.青春的可能是无限的,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二.材料分析题(共2小题)
13.(2023春 龙华区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3年3月,运动员徐梦桃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徐梦桃在平昌冬奥会比赛中摔倒受伤,失去了角逐金牌的机会,此时的她被失落感笼罩。然而,她并没有沉湎于比赛失利带来的负面情感中,而是选择了坚持训练。过往的失利都成为她宝贵的经验,一次次的锻炼也增强着她的抗压能力。最终,她凭借自己的实力赢得了世界级金牌。
看完徐梦桃的故事后,小华同学发表了以下观点: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对该同学的观点进行评析。
14.(2023秋 福田区期末)生活观察明理导行
材料一:中国自行车协会数据显示,我国电动车社会保有量超过4亿辆。然而,它也是城市火灾中常见的“肇事者”。私自带电动车或电池回室内充电、飞线充电、整夜充电这样的行为看似省事,实则后患无穷。
材料二:《深圳经济特区消防条例》规定公共门厅、楼梯间、电梯轿厢,以及用于居住、办公等人员聚集的室内场所,禁止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及其蓄电池停放、放置或者充电。违规停放、放置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和蓄电池,且拒不改正的,对单位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对此,有人认为:“电动自行车短时间进楼充电是小事,没必要罚款,远离犯罪就可以。”你认同该观点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广东省深圳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道德与法治期末模拟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2024春 深圳期末)课堂上,刘老师采用议题式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他设计了以下三个子议题。据此判断,刘老师设计的总议题是(  )
子议题一:实力出众的他,为何不敢报名参加数学竞赛? 子议题二:先天缺陷的她,为何能破茧成蝶,创造奇迹? 子议题三:青春飞扬的你,如何能突破自己,持续奋进?
A.自信自强 B.敢为人先 C.青春有格 D.独立思考
【分析】本题考查自信的含义与作用。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也称为信心。
【解答】“实力出众的他,为何不敢报名参加数学竞赛”是因为缺乏自信;“先天缺陷的她,为何能破茧成蝶”是因为有自强的精神,因此总议题是自信自强,A说法正确;BCD说法与题干内容无关,应排除。
故选:A。
【点评】把握自信的含义与作用的知识,理解题干主旨,做出正确的选择。
2.(2024春 深圳期末)在心理学中,松弛感通常被描述为一种从容、自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轻松应对外界压力,同时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追求松弛感要(  )
①正确对待焦虑,学会调节情绪
②激发正面情绪,掩饰负面情绪
③关注内心感受,合理表达情绪
④正视青春情绪,展示情绪特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学会调控情绪。活中产生消极情绪是正常的,关键是要学会调控。
【解答】结合题干所述,追求松弛感要正确对待焦虑,学会调节情绪,关注内心感受,合理表达情绪,所以①③正确;②错误,不能掩饰负面情绪;④错误,学会调节情绪,合理表达情绪。
故选:A。
【点评】仔细审题,联系学会调控情绪的有关内容作答。
3.(2024秋 深圳期末)某地法院从“六尺巷”典故中汲取治理智慧,提出了“六尺巷工作法”,将其用于基层矛盾化解、纠纷调节等领域。该工作方法可以(  )
六尺巷里的和谐:康熙年间,桐城张、吴两家因门前空地归属发生争执。礼部尚书张英回信劝家人“让他三尺又何妨”。最后,两家各让出三尺,空出一条六尺巷。
A.丰富法治的道德底蕴 B.明确公民的法定义务
C.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 D.消除群众的矛盾纠纷
【分析】本题考查法律的作用。法律是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
【解答】某地法院从“六尺巷”典故中汲取治理智慧,提出了“六尺巷工作法”,将其用于基层矛盾化解、纠纷调节等领域。该工作方法可以丰富法治的道德底蕴,A正确;B排除,不符合题意;C排除,材料未体现法律的规范作用;D错误,“消除”说法太绝对。
故选:A。
【点评】审清题意,把握法律的作用,对照选项、仔细排查即可。
4.(2024秋 盐田区校级期末)在学习“追求美好人生”这一内容时,七年级学生小光创作了一张手抄报,朋友小亮为其推荐了一幅漫画作为插画,请你帮助他们把漫画放在手抄报的合适位置(  )
A.A B.B C.C D.D
【分析】本题考查体味美好的情感。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物,让我们身心愉悦,逐渐丰富我们对生活、对人生的美好情感。
【解答】漫画体现的是勇于面对挫折,增强生命韧性,B符合题意;ACD排除,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仔细审题,联系体味美好的情感等内容作答。
5.(2024秋 深圳期末)八年级学生小李(14岁)骑电动车上学时不佩戴头盔,还随意横穿马路。
相关链接 驾驶电动自行车和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必须年满16周岁。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二条
针对小李的行为,你会告诉他(  )
①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②这是违法行为,会受刑罚处罚
③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④遵守交通规则,只靠他人监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违法行为及种类。违法行为根据违反的法律,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要承担行政责任,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刑事责任。
【解答】题干中,小李骑电动车上学,不仅不戴头盔,而且还随意横穿马路,这是不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表现,告诉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违法是我们行为的底线,①③正确;小李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不会受刑罚处罚,②错误;遵守交通规则靠自律和他律,④错误。
故选:B。
【点评】审清题意,把握违法行为及种类知识点,依据题干信息,对照选项分析选择即可。
6.(2024秋 盐田区校级期末)下列案例与违法行为类别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案例 违法行为类别
A 王某因非法狩猎野生动物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 行政违法行为
B 小明的父亲因违规停车被交警依法处以200元罚款 刑事违法行为
C 小陈未经他人允许将他人照片公然张贴在商铺门口 民事违法行为
D 李某因为醉驾被人民法院判处拘役一个月并处罚金 行政违法行为
A.A B.B C.C D.D
【分析】本题考查违法行为及种类。违法行为根据违反的法律,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要承担行政责任,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刑事责任。
【解答】分析可知,王某受到了刑罚处罚,属于刑事违法行为,A错误;小明的父亲受到了行政处罚,属于行政违法行为,B错误;小陈的行为触犯了民法典,属于民事违法行为,C正确;李某受到了刑罚处罚,属于刑事违法行为,D错误。
故选:C。
【点评】审清题意,把握违法行为及种类知识点,依据题干信息,对照选项分析选择即可。
7.(2022秋 龙华区期末)2022年4月,一辆电瓶车不慎与路边的大货车发生碰撞。深圳市某学校的两位同学恰好路过车祸现场,他们一人拨打110报警求助,一人拨打120急救电话叫救护车。他们的实际行动(  )
①体现了对他人生命的关切,值得我们赞扬和学习
②诠释并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③书写了自己的生命价值,创造了宝贵的物质财富
④说明了学习急救知识是提升综合素养的主要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中华传统美德的知识点。中华传统美德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力量。
【解答】题文中,两位同学的做法是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表现,体现了对他人生命的关切,值得我们赞扬和学习,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并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传递了社会正能量,所以①②说法正确;③错误,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④错误,学习急救知识是提升综合素养的途径之一,不是主要途径。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明确其考查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得出符合要求的答案。
8.(2023秋 盐田区期末)如图为某市未成年人管教所对在押少年犯进行调查的数据结果,他们的行为警示我们(  )
①应该增强自控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②预防违法犯罪应该从杜绝不良行为开始
③不良行为是小节,对个人成长无关紧要
④不良行为必然会发展成为违法犯罪行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预防违法犯罪。许多违法犯罪行为往往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我们要防微杜渐,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解答】题文数据信息警示我们要增强自控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青少年预防违法犯罪应该从杜绝不良行为开始,①②正确;不良行为不是小节,对个人成长很重要,不良行为如果不加以改正,很容易发展成为违法犯罪,③错误;不良行为不一定都会发展成为违法犯罪行为,说法太绝对,④错误。
故选:A。
【点评】认真审题,把握预防违法犯罪,依据题文信息,对照选项分析选择即可。
9.(2024秋 光明区期末)小林参加了学校开设的道德与法治和语文学科融合社团课,学习收集了以下诗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毛泽东
这些诗句共同反映的人生态度是(  )
A.认真务实 B.勤奋刻苦 C.乐观向上 D.谦虚谨慎
【分析】本题考查自信的含义与作用。自信的人有勇气交往与表达,有信心尝试与坚持,能够展示优势与才华,激发潜能与活力,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与创造可能。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诗句共同反映了自信、乐观享受的人生态度,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仔细审题,联系自信的含义与作用等内容作答。
10.(2024秋 深圳期末)2023年6月,某高铁从济南开往北京,一名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在高铁上脱掉了鞋子,跷着二郎腿不断地抖动。周围弥漫着一股臭脚丫子味儿,附近的人都感到难以忍受,男子却不以为意。这名男子(  )
①对他人不尊重
②法律意识淡薄
③不讲文明礼仪
④不懂得宽容他人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分析】本题考查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尊重他人是自尊的需要,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
【解答】题干中的男子在车厢内脱鞋,还跷着二郎腿抖动,是仪表不端庄、举止不文明的表现,没有做到文明有礼;周围弥漫着他的臭脚丫子味,附近的人都难以忍受,这是对他人的不尊重,故①③说法正确;该男子的行为属于公德意识淡薄,“法律意识淡薄”错误;其行为与宽容他人无关,“不懂得宽容他人”错误,故②④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把握尊重他人的知识,理解题干主旨,做出正确的选择。
11.(2024春 深圳期末)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恋爱如树上的果子,只有熟了才好吃。人也像果子,有了学问,会做工作,就好比果子熟了,那时才有能力得到真正的幸福。”下列情境符合该观点的是(  )
①收到心仪同学的告白信,小佳欣然开启恋爱,把握幸福
②为了避免同学们的误会,小敏只跟同性交往,远离异性
③面对青春期朦胧的情感,小高选择藏于心底,专心学习
④见证了父母的幸福婚姻,小游决定提升自我,憧憬未来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学会与异性交往。男女同学交往要自然、适度,尊重、真诚,还要广泛交往。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分析,面对青春期朦胧的情感,小高选择藏于心底,专心学习,见证了父母的幸福婚姻,小游决定提升自我,憧憬未来,所以③④符合题意;①错误,小佳应该慎重选择、理智对待;②错误,小敏应该学会与异性交往。
故选:D。
【点评】仔细审题,联系学会与异性交往等知识作答。
12.(2023春 龙岗区期末)“有理想敢担当斗志昂扬,能吃苦肯奋斗钢铁脊梁,勇创新闯前沿自信自强,游书海施才华先锋力量……”2023年央视春晚歌曲《未来我来》,歌手以青春名义向祖国告白,唱出了热血青春范儿,让人热血澎湃。这首歌告诉青少年(  )
A.青春的时光是短暂的,应该尽情享受欢愉
B.青春的力量是强大的,可以克服任何困难
C.青春的时光是精彩的,需要自立自信自强
D.青春的可能是无限的,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分析】本题考查青春期的特点。青春无限美好,但青春虽然美好,可却有许多的烦恼。
【解答】《未来我来》这首歌告诉青少年青春的时光是精彩的,需要自立自信自强,C符合题意;A错误,不能尽情享受青春;B错误,“任何困难”的说法太绝对;D错误,“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说法太绝对。
故选:C。
【点评】仔细审题,联系青春期的特点等知识作答。
二.材料分析题(共2小题)
13.(2023春 龙华区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3年3月,运动员徐梦桃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徐梦桃在平昌冬奥会比赛中摔倒受伤,失去了角逐金牌的机会,此时的她被失落感笼罩。然而,她并没有沉湎于比赛失利带来的负面情感中,而是选择了坚持训练。过往的失利都成为她宝贵的经验,一次次的锻炼也增强着她的抗压能力。最终,她凭借自己的实力赢得了世界级金牌。
看完徐梦桃的故事后,小华同学发表了以下观点: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对该同学的观点进行评析。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情感的类型与作用。情感可以分为基础情感、高级情感;正面体验、负面体验、两方面混杂体验等。社会生活中,情感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情感伴随着我们的生活经历不断积累、发展,这正是我们生命成长的体现。
【解答】本题考查对负面情感体验的认识。首先明确观点错误,理由结合教材知识,从负面情感体验对我们的成长有意义、可以丰富人生阅历、承受负面情感能为成长助力等方面分析解答。
故答案为:
小华同学的观点是错误的。生活中的某些负面情感体验虽然不那么美好,但是对我们的成长也有意义,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是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饱满丰盈;学会承受一些负面感受,善于将负面情感转变为成长的助力,也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不断成长。
【点评】解答本题要认真分析人物观点,把握好情感的类型与作用,具体分析作答。
14.(2023秋 福田区期末)生活观察明理导行
材料一:中国自行车协会数据显示,我国电动车社会保有量超过4亿辆。然而,它也是城市火灾中常见的“肇事者”。私自带电动车或电池回室内充电、飞线充电、整夜充电这样的行为看似省事,实则后患无穷。
材料二:《深圳经济特区消防条例》规定公共门厅、楼梯间、电梯轿厢,以及用于居住、办公等人员聚集的室内场所,禁止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及其蓄电池停放、放置或者充电。违规停放、放置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和蓄电池,且拒不改正的,对单位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对此,有人认为:“电动自行车短时间进楼充电是小事,没必要罚款,远离犯罪就可以。”你认同该观点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分析】本题以材料为载体,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涉及的知识点有违法行为及种类、预防违法犯罪等。
【解答】本题考查对“电动自行车短时间进楼充电是小事,没必要罚款,远离犯罪就可以”的认识。分析可知,此观点是错误的,不赞同,理由可从电动自行车进入人员聚集的室内场所充电的性质、人们行为的底线、如何预防犯罪、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电动自行车进楼充电的监管及打击和惩罚力度等方面作答。
故答案为:
不赞同。因为:①电动自行车进入人员聚集的室内场所充电是一般违法行为,破坏了社会规则,不利于维护安全。②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违法无小事。③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④我们要认清犯罪危害,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远离犯罪。⑤对于电动自行车进楼充电,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加大打击和惩罚力度,全社会要弘扬法治意识,提升人们的社会公德意识。
【点评】认真阅读材料及观点,把握违法行为及种类、预防违法犯罪等知识点,找到观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进而分析作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