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真题模拟最后一练】2025年中考语文专项押题卷:诗词曲鉴赏一、诗歌鉴赏(2025·宁夏银川·三模)独秀峰(袁枚)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1.诗中“插南斗”的“插”字有何妙处?2.尾联“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2025·陕西咸阳·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3.词的上阕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词人出猎时的豪情“狂”态?请简要概括。4.“以画入境”能更好地理解词句,感悟词情。“苏子作诗(词)如见画”。请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词句 以画入境 感悟词情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太守戴着锦帽、穿着裘皮大衣,威风凛凛,意气风发,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部队骑马奔驰像疾风一样,席卷过平坦的山冈。 ________________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儿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着无法入眠的人。 中秋对月,不能与亲人团聚的愁思不禁涌上心头。5.(2025·黑龙江·三模)阅读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025·河南南阳·三模)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6.下面诗句中写到的白发与“可怜白发生”暗含的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 )A.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B.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C.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7.“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是怎样表现出“英雄的豪情”的?(2025·山东临沂·三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春山夜月唐·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8.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交代了全篇诗情产生的由头,奠定了欢快的感情基调。B.“掬”“弄”二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C.颈联“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现出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美景,流连忘返的心理。D.尾联从听觉的角度,以悠扬钟声,衬托出春山月夜的喧闹,令人回味。9.“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2025·湖南长沙·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登吴城望湖亭①邵长蘅鄱湖湖合赣江②流。倚槛江湖望转幽。湖势北摇匡岳③动,江声西拥豫章④浮。鱼龙⑤昼啸千艘雨,日月晴悬一镜秋。回首战争曾此地,荻花萧瑟隐渔舟⑥。【注释】①望湖亭:指位于江西吴城镇境内的亭台。②赣江:赣江北入鄱阳湖。③匡岳:即庐山,在鄱阳湖北滨。④豫章:即今南昌市。⑤鱼龙:偏指龙。⑥荻花萧瑟隐渔舟:化用典故,伍子胥原本想隐身获花丛中避险,终不得脱。最终遇一渔夫脱险。10.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湖江合写,望中之景,视野十分广阔,景象幽深渺邈。B.“千艘雨”写在龙的呼啸声中,雨下如注,千船万舸行进在水帘雨雾之中。C.“一镜秋”描写出天晴气清,日月高悬,鄱阳湖如同一面巨大的镜子的景象。D.尾联化用典故,写出了战争场面的壮阔宏大和凶险,突出了战争结束后想归隐于渔舟中的决心。11.请赏析颔联中加点的“摇”“拥”两字的表达效果。(2025·海南海口·二模)雁门烽火映古藏——请你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2.【烽烟乍起】这首诗构思奇特,想象丰富。诗歌首联作者仅用一个“ ”字,便把守军的处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颈联中的“霜重鼓寒”则写出了 的战争形势。13.【诗魂不朽】班级举行爱国诗句推荐活动,小语选择了这首诗的尾联,但是理由他却说不出来,请你帮一帮他。14.(2025·辽宁铁岭·三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乙】黄州宋陆游局促常悲类楚囚①,迁流还叹学齐优②。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注】①楚囚:《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此典后人多用来指处于困境而不忘故国的人。②齐优:齐国的优伶。下面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南乡子》这首词起笔一问一答,举目远望,收入眼底的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风光,流露出对被占领中原地区的怀念。B.《黄州》颔联“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采用借景抒情和拟人手法,表达上天不会因为人有未竟的事业而让时间停留。C.陆游《黄州》诗意凄怆,悲痛低沉,哀惋悱恻;《南乡子》全词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层次分明,气魄阔大,情调委婉深沉。D.这两首诗词在最后两句都引用了《三国志吴主(孙权)传》的典故,但所表达的情感不同,辛弃疾的《南乡子》想借助典故暗讽偏安一隅的南宋统治者的无能,表达他对毫无振作之意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之情;陆游的《黄州》借助此典故表达他对南宋统治者的理解和同情。(2025·北京门头沟·二模)阅读《望岳》,完成下面小题。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5.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杜甫善于通过品词炼字突出景物特点,描写人物神态。在颔联中,“割”字写出了泰山①的特点,而颈联中的“②”则将诗人极目远眺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16.本诗和《登飞来峰》都与登高望远有关。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2025·陕西西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蒹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观沧海东汉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7.《诗经》常用“赋比兴”手法。兴,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蒹葭》一诗用 引出 ,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形成完整的艺术世界。18.班级举办诗歌朗诵比赛,小明选择朗诵《蒹葭》,他的舞台设计是灰暗凄凉的灯光和朦胧氤氲的雾气。选择朗诵《观沧海》的小秦,想跟小明共用他的舞台设计方案,小明觉得不合适。请你结合两首诗歌的主人公形象,编写一条微信,替小明阐述不合适的理由。《【真题模拟最后一练】2025年中考语文专项押题卷:诗词曲鉴赏》参考答案1.“插”字运用夸张与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独秀峰高耸入云、直插星斗的雄伟姿态,赋予山峰以动态感,凸显其挺拔险峻,展现出桂林山水独特的磅礴气势,也流露出诗人对独秀峰的惊叹与赞美之情。 2.尾联以青山作比,“青山尚且直如弦”将青山挺拔笔直的形态与人生境遇相联系,借青山的刚直不阿,表达出作者面对人生中的孤立、困境时,持有的豁达乐观、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作者认为,连青山都能保持刚直之态,人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也不应畏惧,要坚守自我、积极向上,体现出一种超然洒脱、勇于直面生活挑战的精神风貌。【导语】袁枚以“独秀峰”为喻,笔势奇崛。“插南斗”以动写静,突显孤峰穿云之势,暗含桀骜不群之姿。后联“直如弦”化静为德,将山性与人格互映,传递出“孤峰不碍天地宽”的豁达。全诗借山水奇绝,抒写独立不迁之志,物我交融,尽显性灵派诗人的洒脱与孤高。1.本题考查词句赏析。根据诗句“突然一峰插南斗”可知南斗是星宿,距离人间极远。说山峰“插”入南斗,突破现实空间限制,运用夸张凸显山峰超乎寻常的高峻,强化视觉冲击力,让读者更易感知独秀峰“直刺天际”的震撼。“插”是人的主动动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山峰以人的行为,把静态山峰写得主动、有生命力,仿佛它在主动“冲刺”天际,让山峰形象更鲜活,传递诗人对独秀峰的惊叹与赞美之情。2.本题考查情感主旨。根据尾联“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可知借青山刚直的特点,类比人生。诗人说“青山都能坚守直的本性,人即便孤立又有何可悲伤?”体现作者面对人生“孤立”(困境、孤独等)时,豁达乐观、坚守自我的人生态度。即便处境孤立,也学青山刚直,不被困境打倒,保持积极向上、超然洒脱,彰显直面挑战、坚守本心的精神。3.①“牵黄”“擎苍”的行为。②“锦帽貂裘”的装束。③“千骑”狂奔的场面。④自比孙权的语气。 4.感悟词情: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渴望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导语】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豪放不羁的个性与报国壮志。上阕以“牵黄擎苍”“千骑卷冈”的狩猎场面,刻画出词人如少年般的狂放英姿;下阕借“射天狼”的典故,抒发了虽鬓发微霜仍渴望为国效力的雄心。全词气势磅礴,画面感极强,既有纵马驰骋的潇洒,又有“西北望”的深沉家国情怀,体现了苏轼豪迈中见真情的词风。3.本题考查理解概括诗词内容。结合词的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分析,“左牵黄,右擎苍”写词人牵猎犬、架苍鹰的行为,这样的装备动作,显得英姿勃发;“锦帽貂裘”是词人的打猎装束,用华贵装束衬托意气风发;“千骑卷平冈”是词人大规模人马席卷山冈的磅礴气势,场面宏大壮阔;“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用孙权射虎典故自比,词人以孙权自喻,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表示自己勇武可用,突出地表现了词人的“少年狂气”,展现豪迈气概;据此可知,词的上阕从“左牵黄,右擎苍”的行为体现动作之豪迈,“锦帽貂裘”的装束体现衣着华贵张扬,“千骑卷平冈”的场面体现随从众多、气势磅礴,自比孙权的语气展现其雄心等方面写出了词人出猎时的豪情“狂”态。4.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主旨。结合“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可知,词句描绘了太守戴着锦帽、穿着裘皮大衣,威风凛凛,意气风发,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部队骑马奔驰像疾风一样,席卷过平坦的山冈的画面。“锦帽貂裘”是指词人华贵装束,象征身份与意气风发;“千骑卷平冈”指骑兵席卷山冈,画面充满动感与力量,表现队伍疾驰的磅礴气势,暗含作者渴望建功的激情。这两句词表面写狩猎盛况,实则借场景抒怀——虽年长仍存少年热血,渴望如孙权般英武,更隐含报国之志,通过夸张的场面描写,抒发词人老当益壮、渴望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据此概括可填“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渴望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5.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浮沉表达出旷达的襟怀。【导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以沉郁起笔,述廿三载谪居凄凉。借“闻笛赋”“烂柯人”寄怀旧叹变,“沉舟”“病树”显豁达,终以酒振精神,尽显沧桑与豪迈的交融。【详解】本题考查诗句赏析。结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可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病树”,描绘出沉船旁边仍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依旧万木争春的画面。由此可知,诗人借这样的比喻,在感叹自身遭遇坎坷、仕途不顺的同时,也展现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浮沉的旷达态度,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6.B 7.①借用“的卢马”的典故,写出马快弦急、战斗激烈的场面:②从侧面衬托英雄驰骋沙场时意气风发、英勇无畏的豪情壮志。【导语】这首《破阵子》以壮阔的军营梦境反衬现实悲凉,醉看剑、梦点兵的豪迈与“可怜白发生”的慨叹形成强烈反差。上阕用“八百里炙”“五十弦声”等典故铺陈沙场盛况,下阕以“的卢马”“霹雳弓”的疾速凌厉具象化英雄气概,最终跌回壮志难酬的苍凉结局。全词在声韵节奏上铿锵顿挫,完美呈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6.本题考查诗歌主题情感。“可怜白发生”表达了辛弃疾壮志未酬、年华空老的悲愤与无奈。A.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欧阳修《醉翁亭记》)此句描绘太守醉态,“苍颜白发”是作者自况,虽含仕途失意的感慨,但整体基调是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重点在于“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洒脱,与辛弃疾的“悲愤无奈”情感差异较大;B.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将军白发”与“征夫泪”直接关联边塞将士的忧国思乡与功业未建的愁苦。范仲淹作为边塞统帅,借白发抒写久戍边疆、壮志未酬的无奈,与辛弃疾“可怜白发生”中“理想落空、年华虚度”的悲愤高度契合。且均与军事、报国主题相关,情感基调最为接近;C.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鬓微霜”虽写白发,但“又何妨”笔锋一转,以豪迈之语表达虽年近衰老仍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充满积极进取的心态,与辛弃疾的“无奈悲愤”截然不同;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白头”因忧国忧民、思念亲人所致,“搔更短”凸显战乱中诗人的焦虑与痛苦,情感核心是对家国破碎的哀愁,而非辛弃疾那种“壮志未酬”的慷慨悲凉;故选B。7.本题考查赏析诗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通过巧妙的手法生动表现出英雄的豪情。诗句借用“的卢马”的典故,“的卢马”是历史上刘备的坐骑,以勇猛忠义著称,有着“跃马檀溪”的传奇故事。辛弃疾将战马比作“的卢”,赋予其历史的厚重感与传奇色彩,“飞快”一词更是将马的速度之快展现得淋漓尽致,瞬间把读者带入激烈的战斗场景之中。战马如历史上的“的卢”般疾驰,暗含着英雄亦有非凡的能力与壮志,战斗的激烈与英雄的豪迈在马的形象中初步展现。在表现形式上,“弓如霹雳弦惊”运用比喻,以霹雳惊雷形容弓弦震动之声,从听觉角度渲染出战场的惊心动魄,与“飞快”形成速度与力量的呼应,视觉上战马疾驰,听觉上弓弦轰鸣,构建出立体的战斗画面。而马的神骏、弓的强劲,实则是英雄驾驭能力的体现。只有英勇无畏、技艺超群的英雄,才能驾驭“的卢”这样的烈马,掌控发出如惊雷般声响的强弓。诗句虽未直接描绘英雄的动作神情,却通过战马与兵器的出色表现,侧面刻画出英雄在战场上纵横驰骋、英勇无敌的飒爽英姿,将英雄的豪情壮志展现得极为生动。8.D 9.这两句诗运用了细节描写,“掬水”“弄花”,诗人将明月与花香具象化,生动地展现了诗人沉醉于山间美景,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情景。“月在手”“香满衣”想象新奇,创造出一种空灵而美妙的意境,表达诗人对春山夜月的喜爱。【导语】《春山夜月》以“胜事”“忘归”领起,“掬水”“弄花”等细节活现人与自然交融之趣,“惜芳菲”见流连之意,尾联以钟声衬幽,勾勒出春山月夜空灵美景,尽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闲适情致。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D.有误,尾联“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从听觉角度写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而“楼台深翠微”则描绘出楼台掩映在深深的翠微之中的景象,这里是以钟声来衬托春山月夜的幽静,而不是“喧闹”;故选D。9.本题考查诗句赏析。结合“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可知,“掬水”描绘出诗人捧起山间溪水,让明月倒映在手中的动作,“弄花”刻画了诗人把玩山花,让花香沾染衣衫的行为,这两个词语属于细节描写,将原本抽象的明月、花香,以具体可感的方式呈现出来,生动地展现出诗人沉醉于山间美景,尽情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情景。结合“月在手”可知,明月本高悬天空,诗人却仿佛将其捧在手中,结合“香满衣”可知,花香萦绕全身,这种想象新奇独特。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创造出一种空灵而美妙的意境。由此可知,诗人通过这两句诗,将自己沉醉于春山夜月美景之中的状态生动展现,充分表达了对春山夜月的喜爱之情。10.D 11.①“摇”字生动展现鄱阳湖的浩瀚气势,波涛汹涌的湖水向北奔腾,仿佛撼动了湖滨的庐山,以夸张的动态描写,将静态的山体与动态的湖浪结合,凸显自然力量的雄浑壮阔,极富画面冲击力;②水的波涛滚滚涌动,如同拥着豫章在波涛浪尖上向西浮动,用一“拥”字,把赣江水那汹涌的气势和伟壮的形象逼真地描画出来了。【导语】此诗写登望湖亭所见,首联写湖江合流,视野幽远;颔联“摇”“拥”二字动感十足,尽显湖江气势;颈联绘风雨晴日之景,富有张力;尾联化用典故,借荻花渔舟抒历史沧桑感,景情交融,雄浑中见深沉。1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D.有误,结合“回首战争曾此地,荻花萧瑟隐渔舟”可知,诗人回望吴城这片土地曾发生过战争,如今只见荻花在秋风中萧瑟,隐约有渔舟停泊。这里化用伍子胥的典故,并非描写战争场面的壮阔宏大,而是以“荻花萧瑟”的凄凉景象,暗示战争留下的创伤与荒芜,借渔舟意象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而非“突出战争结束后想归隐于渔舟中的决心”。由此可知,尾联的情感核心是对战争的感慨与对宁静的追慕,选项中关于“战争场面壮阔宏大”和“归隐决心”的表述与诗句内涵不符,选项理解和赏析有误;故选D。1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结合“湖势北摇匡岳动”可知,诗人描述鄱阳湖的水势向北奔涌,一个“摇”字赋予了湖水强大的力量,仿佛湖水的涌动能够让屹立的庐山都随之晃动。这种夸张的动态描写打破了山体静态的固有印象,将波涛汹涌的湖水与巍峨的庐山紧密联系起来,以山的“动”反衬出湖水浩瀚磅礴的气势,生动地展现出自然力量的雄浑壮阔,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画面的强烈冲击力。结合“江声西拥豫章浮”可知,诗人描绘赣江江水奔涌发出巨大声响,“拥”字将江水拟人化,形象地表现出江水如人环抱般,裹挟着豫章城向西浮动。这个字逼真地勾勒出赣江水汹涌澎湃的气势,以及其雄浑伟壮的形象,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江水奔腾的力量。由此可知,“摇”“拥”两字以独特的表现力,生动地展现出鄱阳湖与赣江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象,极具艺术感染力。12. 压/摧 艰难/残酷/紧张 13.示例:用典:将士们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厚爱,手持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其中“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贤士。诗人运用这个典故,写出了将士们浴血奋战、报效朝廷的决心。这两句诗,报答忠君爱国的思想,符合“爱国”的主题,可以推荐。【导语】此诗以浓墨重彩之笔绘战争场景,首联“黑云压城”状敌军压境之险,颈联“霜重鼓寒”写战场环境之艰,尾联“黄金台”用典显将士报国之志,想象奇诡,意象悲壮,尽显盛唐边塞诗的慷慨豪情。1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结合“黑云压城城欲摧”可知,“压”字以比喻的手法,将黑云比作重物,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敌军如黑云般迅猛压向城池的态势,凸显出敌军来势汹汹、兵力强盛的压迫感。“摧”字则进一步强调城池在这种压迫下仿佛即将被摧毁,突出了局势的危急与紧张。由此可知,这两个字紧密相连,从视觉和感觉上双重渲染了守军面临的严峻处境,将战争的紧张氛围和守军所处的危险境地表现得淋漓尽致。结合“霜重鼓寒声不起”可知,“霜重”表明天气极为寒冷,“鼓寒”则体现出战鼓因寒冷而声音沉闷,无法响亮发出。这种环境描写从侧面反映出战斗的艰难,战士们在严寒恶劣的条件下作战,武器装备和战斗状态都受到影响。由此可知,“霜重鼓寒”写出了艰难、残酷且紧张的战争形势,凸显了战斗的艰苦程度与严峻性。13.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意为: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诗句中“黄金台”并非简单的意象,而是引用了战国时燕昭王修筑黄金台,以重金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诗人在这里巧妙运用这一典故,将“报君意”与“为君死”相结合,生动地描绘出将士们为了报答国君的知遇之恩与赏赐厚爱,不惜手持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的英勇无畏形象。由此可知,这两句诗深刻地表达出将士们浴血奋战、矢志不渝报效朝廷的坚定决心,饱含着强烈的忠君爱国思想,与班级爱国诗句推荐活动的主题高度契合,因此非常适合作为推荐内容。14.D【导语】辛弃疾《南乡子》借登楼所见,以长江喻历史兴亡,赞孙权以讽南宋,悲壮中显豪迈;陆游《黄州》融楚囚、齐优典故,叹身世羁愁,借赤壁陈迹、反用孙仲谋典,抒发对时局的失望,沉郁悲怆,各展南宋词人忧国情怀。【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D.结合“生子何须似仲谋”可知,陆游在此化用典故,以“何须”二字反问,打破了对孙权的常规赞颂,实则是借典故感慨南宋统治者虽有孙权般的机遇却无收复失地的志向,流露的是对朝廷偏安现状的失望与愤懑,并非对统治者的理解和同情。而辛弃疾在《南乡子》中说“生子当如孙仲谋”,是通过赞叹孙权的雄才大略,暗讽南宋朝廷的懦弱无能,表达对统治者不思进取的愤慨。由此可知,选项中“陆游的《黄州》借助此典故表达他对南宋统治者的理解和同情”的表述错误,两首词虽都用典,但陆游表达的是对朝廷的失望,而非理解同情,此选项对情感的解读有误。故选D。15.示例:①参天耸立(雄伟高大) ②决眦 16.示例:《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不仅写出了诗人要攀登泰山顶峰的誓言,更蕴含着诗人勇于攀登、积极进取、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表现出诗人青年时期的远大抱负。《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作者借景抒情,借“浮云”比喻奸佞小人或困难挫折,借“最高层”表达自己处于政治上的高位,从而抒发了自己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同时也蕴含着“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导语】《望岳》以雄浑笔触勾勒泰山巍峨,“割”字凸显山势险峻分割阴阳,“决眦”传神刻画凝望之态。尾联“一览众山小”展现青年杜甫的豪情壮志,与《登飞来峰》的哲理意味形成对比:前者抒写自然崇拜与进取精神,后者寄寓政治视野的自信。全诗意象壮阔,炼字精准,体现盛唐气象。15.本题考查词句理解和赏析。第①空:在《望岳》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精妙。“阴阳”指泰山的南北两面,由于泰山“参天耸立(雄伟高大)”,其高大连绵的山体仿佛能将阳光切断,使得山的南北两面呈现出一明一暗(昏晓)两种不同景象,突出了泰山雄伟高大、遮天蔽日的特点,所以①处填“参天耸立(雄伟高大)”。第②空: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里,“决眦”指睁大眼睛远望,眼眶像要裂开一样。诗人因极力眺望归鸟,而有“决眦”的神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极目远眺时专注、投入的样子,将其神态展现得活灵活现,所以②处填“决眦”。16.本题考查思想情感。《望岳》: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知,杜甫虽未真正登上泰山绝顶,却借想象登顶后的视角,展现出俯瞰群山的豪迈。此时杜甫处于漫游时期,年轻气盛,虽科举暂未得志,但面对泰山的雄伟,激发了他对自然的赞叹与征服高峰的渴望,体现出勇于挑战、积极进取,欲以无畏气魄攀登人生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满是青春的朝气与对未来的磅礴抱负。《登飞来峰》:依据“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借登飞来峰千寻塔的感受,以“浮云”暗指朝堂上的保守势力、阻碍变革的困难。他身处仕途,正推行变法,此句既体现其站在政治高度,不被眼前阻碍干扰的清醒与果敢,更抒发了他高瞻远瞩、坚定变革,不怕奸邪阻挠,对实现政治理想充满信心的决心,蕴含着成熟政治家的理性与胸襟,以及对“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哲理的深刻践行。17. 芦苇、白露等自然景物 对“伊人”的追寻 18.示例:小秦,咱俩的诗歌朗诵不适合共用我的舞台设计方案。《蒹葭》的主人公执着追寻“伊人”,却因重重阻碍求而不得,在凄清环境中流露出惆怅迷茫,灰暗凄凉的灯光和朦胧雾气,能烘托出这种孤寂氛围,展现主人公内心的忧伤。而《观沧海》里的曹操,登上碣石,眺望大海,展现出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广阔胸襟,诗歌意境雄浑壮阔,体现出诗人豪迈自信、渴望建功立业的形象。我这个舞台设计的灰暗基调,无法彰显《观沧海》的雄浑大气,也与曹操的英雄气概不搭,所以还是另做适合你诗歌的舞台设计更好呀!【导语】《蒹葭》以重章叠句营造朦胧意境,“蒹葭”“白露”起兴,勾勒出求而不得的怅惘,秋水伊人的意象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经典。《观沧海》则展现曹操的雄浑气魄,沧海吞吐日月的壮阔,与诗人统一天下的抱负相呼应。两诗一柔一刚,分别代表《诗经》的婉约与建安风骨的豪放,共同构成中国诗歌的多元传统。17.本题考查表现手法。诗的开篇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深秋时节的自然景象:芦苇茂密青翠,清晨的露水凝结成霜,营造出萧瑟、清冷的氛围。这种景物描写并非单纯写景,而是为后文的情感表达做铺垫。由眼前的芦苇与白露,自然引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即对“伊人”的追寻。“伊人”的形象在水的阻隔下若隐若现,与开篇的景物形成呼应。“蒹葭”“白露”等意象不仅点明了季节(秋季)和时间(清晨),还通过“苍苍”“为霜”等描写,传递出清冷、孤寂的感觉,与主人公追寻“伊人”时迷茫、怅惘的心境相契合。诗中三章反复以 “蒹葭”“白露” 的变化(如“萋萋”“未晞”“采采”“未已”)起兴,对应“伊人”位置的转移(“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和追寻道路的艰难(“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使景物描写与情感叙事浑然一体,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美。这种“兴”的手法让诗歌避免了直白的抒情,而是通过景物的隐喻和象征,将主人公对“伊人”的向往、追寻的执着与求而不得的惆怅,融入自然景象的描绘中,使情感表达更具含蓄美和意境美,构建出一个朦胧、深邃的艺术世界。18.本题考查诗歌赏析。《蒹葭》主人公形象:从“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等诗句中,可看出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溯洄”“溯游”表明主人公为追寻“伊人”,不惧艰难,逆流而上、顺流而下,在水中反复追寻,展现出执着坚定的一面;然而,“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描述了追寻之路充满漫长、险峻、曲折等重重阻碍,可即便如此,主人公依旧没有放弃。但最终“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伊人”始终如幻影般难以触及,这又透露出主人公在执着追寻下,仍饱含求而不得的怅惘与迷茫,是一个对美好爱情执着追求却又充满无奈的形象。 《观沧海》主人公形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体现主人公形象的关键诗句。诗人将日月的运行、银河的灿烂,都想象成从大海中升起又落入大海,以大海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展现出开阔的视野与宏大的气魄。结合“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诗人登高望远,眺望大海,再到对大海包容万物的描写,塑造出一个胸怀壮志、气吞山河、渴望一统天下、具有雄才大略与豪迈气概的英雄形象,凸显出诗人广阔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 结合两首诗中主人公不同的形象分析不合适的理由即可。示例 :在《蒹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描绘了主人公逆流追寻“伊人”,面对漫长险阻的道路却不退缩,体现出他对爱情的执着。但“宛在水中央”又表明“伊人”始终遥不可及,这让主人公的追寻充满了无奈与迷茫,塑造出一个深情执着却又充满惆怅的追求者形象。 而《观沧海》里,“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诗人描绘出大海波澜壮阔、山岛巍峨耸立、草木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出宏大的视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将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纳入大海的怀抱,想象奇特而大胆,充分体现出主人公曹操作为一代枭雄,拥有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雄心壮志和豪迈自信的英雄气概。 二者的主人公形象完全不相符,我这个舞台设计是灰暗凄凉的灯光和朦胧氤氲的雾气,不适合展现曹操的豪迈、乐观,所以我建议你还是应该设计合适你诗歌的舞台设计。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