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单元检测11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跳进”课本里描绘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去塞外体会“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寥落,去壶口领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放,去岳麓书院感受千年前莘莘学子的知识传承,去浙江乐清探究世界地质公园雁荡山的神奇成因……青少年“课本游”研学活动正日益走红。从文化的角度看,“课本游”研学活动( )
①显著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②缩短了学生与课本中出现的文化的距离
③能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课本中的中华文化
④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地域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抓住这一力量根基是基于其能够( )
①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
②教化育人,不断帮助人们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③服务社会,为解决当代教育问题提供新方案
④推动发展,文化决定人们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24年9月25日,“茶和天下 共享非遗”主题活动在云南省普洱市启动。该主题活动举办了与茶相关的非遗项目交流展,组织“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相关4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及其他与茶相关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人进行展示,生动呈现茶文化独特魅力;搭建茶饮文化展示空间、举办茶文化市集等,展现茶文化在当代的创新与发展;以情景演绎等方式再现茶马古道文化盛景。可以看出( )
①新的社会和文化因素注入可以更好地实现茶文化的传承
②茶饮文化这一整体具有将茶的制作销售叠加也不具备的功能
③茶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整体风貌的集中体现
④茶已经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并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24年4月,“用珍贵古籍讲好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故事”展在云南省图书馆开展。展览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入挖掘云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力求生动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历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和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此举旨在( )
①坚定文化自信,夯实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铸牢共同体意识
③推进各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④让历史发声,古为今用,助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新时代长征路。近年来,某地组织广大青少年深入开展阅读红色书信、聆听红色故事、演唱红色歌曲、观看红色影片、开展红色演讲等“五红”系列活动,不断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五红”系列活动有利于( )
①用思想伟力感召广大青少年
②使广大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
③提高广大青少年的专业技能
④激发广大青少年的爱国热情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我国的每一处工业遗产,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历史的天空”。我国的工业遗产大多建于新中国成立前或“一五”时期,我国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赋予其独特的印记,使之具有纪念属性。保护工业遗产,让“历史的天空”融入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在活化利用中充分展现工业遗产的多重价值。可见,保护“工业遗产”有利于( )
①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②弘扬优秀工业文化,传承工业文明
③展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④拓展和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2024年6月7日,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公益演出走进俄罗斯大使馆,这是中俄文化年的重要活动,中国艺术家带来了精彩表演。《炎黄风情组曲》选段《猜调》《杨柳青》,仿佛带人来到了祖国的江南水乡与云岭高原,领略别样的风土人情。《长江之歌》《我和我的祖国》令俄罗斯观众如痴如醉。这说明( )
①中国文化要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②中俄文化年体现两国文化的融合和趋同
③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④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属于本民族,而且属于世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对漫画《行礼与用语》反映的文化现象,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交融而丰富
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③文化交流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在2024年“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活动中,来自美国的友好人士用“不打不相识”“知己知彼”和“三人行必有我师”3句短语,形容中美之间的交流。中美两国有分歧,在交流中求同存异,是“不打不相识”;相互了解,进而理解,是“知己知彼”;相互学习不同的思维方式,是“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告诉我们( )
①文化交流应取长补短、理解个性
②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③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④文化交流可以促进不同国家的人民对彼此文化的理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群狮献瑞步步高,锣鼓喧天迎贵客。身穿壮族特色服装的学子,敲起锣来打起鼓,六头醒狮在鼓乐声中整齐划一地做着左探、右探、虚步、高狮等动作,醒狮表演者在舞台中央展示着各式姿态……在第十届中国—东盟青年精英交流节闭幕式上,广西某职业技术学院龙狮协会带来了精彩的热场表演。此举( )
①能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增强文化国际传播能力
②可以丰富传统文化时代内涵,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③有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彰显中华文化自信
④能增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2024年9月25日至27日,“良渚·世界文明对话”文化交流与传播系列活动在希腊成功举办。通过良渚文明主题展览、交流沙龙、青年体验活动、招募“良渚推介官”等活动,观众沉浸式、多角度体验了良渚文明的独特魅力。这表明( )
①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各国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能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③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④活动可加深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热门电影《抓娃娃》抓住了当下教育的社会热点话题,踩住了家长们那根敏感的神经,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给大家以深刻反思。由此可见,该电影票房与口碑能一路狂飙得益于( )
①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令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②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抓住了文化创新的关键
③讴歌人民的伟大实践,满足人民多样化需求
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好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近年来,中国民乐演出异彩纷呈。“国乐之春”“海上生民乐”等各种主题音乐演出,打破了传统民乐演出的惯性模式,以丰富的舞台调度与充满感染力的表演,使传统戏曲与现代音乐相结合,让观众充分感受年轻态民乐的其乐无穷。民乐成功“破圈”说明文化创新要( )
①与时俱进,推动继承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②弘扬优秀文化,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③融合民族性与世界性,增强文化包容性
④提升文化作品质量,满足人民多样化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河北邯郸市村民魏少先创办了一家“红色电影博物馆”,馆内收藏着数千部红色电影的拷贝资料。20年来,博物馆从早到晚轮番放映着《英雄儿女》《南征北战》《地道战》等耳熟能详的老电影。如今,“红色电影博物馆”已经成了游客们的“网红打卡地”,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从文化角度看,“红色电影博物馆”的创办( )
①旨在发挥革命文化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②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
③夯实了文化自信的基础,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④有利于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2024年国庆档众多影片中,《志愿军:存亡之战》脱颖而出成为票房冠军。影片不仅还原了当时的战争场面,也深刻呈现了志愿军在逆境中的信念坚守,将革命精神的光辉传递至每一位观众的心间,感动了无数观众,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该作品的成功告诉我们( )
①革命文化才是艺术创作底气所在、自信之源
②要以红色资源“活教材”赋能爱国主义教育
③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④要尊重历史、敬重先烈,传播正能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6.2024年8月,一部西游题材的游戏引发国内外高度关注,多国媒体纷纷报道并给出精彩点评。在对外传播中,该游戏尽量保留原汁原味的本土内容,带动外国网友了解中国文化。该游戏也带火了地方文旅产业,“游戏+文旅”联动效果凸显。该游戏的火爆( )
①有利于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坚定文化自信
②有利于推动文化交流与交融,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有利于促进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④得益于立足实践推动文化创新,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36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在岁月的变迁中,福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福建省各地立足当地实际,守住文化根脉。谱写时代华章。
材料一 多方协作护古城 拥有“儒乡开善”美誉的福建省泰宁县,是传承“伍宁育人”的历史文化之乡,人文底蕴深厚,同时也保留了较多的历史建筑。但年代久远的木制建筑,容易滋生杂草霉斑、吸引蛀虫垃圾,很快,墙体千疮百孔、破败不堪。面对这样的局面,泰宁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与各部门建立传承协作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协作机制,促进相关职能部门跨部门联动履职,同向发力,共同推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在修缮过程中,围绕村落核心范围,就地取材对破损传统建筑进行屋顶、地面、建筑构件等部分修缮,最大程度保持传统村落风貌的“原汁原味”。梧高凤至,花香蝶来。很快,热闹漫过冷清,古街重现生机。
材料二 惠及民生求实效 福建厦门集美区,坚持守正创新,打造了富有特色的“一精神三文化”(以嘉庚精神为内核,以华侨文化、闽南文化、学村文化为特征)城市文化名片,文化传承与城市建设发展相得益彰,文化繁荣昌盛,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有力促进了集美现代化城市建设。2024年集美区持之以恒不断提高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效能,建设更多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群众文化素养,提升生活品质;同时利用集美地区传统特色的龙舟赛和龙舟文化节、端午诗歌节等传统项目,持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促进传统与现代文化发展融合,打造文化特色品牌,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创新;通过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出题、高校攻关”的产学研平台,推进产教融合、赋能产业发展、依托高校资源,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从而进一步推动教科研的深化和发展;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搭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通过高层对话、文明论坛等形式,就文明发展、文化交流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推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推动“产城学人”融合,加快建设文化强区、经济强区,集美大有可为。
(1)结合材料一,运用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的知识,阐述福建省泰宁县是如何实现梧高凤至,花香蝶来的。(8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福建厦门集美区的系列做法对实现文化强区的现实意义。(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走传承之路,塑非遗新颜,在中央提出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大背景下,各省市积极作为。
湖南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终坚持“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的工作原则,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开辟了非遗保护“新天地”;连接现代生活,打开了非遗保护“激活码”,非遗集市通过非遗数字服务、非遗智能装备等最新应用,展示蓝印花布印染、千两茶制作技艺、桃源刺绣VR数字化空间体验;讲好湖南故事,扩大了非遗保护“朋友圈”,通过“感知中国”“湖湘风华”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向世界人民展示了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通过不断推出湖南计划、亮出湖南特色、发出湖南声音、形成湖南品牌,铺展开了一幅绚丽多彩、魅力四射的湖南非遗画卷,让人们在芙蓉国里感受湖湘文化的厚重底蕴,在湘楚大地上见证非遗的丰富多彩。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湖南是如何铺展开一幅绚丽多彩、魅力四射的湖南非遗画卷的。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2024年6月16日晚,第二十五届海南岛欢乐节在海口开幕,一幅绚丽缤纷、魅力四射的“非遗”画卷在海口云洞图书馆附近徐徐展开。“非遗”巡游现场,除了《虎舞》《黎族打柴舞》《儋州调声》《织美黎锦秀》等海南本土“非遗”节目,还有来自云南、河南、安徽、重庆、湖南等独具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让游客耳目一新。传统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技艺、传统戏剧……“非遗”牵手旅游,带来“诗和远方”。
丰富多样的“非遗”巡游,挖掘“非遗”里的大众属性,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非遗”活态传承,让游客来海南不仅领略自然之美,还要感受“非遗”之美。海南“非遗”正走出民俗场馆,以可知可感可体验的多元方式融入人们的生活日常。让“非遗”“火”起来,让“非遗”之花在传承中演绎别样精彩。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以非遗文化、匠心传承为主题,为本场活动写一篇宣传稿。
要求:①围绕主题,自拟题目;②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字数在250字左右。单元检测11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跳进”课本里描绘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去塞外体会“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寥落,去壶口领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放,去岳麓书院感受千年前莘莘学子的知识传承,去浙江乐清探究世界地质公园雁荡山的神奇成因……青少年“课本游”研学活动正日益走红。从文化的角度看,“课本游”研学活动( )
①显著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②缩短了学生与课本中出现的文化的距离
③能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课本中的中华文化
④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地域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显著增强”夸大了“课本游”研学活动的作用,①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丰富和发展地域文化,④排除。
2.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抓住这一力量根基是基于其能够( )
①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
②教化育人,不断帮助人们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③服务社会,为解决当代教育问题提供新方案
④推动发展,文化决定人们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不能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方案,③不选。文化影响人们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而不是决定人们认识的广度和深度,④错误。
3.2024年9月25日,“茶和天下 共享非遗”主题活动在云南省普洱市启动。该主题活动举办了与茶相关的非遗项目交流展,组织“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相关4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及其他与茶相关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人进行展示,生动呈现茶文化独特魅力;搭建茶饮文化展示空间、举办茶文化市集等,展现茶文化在当代的创新与发展;以情景演绎等方式再现茶马古道文化盛景。可以看出( )
①新的社会和文化因素注入可以更好地实现茶文化的传承
②茶饮文化这一整体具有将茶的制作销售叠加也不具备的功能
③茶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整体风貌的集中体现
④茶已经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并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茶饮文化与茶的制作销售不构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②错误。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的集中体现,③错误。
4.2024年4月,“用珍贵古籍讲好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故事”展在云南省图书馆开展。展览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入挖掘云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力求生动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历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和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此举旨在( )
①坚定文化自信,夯实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铸牢共同体意识
③推进各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④让历史发声,古为今用,助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不是推进各民族传统文化,③不选。助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是材料中活动的目的,④排除。
5.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新时代长征路。近年来,某地组织广大青少年深入开展阅读红色书信、聆听红色故事、演唱红色歌曲、观看红色影片、开展红色演讲等“五红”系列活动,不断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五红”系列活动有利于( )
①用思想伟力感召广大青少年
②使广大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
③提高广大青少年的专业技能
④激发广大青少年的爱国热情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材料强调开展系列活动,发挥红色革命文化的作用,未涉及用思想伟力感召广大青少年,①不选。材料未涉及提高青少年的专业技能,③不符合题意。
6.我国的每一处工业遗产,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历史的天空”。我国的工业遗产大多建于新中国成立前或“一五”时期,我国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赋予其独特的印记,使之具有纪念属性。保护工业遗产,让“历史的天空”融入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在活化利用中充分展现工业遗产的多重价值。可见,保护“工业遗产”有利于( )
①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②弘扬优秀工业文化,传承工业文明
③展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④拓展和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工业遗产不属于中华传统文化,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的源远流长,①排除。材料强调保护“工业遗产”,没有体现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④排除。
7.2024年6月7日,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公益演出走进俄罗斯大使馆,这是中俄文化年的重要活动,中国艺术家带来了精彩表演。《炎黄风情组曲》选段《猜调》《杨柳青》,仿佛带人来到了祖国的江南水乡与云岭高原,领略别样的风土人情。《长江之歌》《我和我的祖国》令俄罗斯观众如痴如醉。这说明( )
①中国文化要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②中俄文化年体现两国文化的融合和趋同
③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④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属于本民族,而且属于世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中国文化要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的说法错误,①不选。中俄文化年体现两国文化的交融,但“两国文化趋同”的说法错误,②不选。
8.对漫画《行礼与用语》反映的文化现象,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交融而丰富
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③文化交流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漫画强调文化交流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并未体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也未强调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②③排除。
9.在2024年“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活动中,来自美国的友好人士用“不打不相识”“知己知彼”和“三人行必有我师”3句短语,形容中美之间的交流。中美两国有分歧,在交流中求同存异,是“不打不相识”;相互了解,进而理解,是“知己知彼”;相互学习不同的思维方式,是“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告诉我们( )
①文化交流应取长补短、理解个性
②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③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④文化交流可以促进不同国家的人民对彼此文化的理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材料强调不同文化的交流,没有涉及文化发展,也没有涉及发展本民族文化,②③排除。
10.群狮献瑞步步高,锣鼓喧天迎贵客。身穿壮族特色服装的学子,敲起锣来打起鼓,六头醒狮在鼓乐声中整齐划一地做着左探、右探、虚步、高狮等动作,醒狮表演者在舞台中央展示着各式姿态……在第十届中国—东盟青年精英交流节闭幕式上,广西某职业技术学院龙狮协会带来了精彩的热场表演。此举( )
①能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增强文化国际传播能力
②可以丰富传统文化时代内涵,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③有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彰显中华文化自信
④能增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本次活动主要在于加强文化交流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并没有丰富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也不涉及增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②④不符合题意。
11.2024年9月25日至27日,“良渚·世界文明对话”文化交流与传播系列活动在希腊成功举办。通过良渚文明主题展览、交流沙龙、青年体验活动、招募“良渚推介官”等活动,观众沉浸式、多角度体验了良渚文明的独特魅力。这表明( )
①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各国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能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③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④活动可加深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应该是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①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③不符合题意。
12.热门电影《抓娃娃》抓住了当下教育的社会热点话题,踩住了家长们那根敏感的神经,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给大家以深刻反思。由此可见,该电影票房与口碑能一路狂飙得益于( )
①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令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②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抓住了文化创新的关键
③讴歌人民的伟大实践,满足人民多样化需求
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好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该电影没有讴歌人民的伟大实践,③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电影属于文化产业,通过文化事业发展好人民基本文化权益,④不符合题意。
13.近年来,中国民乐演出异彩纷呈。“国乐之春”“海上生民乐”等各种主题音乐演出,打破了传统民乐演出的惯性模式,以丰富的舞台调度与充满感染力的表演,使传统戏曲与现代音乐相结合,让观众充分感受年轻态民乐的其乐无穷。民乐成功“破圈”说明文化创新要( )
①与时俱进,推动继承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②弘扬优秀文化,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③融合民族性与世界性,增强文化包容性
④提升文化作品质量,满足人民多样化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涉及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②排除。材料不涉及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没有体现融合民族性与世界性,增强文化的包容性,③排除。
14.河北邯郸市村民魏少先创办了一家“红色电影博物馆”,馆内收藏着数千部红色电影的拷贝资料。20年来,博物馆从早到晚轮番放映着《英雄儿女》《南征北战》《地道战》等耳熟能详的老电影。如今,“红色电影博物馆”已经成了游客们的“网红打卡地”,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从文化角度看,“红色电影博物馆”的创办( )
①旨在发挥革命文化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②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
③夯实了文化自信的基础,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④有利于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创办“红色电影博物馆”目的不是“发挥革命文化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①排除。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够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红色电影博物馆”的创办不能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③排除。
15.2024年国庆档众多影片中,《志愿军:存亡之战》脱颖而出成为票房冠军。影片不仅还原了当时的战争场面,也深刻呈现了志愿军在逆境中的信念坚守,将革命精神的光辉传递至每一位观众的心间,感动了无数观众,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该作品的成功告诉我们( )
①革命文化才是艺术创作底气所在、自信之源
②要以红色资源“活教材”赋能爱国主义教育
③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④要尊重历史、敬重先烈,传播正能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社会实践是艺术创作底气所在、自信之源,而不仅仅是革命文化。艺术创作的源泉来自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革命文化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底气和自信来源,①错误。文化产业主要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文化生产活动,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等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是文化事业,③错误。
16.2024年8月,一部西游题材的游戏引发国内外高度关注,多国媒体纷纷报道并给出精彩点评。在对外传播中,该游戏尽量保留原汁原味的本土内容,带动外国网友了解中国文化。该游戏也带火了地方文旅产业,“游戏+文旅”联动效果凸显。该游戏的火爆( )
①有利于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坚定文化自信
②有利于推动文化交流与交融,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有利于促进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④得益于立足实践推动文化创新,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该游戏的火爆,带动外国网友了解中国文化,有利于推动文化交流与交融,但没有体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②不符合题意。该游戏带火了地方文旅产业,有利于促进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发展文化产业,而不是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③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36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在岁月的变迁中,福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福建省各地立足当地实际,守住文化根脉。谱写时代华章。
材料一 多方协作护古城 拥有“儒乡开善”美誉的福建省泰宁县,是传承“伍宁育人”的历史文化之乡,人文底蕴深厚,同时也保留了较多的历史建筑。但年代久远的木制建筑,容易滋生杂草霉斑、吸引蛀虫垃圾,很快,墙体千疮百孔、破败不堪。面对这样的局面,泰宁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与各部门建立传承协作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协作机制,促进相关职能部门跨部门联动履职,同向发力,共同推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在修缮过程中,围绕村落核心范围,就地取材对破损传统建筑进行屋顶、地面、建筑构件等部分修缮,最大程度保持传统村落风貌的“原汁原味”。梧高凤至,花香蝶来。很快,热闹漫过冷清,古街重现生机。
材料二 惠及民生求实效 福建厦门集美区,坚持守正创新,打造了富有特色的“一精神三文化”(以嘉庚精神为内核,以华侨文化、闽南文化、学村文化为特征)城市文化名片,文化传承与城市建设发展相得益彰,文化繁荣昌盛,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有力促进了集美现代化城市建设。2024年集美区持之以恒不断提高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效能,建设更多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群众文化素养,提升生活品质;同时利用集美地区传统特色的龙舟赛和龙舟文化节、端午诗歌节等传统项目,持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促进传统与现代文化发展融合,打造文化特色品牌,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创新;通过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出题、高校攻关”的产学研平台,推进产教融合、赋能产业发展、依托高校资源,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从而进一步推动教科研的深化和发展;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搭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通过高层对话、文明论坛等形式,就文明发展、文化交流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推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推动“产城学人”融合,加快建设文化强区、经济强区,集美大有可为。
(1)结合材料一,运用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的知识,阐述福建省泰宁县是如何实现梧高凤至,花香蝶来的。(8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福建厦门集美区的系列做法对实现文化强区的现实意义。(8分)
答案 (1)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泰宁县在客观分析该县文化保护现状的基础上,积极建立各种协作机制,促进相关部门跨部门联动履职,共同推进文化保护传承。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泰宁县在修缮过程中,围绕村落的实际情况,就地取材,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大程度保持传统村落的“原汁原味”,实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①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厦门市集美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服务等功能,有利于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有利于推动该区整体文化素养的提升,实现建设文化强区的目的。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厦门市集美区,利用传统文化的特色优势,持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促进传统与现代文化发展融合,有利于推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彰显中华文化的自信,增进人们对本地区文化的认同,有利于推动实现文化强区。③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厦门市集美区,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出题、高校攻关的方式,有利于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促进,通过科教的发展推动经济的进步,以经济的进步助推教科研的深化和发展,从而达成经济强区和文化强区的目的。④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交融而丰富。厦门市集美区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搭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在积极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的基础上,提升本地区的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强区的实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走传承之路,塑非遗新颜,在中央提出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大背景下,各省市积极作为。
湖南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终坚持“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的工作原则,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开辟了非遗保护“新天地”;连接现代生活,打开了非遗保护“激活码”,非遗集市通过非遗数字服务、非遗智能装备等最新应用,展示蓝印花布印染、千两茶制作技艺、桃源刺绣VR数字化空间体验;讲好湖南故事,扩大了非遗保护“朋友圈”,通过“感知中国”“湖湘风华”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向世界人民展示了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通过不断推出湖南计划、亮出湖南特色、发出湖南声音、形成湖南品牌,铺展开了一幅绚丽多彩、魅力四射的湖南非遗画卷,让人们在芙蓉国里感受湖湘文化的厚重底蕴,在湘楚大地上见证非遗的丰富多彩。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湖南是如何铺展开一幅绚丽多彩、魅力四射的湖南非遗画卷的。
答案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非遗保护坚持人民共享的原则,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要。
(2)立足时代之基。非遗保护连接现代生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3)促进文化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湖南故事,彰显文化自信的力量,扩大了湖湘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2024年6月16日晚,第二十五届海南岛欢乐节在海口开幕,一幅绚丽缤纷、魅力四射的“非遗”画卷在海口云洞图书馆附近徐徐展开。“非遗”巡游现场,除了《虎舞》《黎族打柴舞》《儋州调声》《织美黎锦秀》等海南本土“非遗”节目,还有来自云南、河南、安徽、重庆、湖南等独具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让游客耳目一新。传统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技艺、传统戏剧……“非遗”牵手旅游,带来“诗和远方”。
丰富多样的“非遗”巡游,挖掘“非遗”里的大众属性,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非遗”活态传承,让游客来海南不仅领略自然之美,还要感受“非遗”之美。海南“非遗”正走出民俗场馆,以可知可感可体验的多元方式融入人们的生活日常。让“非遗”“火”起来,让“非遗”之花在传承中演绎别样精彩。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以非遗文化、匠心传承为主题,为本场活动写一篇宣传稿。
要求:①围绕主题,自拟题目;②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字数在250字左右。
答案 示例: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二十五届海南岛欢乐节在海口开幕,期间展现了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为游客带来了一场中华传统文化盛宴。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海南省积极挖掘“非遗”里的大众属性,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非遗”活态传承,让游客感受到了“非遗”之美,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