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二次练习答案
1.A(2分)【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B项,xùn-shùn,晶盈-晶莹;C
项,rng-qi,别俱匠心-别具匠心;D项,弛骋-驰骋,chěn-chěng。
2.A(2分)【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选用。“翻来覆去”指一次
又一次;多次重复。“颠三倒四”形容说话、做事错乱,没有次
序。据此排除C、D项。“恍然大悟”指忽然间明白过来。“灵机一动”
指迅速想出办法。据此排除B项。故选A。
3.D(2分)【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A项,句式杂糅,“之所以”
和“的原因”去掉其一;B项,表意不明,“这样”一词指代不明,
可把“这样”改为“否则”;C项,成分残缺,去掉“使”,并将“游
览者”移到“无不”之前。
4.Cc(2分)【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选用。根据横线后面的“展现了中
国传统文化的精致与高雅”可知,所填句子与该句共用一个主语,即
“篆刻艺术”,排除A、B两项。根据句式一致的原则,所填句子的句式
应与“展现了.”一致,故为“体现了”,排除D项,答案选C。
5.D(2分)【解析】本题考查语言交际。D项中的“与网络游客聊天”
与“网络时代的语文学习”无关。
6.B(2分)【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内容和理解和赏析。B项表述
错误,应是“正面衬托”。
7.这首诗从日常生活入笔,借冬至节令气候变冷抒发情感,寄托了
诗人对弟弟情深意切的关心(2分)
8答案:①全②胜景、美景③命名、取名
解析:注意运用课内知识迁移法解释词语,如“一”可联系“长烟一
空”中“一”的解释;“名”,可迁移“名之者谁”中“名”的解释。
9答案:①不要说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②他们留下的风尚和痕迹,也足以让世人称快。
解析:①句中重点词有:更,还;者,的人。②句中重点词有:
流风,前代流传下来的好风尚:称快世俗,让世人称快。
10.答案:作者在西湖天寒地冻、人影罕见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
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解析:解答此题需在通晓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结合内容,从“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中可知,
作者是一个痴迷山水、特立独行、不随流俗的人。这表现了作者痴迷
于山水、不随流俗的情趣。据此回答即可。
12点明了叙写对象及其品质:暗示了文章主旨,高度赞美了季羡林
先生的崇高精神;设置悬念,运用比喻修辞,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13(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季羡林先生早起写
作的良好习惯,表现了他治学勤勉的作风,表达了“我”对季羡林先
生的敬意。(3分)
(2)外貌描写,透过“垂下来"的“寿眉”,表现出季羡林先生的
深沉慈祥:透过对季羡林先生“皱纹”“棱线”以及身上的病袍的描
写突出了他的正直威严。(3分)
14.①便于叙述“我”与季羡林先生之间的故事。②便于抒发“我”表现,更是文人主体思想意趣的抒发与吐露,是文人个性、内心情感的外化。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九年级第二次语文综合练习
A.
中国文人的闲适与风雅一定程度上体现在篆刻艺术中
B.中国文人的闲适与风雅一定程度上体现在篆刻艺术来体现
出卷人:何斌
一、语言文字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
C.篆刻艺术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文人的闲适与风雅
D.篆刻艺术一定程度上使中国文人的闲适与风雅得以体现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日前,浙江省军区军史陈列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在几枚勋(xn)章前久久驻(zhù)足,
5、九年级某班将要举行一次“网络时代的语文学习”的讲座,下面四个选项中,偏离议题的一项是()
触目伤怀。
A.不期而遇一一漫步网络图书馆
B.父母出门打工时,偶一回头,看见孩子仁(zhù)立在村头,听到孩子的一声呼唤,瞬(x)间,
B.求助和指教一一运用社交媒体
一滴滴晶盈的泪珠如雨落下。
C.信息整合一一掌握检索的要领
C.历经多年修茸(ong)之后,这座别俱匠心的古典园林体现出更大的魅(mè1)力,吸引了更多的D.结交网友一与网络游客聊天
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
游客。
D.“毛泽东号”机车,诞(dn)生于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中,跨越大江南北,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始(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6>7题。(每小题2分,共4分)
终驰骋(chěn)在祖国需要的最前端。
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唐]杜牧
远信初凭双鲤①去,他乡正遇一阳生②。
把两篇文章拿在手里
地看了一遍又一遍,不禁
失笑,又欣慰一笑。终
于,
一:一篇成熟的文章不是在千差万别的观点迷宫中迷失自己,而是应在
的基
樽前岂解愁家国,辇下③唯能忆弟兄。
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④轻。
础上有自己鲜明的观点。
A翻来覆去哑然
恍然大悟借鉴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B.翻来覆去茫然灵机一动模仿
【注】①双鲤:借指书信。②一阳生:借指节气冬至。③辇下:指京城。④晏表:春秋齐相晏婴,以
C颠三倒四茫然恍然大悟借鉴
力行节俭著称,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后比喻人节俭或处境困顿。
D.颠三倒四哑然灵机一动模仿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点明是在冬至日于他乡写信寄出的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4.中学生之所以喜欢网络小说的原因,在于这些作品大多思想感情丰富细腻,而且叙述方法自由活泼。
B.额联把家愁、国忧两种情感加以对照,反面衬托对弟弟的殷切思念。
C.尾联写飒飒寒风已让诗人深感不安,冷雪更是让人焦急心忧。
B.我认为,应该尽可能使用简化字,不要滥用繁体字,这样会给汉字规范化和青少年学习汉字增加困
难。
D这首诗感情深挚,联想丰富,语言深婉,富有生活气息。
C.望着白云缭绕的香炉峰和飞流直下的庐山瀑布,无不使浏览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雄奇。
7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D.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跨文化、体验式游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受到了众多学生和家长的普遍
欢迎。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8-10题(10分)
4、给空缺处先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
篆刻艺术对我国文人绘画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诗、书、画、印的结合成为中国画
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
的重要特点。
,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致与高雅,其不只是篆刻技法的具象
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
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