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课程: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章节: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涉及我国境内的古人类,从元谋人到山顶洞人,涵盖了从早期人类到晚期智人的发展过程。本课具体讲述了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与进化特点。通过这些内容的安排,教材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人类起源与演化的历程,同时展现我国在古人类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教材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介绍各阶段古人类的特征、工具使用及社会生活,逻辑清晰,便于学生掌握人类进化的阶段性特征。通过对化石遗址和工具用火等细节的描述,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古人类的生活场景,从而为后续学习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奠定基础。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已了解人类起源的基本概念,知道人类由古猿演化而来。此阶段学生好奇心强,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更易接受,但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教材重点在于我国境内古人类的发现与特征,如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及工具使用,难点是理解用火、骨器制作等技术对人类演化的意义。要求学生能通过化石和遗址信息,简单分析古人类的生活方式,并认识到我国在古人类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历史证据意识和探究兴趣。教学目标【时空观念】通过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时间和地域分布,掌握我国古人类发展的时序与地理特征。【唯物史观】在了解古人类制作工具和用火等行为的基础上,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人类演化的决定性作用。【史料实证】通过分析教材中的化石图片和考古发现资料,学会辨别和运用史料解释古人类的生活方式。【历史解释】结合教材内容,能够概述从能人到智人的演化过程及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社会生活特点。【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我国丰富的古人类遗址,增强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重点难点重点: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难点:人类演化过程、用火的意义、晚期智人生活特征课堂导入【教师活动】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探索古人类的历史。在开始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幅图,想一想“古人类的生活场景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材料:▲这是一幅古人类活动场景想象图,展示了古人类可能的生产与生活状态。(图片出处:教材原文)【问题】从这幅图中,你们能发现古人类可能使用了哪些工具?这些工具和我们现在使用的工具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你是考古学家,你会通过哪些线索来推测古人类的生活方式?比如他们的食物来源、居住环境等。【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古人类生活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古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研究古人类历史的方法,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探究新知 我国境内的古人类一、我国早期古人类遗址的发现【教师活动】材料1: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遗址遍布全国各地。——《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问题:为什么说中国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这些遗址分布有什么特点?▲图片注释:元谋人上门齿化石【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并结合地图查找元谋、蓝田、郧县等地的位置,分析这些遗址的地理分布特征。【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元谋人牙齿化石,说明这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化石之一,距今约170万年。结合材料指出,这些遗址分布广泛,说明远古人类在中国大地上活动范围广、时间早。总结知识点: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古人类遗址分布广泛,涵盖南方与北方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是重要的早期人类代表【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定位与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空间认知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理解中国在人类起源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二、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的发现与特征【教师活动】材料2:在云南元谋发现的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石器,表明元谋人已能制作和使用工具。——《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3:陕西蓝田出土的完整头骨化石显示,蓝田人距今约160万年。——《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4:湖北郧阳发现的三个头骨化石表明,郧县人距今约100万年。——《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问题: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有哪些共同点?他们与现代人相比有哪些差异?【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填写表格比较三类古人类的发现地点、年代、主要遗物及能力特征。古人类 发现地 距今年代 主要遗物 能力特征元谋人 云南元谋 约170万年 门齿化石、石器 制作和使用工具蓝田人 陕西蓝田 约160万年 头骨化石 制作和使用工具郧县人 湖北郧阳 约100万年 头骨化石 制作和使用工具【教师活动】教师展示元谋人牙齿化石图片,强调其作为我国境内最早古人类之一的意义。结合材料指出,这三类古人类都具备制作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但脑容量较小,体质特征仍保留较多猿类特征。总结知识点: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蓝田人、郧县人也具有制作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三者脑容量较小,体质特征接近猿类【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和比较异同的能力,理解早期人类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化意义。三、人类的演化过程【教师活动】材料5:人类由古猿演化而来。距今300万年左右,有的古猿已能直立行走,并会制作和使用工具,脑容量增加,后来演化成能人,进而演化成直立人。——《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6:距今约20万年,直立人演化为早期智人;到距今约5万年,早期智人演化为晚期智人,即现代人。——《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问题:从古猿到现代人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材料绘制“人类演化路线图”,标注各阶段名称、时间、主要特征。【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所属的演化阶段,指出它们属于直立人阶段。强调人类演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能人到直立人再到智人,脑容量逐渐增大,工具制作能力不断增强。总结知识点:人类演化分为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现代人)直立人阶段已能制作工具,脑容量增加智人阶段具备现代人体质特征,工具更加复杂【设计意图】通过绘制演化路线图,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时间轴和演化逻辑,培养历史思维中的时序意识和因果关系理解能力。四、古人类遗址的研究价值【教师活动】材料7:通过对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遗址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问题:研究古人类遗址对了解人类起源有何重要意义?【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列举研究古人类遗址可以获取的信息,如生活方式、工具使用、环境适应等。【教师活动】教师总结指出,古人类遗址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人类起源、演化路径、生存方式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是理解人类文明起点的关键证据。总结知识点:古人类遗址记录了人类早期的生活方式研究遗址可了解工具使用、脑容量变化等演化特征是探索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与归纳,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理解历史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增强探究历史的兴趣与责任感。探究新知 北京人北京人遗址的发现【教师活动】材料1:“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周口店龙骨山发现了一处古人类遗址。1929年,中国学者裴文中在此地发掘出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并在同一层位发现了用火遗迹。”——《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复制品)问题:为什么说北京人遗址的发现对研究人类起源具有重要意义?【学生活动】学生分组阅读材料1,结合教材内容,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北京人遗址最早是在哪一年被发现的?裴文中有哪些重要发现?你认为这些发现对研究人类历史有什么帮助?【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1,指出裴文中发现的第一个头盖骨化石和用火遗迹是研究人类演化的重要证据。结合图片展示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说明其保存状况和科学价值。总结知识点:北京人遗址最先于1921年被发现,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1929年,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和用火遗迹。后续发掘出土了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大量动物化石和约10万件打制石器。这些发现为研究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依据。【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引入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信息提取与归纳能力,理解北京人遗址发现的历史意义。北京人的体质特征【教师活动】材料2:“通过对北京人头骨的研究,科学家发现他们的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鼻骨扁平、脑容量较小,平均身高约为157厘米。”——《中国古人类图谱》▲北京人复原头像问题:从北京人的体质特征来看,他们与现代人有哪些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结合材料2和教材内容,完成表格对比北京人与现代人的主要差异,并尝试解释这些差异的意义。特征 北京人 现代人前额 低平 高耸眉骨 粗大 细小鼻骨 扁平 突出脑容量 较小 较大身高 平均157厘米 平均更高【教师活动】教师点评学生填写的表格,强调北京人脑容量较小、身体结构原始等特点,说明他们是处于进化过程中的直立人阶段。结合图片展示复原头像,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总结知识点: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鼻骨扁平、吻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平均身高约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推理能力,理解北京人作为早期人类的体质特征及其演化意义。北京人的生活环境与工具使用【教师活动】材料3:“北京人生活在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水源充足的环境中,常有梅花鹿、野马等动物出没。他们使用打制石器进行狩猎和采集。”——《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北京人使用的石器问题:北京人生活的自然环境如何?他们是如何利用工具获取食物的?【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3,结合教材内容,绘制“北京人生活场景图”,包括自然环境、动物种类、使用的工具类型及用途,并标注说明。【教师活动】教师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北京人生活的自然条件与其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结合图片展示石器类型,讲解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的功能。总结知识点:北京人生活在气候温暖湿润、水草丰美的环境中。常见动物有梅花鹿、野马等。使用打制石器,如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等。工具用于狩猎动物和采集植物果实。【设计意图】通过绘图活动,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与综合表达能力,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方式之间的联系。北京人使用火的情况【教师活动】材料4:“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灰烬、烧石和烧骨,表明他们已经掌握了用火技术,并用于烧烤食物、防寒、照明和驱兽。”——《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问题:北京人是如何使用火的?这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4,结合图片和教材内容,分组讨论并列出“火的用途”清单,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活动】教师点评各组发言,强调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重大突破,提升了生存能力。结合图片说明火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总结知识点: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灰烬、烧石、烧骨,证明他们已会使用火。火用于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学会用火改善了生存条件,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与讨论,提升学生的信息整合与表达能力,理解火在人类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北京人遗址的价值【教师活动】材料5:“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对研究人类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问题:为什么说北京人遗址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遗址?【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5,结合教材内容,撰写一段“北京人遗址申遗推荐语”,说明其科学价值与文化意义。【教师活动】教师展示学生撰写的推荐语,引导学生从化石数量、工具类型、用火证据等方面总结北京人遗址的独特性与全球意义。总结知识点: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包括头盖骨、动物化石、打制石器等多种遗存。对研究人类起源、演化和古人类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设计意图】通过写作任务,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深化对北京人遗址历史地位的理解。探究新知 山顶洞人山顶洞人的发现与特征【教师活动】材料1:山顶洞人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中,是1930年代由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等人发掘的重要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该遗址出土了人类头骨、下颌骨及部分骨骼化石,经测定距今约3万年。——《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山顶洞人复原头像问题:从图片和材料中你能推测山顶洞人的外貌特征与现代人有何关系?他们生活的年代说明了什么?【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观察图片并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讨论山顶洞人的外貌特征及其历史意义,填写表格对比“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的异同。【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山顶洞人头像复原图,指出其面部轮廓、脑容量等特征接近现代人,属于晚期智人。结合材料说明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前,是北京人之后在该地区活动的另一支古人类群体。总结知识点: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前。他们的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属于晚期智人。遗址位于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是中国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之一。【设计意图】通过史料与图片的结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推理,培养其历史时空观念和信息提取能力,同时激发对古人类演化的兴趣。山顶洞人的生产与生活【教师活动】材料2: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也制作骨器,并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可能已经掌握人工取火的方法,以采集、狩猎为主,也会捕鱼,能缝制衣物。——《中国原始社会史》▲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问题:从材料和图片中可以看出山顶洞人在哪些方面比北京人有了进步?这些进步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材料和图片,分组讨论山顶洞人在工具制作、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进步,并尝试绘制“山顶洞人一天的生活”简图,标注工具、食物、服饰等要素。【教师活动】教师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关注骨针的精细加工和装饰品的存在,说明山顶洞人已掌握磨光、钻孔等技术,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结合材料指出他们可能已掌握人工取火,提升了生存能力。总结知识点:使用打制石器,也制作骨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可能会人工取火,从事采集、狩猎、捕鱼。能缝制衣服,生活更加多样化。【设计意图】通过图文结合与动手绘图,增强学生对山顶洞人生活方式的理解,提升其历史解释与图像分析能力,促进知识迁移与应用。山顶洞人的社会组织与精神世界【教师活动】材料3:山顶洞人过着集体生活,居住在一起,使用共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他们有爱美意识,也有埋葬死者的行为。——《中国早期人类的生活》问题:材料中提到山顶洞人有哪些社会行为?这些行为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山顶洞人集体分配食物、埋葬同伴的情景,体会其社会结构与精神世界。【教师活动】教师点评学生表演,强调山顶洞人“共有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等特征,说明其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雏形。指出埋葬死者和佩戴装饰品的行为反映了他们对死亡的认知和审美意识,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萌芽。总结知识点:过着集体生活,实行原始共产主义。共同劳动、共同分配,无阶级分化。有爱美意识,佩戴装饰品。有埋葬死者的习俗,反映精神世界发展。【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与情境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山顶洞人的社会结构与精神世界,培养其历史同理心与社会认知能力,深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认识。课后任务探索我国古人类的演化与生活绘制古人类演化时间轴:根据教材内容,绘制一个包含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演化时间轴。标注每个古人类生活的年代、发现地点及主要特征(如工具制作能力、用火情况等)。结合地理学科知识,分析这些遗址分布的特点及其可能原因。模拟古人类生活场景:选择北京人或山顶洞人,设计并描述一天的生活场景。包括他们的食物来源、工具使用、群体活动等内容。结合生物学科知识,分析直立行走对古人类生存的意义。探究用火的意义:查阅资料,分析北京人学会用火对人类演化的重大意义。从化学学科角度,解释燃烧的基本原理,并讨论用火如何改善了古人类的生活条件。设计考古发掘报告:假设你是一名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发现了新的化石遗迹。撰写一份简短的发掘报告,描述发现的物品(如石器、骨针、装饰品等)、推测其用途,并结合教材内容分析这些物品反映的古人类社会特征。【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任务,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古人类的演化历程,还能培养跨学科整合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板书设计我国境内的古人类我国是发现古人类化石和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发现于云南元谋蓝田人:距今约160万年,发现于陕西蓝田郧县人:距今约100万年,发现于湖北郧阳人类演化: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会使用火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授与图片展示相结合的方式,较好地呈现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特征及演化过程,但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人类社会演变规律方面略显不足。语言表达上,我注重用通俗易懂的词汇解释专业概念,如“直立行走”“打制石器”,但对“里程碑”等比喻性表述的阐释不够充分,可能影响学生理解其重要性。此外,讨论环节时间较短,未能让所有学生参与交流。今后应优化时间分配,强化互动,并深化关键概念的讲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