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上学期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在我国,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中不难寻其踪迹。从庄子的技进乎道到魏源的“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他们所提到的"技”,指的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体现在产品“从99%提高到99.99%"的过程中,它是认真、执着、精细、完美的代名词。正是技术从业者们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让生产过程成为类似工艺品的雕砾过程,铸就了我国传统制造业曾经的辉煌。说起工匠精神,就不得不提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中展现的我国现代工业者那些灵巧而智慧的手: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的检测手感堪比X光般精准。大国工匠们“技术报国"的价值,丝毫不逊色于其他职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朱清时就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既要有一流的科学家、教授、政治家等,更要有高素质的工人、厨师、飞机驾驶员等高技能人才“。遗憾的是,这些年在“君子不器”、白领崇拜等观念的影响下,更多人对从事与技术打交道的蓝领工作心有不甘。上海市的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仅有1%的人愿意当工人。与之相关的另一个现实是“高级技工万金难求"之类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这种人才发展的不均衡,抑制了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进发,同时也让中国创造遭遇“人才瓶颈”。政府工作报告中写入工匠精神,关照现实,切中要害,不仅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一种健康的现代职业、专业观念,同时也将加速我国制造强国、创造强国的建设。《中国创造2025》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但目前,我国制造业依然存在着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的问题,部分产品不能满足日益精细化的消费需求。有鉴于此,我们亟须坚守工匠精神,弘扬工匠精神,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打造“创造中国”的金字招牌。(摘编自耿银平《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工匠精神“》,《光明日报》)】材料二:中国几千年农业社会自然经济,传统工匠及传统手工技艺在人们心中留有深刻印记。在这种固有的印象下,很多人认为随着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甚至人工智能对传统手工业的取代,大多传统工艺逐渐退出市场,工匠精神自然也已过时。这种观念的谬误之处在于:一方面,将“工匠"的概念固于传统工匠及手工技艺。工匠作为一种杜会分工,其涵盖的范围必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演变而与时俱进,1/1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