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保密★启用前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浙江省嘉兴市专用)期 末 测 试 卷(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得分卷首语:同学们,展开智慧的翅膀,细心浇灌每一题,笔墨生花,收获成长的喜悦!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评卷人得分一、基础知识综合( 12分 )1.下面是班级同学搜集的两则材料,请你一起审阅材料并完成相关任务。材料一①二十四节气是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它的制定和中国古人探索宇宙的观星文化密不可分,它原是依据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制定。北斗七星A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旋转,斗转星移时北半球相应地区的自然节律在渐变。B因此成为上古人们判断时节变化。②准确把握农时是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首要驱动力。农作物的生根、发芽、生长、开花、结籽和成熟具有极强的季节节律。例如立春并不代表着播种,它只是提示人们为春播准备耕种的物资,农具,肥料,种子等。“清明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才是真正的播种时节,人们驾着耕牛深翻着土地,被风化了一个冬季的土地,在地温的作用下,变得(xī)______松柔软,人们再把一些适宜种子埋进那温暖而软软的泥土中,等待着种子的发芽。③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一边种地,一边观察天象,并根据天象记录作物生长的规律,一年四季轮换播种,作物不断生长,粮菜不断收获,满足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节选自“古建家园”网《细说二十四节气与农耕文明的关系》一文,有删改)材料二①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shuāi)______,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二十四节气就是解答这一现象级谜题的重要密码。正是二十四节气的出现和完善,让农耕文明时期的中国养育起数量庞大的人口,生生不息、茁壮繁衍数千年。②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二十四节气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比如立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意味着不可遏阻的新生力量,蕴含着未来可期的希望。风光行处好,云物望中新。经过冰雪洗礼的大地逐渐回暖,与寒冬战斗过的万物开始复苏,草叶(méng)______发绿意浓,争奇斗艳百花绽。③只有让二十四节气扎根人心,回归生产生活,才是真正的保护与传承。一直以来,二十四节气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各地的人们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了因地制宜、因俗制宜的创造性利用,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既有国家祭典,又有生产仪式和习俗活动,还有谚语、歌谣、传说、诗词、工艺品、书画等文艺作品。④2022年2月4日,中国农历立春之日。晚上8点,举世瞩目的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在鸟巢上演。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开幕式倒计时选择了二十四节气,以呼应第二十四届冬奥会。从24开始倒数,节气流转则从“雨水”开始,到“立春”落定。“从第一秒钟起,就有中国文化的定义”。(节选自《二十四节气,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密码》一文,有删改)(1)材料一、二中遗漏了三个字,请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6分 )(2)有同学认为材料一画线A处语言可以更加简洁,请替换成一个四字成语。( 2分 )(3)还有同学认为画线B处存在语病,请进行修改。( 4分 )第II卷(非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二、名句名篇默写( 6分 )2.根据下面文字,默写相关古诗文句。嘉禾大地处处风光迷人。不必说暮春的梅花洲景区,小路曲折,古树参天,花木茂盛,香气馥郁,石佛古寺钟声杳杳,令人不禁联想起唐代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诗句:“(1) , ”;也不必说深秋的南北湖,湖岸芦苇苍茫、白霜凝结,你会体验到《诗经》中“(2) , ”所描绘的朦胧清新又神秘唯美的意境;单说各地的新农村;一幢幢整齐的新楼房拔地而起,房前屋后草木蓊郁,桃花灼灼,各色花瓣随风飘拂;田间道路交错相通,就像来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3) , ”。评卷人得分三、名著阅读( 10分 )【选段1】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傅雷家书》一九五四年十月二日)【选段2】说到“不答复”,我又有了很多感慨。我自问: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我做父亲的只想做你的影子,说要随时随地帮助你、保护你,又要不让你对这个影子觉得厌烦。但我这许多心意,尽管我在过去的三十多封信中说了又说,你都似乎没有深刻的体会,因为你并没有适当的反应,就是说:尽量给我写信,“被动的”对我说的话或是表示赞成,或是表示异议,也很少“主动的”发表你的主张或感想——特别是从十二月后。你不是一个作家,从单纯的职业观点来看,固无须训练你的文笔。但除了多写之外,以你现在的环境,怎么能训练你的思想,你的理智,你的才智呢?而一个人思想、理智、才智的训练,总不能说不重要吧?多少读者来信,希望我多跟他们通信;可惜他们的程度与我相差太远,使我爱莫能助。你既然具备了足够的条件,可以和我谈各式各种的问题,也碰到我极热烈的渴望和你谈这些问题,而你偏偏很少利用!孩子,一个人往往对于在手头的东西(或是机会,或是环境,或是任何可贵的东西)不知珍惜,直到要失去了的时候再去后悔!这是人之常情,但我们不能因为是人之常情而宽恕我们自己的这种愚蠢,不想法去改正。(《傅雷家书》一九五五年四月二十日)3.结合上面选段及你的阅读体验,你觉得用下列哪个词来形容傅雷比较合适?说明理由。( 4分 )A.梯子 B.路灯 C.蜜蜂4.阅读做笔记有助于提升阅读质量。请你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部,针对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写一则心得。(提示:可从内容或写作手法角度谈,150字以内。)( 6分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B.《平凡的世界》 C.《名人传》评卷人得分四、诗歌鉴赏( 14分 )5.学校部分老师和同学计划在暑假前往成都杜甫草堂进行研学活动,届时要在草堂前朗诵《石壕吏》,你认为以下哪段音乐适合伴奏,请选择并说明理由。( 4分 )A.二胡曲《江河水》风格:凄婉悲怆,如泣如诉B.新国乐《关山月》风格:大气磅礴,豪迈悲壮我选 ,因为6.阅读回答问题。【甲】游终南山①【唐】孟郊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乙】终南山【唐】王维太乙②近天都③,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④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注释】①终南山:秦岭著名的山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②太乙:亦作“太一”,既是终南山的主峰,又是终南山的别名。③天都:天帝所居之处。这里指帝都长安。④分野:古人将天上星宿和地上区域联系起来,地上某一区域在某一星空的范围之内,称为分野。太乙主峰一山,已属于不同的分野。(1)《游终南山》以写景为主,第一句中一个① 字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大雄伟,《终南山》颔联中的一个 ② 字轻轻点染,使眼前的景物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 4分 )(2)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是无数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不同诗人笔下的终南山各有何风貌呢?请你从表现手法、语言风格、抒情方式等角度中任选一个,说说【甲】【乙】两诗的区别。( 6分 )评卷人得分五、现代文阅读( 23分 )扁担①人们都知道扁担,是用于挑水、挑货物的。但是,还有一种扁担,严格一些就不能叫扁担,应该叫“尖担”,是过去乡里人挑柴用的。它形状类似扁担,但两头是尖的,所以叫尖担。为什么两头要削尖?那时上山割柴,柴用草绳、棕绳或藤条捆成两捆,两头尖的尖担各扎进一个柴捆,然后翻山越岭就挑回家。有时农民也用尖担挑稻草捆、挑玉米杆捆,等等。几十年前山上还有不少狼和熊,割柴采青的乡亲经常遭遇它们的袭击,这两头尖的尖担就成了防卫的武器。我老家有一个人,姓杨,当时十七八岁,随大人上山割柴,累了,就在柴山上打起盹来,一只小狼啃吃了他的半只耳朵,他感到痛,尖叫着醒来,他的父亲举着尖担急忙跑过来追杀狼,戳在了狼的后胯上,狼逃了,可能没有受大伤,姓杨的小伙子却永远缺了半只耳朵,他现在还活着,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②我小时候也随父亲上山割过柴,采过青,使用的就是这种尖担。第一次从几十里外的大山把柴挑回家,父亲特意用秤称了重量,是五十三斤,当时我才满十三岁。以后挑回家的柴就增加到六十多斤,七十多斤,八十多斤,在我快满二十岁的时候,挑回的柴曾经达到一百二十三斤。那时候我就很高兴,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很有“成就感”。那时候人很单纯,我喜欢读书,喜欢劳动,读一本有趣的书,我就快乐得像神仙;挑一担山柴回家,就自豪得像个英雄。那时候用的工具,比如这尖担,是这么朴实单纯,就像厚道纯朴的乡亲。一根憨厚的木头,斧头劈几下,刨子推几下,两头削几下,就憨憨地来到乡亲的肩上,来到我幼稚的肩上。一根木头,一根尖担,最早来到我单薄的肩上,最早认识了我单薄的青春。如它的单纯一样,那时我的快乐和忧伤也是那样单纯。③我还记得,我肩上的第一层茧是尖担磨下的,当时有些痛,还骂过尖担。想不到,它送给我的这早年的礼物,一直保留到现在,此刻我放下笔,将两只手放在肩上,同时摸到了左右两肩,那稍觉厚硬,稍觉疼痛的地方,就是茧,就是尖担送给我的纪念。④我用过大约五六根尖担,最后一次用尖担上山割柴是一九七八年二月。刚立春不久,我已收到大学入学通知书,那是大学停止招生长达十年之久后的第一次高考招生,我毕业的那个中学只有我一人考上大学。欣喜是难免的,但我没有忘记我的老朋友——我的尖担,我自小爱读书,爱劳动,爱那憨厚的尖担。虽然割柴、采青,重量压在肩上并不轻松,甚至很累,但我喜欢那种感觉:柴的忧郁,有点像中药的味道;草的碧绿,扑面而来的全是山野的清香。有时候挑着柴担走在山路上,竟有两只鸟歇在柴捆上啄理翅膀,扑腾着陪我一程;蝴蝶、蜜蜂、蜻蜓也常常是我不期而遇的朋友,它们追着我的柴担、草担飞行,好像我是就要远行的春天,或者,它们以为是我挑走了山里的一部分春天。有时,我也学着乡亲们,在山顶上或山峡里吼一些很野很野的调子,唱几支很老很老的山歌,就听见山鸣谷应,群山互答,百鸟联唱。那时,真有一种“万物皆备于我”的宽广、亲切、伟大的感觉,真想从内心里向人世、向大自然致意:人活着真好啊,活在劳动中真好啊,活在天地间真好啊。所以我在上大学的前几天,特意扛着尖担上山割柴。我想好好看看那些亲爱的山,亲爱的水,亲爱的树木,亲爱的花草,亲爱的白云,亲爱的鸟儿。我想与我的老朋友,我亲爱的尖担,在一起多呆些时候,再挑回两肩白云,再挑回一担山色,深深地珍藏在记忆里。⑤遗憾的是从那以后,我就再没有割过柴,采过青了,也就再没有用过尖担。于今想来,考上大学的那一天,我也就开始疏远土地、疏远劳动、疏远大自然、疏远了人的生命里最珍贵最深切的感受:与万物肌肤相亲、血脉相连。我真想再见到当年用过的尖担,把他紧紧抱在怀里,说一声:老朋友,我想念你。然后仔细凝视他沧桑的面容,从他的皱纹里,找到我肩膀的印痕:贴紧鼻子,会嗅到他木质的微香气息,会嗅到它收藏的山野的气息、柴的气息、草的气息,一个少年单纯的汗的气息。⑥“放下尖担,就打卖柴的”,是我故乡的一句俗语,告诫人不要忘了根,丢了人的本份。我想我虽然放下了那根木头的尖担,但肩膀上从来就扛着别的尖担,挑着有限的一点知识,挑着不大的一点本事,有时也挑一点责任,也挑一点道义,也难免挑一些麻烦和遗憾,在看不见的地方磨下硬茧硌下伤痕。试看茫茫人海,在世界的大街上,谁的肩上不扛着一根或若干根隐形的尖担,挑着一担岁月,挑着一些苦乐,挑着一点欲望,经营自己?不容易啊,日月星辰不容易,虫虫鸟鸟都不容易,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不容易。我既没有放下尖担,就更不会去“打卖柴的”了,因为,那实在是自己打自己。(作者:李汉荣,选自《点亮灵魂的灯:李汉荣散文精读》)7.阅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思维导图补充完整。(3分 )8.为帮助同学们完成题为“李汉荣语言风格”的研究性小论文,老师提供了下列提纲,请完成相关任务。( 6分 )9.文中“尖担”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4分 )关于“三星堆遗址考古”的主题阅读【事件聚焦】3月20日,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的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工作取得重大进展,12平方公里遗址内新发现6座“祭祀坑”,现已出土黄金面具残片、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全世界为之震惊,并在网上引发刷屏浪潮。有专家认为,此次考古发现堪比著名的秦兵马俑,将中华文明史至少提前了1000年。据红网舆情中心监测系统数据显示,截至3月23日14时,全网相关信息共80万余条,其中微博话题“三星堆遗址考古重大发现”阅读量已达11.1亿次,讨论达12.8万。【考古发现】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J.G.安特生在河南洛阳西部的仰韶村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从此就出现了中华文明黄河中心论的说法。长期以来黄河中心论不仅被国外史学界奉为圭皋,而且也影响到了相当一部分国人的认知,三星堆遗址、河姆渡遗址、红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很可能是多元的。“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现会影响四川考古、中国考古甚至世界考古。”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认为。同时,众多专家均表示,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充分体现了古蜀文明、长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和发展脉络、灿烂成就的实物例证。【考古热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连续4天直播,各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也开展了立体式报道,将一幅绚烂的古蜀图景展现在我们面前,考古行动变成了一部“连续剧”,隔三差五就公布让人惊喜的发现。参与意识强烈的青少年在“沉浸式”追剧的同时,惊叹文物的精美和历史的厚重。“我跟老祖宗一样,都喜欢黄金”“闪瞎眼,历史书又厚了几页”“快点申遗”“你看这青铜器多青”,妙语连珠的讨论频频被刷上热搜。可见,三星堆考古现象级热度的背后,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与时代同频共振、与青少年实时互动。【考古之思】在社交媒体和直播时代,这次挖掘不再是单纯的考古行为,而变成了一场“当下的”文化事件。有评论说,存在两种“三星堆考古”,一种是严肃的学术研究,专家会对着那些文物苦苦思索,小心求证。一位专家表示,30多年前的挖掘,大家写了数百篇论文,这次很多都需要“修正”,这种探索是没有尽头的。另一种则是充满想象的“网友考古”,相关帖子满天飞,充满幻想、激情和创造力,对网友的猜测,没必要太过认真,考古终究是一项专业的事。网友尽管“大胆想象”,专家则必须“小心求证”。在社交媒体时代,网友对考古的热情值得珍视,它意味着中国人对传统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兴趣和热情进一步迸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这关乎中国人的当下和未来。(材料选自网络,有删改)10.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2分 )A.三星堆遗址考古行动变成了一部“连续剧”,隔三差五就公布让人惊喜的发现,突出了“实时互动”的娱乐化特点。B.三星堆遗址、河姆渡遗址、红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否定了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这一论断。C.有专家认为,三星堆遗址考古发现不逊于著名的秦兵马俑,将中华文明史至少提前了1000年。D.最新的三星堆考古发掘,颠覆了以往的许多考古研究成果,再次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脉络。11.小嘉认为,文中画线部分文字表述为“6座祭祀坑重见天日,500余件文物破土重生”更简洁,你同意吗?请简要分析。( 4分 )12.为宣传三星堆遗址考古,央视推出了“人物访谈”节目。网友对央视邀请南派三叔进行访谈这一做法产生了异议,对此你怎么看?结合文本内容表达你的看法及理由。( 4分 )【链接材料】南派三叔原名徐磊,浙江嘉善人。因小时体弱多病,故尝试用写作的方式构建自己想象中的世界。2006年开始在网上进行文学创作,写下第一篇《七星鲁王宫》,受到网友热捧。半年后,《盗墓笔记:七星鲁王宫》整理成书。以写盗墓题材小说出名。评卷人得分六、文言文阅读( 15分 )13.阅读回答问题。【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息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选自《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乙】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①,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②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③,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④!’”(选自《庄子 外物》)【注释】①邑金:封地交纳的租税。②鲋(fù)鱼:鲫鱼。③常与:常在一起的东西。这里指水。④肆:店铺。(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请循其本/循序渐进B.我且南游吴越之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C.君乃言此/乃不知有汉D.固不知子矣/汝心之固,固不可彻(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②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3)【甲】文中的庄子根据 认为濠梁之鱼很快乐(请用原文回答)。【乙】文中庄周给监河侯讲的故事,留给我们成语“涸辙之鲋”,这成语用来比喻 。( 4分 )(4)以论辩的方式展示对人生和自然的理解,这是庄子的智慧。请结合【甲】【乙】两篇短文,从说话技巧及内容方面,说说庄子论辩中的智慧。( 5分 )评卷人得分七、作文( 40分 )14.根据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现代汉语词典》对“有意思”一词有这样一种解释:有意义,耐人寻味。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大多如此。请以“这 ,真有意思”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处可填“家伙”“地方”“书”“民俗”等。(2)不少于600字。(3)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浙江省嘉兴市专用)【含答案解析】》参考答案1.(1)稀 衰 萌(2)周而复始(3)病句修改:成分残缺,在句末补充“的依据”。(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xī(稀)松:极为松散。经久不shuāi(衰):精神饱满的状态,身体健壮的外表。形容某事或某物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méng(萌)发:植物开始发芽,常用于比喻事物的开端。(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周而复始:一圈又一圈的轮转。形容不断循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去而往来。指反复进行,没有止息。这两个成语意思相近,都可以替换。(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成分残缺,“成为”是谓语,“上古人们判断时节变化”是定语,缺少宾语,在句末加“的依据”。2.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幽、禅、蒹葭、旷、阡陌”等字词容易写错。3.示例:A.梯子:傅雷在信中说,他写信的目的不仅仅是想训练傅聪文笔,而且是想提升他的思想;他把自己卓越的学识和丰富的人生经验教给儿子,无论是在做人、生活、艺术、修养、演奏姿态等方面,让孩子有更完美的表现。所以他像梯子一样助力孩子,让孩子可以爬得更高,看得更远。B.路灯:傅雷像一盏灯,给孩子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他和孩子一起讨论音乐,通过写信不但锻炼他的文笔,而且是要提升他的思想,同时他让自己给孩子做镜子,做他忠实的镜子,不管在做人、生活细节、艺术修养、演奏姿态等方面让孩子有更完美的表现。所以他就像一盏灯,用自己的舐犊之情、拳拳之爱、言传身教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C.蜜蜂:因为傅雷说,他把傅聪当做一个讨论艺术的对手,同时写信是为了激发出青年人的感想,让自己得到一些新鲜的养料,所以他像蜜蜂一样,在傅聪的身上吸取营养采蜜;同时他也酿蜜,因为他通过写信训练儿子的文笔,提升他的思想,用自己的言行句子做儿子的警钟,做他忠实的镜子,用自己的舐犊之情、拳拳之爱、言传身教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他还想把傅聪的有益启示传布给别的青年。 4.参考示例1:A.保尔身处社会底层,饱受他人欺辱,但没有随波逐流,反而同情弱者、渴望新生活。从军后,和战友们一起驰骋疆场,浴血奋战,身负重伤无怨无悔;修建铁路,全力以赴,疾病缠身也不后退;双腿瘫痪、双目失明后仍然以写作回归革命队伍。坚强的意志和远大的理想可以给予我们战胜成长路上困难的力量,在磨砺中成长。参考示例2:A.小说在塑造保尔这个人物形象时,放在广阔的社会历史中去刻画他的成长经历,描绘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经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到经济恢复时期广阔的社会画面,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书信和日记、格言警句等,语言简洁优美,富有表现力,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参考示例3:B.孙少平虽然家境贫困,但并不自卑沉沦,通过看书让精神世界丰盈;高中毕业只身一人独闯外面的世界,面对繁重的劳动、非人的生活条件和身体上的折磨,他对生活依旧充满希望;恋人的去世、为救协议工而受伤,他以勇敢坚毅面对现实,重新走向未来。成长就是积极进取,敢于拼搏、走在荆棘丛生的道路却不向命运低头。参考示例4:B.作者在刻画孙少平这一人物时,采用了由大切小,由小切大,放大小人物生活,以此勾勒大图景的方法。比如孙少平午餐只能吃最低等级的高粱馍馍,偷偷借给郝红梅书看……这些都是我们看来平平淡淡的事,作者站在孙少平角度,把孙少平心理描述的很细致,让人感受到这些事件对孙少平来说都是大事件,读者心情也跟着起伏。参考示例5:C.贝多芬出生贫寒家庭,童年常受父亲打骂,丧母后早早承担着养家的重任。前往维也纳后,听觉衰退,爱情失意,面对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他以扼住命运咽喉的姿态抗争,并创作了《命运交响曲》等不朽乐章;艺术上成功的他依然遭受各种苦难,但他以坚毅之意志给世界创造欢乐。成长就是在逆境中不放弃,直面人生。参考示例6:C.作者在选材、构思以及切入手法上都别出心裁,抓住贝多芬最主要的生格特征——“扼住命运的咽喉”,使之成为统领全篇的灵魂,着力刻画了他为追求真善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叛逆情绪,产生动人心魄的力量。3.本题考查理解名著内容。“梯子”“路灯”“蜜蜂”喻指傅雷对儿子的奉献和引导作用,结合相关句子分析即可。示例:如选择“梯子”进行解析。结合【选段2】第一段“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可知,傅雷在信中说,他写信的目的不仅仅是想训练傅聪文笔,而且是想提升他的思想;结合【选段2】第一段“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我做父亲的只想做你的影子,说要随时随地帮助你、保护你,又要不让你对这个影子觉得厌烦”可知,他把自己卓越的学识和丰富的人生经验教给儿子,无论是在做人、生活、艺术、修养、演奏姿态等方面,让孩子有更完美的表现。所以他像梯子一样助力孩子,让孩子可以爬得更高,看得更远。4.本题考查阅读做笔记的作用。从内容或写作手法角度谈对自己的影响即可。示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内容角度分析:保尔参军后当过侦察兵,后来又当了骑兵。他在战场上是个敢于冲锋陷阵的战士而且还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宣传员。他特别喜欢读《牛虻》《斯巴达克斯》等作品,经常给战友们朗读或讲故事。在一次激战中,他的头部受了重伤,但他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死神。他的身体状况使他不能再回前线,于是他立即投入了恢复和建设国家的工作。他做团的工作、肃反工作,并忘我地投入到艰苦的体力劳动中去。保尔面对困难,从不后退,选择勇敢面对;遭遇重伤,却能用顽强的毅力去战胜死神;他勇敢面对困难,顽强应对困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保尔用他的故事启示我们,无论在哪个年代,无论是谁,都应拥有保尔这样的与困难做斗争的勇气和大无畏的精神,力图有所作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让生命变得充实而有意义。写作手法角度分析:原著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书信和日记、格言警句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借医生日记的角度来呈现,这是第三人称。当柯察金从八月十九日被炮弹打伤起,一直处在昏迷状态中。女医生是保尔受伤期间的护理者,也是他治疗期间的见证者,故转换人称可以使小说的叙述显得更加真实可信。“他只有十七岁”“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总要不断地呻吟,发脾气,可是他却一声不吭。给他伤口上碘酒的时候,他把身子挺得像根绷紧了的弦。他常常疼得失去知觉,但是从来没有哼过一声”“要是柯察金也呻吟起来,那就是说他昏迷了。他这种顽强精神是从哪里来的呢?我真不明白”更好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记述保尔在疗伤过程中的过人毅力。侧面烘托出保尔惊人的毅力和钢铁般的意志。同时,借助医生的日记记述保尔在疗伤过程中的惊人的毅力,这是侧面描写的手法,使叙事的方式变得灵活,使行文避免单调。据此作答即可。5. A 音乐传达出的情感契合文章主旨。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分析。《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为“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诗歌体现其沉郁顿挫的风格。故和A的音乐主题相契合;故选A。6.(1) 塞 入(2)表现手法:《游终南山》借景抒情,通过对终南山景物的描绘,赞美了终南山的万壑清风,清幽宜人,赞美了山居之人的爽直正派,心地坦然。《终南山》写景由远及近,移步换形,有声有色,写出了终南山景物的千形万态。语言风格:《游终南山》险语惊人,言外之意耐人寻味。赞美终南的万壑清风,意味着厌恶长安的十丈红尘;赞美山中的人正心平,意味着厌恶山外的人邪心险。《终南山》笔力劲健,气韵生动,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抒情方式:《游终南山》借景抒情,通过对终南山景物的描绘,赞美了山居之人的爽直正派,心地坦然。《终南山》首联诗人写终南山的远景,借用夸张的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1)本题考查理解诗句。《游终南山》以写景为主,“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意思是终南山高大雄伟,塞满了整个天地,太阳和月亮都是从山中的石头上升起落下。一个“塞”字写出了钟南山的高大雄伟。《终南山》颔联“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意思是走出山来回头一望见白云合拢,进入山中青青的烟雾若有若无。一个“入”字轻轻点染,使眼前的景物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从表现手法上看:《游终南山》借景抒情,通过对终南山景物的描绘,赞美了终南山的万壑清风,清幽宜人,赞美了山居之人的爽直正派,心地坦然,表达的是对世俗的厌倦之情。《终南山》写景由远及近,移步换形,有声有色,写出了终南山景物的干形万态,表达了诗人对终南山的喜爱赞美之情。从语言风格上看:游终南山》险语惊人,言外之意耐人寻味。例如:“南山塞天地”,的确是硬语盘空,险语惊人。这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身在深山,仰望,则山与天连;环顾,则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压根儿看不见山外还有什么空间。用“南山塞天地”概括这种独特的感受,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非常“妥帖”。《终南山》笔力劲健,气韵生动,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首联写终南山的远景,渲染高耸入云、连绵不绝的浑茫气象。颔联由远及近,写登山途中的感受:攀行山间,回望来路,白云青霭苍茫成片,然而身在其中,却又无影无踪。颈联由高而下,写登上山巅的观感,突出终南山的辽阔幽深。尾联勾勒了一幅深山问路图,写出高山大壑带给人心的荒远幽深之意。从抒情方式看:《游终南山》借景抒情,赞美终南的万壑清风,就意味着厌恶长安的十丈红尘;赞美山中的人正心平,就意味着厌恶山外的人邪心险。以“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收束全诗,这种言外之意就表现得相当明显了。《终南山》首联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不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首联诗人写终南山的远景,借用夸张的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7.①视作自己老友 ②结伴尖担 ③想念感激 8.(1)此句从嗅觉和视觉角度相互转换,生动形象写出了“我”肩担重物却体味到生活滋味、自然情味的欣喜之情。(此处“柴的忧郁”拟人赋情,“草的碧绿”淳朴清新,读来又富有韵致。)(2)例2和例4正确,例3不正确。示例1:选择例2:极写“我”对乡村风光的喜爱,富有表达上的激情美和形式的音韵美,(为抒发“我亲爱的尖担”的喜爱做铺垫。)示例2:选择例4:生动地写出尖担让我体验到的青春味道,生活味道,富有表达上的激情美和形式的音韵美。(用语淳朴,直接抒发了对青春体验、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3)“我”对数目和时间记得如此清晰,可见那段乡村岁月给作者留下的印象之深,亦可见作者喜爱之深,乡愁之深。 9.是“我”青春少年的乡村生活和生命体验,尖担不仅代表着青春岁月以及渐行渐远的故乡、土地、大自然,寄寓着“我”的乡愁;还教会了我责任和道义,不丢本分,不忘根本,以尖担为动力勇敢前行。7.本题考查内容提炼概括。根据④段“欣喜是难免的,但我没有忘记我的老朋友——我的尖担”提炼概括为:视作自己老友;根据②——④段“我小时候也随父亲上山割过柴,采过青,使用的就是这种尖担”提炼概括为:结伴尖担;根据⑤“我真想再见到当年用过的尖担,把他紧紧抱在怀里,说一声:老朋友,我想念你”提炼概括为:想念感激。8.本题考查品析语言风格。(1)赏析句子。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此句“草的碧绿,扑面而来的全是山野的清香”,将视觉和嗅觉相互转换,联系上文“但我喜欢那种感觉”,生动形象写出了“我”肩担重物却体味到生活滋味、自然情味的欣喜之情。(2)本题考查铺陈手法。铺陈:是辞赋的基本创作方法,直书其事,反复叙说,明明一句话可以说完,反而反复去说。在形式上与排比结合。由此判断例2和例4运用了铺陈手法。例2:“亲爱的山,亲爱的水,亲爱的树木,亲爱的花草,亲爱的白云,亲爱的鸟儿”,这些都是故乡的风光;采用铺陈手法,表达了“我”对乡村风光的喜爱;联系下文“我想与我的老朋友,我亲爱的尖担,在一起多呆些时候”,为下文抒发“我亲爱的尖担”的喜爱做铺垫。形式上,相同的句式富有音韵美和激情美。例4:句子中的“它”指尖担,“山野的气息、柴的气息、草的气息,一个少年单纯的汗的气息”生动地写出尖担与我相伴的日子的体验,那是生活的味道,青春的味道。联系上文“我真想再见到当年用过的尖担,把他紧紧抱在怀里,说一声:老朋友,我想念你”,抒发了对青春体验、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形式上,相同的句式富有音韵美和激情美。(3)本题考查理解关键词。“大约五六根”“一九七八年二月”这些清晰的数字说明印象之深;联系下文“刚立春不久,我已收到大学入学通知书”“欣喜是难免的,但我没有忘记我的老朋友——我的尖担”可知,那段岁月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与尖担的情谊深厚。表达了作者对乡村岁月的喜爱之深,乡愁之深。9.本题考查关键词语的含义。“尖担”指伴我度过乡村生活的用于挑水、挑货物的工具,根据“会嗅到它收藏的山野的气息、柴的气息、草的气息,一个少年单纯的汗的气息”可知,是“我”青春少年的乡村生活和生命体验。因此“尖担”代表着我的青春岁月以及渐行渐远的故乡,寄寓着“我”的乡愁。根据⑥段“但肩膀上从来就扛着别的尖担,挑着有限的一点知识,挑着不大的一点本事,有时也挑一点责任,也挑一点道义”可知,“尖担”教会了我责任和道义,不丢本分,不忘根本。10.C 11.不同意。原文句子罗列出重要文物的种类,给人更直观的印象和视觉感受,揭示出全世界为之震惊的原因。“12平方公里遗址内”也准确写出了遗址的范围,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和严道性。而替换的语句虽然语言对称而简洁,但放在新闻热点中并不合适。 12.示例1:我赞同网友观点,三星堆考古是严肃的学术研究,考古是以文化为中心。了解、考证古人的生活和文化,需小心求证,盗墓小说是虚构的故事,不能把考古与盗墓混为一谈,访谈盗墓小说作家会“带偏”青少年的认知,应更多的关注科普考古。示例2:我认为央视的做法可以理解,这次挖掘不再是单纯的考古行为,而变成了一场“当下的”文化事件。邀请青少年喜欢的盗墓小说家南派三叔参与互动,可以激发公众对更多历史细节探索的好奇心,激发对考古的热情,这对文化传承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多数网友有着很强的是非判断能力,不会因为某个人物而改变科学的认知。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A.根据【考古热播】内容中“考古行动变成了一部“连续剧”,隔三差五就公布让人惊喜的发现”“三星堆考古现象级热度的背后,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与时代同频共振、与青少年实时互动”可知,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与青少年实时互动,不是三星堆遗址考古活动,所以A选项“突出了‘实时互动’的娱乐化特点”说法错误;B.根据【考古发现】内容中“三星堆遗址、河姆渡遗址、红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很可能是多元的”可知,众多遗址证实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化,所以B选项“发掘否定了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这一论断”是错误的;D.根据【考古发现】内容中“三星堆遗址、河姆渡遗址、红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很可能是多元的”“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充分体现了古蜀文明、长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和发展脉络、灿烂成就的实物例证”可知,三星堆遗址考古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化和发展脉络,所以D选项“再次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脉络”说法错误;故选C。11.本题考查语言的赏析。做此类题,我们可将两个句子进行对比,题干所给的句子简洁,但是却没有突出一些关键信息。原文中,“12平方公里遗址内”为我们说明遗址范围小,但是出土文物多的特点,不能删去;“现已出土黄金面具残片、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为我们罗列了文物的种类,使我们直观的知道出土文物的珍贵,揭示了全世界为之震惊的原因。所以,不能将画线句子表述为题干所给句子,这样太过简洁,没有突出要点。12.本题考查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有理即可。解答此题时,先通读全文和题干所给材料,确立观点,然后将自己的理由说清楚。选择赞同邀请南派三叔的,可以论述:三星堆考古是严肃的学术研究,而盗墓小说是虚构的故事,二者不能混为一谈,所以不能邀请南派三叔;不赞同邀请南派三叔的,可以论述:南派三叔是青少年喜欢的盗墓小说家,邀请他参与,可以激发公众对更多历史细节探索的好奇心,激发对考古的热情,这对文化传承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13.(1)A(2)①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②你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还不如早一点到干鱼市场来找我!(3) 鲦鱼出游从容 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援助的人。(4)【甲】文起句庄子从审美性出发,首先明确地说出自己的观点,自由穿梭的情景,断定鱼是快乐的,借力发力。庄子此时借惠子的客观思维,“以其人之道,发起反诘:你不是我?【乙】文庄周借粮,要等到拿到金钱之后,立刻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来反击监河侯,借力发力。(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循:都是“按照”的意思。B.且:将要/况且。C.乃:却/竟然。D.固:固然/顽固。故选A。(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句重点词:非,不是;安。②句重点词:乃,却;曾,还;索,找;肆,市场。(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第一空:结合【甲】文“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句可知,【甲】文中的庄子根据“鲦鱼出游从容”这一观察结果,认为濠梁之鱼很快乐。他用鱼游动的从容姿态来推断鱼的心情,从而得出鱼快乐的结论。故第一空填:鲦鱼出游从容。第二空:【乙】文中庄周给监河侯讲的故事,留给我们成语“涸辙之鲋”,来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救的人。这个成语源自故事中鲋鱼因缺水而处于困境,急需一斗一升的水来活命,但监河侯却以遥远的承诺来敷衍,未能及时提供帮助。因此,“涸辙之鲋”形象地描绘了那些处于绝境、急需救助的人们的处境。故第二空填: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援助的人。(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在【甲】文中,庄子从审美性的角度出发,首先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即通过观察“鲦鱼出游从容”的情景,断定鱼是快乐的。这一观点本身就是对自然生命状态的一种审美体验,体现了庄子对自然和谐之美的欣赏。接着,庄子巧妙地借用了惠子的客观思维,即“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一质疑。然而,庄子并没有直接反驳,而是采用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反诘策略,反问惠子:“子非我,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这里,庄子不仅巧妙地避开了惠子的质疑,还反过来指出了惠子在逻辑上的漏洞,即惠子无法证明庄子不知道鱼的快乐,正如庄子也无法证明惠子不知道自己的内心世界一样。通过这种借力发力的方式,庄子不仅维护了自己的观点,还进一步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认知的局限性和相对性。在【乙】文中,庄周因家贫而向监河侯借粮,却遭到了监河侯的拖延和敷衍。面对监河侯的空谈和虚伪承诺,庄周没有直接反驳或愤怒指责,而是巧妙地讲述了一个“涸辙之鲋”的寓言故事来反击。在这个故事中,庄子将自己比作即将干渴而死的鲋鱼,而监河侯则成了那个只会空谈而不愿实际行动的旁观者。通过这个故事,庄子不仅揭露了监河侯的虚伪面目和空洞承诺,还巧妙地借助寓言的力量放大了这种虚伪和空洞的负面效果。这种借力发力的方式不仅让监河侯无言以对,还让读者在故事中深刻感受到了庄子对真诚与行动的高度重视以及对虚伪与空谈的强烈批判。综上所述,【甲】【乙】两篇短文中庄子所采用的“借力发力”的论辩策略不仅展现了他高超的话语技巧和深刻的哲理思考,还体现了他对自然、人生以及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和独到见解。据此作答即可。参考译文:【甲】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就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却又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乙】庄周家境贫穷,因此到监河侯那里去借粮。监河侯答应道:“好的!我将要收到封邑的租赋税金,收到后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周气得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的时候,听到路中间有呼救声。我环顾四周看到车辙中有条鲋鱼困在那里。我问它说:‘鲋鱼,你(在这)做什么呀?’它回答说:‘我是东海水族的臣民,你有一升半斗的水救活我吗?’我说:‘好的!我将要到南方去游说吴国和越国的国王,引过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回东海)好吗?’鲋鱼气得变了脸色,说:‘我离开住惯了的地方,就无法生存。(现在)我只要能得到一升半斗的水,就能活下去。你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还不如早一点到干鱼市场来找我!”14.例文:这件事真有意思爸妈是“老志愿者”了,经常利用双休日去敬老院做志愿者。记得上小学四年级的一个星期天,妈妈对我说:“小A,跟我们一起去敬老院吧?”闻听此言,我当时把头摇得像个拨浪鼓一样,因为从爸妈平时的谈话中,我知道他们在敬老院干的活很脏、很累,有时还会有老人莫名其妙地给他们气受,去敬老院能有什么意思?爸爸说:“我就知道你怕干活,说不定还害怕那里的爷爷奶奶。其实那里的爷爷奶奶都很可爱,再说了,做志愿者不一定非得干活,给他们表演表演节目,陪他们说说话,也是献爱心。”在爸妈的劝说下,我怀着好奇心来到敬老院。爸妈和其他志愿者帮助爷爷奶奶们打扫房间,拆洗被褥,我则在敬老院“闲逛”。院里的爷爷奶奶们看见我,非常高兴,纷纷和我打招呼。我一开始还比较拘谨,后来见爷爷奶奶们都很慈祥,就恢复了好动的天性,给爷爷奶奶们讲笑话,表演“孙悟空”“猪八戒”的招牌动作,还唱了好几段京剧,赢得一阵阵掌声。有个爷爷还把好吃的东西拿来送给我,陈奶奶还说要认我当干孙子。在当天的志愿活动小结会上,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们说他们非常开心,希望我这个“开心果”能经常来。张爷爷还兴奋地说:“这孩子艺术天赋不错,以后再来,我可以教他吹笛子。”想不到,半天的敬老院生活竟然这么有意思。后来,我就经常跟爸妈去敬老院,除了给爷爷奶奶们表演节目外,我也开始帮着干一些活,虽然很累,但看到爷爷奶奶们绽放的笑容,我的心里就像喝了蜜一样甜。再后来,其他一些志愿者也开始把自家孩子带过来,我们的小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在张爷爷的精心指导下,我的笛子演奏水平提升得非常快,还在学校举行的才艺大赛中获了奖。回首近五年来的志愿者之路,我觉得这段生活经历不仅有意思,而且有意义。感谢父母带领我走进志愿者的世界!今后不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努力做一个优秀的志愿者!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这_____,真有意思”,“意思”有两个义项:趣味;意味(耐人寻味)。“有意思”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表层,就是好玩、有趣;第二层是有情趣、有特点;第三层是更深一层,就是有意义,对自己有影响。“真有意思”的描写对象,非常之广。可以是人,如“这老师。真有意思”“这朋友,真有意思”;可以是动植物,如“这小狗,真有意思”“这含羞草,真有意思”;可以是无生命的事物,如“这下雨天,真有意思”“这家乡的小河,真有意思”;可以是某种活动、爱好等,如“这书,真有意思”“这篮球赛,真有意思”等等……只要确定了题材,补充好了题目,文章也就成功了一半。文体与内容。本文适合写记叙文。要把补题的内容作为写作的重点。如“这书法,真有意思”就要把自己练习书法,进而感受到书法的趣味的过程作为写作的重点。要把自己“有意思”的感觉作为表现的主旨,即自己从这个过程里收获的趣味与感悟。如写“这老师,真有意思”,选取老师“有意思”的事例,突出老师怎么有意思的。如讲课幽默、与同学相处是朋友式的,毫无隔阂等,注意老师的语言描写,凸显人物性格。如写“这朋友,真有意思”,选取与朋友交往的事例,如遇到困难,朋友会把困难当作病猫,告诉“我”困难不是老虎,不用怕它。“我”悲伤的时候,给“我”讲故事,讲笑话,让“我”开心快乐。注意对朋友的语言、神态等描写要细致入微,表现同学的有意思。写作时,应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抒情或议论点明“有意思”之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