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三下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墨、染、碎”等 5 个生字,会写“墨、染”等 11 个生字。2.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如通过“染”体会溪水的绿,从“碎”感受儿童钓鱼的欢乐。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儿童生活的快乐,并尝试创作描绘童年生活的诗歌。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运用联系上下文、生活经验和想象等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难点读懂诗歌意境,体会儿童的欢乐,尝试创作童年诗歌。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动画演示。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欣赏水墨画展示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郑板桥的竹子、丰子恺的生活画等作品,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画的特点,引出“水墨画” 的概念。2.板书课题教师板书课题《童年的水墨画》,讲解“墨”字的结构和含义(上宽下窄,黑表示颜色,土表示砂石,墨就是用黑灰制成的墨汁),学生书空。3.读题质疑指名读课题,齐读。引导学生观察篇章页,提问:从篇章页中你能了解到关于这单元的哪些信息?预设回答:学习方法(运用多种方式理解难懂的句子)、习作要求(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主题(童年)。(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诗中描绘了哪几幅画面?2.指名朗读指名三位学生分别朗读三首小诗,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思考每首诗描绘的画面。3.概括画面引导学生回答从诗中看到的画面,教师相机板书:溪边垂钓、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指导学生联系诗题,用“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的句式将三幅画面说清楚。(三)精读《溪边》,学习方法1.自由朗读,想象画面学生自由朗读《溪边》,思考:在溪边这幅画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2.理解诗句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提问:垂柳在溪边干什么?镜子里的垂柳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把溪水比作镜子?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溪水的平静。出示图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画面的宁静美。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出示“染”字,引导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忆字形,理解字义(从植物中提取染料,放在水里经过多次上色,颜色均匀)。联系上下文,思考:溪水为什么是绿的?人影为什么会被染绿?出示水墨画“染”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画面的色彩美。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扑腾一声”是怎样的声音?人影为什么会碎?思考:从“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孩子们钓到鱼的欢乐心情。3.总结学法引导学生回顾学习《溪边》的过程,总结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四)小组合作,学习《江上》1.明确要求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说:我们是用()方法来读懂_______________这个句子。想:我们仿佛看到了……读:请听我们有感情朗读。学生同桌两人一组,运用所学方法合作学习《江上》。2.交流汇报预设1:我们使用了(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读懂“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嬉戏”这个句子。我们仿佛看到是一群孩子在水里玩水,拍水玩得很开心。请听我们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孩子们的快乐,板书:一群。预设2:我们使用了(展开想象)的方法来读懂“是哪个‘水葫芦’……”这个句子。我们仿佛看到有一个孩子在水里钻来钻去,笑得很开心的样子。请听我们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水葫芦”图片,引导学生理解把孩子比作“水葫芦”的妙处,感受孩子的可爱、调皮,板书:一个。3.指导朗读教师引读,学生跟读,读出孩子们在江上戏水的欢乐场景。(五)回顾总结,拓展延伸1.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对比阅读《溪边》和《江上》,思考: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预设回答:《溪边》从静静的景写到动;《江上》从一群孩子聚焦到一个孩子。教师总结:虽然写法不同,但都表达了童年的快乐。2.交流分享出示四幅童年的水墨画(如捉迷藏、放风筝、踢毽子、跳皮筋等),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童年的快乐场景。指导学生运用动静结合或点面结合的写法,将画面描述具体生动。3.尝试创作出示句式:“童年的水墨画,在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仿照句式,尝试创作描绘童年生活的诗歌。指名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六)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溪边》。2.继续完善自己创作的诗歌,与同学交流分享。板书设计童年的水墨画溪边垂钓 静→动江上戏水 一群→一个林中采蘑菇(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展开想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