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古诗歌题材分类练(三) 边塞征战诗+即事(景)抒怀诗+干谒言志诗题材(一) 边塞征战诗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少年行王昌龄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青槐夹两道,白马如流星。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①。[注] ①燕山铭:《后汉书·窦融传》中记载,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后,“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边塞诗,属乐府旧题,开篇即点明西陵少年重情重义的游侠身份。B.青槐耸立,白马飞驰,一静一动,一青一白,鲜明对比,为后两句叙事张本。C.五、六句与《燕歌行并序》“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句有异曲同工之妙。D.全诗表达了对少年英勇赴难的赞赏,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以及对和平的向往。(2)诗歌最后一句,有的版本写作“惟顾燕山铭”,请结合全诗,试分析“谁”和“惟”哪个更好。答: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书 事①陆 游北征谈笑取关河,盟府②何人策战多 扫尽烟尘归铁马,剪空荆棘出铜驼③。史臣历纪平戎策,壮士遥传入塞歌。自笑书生无寸效,十年④枉是枕雕戈。[注] ①本诗作于嘉泰四年(1204)秋,陆游时年七十九岁。1206年夏,南宋朝廷的“开禧北伐”正式开始。②盟府:古时官员受勋赏时的盟书(盟约)保存之所。③铜驼:《晋书》载,“索靖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④十年:指诗人曾在川陕从军十年。(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谈笑”二字,表现了取胜的轻松,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中的“谈笑”表达效果相同。B.“扫尽烟尘归铁马”与“铁马秋风大散关”一样,都是诗人对自己奔赴前线、奋勇杀敌的想象。C.“剪空荆棘出铜驼”写铜驼在荆棘被扫除后又重新出现,表达诗人对朝廷将收复失地的信心与期待。D.颈联中,诗人设想北伐获胜后的情景:史官在记录克敌制胜的策略,将士们在边塞传唱战斗的歌曲。(2)这首诗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 [创新跨“界”命题,新考法前瞻训练](3)下列句子中,和诗中“盟府何人策战多”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B.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C.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D.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题材(二) 即事(景)抒怀诗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怀天经、智老①,因访之陈与义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②试春风。[注] ①天经、智老:作者的朋友。天经,即诗中儒先;智老,即诗中禅伯。②鹤氅:用鸟羽做成的外衣,是六朝以来名士喜爱的穿戴。(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冰雪初融、春寒料峭、绿意初起的早春景象,点明了诗人访问友人的季节特征。B.颔联上句写诗人在吟诗作赋中度日的生活情形,下句写诗人雨声中等待好友的消息。C.从颈联“还多病”“只固穷”,可看出作者与这两人关系甚密,心灵相契,感情深笃。D.诗歌以“冻初融”的初春起笔,以初春时节“试春风”收束,照应巧妙,构思严谨。(2)诗歌是留白的艺术,请简要分析诗歌尾句的留白艺术。答: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会稽郡楼雪霁张 继①江城昨夜雪如花,郢客登楼望霁华。夏禹坛前仍聚玉,西施浦上更飘纱。帘栊向晚寒风度,睥睨②初晴落景斜。数处微明销不尽,湖山清映越人家。[注] ①张继:字懿孙,湖北襄阳(古属楚地)人。②睥睨:城墙上的短墙。(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从落雪写起:昨夜,坐落在江畔的会稽城下了一场雪,洁白的雪花如同飞花一般,美丽轻盈。B.次句照应诗题,写大雪纷飞中诗人登上城楼远眺,引出颔联的景物描写,“郢客”点明诗人身份。C.颈联写傍晚时分寒凉的风穿过了郡楼的门窗,但诗人仍旧没有离去,望见夕阳斜挂在城墙上方。D.尾联写暮色渐浓,诗人望见远处有星星点点的微光隐约闪烁,暮色中的湖山别有一番清秀韵味。(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答: 题材(三) 干谒言志诗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献池州牧杜荀鹤池阳今日似渔阳,大变凶年作小康。江路静来通客货,郡城安后绝戎装。分开野色收新麦,惊断莺声摘嫩桑。纵有逋民归未得,远闻仁政旋还乡。(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为献给池州牧的干谒诗,作者没有着意强调自己的才华抱负,而重在表达对池州牧工作的高度评价。B.颔联、颈联写出了池阳凶年和战争之后的安定美好生活,以及水路交通顺畅、贸易往来繁荣的兴盛场景。C.颈联“惊断莺声”与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句,均以动衬静,意境相同,呈现出一幅和谐宁静的画面。D.本诗语言平易自然,朴实明畅,清新秀逸;其内容重在反映社会现实,体现了诗人现实主义诗风的特点。(2)儒家主张“仁政”,这首诗体现了哪些“仁政”思想 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答: 6.阅读下面这首金词,完成下面小题。望海潮·献张六太尉邓千江云雷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①。营屯绣错,山形米聚,喉襟百二秦关。鏖战血犹殷。见阵云冷落,时有雕盘。静塞楼头晓月,依旧玉弓弯。看看,定远②西还。有元戎阃命③,上将斋坛④。区脱⑤昼空,兜零⑥夕举,甘泉又报平安。吹笛虎牙闲。且宴陪珠履,歌按云鬟。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注] ①皋兰:今甘肃兰州。②定远:东汉班超立功西域,封定远侯。③阃(kǔn)命:全权托付之意。④上将斋坛:萧何荐韩信于刘邦,言“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⑤区(ōu)脱:此指西夏营垒。⑥兜零:代指烽火。(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上阕从古城皋兰的险要处落笔,显示出边塞的雄伟和边防守御的坚固。B.正面描写战斗进行时的激烈场景,是为了更好地衬托战后凄冷肃杀的环境。C.以“看看”对接上下阕,由写景转向赞人,内有一股豪气贯通,连而不断。D.全篇句式错落,语言精练而见气势,雄浑流畅,铮铮有声,充满韵律之美。(2)这首词和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都是投献之作,请简要分析两首词下阕表达情感的不同之处。答: 【解析】古诗歌题材分类练(三) 边塞征战诗+即事(景)抒怀诗+干谒言志诗题材(一) 边塞征战诗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少年行王昌龄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青槐夹两道,白马如流星。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①。 [注] ①燕山铭:《后汉书·窦融传》中记载,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后,“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边塞诗,属乐府旧题,开篇即点明西陵少年重情重义的游侠身份。B.青槐耸立,白马飞驰,一静一动,一青一白,鲜明对比,为后两句叙事张本。C.五、六句与《燕歌行并序》“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句有异曲同工之妙。D.全诗表达了对少年英勇赴难的赞赏,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以及对和平的向往。解析:选D D项,“对和平的向往”表述错误,诗中并无此意。“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意思是说少年得知外敌入侵、边境告急的消息,义愤填膺,浩气冲天,义无反顾地从军赴边,英勇杀敌,并不在意要取得像窦宪那样驱除鞑虏,“刻石燕然”的功名。“对和平的向往”诗中没有体现。(2)诗歌最后一句,有的版本写作“惟顾燕山铭”,请结合全诗,试分析“谁”和“惟”哪个更好。答: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炼字的能力。可认为“谁顾燕山铭”更好,然后进行分析。“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中“气高”是指心志高洁。“燕山”即燕然山。此两句意为:少年得知外敌入侵、边境告急的消息,义愤填膺,浩气冲天,义无反顾地从军赴边,英勇杀敌,并不在意要取得像窦宪那样驱除鞑虏,“刻石燕然”的功名。“谁顾”是反问语气,表达对刻石燕然的轻视,表明少年真正看重的不是功名,而是要奔赴国难,保家卫国。一个“谁”字强调了少年侠士不惧困难、不求名利的精神。也可认为“惟顾燕山铭”更好。“惟”是“只”,“惟顾”是只看重。此句意思是“只顾及刻在燕然山上的铭功记功之事”,作为少年,看重建功立业并非坏事,何况少年建立的是保家卫国的功业。个人的功名与国家的福泽紧密相连,突出体现了少年侠士对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参考答案:(示例一)“谁”更好,用反问语气强调了对功名的淡薄态度,突出了少年侠士不惧困难、不求名利的精神。(示例二)“惟”更好,以唯一性强调少年只看重功名,突出体现了少年侠士对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白话诗歌] 西陵的一位少年游侠,在长亭为他人饯行。在那青槐夹道的驿路上,呈报紧急公文的信使骑着白马如同流星一样飞驰而过。听说这是一道来自边关的紧急军事文书,传来了匈奴侵扰井陉的消息。少年得知后浩气冲天赶赴危难,并不在意要取得像窦宪那样驱逐鞑虏,“刻石燕然”的功名。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书 事①陆 游北征谈笑取关河,盟府②何人策战多 扫尽烟尘归铁马,剪空荆棘出铜驼③。史臣历纪平戎策,壮士遥传入塞歌。自笑书生无寸效,十年④枉是枕雕戈。 [注] ①本诗作于嘉泰四年(1204)秋,陆游时年七十九岁。1206年夏,南宋朝廷的“开禧北伐”正式开始。②盟府:古时官员受勋赏时的盟书(盟约)保存之所。③铜驼:《晋书》载,“索靖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④十年:指诗人曾在川陕从军十年。(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谈笑”二字,表现了取胜的轻松,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中的“谈笑”表达效果相同。B.“扫尽烟尘归铁马”与“铁马秋风大散关”一样,都是诗人对自己奔赴前线、奋勇杀敌的想象。C.“剪空荆棘出铜驼”写铜驼在荆棘被扫除后又重新出现,表达诗人对朝廷将收复失地的信心与期待。D.颈联中,诗人设想北伐获胜后的情景:史官在记录克敌制胜的策略,将士们在边塞传唱战斗的歌曲。解析:选B B项,“都是诗人对自己奔赴前线、奋勇杀敌的想象”错误,“铁马秋风大散关”是诗人对往事的追忆,是记实,不是想象。(2)这首诗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这首诗最后两句中,“笑”“无寸效”是自嘲没有功绩,“枉”有“白白地”意思。据此理解句意即可。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无奈和自嘲。陆游一生都渴望为国家收复失地,但在他的晚年,虽然盼到了国家有可能发动北伐的消息,但他自己却因年老体弱,无法再为国家效力。他自感一生虽怀揣报国之志,却没有为国家的统一作出实质性的贡献,只是空有一腔热血和十年的从军经历。因此,他在这里自嘲“无寸效”,表达了对自己一生无法为国效力的遗憾和无奈。同时,也透露出他依然渴望能够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心愿。参考答案:①意思:我自嘲作为书生一生没有一点功绩,十年间白白地枕着雕花的战戈。②情感:表达了诗人自嘲自叹、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诗人虽有报国之志,曾在川陕从军十年,但却未能建立功勋,眼看着岁月流逝,内心充满了失落和遗憾。同时,也透露出他依然渴望能够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心愿。[创新跨“界”命题,新考法前瞻训练](3)下列句子中,和诗中“盟府何人策战多”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B.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C.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D.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解析:选C 诗中“盟府何人策战多 ”是一般问句。C项与其相同。A、B、D三项都是设问,自问自答。[白话诗歌] 北方征战,谈笑间夺取关河,盟府中有谁能制定战略 驱散烟尘,归来铁马,剪除荆棘,出现铜驼。史官们记录了平定戎狄的策略,壮士们在边塞传唱着战斗的歌曲。自嘲我作为一介书生无法立下功绩,十年来白白枕戈待旦。题材(二) 即事(景)抒怀诗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怀天经、智老①,因访之陈与义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②试春风。 [注] ①天经、智老:作者的朋友。天经,即诗中儒先;智老,即诗中禅伯。②鹤氅:用鸟羽做成的外衣,是六朝以来名士喜爱的穿戴。(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冰雪初融、春寒料峭、绿意初起的早春景象,点明了诗人访问友人的季节特征。B.颔联上句写诗人在吟诗作赋中度日的生活情形,下句写诗人雨声中等待好友的消息。C.从颈联“还多病”“只固穷”,可看出作者与这两人关系甚密,心灵相契,感情深笃。D.诗歌以“冻初融”的初春起笔,以初春时节“试春风”收束,照应巧妙,构思严谨。解析:选B B项,“下句写诗人雨声中等待好友的消息”错误。“杏花消息雨声中”的意思是杏花时节,伴随着窗外稀稀落落的雨声,我时常探听远方好友的音讯。可见是“探听”远方好友的音讯,而不是“等待”。(2)诗歌是留白的艺术,请简要分析诗歌尾句的留白艺术。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①写衣着,只用“纶巾鹤氅”四字,笔墨极其简洁,让读者想象诗人头戴纶巾,身披鹤氅儒雅风流的形象特点。②写迎风前往的过程,只着以“试春风”三字,让读者想象诗人在乍来初生的春风中访友是何等神采飞扬,心情是如何轻松愉悦。③“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我忽然想念他们,于是就荡舟寻访这二位老友。在春风的吹拂下,我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是多么的风流俊逸。只写诗人访友途中情形而不及其余,让读者对诗人与友人相聚的情景产生无限遐想。参考答案:①写衣着,只用“纶巾鹤氅”四字,笔墨极其简洁,让读者想象诗人儒雅风流的形象特点;②写迎风前往的过程,只着以“试春风”三字,让人想象诗人的神采飞扬及轻松愉悦的心情;③只写诗人访友途中情形,而不及其余,让读者对诗人与友人相聚的情景产生无限遐想。[白话诗歌] 今年二月早春时节,冰雪都开始融化了,寒冬时节沉睡了已久的苕溪,夹带着几丝绿色,潺潺涓涓,向东流去。我寓居他乡,在吟诗作赋中淡泊度日。杏花时节,伴随着窗外稀稀落落的雨声,我时常探听远方好友的音讯。西庵所居住的智老精于禅学,但病痛缠身;北栅所居住的天经精于儒学,又安于穷困。我忽然想念他们,于是就荡舟寻访这二位老友。在春风的吹拂下,我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是何等的风流俊逸!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会稽郡楼雪霁张 继①江城昨夜雪如花,郢客登楼望霁华。夏禹坛前仍聚玉,西施浦上更飘纱。帘栊向晚寒风度,睥睨②初晴落景斜。数处微明销不尽,湖山清映越人家。 [注] ①张继:字懿孙,湖北襄阳(古属楚地)人。②睥睨:城墙上的短墙。(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从落雪写起:昨夜,坐落在江畔的会稽城下了一场雪,洁白的雪花如同飞花一般,美丽轻盈。B.次句照应诗题,写大雪纷飞中诗人登上城楼远眺,引出颔联的景物描写,“郢客”点明诗人身份。C.颈联写傍晚时分寒凉的风穿过了郡楼的门窗,但诗人仍旧没有离去,望见夕阳斜挂在城墙上方。D.尾联写暮色渐浓,诗人望见远处有星星点点的微光隐约闪烁,暮色中的湖山别有一番清秀韵味。解析:选B B项,“大雪纷飞中诗人登上城楼远眺”错误,次句“登楼望霁华”中“霁”指雨后或雪后天色放晴。(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颔联意思是,大禹的神坛前仍堆着白玉一般的积雪,西施浦上方好像飘着一层轻纱。①颔联巧用比喻,将积雪比作“玉”“纱”,生动地描绘了会稽的雪后景色,突出雪景的洁白和朦胧,表达了作者对会稽郡的热爱和赞美。②用典。当年,大禹东行至会稽而崩,葬在会稽。如今,大禹的神坛前的积雪似白玉一般,仿佛是自然为他献上的贡品,远远望去,便生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当年,西施曾在会稽生活过,以西施命名的小溪上飘着一层轻纱似的雪雾,让人不禁追忆起西施当年的美丽。诗人把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用典抒情,既点明欣赏雪景的地点,又使诗歌含蓄典雅。③借景抒情。远眺处,夏禹陵墓之前,分明积雪聚玉,洁美无比,这位治水有功,后东巡狩至会稽而卒的古贤得到了人民的爱戴与尊敬。西施浣纱的水滨似有素绢白纱在眼前晃动,可惜受命于国难之时的绝代佳人香消玉殒之后,还遭世人非议责难。诗人缘情写景,借景抒情,感情极为复杂难状,集赞叹、仰慕、惋惜于一体。参考答案:①比喻:将积雪比作“玉”“纱”,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积雪的颜色和雪景的朦胧之美。②用典:“夏禹坛”“西施浦”运用典故,既点明欣赏雪景的地点,又使诗歌含蓄典雅。③借景抒情:夏禹坛前仍堆着白玉一般的积雪,西施浦好像仍飘着一层轻纱,既表达了诗人对江城雪景的赞赏,又表达了对古人的怀念之情及含蓄深沉的人生况味。[白话诗歌] 昨夜越州城大雪纷飞,今天我登上城楼,眺望着雪后放晴的美景。城外夏禹坛前堆积的雪如莹莹白玉,远处的西施浦也好似蒙上了朦胧面纱。城楼的帘下窗间,在这日暮时分有寒风劲吹,城墙外的落日楼头有斜晖倾洒。极目远望,清冷的暮色中,还有几处微明的灯火,湖山的青影映照着这越地的人家。题材(三) 干谒言志诗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献池州牧杜荀鹤池阳今日似渔阳,大变凶年作小康。江路静来通客货,郡城安后绝戎装。分开野色收新麦,惊断莺声摘嫩桑。纵有逋民归未得,远闻仁政旋还乡。(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为献给池州牧的干谒诗,作者没有着意强调自己的才华抱负,而重在表达对池州牧工作的高度评价。B.颔联、颈联写出了池阳凶年和战争之后的安定美好生活,以及水路交通顺畅、贸易往来繁荣的兴盛场景。C.颈联“惊断莺声”与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句,均以动衬静,意境相同,呈现出一幅和谐宁静的画面。D.本诗语言平易自然,朴实明畅,清新秀逸;其内容重在反映社会现实,体现了诗人现实主义诗风的特点。解析:选C C项,“均以动衬静,意境相同”错误,“月出惊山鸟”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惊断莺声”是说人们都忙着采摘嫩柔的桑叶养蚕,黄莺的歌唱也因此受到惊吓而中断。并非以动衬静,而是描绘出了一幅百业复兴、百姓勤劳的画卷。(2)儒家主张“仁政”,这首诗体现了哪些“仁政”思想 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答: 参考答案:①重视生产。描写商贾往来不绝,百货畅行无阻,新麦得以收割,嫩桑得以采摘,描绘出一幅百业兴盛、百姓勤劳的画卷。②以民为本。想象背井离乡的流民,闻说家乡变化,不久将远道还乡,安居乐业,暗含诗人对幸福生活、美好未来的憧憬。③为官仁爱。这首诗献给当地官员,既是对他们工作的钦敬和赞美,也是对他们想民生疾苦、共百姓忧乐的期待和劝勉。④反对战争。直接抒发对“小康”的祈愿,叙述水路交通安全,郡城不见戎装,表达对社会安定、人民安乐向往的政治诉求。[白话诗歌] 今天的池阳就像拨乱反正的渔阳一样,由荒年饥岁之地彻底转变为政教清明、人民安康的乐土。江上水路平静,旅客和货物畅通无阻。郡城社会安定,再也看不到军人的身影。田野的颜色因为新麦收割,(由于麦子和草木颜色不同)似乎被分隔开来。人们都忙着采摘嫩柔的桑叶养蚕,黄莺的歌唱也因此受到惊吓而中断。即使有逃亡的百姓还没能回来,当他们在远方听到您仁慈的政治措施后一定会即刻还乡的。6.阅读下面这首金词,完成下面小题。望海潮·献张六太尉邓千江云雷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①。营屯绣错,山形米聚,喉襟百二秦关。鏖战血犹殷。见阵云冷落,时有雕盘。静塞楼头晓月,依旧玉弓弯。看看,定远②西还。有元戎阃命③,上将斋坛④。区脱⑤昼空,兜零⑥夕举,甘泉又报平安。吹笛虎牙闲。且宴陪珠履,歌按云鬟。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 [注] ①皋兰:今甘肃兰州。②定远:东汉班超立功西域,封定远侯。③阃(kǔn)命:全权托付之意。④上将斋坛:萧何荐韩信于刘邦,言“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⑤区(ōu)脱:此指西夏营垒。⑥兜零:代指烽火。(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上阕从古城皋兰的险要处落笔,显示出边塞的雄伟和边防守御的坚固。B.正面描写战斗进行时的激烈场景,是为了更好地衬托战后凄冷肃杀的环境。C.以“看看”对接上下阕,由写景转向赞人,内有一股豪气贯通,连而不断。D.全篇句式错落,语言精练而见气势,雄浑流畅,铮铮有声,充满韵律之美。解析:选B B项,“正面描写战斗进行时的激烈场景”错误,词人没有正面描写战斗进行时的场景,而是重在渲染战后凄冷肃穆肃杀的环境。(2)这首词和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都是投献之作,请简要分析两首词下阕表达情感的不同之处。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①本词下阕以“看看”领起,盛赞张六太尉统帅的边地将士们的赫赫战功。“定远西还”作者这里用班超比张六太尉,意在突出张太尉的功绩。“有元戎阃命,上将斋坛”分别以魏尚和韩信两员历史上的名将比喻张太尉,极力夸赞他的军事才干和受到朝廷的重视与信任。“吹笛虎牙闲。且宴陪珠履,歌按云鬟”用凯旋后将士的欢宴畅饮来衬托张太尉的赫赫战功。“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人们怀着深沉的哀思为死难战友的亡灵祭奠招魂,愿英灵们的赤胆忠魂长留天地间,像贺兰山一样不朽长存。通过对殉国者的祭奠,称颂烈士不朽、英灵永存。②柳词“嬉嬉钓叟莲娃”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写达官贵人游乐的场景。此处是借百姓歌舞、官员出游的场景赞美孙何治理有方。“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描绘出来,回到朝廷时向朝中的人们夸耀,寄寓了作者对孙何仕途前景的美好祝愿。参考答案:①本词借用班超等人的典故及将士的欢宴场景,赞美了张太尉守边拒敌的英雄才干及赫赫功业;“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则通过对殉国者的祭奠,称颂烈士不朽、英灵永存。②柳词借百姓歌舞、官员出游的场景赞美孙何治理有方,“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则寄寓了作者对孙何仕途前景的美好祝愿。[白话诗歌] 凭借水气如云,水势如雷的黄河天堑,再加之金城汤池的古城,古城重镇皋兰更显稳固。营地如锦绣交错,山形陡峭,秦地关河险固,易守难攻。战后沙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可见到的是战场烟云惨淡的天空,食血肉的烈雕盘旋,贪馋地注视遍地尸骨。安静的边塞皋兰城,一弯晓月依旧悬挂在城头,像一张弯弯的美玉弓箭。看那班超出使西域又归来。大将军已经下发通告,说皇上将要设坛拜将。西夏营垒昼夜空空荡荡,傍晚时用兜零举起报平安的烽火。将士悠闲自得,调动军队打仗的虎符也闲置不用了。喝着美酒,看着歌儿舞女们的表演。祭奠烈士英灵,日夜守卫着贺兰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