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课标要点] [学法指导]1.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2.运用资料,说明洪涝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地理实践力: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观察、识别、描述水循环现象。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运用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说明水循环的类型和过程。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利用水循环示意图,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通过观察身边城镇建设,能够辨识水循环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结果。预习点1 水循环1.概念在自然界中,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和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在各水体之间进行着连续不断变化的过程,称为水循环。2.水循环的类型及过程循环类型 字母 主要环节海陆间循环 A 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⑥地下径流海上内循环 B ①蒸发、⑦降水陆地内循环 C ⑧植物蒸腾、⑨蒸发、③降水3.成因(1)内因:水在自然界中的三态变化。(2)外因: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为水循环提供了能量和动力。微思考 地球上的水体可以相互转化吗?试举例说明。提示:可以。大气水通过降水可转化为陆地水和海洋水,陆地水和海洋水通过蒸发可转化为大气水。预习点2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不断更新陆地水资源,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2.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3.塑造地表形态。辨易误 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说说你的理由。提示:水资源处于不断循环更新状态,从这一角度讲,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但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用水量超过了水体更新的速度,或者水资源遭受污染,就会造成资源型缺水或水质型缺水,因此,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连一连 将下图中水循环的环节与对应的字母连线。 A 蒸发(植物蒸腾)B 水汽输送C 降水(陆地)D 降水(海洋)E 地表径流F 地下径流G 下渗H 蒸发提示:微思考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你知道诗中“江”是水循环的哪个环节吗?提示:地表径流。1.判断正误。(1)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冰川水储量最大。(×)(2)水圈的水处在不停地运动之中,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密切。(√)(3)海陆间循环又被称为大循环。(√)(4)海上内循环使得陆地水不断更新。(×)(5)陆地内循环对水资源的更新也有一定作用。(√)2.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储量由多到少依次是( )A.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B.冰川、海洋水、河流水C.地下水、冰川、海洋水D.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解析:海洋水约占全球水储量的97%,陆地水水量不足全球水储量的3%,大气水是存在于大气层中的少量的水。答案:D 3.下列环节在三种水循环中都具备的是( )A.蒸发和降水B.蒸发、降水和径流C.蒸发、降水、径流和水汽输送D.蒸发、蒸腾和降水解析:三种水循环指的是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在三种水循环中都具备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环节,A正确。故选A。答案:A 研习 1 水循环过程及其地理意义1.水循环的类型判断(1)根据水循环的发生领域判断(2)根据水循环包括的环节判断2.影响水循环主要环节的自然因素(1)影响蒸发的因素(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海洋上空的水汽,海陆冷热不均形成的风陆地(3)影响降水的因素(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流域面积(支流数量) 同地表径流流量呈正相关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地质条件(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的流量蒸发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影响大(5)影响下渗的因素(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流众多,能储存众多的地下水。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陆地内循环是指发生在陆地与陆地上空大气之间的水循环。陆地内循环只是发生在内流区域吗?为什么?答案:陆地内循环既发生在内流区域也发生在外流区域,外流区域既有陆地内循环也有海陆间循环。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1.图中水循环各环节对应正确的是( )A.a—水汽输送 B.b—蒸发C.c—地下径流 D.d—下渗2.有关水循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促使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B.影响全球生态和气候,塑造地表形态C.人类活动深刻地影响水循环各个环节D.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陆地水体更新解析:第1题,依据图中箭头的指向可以确定a为水汽输送,b为地表径流,c为下渗,d为地下径流。故选A。第2题,水循环促进了水体的更新与循环,是联系各圈层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的纽带,并参与陆地地貌的塑造,但目前人类活动主要给地表径流环节带来深刻影响。故选C。答案:1.A 2.C “四看”法判断水循环的类型“一看”联系的圈层: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涉及四个圈层,而海上内循环不涉及岩石圈。“二看”发生领域:海陆间循环的发生领域既有陆地又有海洋,陆地内循环的发生领域只有陆地,海上内循环的发生领域只有海洋。“三看”循环环节: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最多、最全,而陆地内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植物蒸腾和降水,海上内循环只包含蒸发和降水。“四看”参与水量:海上内循环的参与水量最多,陆地内循环的参与水量最少。研习2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水循环环节中,人类活动对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地表径流。1.有利影响修建水库 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洪水期径流量减少,枯水期径流量增加;水面扩大,下渗增多,蒸发增多,降水增多植树造林 蒸腾作用加强,降水增多;涵养水源能力增强,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退田还湖 蒸发作用加强,降水增多,调节径流能力增强跨流域调水 改变径流的空间分布,缺水地区下渗增多,蒸发加强铺设渗水砖 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城市内涝减少人工增雨 降水量增多2.不利影响地面硬化 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地下径流减少,形成城市内涝过度引水灌溉 河流径流减少,入湖水量减少,内流湖萎缩围湖造田 湖泊调节功能减弱,降水减少,洪水期水位上升,枯水期水位降低,旱涝灾害增多破坏植被 蒸腾作用减弱,降水减少,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多某实验设置四种下垫面,即绿地、环保透水混凝土砖铺装、草皮空心砖铺装和不透水釉面砖铺装,对各下垫面进行降雨、径流模拟,记录一定时间内的下渗量,下图为“四种下垫面累积土壤入渗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1~2题。1.四种下垫面主要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A.下渗 B.降水C.水汽输送 D.蒸发2.为美化环境并缓解城市内涝问题,城市下垫面最宜选择( )A.草皮空心砖B.环保透水混凝土砖铺C.不透水釉面砖D.绿地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实验反映的是不同地表状况下渗水量的多少,故四种下垫面主要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下渗,A正确,排除B、C、D。故选A。第2题,实验数据显示,绿地累积土壤入渗量最大,绿地有利于地表水的下渗,可以减轻城市内涝现象,绿地又能美化城市环境,D正确,A、B、C错误。故选D。答案:1.A 2.D 我国西南丘陵地区某古城实施“海绵城市”改造,根据当地降水、径流和下垫面的特征,设定改造目标为地表径流总量减少75%、外排径流总量减少60%。下图为该古城改造前后的部分水环境要素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1.实施“海绵城市”改造后,该古城的改造目标( )A.地表径流总量和外排径流总量均达标B.地表径流总量和外排径流总量均未达标C.地表径流总量达标,外排径流总量未达标D.地表径流总量未达标,外排径流总量达标2.“海绵城市”改造后,该古城( )A.降水量显著增加 B.蒸发量显著减少C.蓄水量显著减少 D.下渗量显著增加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数据可计算出改造前和改造后的地表径流总量和外排径流总量的变化。改造前和改造后的地表径流总量的变化为:用改造前的地表径流总量减去改造后的地表径流总量的差值除以改造前的地表径流总量,再乘以100%,大约等于80%;同理,改造前和改造后的外排径流总量的变化约为60%。由此可知,改造后的地表径流总量和外排径流总量均达标(材料信息“根据当地降水、径流和下垫面的特征,设定改造目标为地表径流总量减少75%、外排径流总量减少60%”)。综上所述,A正确,排除B、C、D。故选A。第2题,据图可知,“海绵城市”改造后地表径流总量显著减少,外排径流总量比地表径流总量大,说明下渗量增加、蓄水量增加、地下径流增多、蒸发量增加,D正确,B、C错误;降雨量前后变化不明显,A错误。故选D。答案:1.A 2.D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教材活动点拨]———————————教材第53页探索提示:这个实验模拟的是海陆间的水循环。在自然界中,海水蒸发形成水汽进入大气,其中一部分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面,降落到陆地上的水除部分蒸发外,一部分沿地表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二者经过江河等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这种海陆之间的水分交换称为海陆间循环。教材第55页思考提示:人类在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不断地对水循环产生影响。对水循环施加的有利影响,如通过修建水库,可改变地表径流的时间分配;通过跨流域调水,可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配;通过人工降水,影响降水环节;通过增加植被的覆盖率影响下渗和植物蒸腾环节等。人类过度引用河湖水及滥采地下水,会对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产生不利影响。教材第56页思考提示:1.海绵城市的建设影响了水循环的下渗、地表径流、蒸发等环节。2.海绵城市建设对北京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增加雨水下渗,减缓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减轻地面沉降;②增加生物多样性;③调节气候,减小昼夜温差,减轻城市热岛效应;④雨季吸纳雨水,减轻城市内涝;⑤改善生态,美化环境。建设海绵城市在解决北京市缺水问题中的作用:北京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在7、8月,海绵城市通过增加下渗、河湖水的滞留、蓄积、净化,将雨季多余的雨水转化为当地的生态用水,可有效减轻城市缺水问题。教材第57页作业题提示:1.改变了水循环的下渗、蒸发环节。大规模使用农用薄膜会造成土壤污染等。2.(1)海水淡化就是模拟水循环将海水中的淡水与盐类分开,淡化海水符合饮用水标准,因钙、镁离子等含量低,水质更优。(2)220×365=80 300(万吨),海水淡化可缓解沿海地区水资源紧张的状况。3.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1.在我国的河流中,不参与海陆间循环的是( )A.长江 B.珠江C.塔里木河 D.黄河解析:塔里木河是内流河,不参与海陆间循环;长江、珠江、黄河注入太平洋,是外流河,参与了海陆间循环。故选C。答案:C 2.使得大量陆地矿物质迁移入海的水循环环节是( )A.下渗 B.径流输送C.大气降水 D.水汽输送解析:水循环能够促进海陆间的物质交换,水循环中的径流环节能够将陆地上的矿物质输送到海洋中。故选B。答案:B 青海省南部的囊谦县年降水量约526.4 mm,集中在夏秋季节。该县已发现出露盐泉29处,现有8处被开发为盐场,多采用引盐泉水入田畦,盐水经风吹日晒后,自然结晶的方法来制盐。下图为囊谦县盐泉形成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图中盐泉的形成过程为( )①大气降水沿地层裂隙渗入地下 ②地下水出露地表形成盐泉 ③岩盐层中的盐分溶入地下水中 ④地下水向底层低洼处流动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C.①③④② D.①④③②4.当地手工晒盐最适合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大气降水为当地主要补给水源,降水顺岩层下渗形成地下水并向地势低洼处流动,将岩盐中的盐分溶解到地下水中,出露地表形成岩泉。所以顺序为①④③②,D正确。故选D。第4题,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青海省南部,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盐水经风吹日晒后,自然结晶形成盐,所以需要降水少且风大的天气,春季升温快,风力强劲,且雨季还未到来,降水较少,适宜晒盐,A正确。夏秋季降水多,不利于晒盐,B、C错误;冬季气温低,不利于蒸发,D错误。故选A。答案:3.D 4.A 5.读水循环图,完成下列问题。(1)写出水循环的环节:③________;⑥________。(2)黄河径流所属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3)最能代表我国夏季东南风的是________环节(用数字表示)。(4)在水循环的各环节中,人类可以施加影响的是示意图中的________(环节名称),主要措施有________等(任意列举一个例子)。解析:第(1)题,据图中箭头特点可知,①为降水,②为蒸发,③为水汽输送,④为降水,⑤为植物蒸腾作用,⑥为地表径流,⑦为地下径流。第(2)题,黄河径流最终入海,因此所属的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循环。第(3)题,最能代表我国夏季东南风的是水汽输送环节,即③。第(4)题,在水循环的各环节中,人类可以施加影响的是示意图中的降水、地表径流等,如人工降雨、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答案:(1)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 (2)海陆间循环 (3)③ (4)地表径流(降雨) 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人工降雨6.某校学生到甘肃省天水市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研学活动。读图,完成下列问题。任务 对比流域的径流量变化材料 天水市桥子沟流域包括自然条件相似的东沟和西沟两个小流域。东沟通过修建梯田等措施进行治理,西沟基本保持原状。同学们根据水文站的观测数据得知,在每平方千米面积内,东沟、西沟年径流量分别为4 700 m3、12 500 m3。说出修建梯田对流域地表径流的影响,并分析原因。解析:结合材料可知,东沟通过修建梯田等措施进行治理后,年径流量明显小于西沟,原因是修建梯田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减缓坡度,植物落叶及根系可以截留地表径流,减少流域地表径流量,增加下渗。答案:径流量减少。截留雨水、径流,增加下渗。课时作业(九)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基础练2021年8月6日,受今年第9号台风“卢碧”影响,福州等地区普降暴雨或大暴雨,市区低洼地带出现内涝积水。近年来福州积极推进海绵城市项目,建设雨洪公园、增加湖体等,提升对雨水的吸纳和蓄滞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内涝。读图,完成1~2题。1.台风“卢碧”从形成、移动到登陆的过程中参与的水循环环节有( )A.①④⑦ B.④⑤⑥C.③①④ D.①②③2.“海绵城市”能缓解城市内涝是因为其可以使城市水循环中( )A.④减少 B.⑤增加C.⑦增加 D.⑥减少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风“卢碧”形成于热带洋面,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水汽大量被③表示的蒸发带到高空;之后在①表示的水汽输送作用下到达陆地上空;在登陆过程中,形成④表示的降水。所以台风从形成、移动到登陆,直接参与水循环的环节有③蒸发,①水汽输送,④降水。故选C。第2题,根据材料海绵城市项目建设了雨洪公园、增加湖体等,提升对雨水的吸纳和蓄滞能力,结合图可知,⑤表示的地表径流减少,B错误;⑦表示的下渗增多,C正确;因下渗增多,⑥表示的地下径流增多,D错误;同时,“海绵城市”的建设使空气湿度增加,④表示的降水增多,A错误。故选C。点睛 建设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答案:1.C 2.C 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形成的浅凹绿地,建设雨水花园体现了“海绵城市”的理念。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3~5题。3.雨水花园中( )A.地表洼地可以增加降水B.花草灌木减弱蒸腾作用C.种植土层加剧土壤侵蚀D.砂层可防止排水管堵塞4.在种植土表层铺树叶、树皮等覆盖物,其主要目的为( )A.增加雨水下渗量 B.保持土壤的湿度C.净化雨水污染物 D.增加土壤有机质5.“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各环节影响最显著的是( )A.减少径流 B.增加大气降水C.增加下渗 D.调节水汽输送解析:第3题,降水受气候条件影响,雨水花园中的地表洼地不会增加降水,A错误;绿地面积增加,花草灌木蒸腾作用增强,B错误;植被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种植土层土壤侵蚀减弱,C错误;砂层有过滤作用,可防止排水管堵塞,D正确。故选D。第4题,在种植土表层铺树叶、树皮等覆盖物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B正确;树叶或树皮覆盖在地表,可能影响下渗,且间隙大,净化作用不大,A、C错误;树叶、树皮等覆盖物腐烂变质形成有机质的过程较为缓慢且量少,增加土壤有机质不是主要目的,D错误。故选B。第5题,海绵城市可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C正确,A错误;对大气降水和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B、D错误。故选C。答案:3.D 4.B 5.C 下图为植被对河流流量的影响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图1图26.植被对河流流量影响的主要表现为( )A.洪峰流量显著变大B.洪水季节月平均流量增加C.洪峰出现时间推迟D.枯水季节月平均流量减少7.植被对水循环环节的主要影响是( )A.加快水循环速度B.减少雨水下渗C.增加水汽输送D.减少地表径流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有植被的流域,对河流流量具有调节作用。图1中洪峰流量减小,洪峰出现的时间滞后;图2中洪水季节月平均流量减小,枯水季节月平均流量增加。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故选C。第7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植被能够截留降水,涵养水源,具有蒸腾作用,所以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增加蒸腾,A、B、C错误,D正确。故选D。答案:6.C 7.D 2021年7月17日,河南省多地暴发持续性强降水天气。24日,新乡卫辉市工业路牧野大桥段出现决口(下图)。决口导致河水漫灌至城区,多方救援力量在决口两边进行封堵工作。26日上午,决口成功合拢。据此完成第8题。8.河道决口及合拢过程中,受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 )A.蒸发 B.降水C.下渗 D.地表径流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地表径流在短时间内大量汇集,水量迅猛增加,水位急剧上涨,水流冲垮河道,致使河道决口;决口合拢过程中使地表径流外泄减少,地表径流回归原有河道,所以河道决口、决口合拢过程中出现变化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地表径流,与蒸发、降水、下渗关系不大。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答案:D 提升练2021年7月18日郑州出现罕见持续强降水天气,全市普降暴雨引发洪涝灾害。大尺度的环流背景对强降雨的产生是必不可少的,必须得有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而本次郑州暴雨,台风“烟花”就是罪魁祸首。下图示意郑州此次洪涝灾害的形成过程,①②③④表示水循环环节。读图,完成第1题。1.图中表示水汽输送和下渗的是( )A.①和② B.①和③C.②和③ D.②和④解析:根据图文信息,持续强降水天气,出现的原因之一是夏季风异常,水汽输送增多,①为水汽输送,②为降水;城市地面硬化,下渗减少,③为下渗,④为地表径流,B正确,A、C、D错误。故选B。答案:B “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选自《吕氏春秋·圜道篇》)。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据图文资料,完成2~4题。2.《圜道篇》中的“云气西行”是指( )A.Ⅰ B.ⅡC.Ⅲ D.Ⅳ3.《圜道篇》中提出“上不竭,下不满”,是因为自然界中的水( )A.联系起四大圈层B.周期性不断更新C.塑造着地表形态D.导致了季节转换4.该段文字所描绘的“圜道”( )①基本适用于我国季风气候区 ②主要发生在我国冬半年 ③属于海陆间循环 ④属于陆地内循环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第2题,读图可知,图中Ⅰ环节代表水汽输送,Ⅱ环节代表降水,Ⅲ环节代表地表径流,Ⅳ代表蒸发。“云气”指空中的水汽,“西行”从图中体现为从海洋上空运输到陆地上空,应为水汽输送,图中Ⅰ代表水汽输送,因此A项正确。故选A。第3题,根据材料,图中显示的是海陆间循环,“云气西行”为水汽输送环节;“水泉东流”为地表径流环节;“上不竭,下不满”直译为上面的水不会枯竭,地下的水也不会满溢流出,这体现了自然界中的水在海洋、陆地、大气之间不断循环往复运动,这体现水循环能够维持全球水量平衡,促进陆地淡水不断更新,B正确;A、C虽然也是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但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地球上的季节变换与水循环没有什么关系,D错误。故选B。第4题,图中文字体现了水在自然界中是循环运动的朴素思想。读图可知,图中显示的是海陆间循环,③正确;我国季风气候区位于我国东部地区,东面临近广阔的太平洋,处在海陆间循环地区,①正确;我国冬半年盛行西北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不会“云气西行”,②错误;图示位于沿海地区,不在内陆,不属于陆地内循环,④错误。故选A。答案:2.A 3.B 4.A 尼日尔河是非洲第三长河,是西非的“母亲河”,注入大西洋的贝宁湾。据此完成5~6题。5.尼日尔河参与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 )A.海陆间循环 B.陆地内循环C.海上内循环 D.以上都参与6.当地居民对该河的水循环的环节影响最大的是( )A.地下径流 B.水汽输送C.水汽蒸发 D.地表径流解析:第5题,由材料可以得岀,尼日尔河注入大西洋的贝宁湾,是外流河,参与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A正确。故选A。第6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们抽取河水用于灌溉和日常生活用水等方式,改变着地表径流,因此,对水循环环节影响最大的是地表径流,D正确。故选D。答案:5.A 6.D 下图为全球水量平衡图,就多年平均状况而言,陆地水体、海洋水体总量保持平衡。完成7~8题。7.根据全球水量平衡原理,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A.①=③+④ B.②>⑤C.②=③+⑤ D.④>②+⑤8.图中显示了水循环的基本过程,下列属于水循环的意义的是( )①调节海陆间热量收支差异 ②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③减轻了洪涝灾害发生几率 ④降低了全球海水平均盐度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第7题,就多年平均状况而言,陆地水体、海洋水体总量保持平衡。①为总降水量,与总蒸发量相等,总蒸发量包括海水蒸发量和陆地蒸发量,所以①=③+④,A正确。②为陆地降水,⑤为海洋降水,②<⑤,B错误。②为陆地降水,转化为陆地径流⑥和陆地蒸发③,所以②=③+⑥,C错误。④为海水蒸发,②为陆地降水,⑤为海洋降水,④<②+⑤,D错误。故选A。第8题,通过水循环,调节海陆间热量收支差异,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①②正确。水循环无法减轻洪涝灾害的发生几率,③错误。全球海水平均盐度保持稳定,水循环过程并不能降低全球海水平均盐度,④错误。故选A。答案:7.A 8.A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82张PPT)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四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课标要点] [学法指导]1.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2.运用资料,说明洪涝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地理实践力: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观察、识别、描述水循环现象。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运用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说明水循环的类型和过程。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利用水循环示意图,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通过观察身边城镇建设,能够辨识水循环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结果。课前精梳理 自学教材 梳理知识预习点1 水循环1.概念在自然界中,水通过______、植物蒸腾、____________、凝结降水、下渗和径流(______径流、______径流)等环节,在各水体之间进行着连续不断变化的过程,称为水循环。蒸发水汽输送地表地下2.水循环的类型及过程循环类型 字母 主要环节_________循环 A ①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④地表径流、⑤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循环 B ①______、⑦_______________循环 C ⑧____________、⑨蒸发、③______海陆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下径流海上内蒸发降水陆地内植物蒸腾降水3.成因(1)内因:水在自然界中的____________。(2)外因:太阳辐射和____________为水循环提供了能量和动力。三态变化重力作用微思考 地球上的水体可以相互转化吗?试举例说明。提示:可以。大气水通过降水可转化为陆地水和海洋水,陆地水和海洋水通过蒸发可转化为大气水。预习点2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不断更新_______________,维持全球水量____________。2.进行能量______和物质______。3.塑造____________。陆地水资源动态平衡交换迁移地表形态辨易误 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说说你的理由。提示:水资源处于不断循环更新状态,从这一角度讲,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但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用水量超过了水体更新的速度,或者水资源遭受污染,就会造成资源型缺水或水质型缺水,因此,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连一连 将下图中水循环的环节与对应的字母连线。提示:微思考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你知道诗中“江”是水循环的哪个环节吗?提示:地表径流。1.判断正误。(1)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冰川水储量最大。( )(2)水圈的水处在不停地运动之中,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3)海陆间循环又被称为大循环。( )(4)海上内循环使得陆地水不断更新。( )(5)陆地内循环对水资源的更新也有一定作用。( )×√√×√2.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储量由多到少依次是( )A.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B.冰川、海洋水、河流水C.地下水、冰川、海洋水D.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解析:海洋水约占全球水储量的97%,陆地水水量不足全球水储量的3%,大气水是存在于大气层中的少量的水。D3.下列环节在三种水循环中都具备的是( )A.蒸发和降水B.蒸发、降水和径流C.蒸发、降水、径流和水汽输送D.蒸发、蒸腾和降水解析:三种水循环指的是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在三种水循环中都具备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环节,A正确。故选A。A课堂强研习 合作学习 精研重难水循环过程及其地理意义1.水循环的类型判断(1)根据水循环的发生领域判断(2)根据水循环包括的环节判断2.影响水循环主要环节的自然因素(1)影响蒸发的因素(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海洋上空的水汽,海陆冷热不均形成的风陆地(3)影响降水的因素(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流域面积(支流数量) 同地表径流流量呈正相关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地质条件(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的流量蒸发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影响大(5)影响下渗的因素(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流众多,能储存众多的地下水。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陆地内循环是指发生在陆地与陆地上空大气之间的水循环。陆地内循环只是发生在内流区域吗?为什么?答案:陆地内循环既发生在内流区域也发生在外流区域,外流区域既有陆地内循环也有海陆间循环。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1.图中水循环各环节对应正确的是( )A.a—水汽输送 B.b—蒸发C.c—地下径流 D.d—下渗2.有关水循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促使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B.影响全球生态和气候,塑造地表形态C.人类活动深刻地影响水循环各个环节D.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陆地水体更新AC解析:第1题,依据图中箭头的指向可以确定a为水汽输送,b为地表径流,c为下渗,d为地下径流。故选A。第2题,水循环促进了水体的更新与循环,是联系各圈层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的纽带,并参与陆地地貌的塑造,但目前人类活动主要给地表径流环节带来深刻影响。故选C。“四看”法判断水循环的类型“一看”联系的圈层: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涉及四个圈层,而海上内循环不涉及岩石圈。“二看”发生领域:海陆间循环的发生领域既有陆地又有海洋,陆地内循环的发生领域只有陆地,海上内循环的发生领域只有海洋。“三看”循环环节: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最多、最全,而陆地内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植物蒸腾和降水,海上内循环只包含蒸发和降水。“四看”参与水量:海上内循环的参与水量最多,陆地内循环的参与水量最少。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水循环环节中,人类活动对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地表径流。1.有利影响修建水库 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洪水期径流量减少,枯水期径流量增加;水面扩大,下渗增多,蒸发增多,降水增多植树造林 蒸腾作用加强,降水增多;涵养水源能力增强,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退田还湖 蒸发作用加强,降水增多,调节径流能力增强跨流域调水 改变径流的空间分布,缺水地区下渗增多,蒸发加强铺设渗水砖 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城市内涝减少人工增雨 降水量增多2.不利影响地面硬化 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地下径流减少,形成城市内涝过度引水灌溉 河流径流减少,入湖水量减少,内流湖萎缩围湖造田 湖泊调节功能减弱,降水减少,洪水期水位上升,枯水期水位降低,旱涝灾害增多破坏植被 蒸腾作用减弱,降水减少,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多某实验设置四种下垫面,即绿地、环保透水混凝土砖铺装、草皮空心砖铺装和不透水釉面砖铺装,对各下垫面进行降雨、径流模拟,记录一定时间内的下渗量,下图为“四种下垫面累积土壤入渗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1~2题。1.四种下垫面主要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A.下渗 B.降水C.水汽输送 D.蒸发2.为美化环境并缓解城市内涝问题,城市下垫面最宜选择( )A.草皮空心砖B.环保透水混凝土砖铺C.不透水釉面砖D.绿地AD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实验反映的是不同地表状况下渗水量的多少,故四种下垫面主要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下渗,A正确,排除B、C、D。故选A。第2题,实验数据显示,绿地累积土壤入渗量最大,绿地有利于地表水的下渗,可以减轻城市内涝现象,绿地又能美化城市环境,D正确,A、B、C错误。故选D。我国西南丘陵地区某古城实施“海绵城市”改造,根据当地降水、径流和下垫面的特征,设定改造目标为地表径流总量减少75%、外排径流总量减少60%。下图为该古城改造前后的部分水环境要素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1.实施“海绵城市”改造后,该古城的改造目标( )A.地表径流总量和外排径流总量均达标B.地表径流总量和外排径流总量均未达标C.地表径流总量达标,外排径流总量未达标D.地表径流总量未达标,外排径流总量达标2.“海绵城市”改造后,该古城( )A.降水量显著增加 B.蒸发量显著减少C.蓄水量显著减少 D.下渗量显著增加AD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数据可计算出改造前和改造后的地表径流总量和外排径流总量的变化。改造前和改造后的地表径流总量的变化为:用改造前的地表径流总量减去改造后的地表径流总量的差值除以改造前的地表径流总量,再乘以100%,大约等于80%;同理,改造前和改造后的外排径流总量的变化约为60%。由此可知,改造后的地表径流总量和外排径流总量均达标(材料信息“根据当地降水、径流和下垫面的特征,设定改造目标为地表径流总量减少75%、外排径流总量减少60%”)。综上所述,A正确,排除B、C、D。故选A。第2题,据图可知,“海绵城市”改造后地表径流总量显著减少,外排径流总量比地表径流总量大,说明下渗量增加、蓄水量增加、地下径流增多、蒸发量增加,D正确,B、C错误;降雨量前后变化不明显,A错误。故选D。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教材第53页探索提示:这个实验模拟的是海陆间的水循环。在自然界中,海水蒸发形成水汽进入大气,其中一部分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面,降落到陆地上的水除部分蒸发外,一部分沿地表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二者经过江河等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这种海陆之间的水分交换称为海陆间循环。—————[教材活动点拨]—————教材第55页思考提示:人类在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不断地对水循环产生影响。对水循环施加的有利影响,如通过修建水库,可改变地表径流的时间分配;通过跨流域调水,可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配;通过人工降水,影响降水环节;通过增加植被的覆盖率影响下渗和植物蒸腾环节等。人类过度引用河湖水及滥采地下水,会对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产生不利影响。教材第56页思考提示:1.海绵城市的建设影响了水循环的下渗、地表径流、蒸发等环节。2.海绵城市建设对北京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增加雨水下渗,减缓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减轻地面沉降;②增加生物多样性;③调节气候,减小昼夜温差,减轻城市热岛效应;④雨季吸纳雨水,减轻城市内涝;⑤改善生态,美化环境。建设海绵城市在解决北京市缺水问题中的作用:北京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在7、8月,海绵城市通过增加下渗、河湖水的滞留、蓄积、净化,将雨季多余的雨水转化为当地的生态用水,可有效减轻城市缺水问题。教材第57页作业题提示:1.改变了水循环的下渗、蒸发环节。大规模使用农用薄膜会造成土壤污染等。2.(1)海水淡化就是模拟水循环将海水中的淡水与盐类分开,淡化海水符合饮用水标准,因钙、镁离子等含量低,水质更优。(2)220×365=80 300(万吨),海水淡化可缓解沿海地区水资源紧张的状况。3.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课后提素养 深刻剖析 提升能力1.在我国的河流中,不参与海陆间循环的是( )A.长江 B.珠江C.塔里木河 D.黄河解析:塔里木河是内流河,不参与海陆间循环;长江、珠江、黄河注入太平洋,是外流河,参与了海陆间循环。故选C。C2.使得大量陆地矿物质迁移入海的水循环环节是( )A.下渗 B.径流输送C.大气降水 D.水汽输送解析:水循环能够促进海陆间的物质交换,水循环中的径流环节能够将陆地上的矿物质输送到海洋中。故选B。B青海省南部的囊谦县年降水量约526.4 mm,集中在夏秋季节。该县已发现出露盐泉29处,现有8处被开发为盐场,多采用引盐泉水入田畦,盐水经风吹日晒后,自然结晶的方法来制盐。下图为囊谦县盐泉形成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图中盐泉的形成过程为( )①大气降水沿地层裂隙渗入地下 ②地下水出露地表形成盐泉 ③岩盐层中的盐分溶入地下水中 ④地下水向底层低洼处流动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C.①③④② D.①④③②4.当地手工晒盐最适合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DA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大气降水为当地主要补给水源,降水顺岩层下渗形成地下水并向地势低洼处流动,将岩盐中的盐分溶解到地下水中,出露地表形成岩泉。所以顺序为①④③②,D正确。故选D。第4题,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青海省南部,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盐水经风吹日晒后,自然结晶形成盐,所以需要降水少且风大的天气,春季升温快,风力强劲,且雨季还未到来,降水较少,适宜晒盐,A正确。夏秋季降水多,不利于晒盐,B、C错误;冬季气温低,不利于蒸发,D错误。故选A。5.读水循环图,完成下列问题。(1)写出水循环的环节:③__________;⑥__________。(2)黄河径流所属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3)最能代表我国夏季东南风的是________环节(用数字表示)。(4)在水循环的各环节中,人类可以施加影响的是示意图中的______ _________ (环节名称),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任意列举一个例子)。水汽输送地表径流海陆间循环③地表径流(降雨)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人工降雨解析:第(1)题,据图中箭头特点可知,①为降水,②为蒸发,③为水汽输送,④为降水,⑤为植物蒸腾作用,⑥为地表径流,⑦为地下径流。第(2)题,黄河径流最终入海,因此所属的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循环。第(3)题,最能代表我国夏季东南风的是水汽输送环节,即③。第(4)题,在水循环的各环节中,人类可以施加影响的是示意图中的降水、地表径流等,如人工降雨、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6.某校学生到甘肃省天水市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研学活动。读图,完成下列问题。任务 对比流域的径流量变化材料 天水市桥子沟流域包括自然条件相似的东沟和西沟两个小流域。东沟通过修建梯田等措施进行治理,西沟基本保持原状。同学们根据水文站的观测数据得知,在每平方千米面积内,东沟、西沟年径流量分别为4 700 m3、12 500 m3。说出修建梯田对流域地表径流的影响,并分析原因。解析:结合材料可知,东沟通过修建梯田等措施进行治理后,年径流量明显小于西沟,原因是修建梯田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减缓坡度,植物落叶及根系可以截留地表径流,减少流域地表径流量,增加下渗。答案:径流量减少。截留雨水、径流,增加下渗。课时作业(九)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基础练2021年8月6日,受今年第9号台风“卢碧”影响,福州等地区普降暴雨或大暴雨,市区低洼地带出现内涝积水。近年来福州积极推进海绵城市项目,建设雨洪公园、增加湖体等,提升对雨水的吸纳和蓄滞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内涝。读图,完成1~2题。1.台风“卢碧”从形成、移动到登陆的过程中参与的水循环环节有( )A.①④⑦ B.④⑤⑥C.③①④ D.①②③2.“海绵城市”能缓解城市内涝是因为其可以使城市水循环中( )A.④减少 B.⑤增加C.⑦增加 D.⑥减少CC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风“卢碧”形成于热带洋面,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水汽大量被③表示的蒸发带到高空;之后在①表示的水汽输送作用下到达陆地上空;在登陆过程中,形成④表示的降水。所以台风从形成、移动到登陆,直接参与水循环的环节有③蒸发,①水汽输送,④降水。故选C。第2题,根据材料海绵城市项目建设了雨洪公园、增加湖体等,提升对雨水的吸纳和蓄滞能力,结合图可知,⑤表示的地表径流减少,B错误;⑦表示的下渗增多,C正确;因下渗增多,⑥表示的地下径流增多,D错误;同时,“海绵城市”的建设使空气湿度增加,④表示的降水增多,A错误。故选C。点睛 建设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形成的浅凹绿地,建设雨水花园体现了“海绵城市”的理念。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3~5题。3.雨水花园中( )A.地表洼地可以增加降水 B.花草灌木减弱蒸腾作用C.种植土层加剧土壤侵蚀 D.砂层可防止排水管堵塞4.在种植土表层铺树叶、树皮等覆盖物,其主要目的为( )A.增加雨水下渗量 B.保持土壤的湿度C.净化雨水污染物 D.增加土壤有机质5.“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各环节影响最显著的是( )A.减少径流 B.增加大气降水C.增加下渗 D.调节水汽输送DBC解析:第3题,降水受气候条件影响,雨水花园中的地表洼地不会增加降水,A错误;绿地面积增加,花草灌木蒸腾作用增强,B错误;植被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种植土层土壤侵蚀减弱,C错误;砂层有过滤作用,可防止排水管堵塞,D正确。故选D。第4题,在种植土表层铺树叶、树皮等覆盖物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B正确;树叶或树皮覆盖在地表,可能影响下渗,且间隙大,净化作用不大,A、C错误;树叶、树皮等覆盖物腐烂变质形成有机质的过程较为缓慢且量少,增加土壤有机质不是主要目的,D错误。故选B。第5题,海绵城市可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C正确,A错误;对大气降水和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B、D错误。故选C。下图为植被对河流流量的影响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6.植被对河流流量影响的主要表现为( )A.洪峰流量显著变大B.洪水季节月平均流量增加C.洪峰出现时间推迟D.枯水季节月平均流量减少7.植被对水循环环节的主要影响是( )A.加快水循环速度B.减少雨水下渗C.增加水汽输送D.减少地表径流CD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有植被的流域,对河流流量具有调节作用。图1中洪峰流量减小,洪峰出现的时间滞后;图2中洪水季节月平均流量减小,枯水季节月平均流量增加。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故选C。第7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植被能够截留降水,涵养水源,具有蒸腾作用,所以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增加蒸腾,A、B、C错误,D正确。故选D。2021年7月17日,河南省多地暴发持续性强降水天气。24日,新乡卫辉市工业路牧野大桥段出现决口(下图)。决口导致河水漫灌至城区,多方救援力量在决口两边进行封堵工作。26日上午,决口成功合拢。据此完成第8题。8.河道决口及合拢过程中,受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 )A.蒸发 B.降水C.下渗 D.地表径流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地表径流在短时间内大量汇集,水量迅猛增加,水位急剧上涨,水流冲垮河道,致使河道决口;决口合拢过程中使地表径流外泄减少,地表径流回归原有河道,所以河道决口、决口合拢过程中出现变化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地表径流,与蒸发、降水、下渗关系不大。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D提升练2021年7月18日郑州出现罕见持续强降水天气,全市普降暴雨引发洪涝灾害。大尺度的环流背景对强降雨的产生是必不可少的,必须得有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而本次郑州暴雨,台风“烟花”就是罪魁祸首。下图示意郑州此次洪涝灾害的形成过程,①②③④表示水循环环节。读图,完成第1题。1.图中表示水汽输送和下渗的是( )A.①和② B.①和③C.②和③ D.②和④解析:根据图文信息,持续强降水天气,出现的原因之一是夏季风异常,水汽输送增多,①为水汽输送,②为降水;城市地面硬化,下渗减少,③为下渗,④为地表径流,B正确,A、C、D错误。故选B。B“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选自《吕氏春秋·圜道篇》)。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据图文资料,完成2~4题。2.《圜道篇》中的“云气西行”是指( )A.Ⅰ B.ⅡC.Ⅲ D.Ⅳ3.《圜道篇》中提出“上不竭,下不满”,是因为自然界中的水( )A.联系起四大圈层 B.周期性不断更新C.塑造着地表形态 D.导致了季节转换AB4.该段文字所描绘的“圜道”( )①基本适用于我国季风气候区 ②主要发生在我国冬半年 ③属于海陆间循环 ④属于陆地内循环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A解析:第2题,读图可知,图中Ⅰ环节代表水汽输送,Ⅱ环节代表降水,Ⅲ环节代表地表径流,Ⅳ代表蒸发。“云气”指空中的水汽,“西行”从图中体现为从海洋上空运输到陆地上空,应为水汽输送,图中Ⅰ代表水汽输送,因此A项正确。故选A。第3题,根据材料,图中显示的是海陆间循环,“云气西行”为水汽输送环节;“水泉东流”为地表径流环节;“上不竭,下不满”直译为上面的水不会枯竭,地下的水也不会满溢流出,这体现了自然界中的水在海洋、陆地、大气之间不断循环往复运动,这体现水循环能够维持全球水量平衡,促进陆地淡水不断更新,B正确;A、C虽然也是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但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地球上的季节变换与水循环没有什么关系,D错误。故选B。第4题,图中文字体现了水在自然界中是循环运动的朴素思想。读图可知,图中显示的是海陆间循环,③正确;我国季风气候区位于我国东部地区,东面临近广阔的太平洋,处在海陆间循环地区,①正确;我国冬半年盛行西北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不会“云气西行”,②错误;图示位于沿海地区,不在内陆,不属于陆地内循环,④错误。故选A。尼日尔河是非洲第三长河,是西非的“母亲河”,注入大西洋的贝宁湾。据此完成5~6题。5.尼日尔河参与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 )A.海陆间循环 B.陆地内循环C.海上内循环 D.以上都参与6.当地居民对该河的水循环的环节影响最大的是( )A.地下径流 B.水汽输送C.水汽蒸发 D.地表径流AD解析:第5题,由材料可以得岀,尼日尔河注入大西洋的贝宁湾,是外流河,参与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A正确。故选A。第6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们抽取河水用于灌溉和日常生活用水等方式,改变着地表径流,因此,对水循环环节影响最大的是地表径流,D正确。故选D。下图为全球水量平衡图,就多年平均状况而言,陆地水体、海洋水体总量保持平衡。完成7~8题。7.根据全球水量平衡原理,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A.①=③+④ B.②>⑤C.②=③+⑤ D.④>②+⑤8.图中显示了水循环的基本过程,下列属于水循环的意义的是( )①调节海陆间热量收支差异 ②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③减轻了洪涝灾害发生几率 ④降低了全球海水平均盐度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AA解析:第7题,就多年平均状况而言,陆地水体、海洋水体总量保持平衡。①为总降水量,与总蒸发量相等,总蒸发量包括海水蒸发量和陆地蒸发量,所以①=③+④,A正确。②为陆地降水,⑤为海洋降水,②<⑤,B错误。②为陆地降水,转化为陆地径流⑥和陆地蒸发③,所以②=③+⑥,C错误。④为海水蒸发,②为陆地降水,⑤为海洋降水,④<②+⑤,D错误。故选A。第8题,通过水循环,调节海陆间热量收支差异,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①②正确。水循环无法减轻洪涝灾害的发生几率,③错误。全球海水平均盐度保持稳定,水循环过程并不能降低全球海水平均盐度,④错误。故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4节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学案.doc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4节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