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保密★启用前浙江省初中教育集团2024学年第二学期学科素养调研七年级科学试题卷考试范围:七年级下全册;考试时间:120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2、所有不策都必须答在答题卷标定的位置上,务必注意试题序号和答题序号相对应。3、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祝同学们取得成功!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绿豆芽是常见的食材,制作方法据《易牙遗意》记载:将绿豆冷水浸两宿……以水洒湿,铺纸一层,置豆于纸上,以盆盖之。一日两次洒水,候芽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绿豆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首先突破种皮B.绿豆植株通过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和有机物C.绿豆种子由胚和种皮组成,胚是新植物的幼体D.“以水洒湿”提示绿豆种子萌发需要适量水分2.甲、乙、丙、丁四幅图所示情境及其描述,能够说明分子间有引力的是( )A.甲图中,抽掉玻璃板,瓶内气体颜色最后变得均匀B.乙图中,两个铅柱洗净紧压后结合在一起很难分开C.丙图中,百花盛开,四溢的花香引来了长喙天蛾D.丁图中,水和硫酸铜溶液,静置十天后分界面就逐渐变得模糊不清了3.把0℃的水和的一块冰混合后,放在一个与外界隔热的容器里,那么过一段时间后,下列正确的说法是( )A.部分冰融化,冰的质量减少 B.部分水凝固,水的质量减少C.以上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D.冰和水的质量均保持不变4.如图所示,甲模型表示失去一个电子的钠离子和得到一个电子的氯离子的组合,乙模型表示失去两个电子的镁离子和得到一个电子的氯离子的组合,丙模型能表示的化学式是( )A.FeCl B.Al O C.H S D.MnO 5.科学家为了研究链霉素对某些细菌的作用,做了如下实验:取两个培养皿盛上适于细菌生存的培养基,高温灭菌后,在A培养皿的一侧接种链霉菌,在远离链霉菌接种线条一侧的三点上分别接种大肠肝菌、结核杆菌、肺炎链球菌;在B培养皿中不接种链霉菌,其他相同于A培养皿。将A、B培养皿同时放在25℃的环境中培养,七天后,三种细菌在A、B培养皿中生存情况不相同,结果见图。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微生物培养的角度来说,培养基中必须有有机物,以保证细菌生长的需要B.产生链霉菌素的链霉菌是属于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C.在接种前要高温消毒,是为了消除培养皿中原有细菌对实验的影响D.实验结果表明链霉菌素对结核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弱6.现有密度分别为、的两种液体,若将两液体等体积混合时混合液的密度为,若将两液体等质量混合时混合液的密度为,设混合前后总体积不变,则( )A. B. C. D.7.关于如图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说法正确的是( )A.月影峰位于智贤峰的东北方向B.甲处是山脊C.智贤峰的海拔比月影峰的海拔低D.①②两条登山线路,线路②坡度更缓8.为探究液体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小明用同一热源对a、b两杯液体进行加热,根据测量数据绘制成“液体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图”,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b两杯液体的沸点均为99℃B.a、b两杯液体可能是同种液体C.0到8分钟,a、b两杯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D.8到10分钟虽然继续加热但a、b不再吸热9.表示该氧元素的原子有8个质子,(16-8)个中子,是的一种同位素,含有8个质子,10个中子。现有两个容器,分别充满、、三种原子构成的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碳(CO)(两个容器中分别有相同的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含物质的质量和质子数相等 B.合有相同数目的质子和中子C.含有相同数目的中子和原子 D.含有相同数目的电子和中子10.化学式中的数字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意义,下列关于“2”的含义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H2O 中的“2”表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二个氢元素B.中的“2”表示氧化铜中铜的化合价为+2价C.2SO3中的“2”表示2种三氧化硫气体D.Cu2+中的“2+” 表示铜离子中含有2个质子11.某同学表演了一个魔术:取两块等大的萝卜条,各放入盛有等体积的清水和溶质质量分数为10%盐水的烧杯中,30分钟后,该同学取出萝卜条发现:A烧杯中的萝卜条变硬了,B烧杯中的萝卜条变软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A烧杯内是清水,B烧杯内是盐水B.A烧杯中的萝卜条吸水,萝卜条的质量变大C.取出萝卜条后,A烧杯中的液面比B烧杯中的液面高D.魔术中的萝卜条细胞液浓度小于魔术中的盐水浓度12.有一架托盘天平,没有游码,最小砝码为1g,用这架已经调好的托盘天平称量一个物体的质量。当在右盘上加35g砝码时,天平指针向左偏一小格;如果在右盘中再加一个1g砝码,则指针向右偏1.5格,那么所测物体的质量为( )A.36.4g B.35.6g C.35.4g D.36.6g13.给种植在不同土壤上的植物浇水,渗出的水量可能不同。如图是深究不同种类土壤渗水能力的实验,实验中不需要控制相同的是( )A.锥形瓶的大小 B.浇水量 C.土壤的多少 D.脱脂棉花的多少14.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类推结果正确的是(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因此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B.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所以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C.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所以带电的微粒一定是离子D.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15.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分析图甲和图乙两个过程,判断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A.图甲发生的是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的分子产生B.图乙变化过程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分子和氧分子C.有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有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D.化学变化中分子的数目一定没有发生变化第II卷(非选择题)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8分)16.(4分)茶树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据陆羽《茶经》记载:“钱塘(茶)生天竺、灵隐二寺”,杭州自古以来就是名茶产区。(1)在茶树的种植过程中,昆虫纲的茶小绿叶蝉会吸食汁液,使茶叶受到破坏。从同化作用的角度看,茶小绿叶蝉的营养方式是 .(2)细菌和真菌也会对茶叶造成破坏。从细胞结构上看,细菌和真菌的主要区别是 .(3)如图所示为茶树主要的繁殖方式—— .(选填“嫁接”“扦插”或“组织培养”),该繁殖方式的优点为 。17.(4分)目前许多国家都在大力进行氚氘热核聚变自持反应堆的研究开发,并已取得了重要进展。氚和氘原子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以下反应: (1)氦核中质子数是 ,图中属于同种元素的微粒是 和 (2)该核反应不是化学变化,下列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A.原子种类发生变化 B.元素种类发生变化 C.有能量的变化18.(3分)花青素是构成花瓣和果实颜色的主要色素之一,在医药方面有广泛应用,具有受热易分解、易被氧化的性质,其化学式为C15H11O6。工业上提取蓝莓中花青素的流程为:请回答下列问题:(1)花青素受热易分解、易被氧化的性质属于 (选填“物理”或“化学”)性质。(2)步骤④汽化浓缩时,设置低压的目的是 。(3)根据花青素的化学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有_________(选填字母)A.花青素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7B.花青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C.花青素是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D.花青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5:11:619.(10分)生物圈中的生物体,大小相差悬殊,外部形态千姿百态,内部结构繁简不一,生活环境也纷繁复杂,但这些生物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细胞。细胞是什么?它又是怎么构成生物体的呢?请同学们依据你所学过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图1是动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植物细胞有,动物细胞没有的,对细胞有保护和支持作用的结构是 。(2)环保小组的同学在对轻度污染的水域进行检测时发现,蒲草细胞内某种有毒物质的含量远远低于其周围污水中的含量,是由于 的作用(3)小小的指纹包含了重要的信息,目前在我国的身份证登记项目中登记了拍纹信息,那么控制指纹信息的遗传物质储存在 中。(4)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地构成的,而细胞的各个结构又能够承担不同的功能,所以说细胞是生物体 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结构的功能是相互联系、彼此协调的,因此只有保持细胞的 性,才能表现出细胞的正常功能。材料二:观察细胞的分裂(图2)和分化(图3),回答问题(5)从图2、3中可以看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使其 增多,细胞通过分化形成 ,从而完成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6)同学们在用显微镜观察番茄果肉细胞时会发现,番茄果肉细胞是由形态、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群构成,这样的细胞群称为 ,而番茄的果实又是由形态、结构及功能不同的 构成的器官,番茄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构成整个植物体由此可见,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由微观到宏观依次为 。20.(5分)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公布了他发’现的新元素镓,镓是银白色金属,科技社团的同学们对这种金属很好奇,进行了如下探究:(1)将一小块固态的镓金属放入温水中,金属变成液态了,这一物态变化为 (选填“熔化”或“液化”)。如果放入沸水中,会剧烈反应,产生氢气,这一过程属于 (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2)为了测出金属镓的密度,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a.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如图甲,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平衡。b.横梁平衡后进行测量,左盘放好被测金属,在天平的右盘加了几个砝码后,当放入质量最小的砝码时,指针偏右;若将这最小的砝码取出,指针偏左。要测出物体的质量,正确方法是( )A.取出最小的砝码,将横梁螺母向右调 B.取出最小砝码,将处在零刻度位置的游码向右调C.不取出最小的砝码,将横梁螺母向右调 D.不取出最小的砝码,将处在零刻度位置的游码向右调c.接着记录金属的质量为 。21.(3分)丹顶鹤立立跟同伴打架,失去了上喙。华南理工大学技术团队利用3D打印做出塑料上喙的大致模样,接着手工打磨得到形状完美的塑料上喙,打磨过程中塑料上喙的质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密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又根据塑料上喙铸造得到同形状的金属钛上喙,帮助立立重获长久捕食能力。从塑料上喙到金属钛上喙,质量增加68g,已知ρ塑料=1.1×103kg/m3,ρ钛=4.5×103kg/m3, 立立上喙的体积为 cm3。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36分)22.(8分)对于原子结构模型的形成,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等科学家作出了突出贡献。1803年,道尔顿提出了实心球模型,认为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原子中存在一种带负电的粒子,证明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并提出了“西瓜模型”。汤姆生发现的粒子是1911年,卢瑟福进行了粒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核)散射实验。(1)实验中观察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2)根据粒子散射实验数据,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粒子数量,并绘制成如图乙所示曲线。图中能说明原子核的体积小但质量大的是 段曲线;(用字母表示)(3)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填序号,可多选)。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C.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E.人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尤其是实验技术的提高而发展的23.(8分)为研究子叶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中的作用,设计如下实验:①取菜豆种子500粒,平均分成5组(A~E),浸入水中24小时,让其萌发;②选择其中4组种子,在萌发的不同时间去除子叶;③两周后,分别收集各组所有幼苗,烘干,称量干重,所得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问题:组别 处理方法 两周后平均干重(克/株)A 没有去除子叶 4.3B 在萌发的第4天去除子叶 0.7C 在萌发的第7天去除子叶 1.8D 在萌发的第10天去除子叶 4.0E 在萌发的第13天去除子叶 4.3(1)两周后平均干重最低的是哪一组? ;原因是 。(2)E组与A组两周后的平均干重相同的原因可能是 。(3)本实验中,每组菜豆种子使用了100粒而不是1粒,这样做的目的是 。24.(6分)2023年5月,温州文成的仙花谷蜂蜜入选浙江省共富农产品品牌之一。蜂蜜密度是检验蜂蜜品质的常用指标,优质蜂蜜的密度为,劣质蜂蜜的密度会偏小。小明选择温州文成的仙花谷蜂蜜和常见槐花蜜做了如下探究:(1)仙花谷蜂蜜常温下为液态,具有浓香气味,高温时易分解产生酸性物质.据此写出仙花谷蜂蜜的一条物理性质: 。(2)取一瓶仙花谷蜂蜜,按图甲测量:用精密电子秤测量其质量为700克,将部分蜂蜜倒入量筒后,再次测量,其质量为618.4克。通过计算说明仙花谷蜂蜜是否为优质蜂蜜。(3)小明想通过比较质量来判断两种蜂蜜的密度大小。他调节天平平衡时忘记将游码从1克处归零,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倒入相同体积的两种蜂蜜,天平再次平衡时如图乙所示。判断烧杯中仙花谷蜂蜜的质量和槐花蜜的质量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25.(8分)天气炎热时,人们往往用往地面上洒水这一避暑手段来降温。小明发现不同情况下,水蒸发的速度不同,于是小明想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提出问题]液体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进行猜想]猜想一: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猜想二: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是否通风有关;猜想三: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有关;猜想四: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有关。[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按照如图所示的方式,分别独立进行了实验,水滴和酒精质量都相同。(1)要验证猜想三,应进行A、C组实验,他获得的证据是 ;(2)如果进行A.B组实验,发现B水滴“干”得快,那么平日人们晾晒湿衣服时,利用这一结果的一项是__________(填选项);A.将湿衣服晾晒在阳光下B.尽量将湿衣服摊开C.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处[拓展实验]小明结合生活现象,觉得液体蒸发快慢除了跟上述这些因素有关外,还与另一个因素有关,他用5个相同的容器及必要的测量工具,设计并进行了下面两组实验,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a、b、c为实验一的三个实验组,60min后,小明测量了杯中剩余水的体积:a时间/分 0 20 40 60 80 100 120d组剩余水的体积/毫升L 20 17 15 14 14 14 14e组剩余水的体积/毫升 20 16 12 8 4 0 0(3)实验一中C组的温度设定应为 ℃;(4)实验二中,在0~60min内d组中水的蒸发速度为什么会越来越慢 请结合实验,帮助小明进行分析,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 。26.(6分)相关数据显示,早产(指妊娠28周之前未足月生产)是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的最大原因。为了提高早产儿的成活率,科学家们做了如下模拟实验:选取八只早产的羔羊胎儿,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为期4周的培育,结果所有羊羔均发育良好且顺利“出生”。(1)该装置中的聚乙烯薄膜袋模拟的是母羊的 。(2)依据图中信息,“外置设备”还需为羊羔的发育提供 。(3)胶管A、B的一端都连接着羊羔胎儿,其内血液流动的方向如图箭头所示。相比B胶管,A胶管血液中含量明显增加的物质是 。四、解答题(共11分)27.(4分)一个实心金属球的质量为1780g,体积为200cm3。求:物质 密度()银 10.05铜 8.9铝 2.7(1)求这个球的密度?(2)请你通过查表判断该金属球可能是什么材料。28.(7分)小科在四明山上捡到一块外形不规则的矿石。为了测定它的密度,小科用电子秤称出该石头和一个盛满水的容器的质量分别为0.58kg、1kg,然后将石头轻轻放入容器中,又测出了容器的总质量为1.38kg。(石头吸水不计)(1)求溢出水的质量和体积;(2)求石头的密度;(3)若石头吸水,所测石头的密度 (选填“偏大”或“偏小”),并说明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内…………○…………装…………○…………订…………○…………线…………○……………………○…………内…………○…………装…………○…………订…………○…………线…………○…………)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外…………○…………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外…………○…………装…………○…………订…………○…………线…………○…………)保密★启用前浙江省初中教育集团2024学年第二学期学科素养调研七年级科学试题卷考试范围:七年级全册;考试时间:120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 90分钟。2、所有不策都必须答在答题卷标定的位置上,务必注意试题序号和答题序号相对应。3、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祝同学们取得成功!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绿豆芽是常见的食材,制作方法据《易牙遗意》记载:将绿豆冷水浸两宿……以水洒湿,铺纸一层,置豆于纸上,以盆盖之。一日两次洒水,候芽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绿豆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首先突破种皮B.绿豆植株通过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和有机物C.绿豆种子由胚和种皮组成,胚是新植物的幼体D.“以水洒湿”提示绿豆种子萌发需要适量水分【答案】B【分析】种子萌发时,会吸收水分,种子内的营养物质逐步分解,转化为可以被细胞吸收利用的物质,输送到胚的胚轴、胚根和胚芽。胚根生长最快,首先突破种皮向地生长,并发育成根;随后胚轴伸长,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位;胚芽突破种子背地生长,发育成茎和叶。【详解】A.种子萌发时,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发育为根,A正确。B.根主要吸收水和无机盐,有机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而非从土壤中直接吸收,B错误。C.绿豆种子由种皮和胚组成,胚是新植物的幼体,由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组成,C正确。D.种子在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都具备时才能萌发。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以水洒湿”说明种子萌发需要水分,D正确。故选B。2.甲、乙、丙、丁四幅图所示情境及其描述,能够说明分子间有引力的是( )A.甲图中,抽掉玻璃板,瓶内气体颜色最后变得均匀B.乙图中,两个铅柱洗净紧压后结合在一起很难分开C.丙图中,百花盛开,四溢的花香引来了长喙天蛾D.丁图中,水和硫酸铜溶液,静置十天后分界面就逐渐变得模糊不清了【答案】B【详解】A.甲图中,抽掉玻璃板,瓶内气体颜色最后变得均匀,为扩散现象,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B.乙图中,两个铅柱洗净紧压后结合在一起很难分开,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因此下方铅块没有因为受重力而掉落,故B符合题意;C.丙图中,百花盛开,四溢的花香为扩散现象,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D.丁图中,水和硫酸铜溶液,静置十天后分界面就逐渐变得模糊不清了为扩散现象,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3.把0℃的水和的一块冰混合后,放在一个与外界隔热的容器里,那么过一段时间后,下列正确的说法是( )A.部分冰融化,冰的质量减少 B.部分水凝固,水的质量减少C.以上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D.冰和水的质量均保持不变【答案】B【详解】把0℃的水和的一块冰混合后,一部分0℃水凝固成0℃的冰,放出的热量,被温度为的冰块吸收,的冰块温度升高,变成0℃的冰,和原来的另一部分0℃的水,形成冰水混合物,温度是0℃,则整个过程中,冰的质量增加,水的质量减少,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4.如图所示,甲模型表示失去一个电子的钠离子和得到一个电子的氯离子的组合,乙模型表示失去两个电子的镁离子和得到一个电子的氯离子的组合,丙模型能表示的化学式是( )A.FeCl B.Al O C.H S D.MnO 【答案】B【详解】甲模型表示失去一个电子的钠离子和得到一个电子的氯离子的组合,乙模型表示失去两个电子的镁离子和得到一个电子的氯离子的组合,由图可知,凹角和凸角的模型分别表示阳离子、阴离子,则丙是由两个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和3个带负电荷的阴离子构成,可能是Al2O3。故选B。5.科学家为了研究链霉素对某些细菌的作用,做了如下实验:取两个培养皿盛上适于细菌生存的培养基,高温灭菌后,在A培养皿的一侧接种链霉菌,在远离链霉菌接种线条一侧的三点上分别接种大肠肝菌、结核杆菌、肺炎链球菌;在B培养皿中不接种链霉菌,其他相同于A培养皿。将A、B培养皿同时放在25℃的环境中培养,七天后,三种细菌在A、B培养皿中生存情况不相同,结果见图。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微生物培养的角度来说,培养基中必须有有机物,以保证细菌生长的需要B.产生链霉菌素的链霉菌是属于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C.在接种前要高温消毒,是为了消除培养皿中原有细菌对实验的影响D.实验结果表明链霉菌素对结核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弱【答案】B【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 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详解】A.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一定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营养物质)等。培养基中必须有有机物,以保证细菌真菌生长的需要,在制作固体培养基时,还必须添加琼脂作为凝固剂,A正确。B.产生链霉菌素的链霉菌是属于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B错误。C.在接种前,要进行高温灭菌,其目的是消除杂菌影响。接种后要放在25℃的环境中培养,这是因为该温度适合菌类生长,C正确。D.抗生素是真菌(另外还有放线菌)产生的可杀死某些致病菌的物质,可以用来治疗相应的疾病。如图所示,实验结果表明,链霉菌产生的链霉素是一种抗生素类物质,它可以抑制某些细菌的繁殖。分析实验A的结果可以看出:链霉素对结核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弱,D正确。故选B。 6.现有密度分别为、的两种液体,若将两液体等体积混合时混合液的密度为,若将两液体等质量混合时混合液的密度为,设混合前后总体积不变,则( )A. B. C. D.【答案】A【详解】AB.两种液体的密度分别为ρ1、ρ2(ρ1>ρ2),质量分别为m1、m2,体积分别为V1、V2,若将两液体等体积混合时混合液的密度为ρ甲,则故A正确,B错误;CD.两种液体的密度分别为ρ1、ρ2(ρ1>ρ2),质量分别为m1、m2,体积分别为V1、V2,若将两液体等质量混合时混合液的密度为ρ乙,设混合前后总体积不变,则故CD错误。故选A。7.关于如图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说法正确的是( )A.月影峰位于智贤峰的东北方向B.甲处是山脊C.智贤峰的海拔比月影峰的海拔低D.①②两条登山线路,线路②坡度更缓【答案】A【详解】读图可知,根据图中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可判断月影峰位于智贤峰的东北方向,A正确;甲位于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是山谷,B错误;读图可知,智贤峰的海拔大约是500-600米,月影峰的海拔大约是400-500米,C错误;比较①、②两条登山线路,线路②等高线更密集,所以坡度更陡,D错误。根据题意,故选A。8.为探究液体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小明用同一热源对a、b两杯液体进行加热,根据测量数据绘制成“液体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图”,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b两杯液体的沸点均为99℃B.a、b两杯液体可能是同种液体C.0到8分钟,a、b两杯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D.8到10分钟虽然继续加热但a、b不再吸热【答案】D【详解】A.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该不变的温度就是沸点,由图可知,a、b两杯液体的沸点均为99℃,故A不符合题意;B.a、b两杯液体的沸点相同,有可能是同种液体,故B不符合题意;C.用同一热源加热时,加热时间相同,吸收的热量相同,因此0到8分钟,a、b两杯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故C不符合题意;D.8到10分钟,液体处于沸腾状态,持续吸热,故D符合题意。故选D。9.表示该氧元素的原子有8个质子,(16-8)个中子,是的一种同位素,含有8个质子,10个中子。现有两个容器,分别充满、、三种原子构成的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碳(CO)(两个容器中分别有相同的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含物质的质量和质子数相等 B.合有相同数目的质子和中子C.含有相同数目的中子和原子 D.含有相同数目的电子和中子【答案】C【详解】A.由于一个一氧化氮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16=30,一个一氧化碳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3+16=29,因为相对分子质量不同,所以物质的质量也不同,故错误;B.一个一氧化氮中的质子数为:7+8=15,一个一氧化碳中的质子数为:6+8=14,所以它们的质子数不同,故错误;C.两个容器中因为分子数相同,每个一氧化氮分子中有一个氮原子和一个氧原子,一个一氧化碳分子中有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所以它们的原子总数相同,一个一氧化氮中的中子数为(14-7)+(16-8)=15,一个一氧化碳中中子数为(13-6)+(16-8)=15,所以它们的中子数也相同,故正确;D.由于一个一氧化碳中的质子数为14,一个一氧化氮中的质子数为15,所以它们的电子数不同,故错误。故选C。10.化学式中的数字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意义,下列关于“2”的含义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H2O 中的“2”表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二个氢元素B.中的“2”表示氧化铜中铜的化合价为+2价C.2SO3中的“2”表示2种三氧化硫气体D.Cu2+中的“2+” 表示铜离子中含有2个质子【答案】B【详解】A、H2O 中的“2”表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二个氢原子。A不正确;B、中的“2”表示氧化铜中铜的化合价为+2。B正确;C、2SO3中的“2”表示2个三氧化硫分子。C不正确;D、Cu2+中的“2+” 表示1个铜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D不正确。故选:B。11.某同学表演了一个魔术:取两块等大的萝卜条,各放入盛有等体积的清水和溶质质量分数为10%盐水的烧杯中,30分钟后,该同学取出萝卜条发现:A烧杯中的萝卜条变硬了,B烧杯中的萝卜条变软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A烧杯内是清水,B烧杯内是盐水B.A烧杯中的萝卜条吸水,萝卜条的质量变大C.取出萝卜条后,A烧杯中的液面比B烧杯中的液面高D.魔术中的萝卜条细胞液浓度小于魔术中的盐水浓度【答案】C【分析】当植物细胞内外液体有浓度差时,植物细胞就会吸水或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细胞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细胞吸水。【详解】AB.结合分析可知,A烧杯中的萝卜条变硬了,B烧杯中的萝卜条变软了,说明A烧杯内的萝卜条吸水质量变大,溶液是清水;B烧杯内萝卜条失水,质量减少,溶液是盐水,AB正确。C.取出萝卜条后,A烧杯中的液面因萝卜条的吸水而比B烧杯中的液面低,C错误。D.由B烧杯中的萝卜条失水变软了,可知:萝卜条细胞液浓度小于魔术中的盐水浓度,D正确。故选C。12.有一架托盘天平,没有游码,最小砝码为1g,用这架已经调好的托盘天平称量一个物体的质量。当在右盘上加35g砝码时,天平指针向左偏一小格;如果在右盘中再加一个1g砝码,则指针向右偏1.5格,那么所测物体的质量为( )A.36.4g B.35.6g C.35.4g D.36.6g【答案】C【详解】在右盘上加35g砝码时,天平指针向左偏一小格,再在右盘中再加一个1g砝码,指针向右偏1.5格。即加了1g砝码,使指针向右偏了2.5格,则指针每向右偏一格,相当于加入的砝码质量为所以,若要指针刚好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需要使指针向右偏1格,即需要加入0.4g的砝码,故所测物体的质量为m=35g+0.4g=35.4g13.给种植在不同土壤上的植物浇水,渗出的水量可能不同。如图是深究不同种类土壤渗水能力的实验,实验中不需要控制相同的是( )A.锥形瓶的大小 B.浇水量 C.土壤的多少 D.脱脂棉花的多少【答案】A【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详解】此实验的实验变量是不同种类的土壤,对照实验除了实验变量外,其他条件都需相同且适宜。因此,除了浇水量相同外,其它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如脱脂棉花的多少、土壤的质量、多少、干湿度等都要控制相同。锥形瓶的大小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所以实验中不需要控制相同。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14.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类推结果正确的是(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因此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B.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所以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C.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所以带电的微粒一定是离子D.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答案】D【详解】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但物质不一定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也可能是由原子或离子构成的,故选项推理错误。B、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如氨分子和水分子都含有10个质子,故选项推理错误。C、带电荷的粒子除了离子,带电荷的粒子还有电子、质子等,故选项推理错误。D、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定不是化合物,故选项推理正确。故选D。15.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分析图甲和图乙两个过程,判断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A.图甲发生的是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的分子产生B.图乙变化过程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分子和氧分子C.有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有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D.化学变化中分子的数目一定没有发生变化【答案】C【详解】A、石墨和金刚石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图甲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是因为生成了新物质金刚石,错误;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图乙变化过程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错误;C、有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例如氢分子由氢原子构成,有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正确;D、化学变化中分子的数目不一定发生变化,例如图乙中化学反应,反应前的分子数是2,反应后的分子数是3,分子数目发生改变,错误。故选C。第II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8分)16.(4分)茶树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据陆羽《茶经》记载:“钱塘(茶)生天竺、灵隐二寺”,杭州自古以来就是名茶产区。(1)在茶树的种植过程中,昆虫纲的茶小绿叶蝉会吸食汁液,使茶叶受到破坏。从同化作用的角度看,茶小绿叶蝉的营养方式是 .(2)细菌和真菌也会对茶叶造成破坏。从细胞结构上看,细菌和真菌的主要区别是 .(3)如图所示为茶树主要的繁殖方式—— .(选填“嫁接”“扦插”或“组织培养”),该繁殖方式的优点为 。【答案】 异养 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扦插 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繁殖速度快【分析】植物的扦插、嫁接和组织培养属于无性繁殖,具有保留母本优良性状、缩短植物生长周期、实现生物的快速繁殖的作用。【详解】(1)在茶树的种植过程中,昆虫纲的茶小绿叶蝉会吸食汁液,茶小绿叶蝉的营养方式是异养。(2)细菌是单细胞个体,与真菌细胞相比,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区域。(3)扦插是指把能产生不定根的植物体的枝条剪下,将下端插进潮湿的土壤中,使枝条长成一个新个体的方法,茶树常用这种方法进行繁殖。扦插属于无性生殖,能保持亲本优良性状,加快繁殖速度。17.(4分)目前许多国家都在大力进行氚氘热核聚变自持反应堆的研究开发,并已取得了重要进展。氚和氘原子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以下反应: (1)氦核中质子数是 ,图中属于同种元素的微粒是 和 (2)该核反应不是化学变化,下列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A.原子种类发生变化 B.元素种类发生变化 C.有能量的变化【答案】 2 氚 氘 AB【分析】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即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的过程;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和数量都保持不变。【详解】(1)根据氦核的结构图可知,它的原子核由2个中子和2个质子组成; 氚和氘的原子核都具有2个质子,所以它们是同种元素的微粒。(2)该核反应不是化学变化,原因是:①原子种类发生改变;②元素种类发生变化,故选AB。18.(3分)花青素是构成花瓣和果实颜色的主要色素之一,在医药方面有广泛应用,具有受热易分解、易被氧化的性质,其化学式为C15H11O6。工业上提取蓝莓中花青素的流程为:请回答下列问题:(1)花青素受热易分解、易被氧化的性质属于 (选填“物理”或“化学”)性质。(2)步骤④汽化浓缩时,设置低压的目的是 。(3)根据花青素的化学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有_________(选填字母)A.花青素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7B.花青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C.花青素是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D.花青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5:11:6【答案】(1)化学(2)降低沸点,减少花青素因受热而分解和被氧化(3)AB【详解】(1)花青素受热易分解、易被氧化的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2) 气压越低,液体沸点越低,步骤④汽化浓缩时,设置低压的目的是降低沸点,减少花青素因受热而分解和被氧化;(3)A、相对分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根据花青素的化学式C15H11O6,花青素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12×15+1×11+16×6=287,正确;B、花青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12×15):(1×11):(16×6)= 180:11:96,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正确;C、花青素是由花青素分子构成,花青素分子是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错误;D、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该微粒中所含该原子的数目;花青素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5:11:6,不是元素的质量比,错误。故选AB。19.(10分)生物圈中的生物体,大小相差悬殊,外部形态千姿百态,内部结构繁简不一,生活环境也纷繁复杂,但这些生物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细胞。细胞是什么?它又是怎么构成生物体的呢?请同学们依据你所学过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图1是动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植物细胞有,动物细胞没有的,对细胞有保护和支持作用的结构是 。(2)环保小组的同学在对轻度污染的水域进行检测时发现,蒲草细胞内某种有毒物质的含量远远低于其周围污水中的含量,是由于 的作用(3)小小的指纹包含了重要的信息,目前在我国的身份证登记项目中登记了拍纹信息,那么控制指纹信息的遗传物质储存在 中。(4)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地构成的,而细胞的各个结构又能够承担不同的功能,所以说细胞是生物体 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结构的功能是相互联系、彼此协调的,因此只有保持细胞的 性,才能表现出细胞的正常功能。材料二:观察细胞的分裂(图2)和分化(图3),回答问题(5)从图2、3中可以看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使其 增多,细胞通过分化形成 ,从而完成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6)同学们在用显微镜观察番茄果肉细胞时会发现,番茄果肉细胞是由形态、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群构成,这样的细胞群称为 ,而番茄的果实又是由形态、结构及功能不同的 构成的器官,番茄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构成整个植物体由此可见,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由微观到宏观依次为 。【答案】 ①细胞壁 ②细胞膜 ④细胞核 结构和功能 全能性 数目 组织 组织 器官 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解析】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它是按照一定的次序有机的结合形成生物体的。图1中①是细胞壁,②是细胞膜,③是叶绿体,④是细胞核,⑤是液泡,⑥是细胞质,⑦是线粒体,图2表示细胞的分裂过程,图3表示细胞的分化过程,解答即可。【详解】(1)植物细胞有,动物细胞没有的,对细胞有保护和支持作用的结构是①细胞壁。(2)细胞膜的功能是控制物质的进出,使有用的物质不能轻易地渗出细胞,有害的物质不能轻易地进入细胞;所以环保小组的同学在对轻度污染的水域进行检测时发现,蒲草细胞内某种有毒物质的含量远远低于其周围污水中的含量,是由于②细胞膜的作用。(3)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能传递遗传信息;所以小小的指纹包含了重要的信息,目前在我国的身份证登记项目中登记了指纹信息,那么控制指纹信息的遗传物质储存在④细胞核中。(4)大多数生物都是消胞构成的,而细胞的各个结构又能够承担不同的功能,所以说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结构的功能是相互联系、彼此协调的,因此只有保持细胞的全能性,才能表现出细胞的正常功能。(5)从2、3中可以看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使其数目增多;细胞通过分化形成组织的细胞,从而完成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6)同学们在用显微镜观察番茄果肉细胞时会发现,番茄果肉细胞是由形态、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群构成,这样的细胞群称为组织,番茄的果实又是由形态、结构及功能不同的组织构成的器官,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管构成整个植物体,由此可见,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由微观到宏现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点睛】正确掌握生物的结构层次、细胞分裂分化的相关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0.(5分)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公布了他发’现的新元素镓,镓是银白色金属,科技社团的同学们对这种金属很好奇,进行了如下探究:(1)将一小块固态的镓金属放入温水中,金属变成液态了,这一物态变化为 (选填“熔化”或“液化”)。如果放入沸水中,会剧烈反应,产生氢气,这一过程属于 (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2)为了测出金属镓的密度,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a.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如图甲,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平衡。b.横梁平衡后进行测量,左盘放好被测金属,在天平的右盘加了几个砝码后,当放入质量最小的砝码时,指针偏右;若将这最小的砝码取出,指针偏左。要测出物体的质量,正确方法是( )A.取出最小的砝码,将横梁螺母向右调 B.取出最小砝码,将处在零刻度位置的游码向右调C.不取出最小的砝码,将横梁螺母向右调 D.不取出最小的砝码,将处在零刻度位置的游码向右调c.接着记录金属的质量为 。【答案】 熔化 化学变化 右 B 106.4g【详解】(1)固态的镓金属放入温水中,金属变成液态了,此过程是熔化;放入沸水中,会剧烈反应,产生氢气,有新物质生成,此反应属于化学变化;(2)a.如图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说明天平的左端下沉,右端上翘,所以平衡螺母应向右移动;b.A、称量物体质量的过程中,不能移动平衡螺母,故错误;B、取出最小砝码,此时天平的横梁右端上翘,左端沉,将处在零刻度位置的游码向右调,相当于往右盘增加更小的砝码,能使天平平衡,故正确;C、称量物体质量的过程中,不能移动平衡螺母,故错误;D、向右移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中增加砝码,不取出最小的砝码,将处在零刻度位置的游码向右调,指针会更向右偏,故错误;故选:B;c.据图可知金属的质量为:100g+5g+1.4g=106.4g。21.(3分)丹顶鹤立立跟同伴打架,失去了上喙。华南理工大学技术团队利用3D打印做出塑料上喙的大致模样,接着手工打磨得到形状完美的塑料上喙,打磨过程中塑料上喙的质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密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又根据塑料上喙铸造得到同形状的金属钛上喙,帮助立立重获长久捕食能力。从塑料上喙到金属钛上喙,质量增加68g,已知ρ塑料=1.1×103kg/m3,ρ钛=4.5×103kg/m3, 立立上喙的体积为 cm3。【答案】 变小 不变 20【详解】[1]质量是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打磨过程中塑料上喙塑料的含量变少,质量变小;[2]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状态和种类有关,与质量、体积无关,所以其密度不变;[3]设立立上喙的体积为V,由可得代入数值得4.5g/cm3 V-1.1g/cm3 V=68g解得V=20cm3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36分)22.(8分)对于原子结构模型的形成,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等科学家作出了突出贡献。1803年,道尔顿提出了实心球模型,认为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原子中存在一种带负电的粒子,证明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并提出了“西瓜模型”。汤姆生发现的粒子是1911年,卢瑟福进行了粒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核)散射实验。(1)实验中观察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2)根据粒子散射实验数据,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粒子数量,并绘制成如图乙所示曲线。图中能说明原子核的体积小但质量大的是 段曲线;(用字母表示)(3)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填序号,可多选)。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C.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E.人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尤其是实验技术的提高而发展的【答案】 电子 B BC ABDE【详解】[1]汤姆生发现了原子中存在一种带负电的粒子,证明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并提出了“西瓜模型”,汤姆生发现的粒子是电子。(1)[2]绝大多数a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这是由于它们穿过了原子内部的空间,这也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故B正确。(2)[3]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数据,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α粒子数量,并绘制成如图乙所示曲线。则图中能说明原子核的体积小但质量大的是BC段曲线,因为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也带正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此时α粒子在原子核附近发生较大角度的偏折。(3)[4]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比较直观;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并不是很完美,还有缺点;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人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尤其是实验技术的提高而发展的,故选ABDE。23.(8分)为研究子叶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中的作用,设计如下实验:①取菜豆种子500粒,平均分成5组(A~E),浸入水中24小时,让其萌发;②选择其中4组种子,在萌发的不同时间去除子叶;③两周后,分别收集各组所有幼苗,烘干,称量干重,所得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问题:组别 处理方法 两周后平均干重(克/株)A 没有去除子叶 4.3B 在萌发的第4天去除子叶 0.7C 在萌发的第7天去除子叶 1.8D 在萌发的第10天去除子叶 4.0E 在萌发的第13天去除子叶 4.3(1)两周后平均干重最低的是哪一组? ;原因是 。(2)E组与A组两周后的平均干重相同的原因可能是 。(3)本实验中,每组菜豆种子使用了100粒而不是1粒,这样做的目的是 。【答案】(1) B 因为该组子叶最早被除去,种子缺少营养,不能正常萌发(合理即可)(2)到萌发的第13天,子叶的营养物质已经耗尽,其是否摘除已经不影响幼苗的生长(合理即可)(3)避免实验偶然性【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2)对照实验又叫单一变量实验,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的实验。只有一个变量,这就是实验中所有探究的问题,是可以改变的量,此题变量是除去子叶时间不同。【详解】(1)菜豆种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中。据表中数据可见:两周后平均干重最低的是B组。原因是去除子叶最早,且没有长出新叶,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有机物。(2)在第13天时,子叶就不给幼苗提供营养了。因此E组与A组两周后的平均干重相同。(3)如果实验过程中只放一粒种子,可能会由于种子自身的原因导致实验结果失败,可能会出现偶然性。因此本实验中,每种情况均用了100粒种子,而不是只用1粒种子,这样做的优点是避免偶然性,保证实验更科学。24.(6分)2023年5月,温州文成的仙花谷蜂蜜入选浙江省共富农产品品牌之一。蜂蜜密度是检验蜂蜜品质的常用指标,优质蜂蜜的密度为,劣质蜂蜜的密度会偏小。小明选择温州文成的仙花谷蜂蜜和常见槐花蜜做了如下探究:(1)仙花谷蜂蜜常温下为液态,具有浓香气味,高温时易分解产生酸性物质.据此写出仙花谷蜂蜜的一条物理性质: 。(2)取一瓶仙花谷蜂蜜,按图甲测量:用精密电子秤测量其质量为700克,将部分蜂蜜倒入量筒后,再次测量,其质量为618.4克。通过计算说明仙花谷蜂蜜是否为优质蜂蜜。(3)小明想通过比较质量来判断两种蜂蜜的密度大小。他调节天平平衡时忘记将游码从1克处归零,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倒入相同体积的两种蜂蜜,天平再次平衡时如图乙所示。判断烧杯中仙花谷蜂蜜的质量和槐花蜜的质量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答案】 常温下为液态;具有浓香气味 见解析 见解析【详解】(1)[1]常温下为液态;具有浓香气味为物理性质。(2)[2]仙花谷蜂蜜的密度对比密度仙花谷蜂蜜是优质土蜂蜜。(3)[3]游码虽未归零,但天平是在此基础上调平的,放物体后游码没有移动,所以两侧蜂蜜质量相同,。25.(8分)天气炎热时,人们往往用往地面上洒水这一避暑手段来降温。小明发现不同情况下,水蒸发的速度不同,于是小明想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提出问题]液体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进行猜想]猜想一: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猜想二: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是否通风有关;猜想三: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有关;猜想四: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有关。[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按照如图所示的方式,分别独立进行了实验,水滴和酒精质量都相同。(1)要验证猜想三,应进行A、C组实验,他获得的证据是 ;(2)如果进行A.B组实验,发现B水滴“干”得快,那么平日人们晾晒湿衣服时,利用这一结果的一项是__________(填选项);A.将湿衣服晾晒在阳光下B.尽量将湿衣服摊开C.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处[拓展实验]小明结合生活现象,觉得液体蒸发快慢除了跟上述这些因素有关外,还与另一个因素有关,他用5个相同的容器及必要的测量工具,设计并进行了下面两组实验,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a、b、c为实验一的三个实验组,60min后,小明测量了杯中剩余水的体积:a时间/分 0 20 40 60 80 100 120d组剩余水的体积/毫升L 20 17 15 14 14 14 14e组剩余水的体积/毫升 20 16 12 8 4 0 0(3)实验一中C组的温度设定应为 ℃;(4)实验二中,在0~60min内d组中水的蒸发速度为什么会越来越慢 请结合实验,帮助小明进行分析,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 。【答案】(1)C组的水先变干(2)B(3)30(4)见解析【详解】(1)A、C组实验中,液体的表面积、种类相同,液体的温度不同,当C组的水先变干,可以验证猜想三是正确的。(2)A、B组实验,液体的温度和种类相同,液体的表面积不同,且表面积越大,蒸发进行的越快;A.将湿衣服晾晒在阳光下,是通过改变液体的温度,加快蒸发,故A不符合题意;B.尽量将湿衣服摊开,是通过增加液体的表面积,加快蒸发,故B符合题意;C.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处,是通过增加液体上方的空气流速,加快蒸发,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B。(3)实验一中要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湿度的关系,因此除湿度外,其他因素控制相同,因此温度为30℃。(4)因为d组是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实验,随着水分的蒸发,容器内的湿度会变大,蒸发速度变慢。26.(6分)相关数据显示,早产(指妊娠28周之前未足月生产)是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的最大原因。为了提高早产儿的成活率,科学家们做了如下模拟实验:选取八只早产的羔羊胎儿,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为期4周的培育,结果所有羊羔均发育良好且顺利“出生”。(1)该装置中的聚乙烯薄膜袋模拟的是母羊的 。(2)依据图中信息,“外置设备”还需为羊羔的发育提供 。(3)胶管A、B的一端都连接着羊羔胎儿,其内血液流动的方向如图箭头所示。相比B胶管,A胶管血液中含量明显增加的物质是 。【答案】(1)子宫(2)营养物质、氧气(3)二氧化碳和尿素等代谢废物【分析】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胎儿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体外的。故胎盘是胎儿与母体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详解】(1)子宫是母羊体内孕育胎儿的器官,为胎儿提供保护、营养和适宜的环境。聚乙烯薄膜袋在实验中模拟了子宫的功能,为早产羔羊提供了一个封闭且受控的环境,使其能够在类似母体的条件下继续发育。(2)在模拟实验中,聚乙烯薄膜袋模拟的是母羊的子宫,而“外置设备”则模拟母羊体内为胎儿提供支持的其他系统。具体来说: 胎儿在母体内通过胎盘获取营养物质和氧气,因此在模拟装置中,“外置设备”需要提供类似的功能,确保羊羔能够获得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3)在胎儿循环中,血液通过胎盘与母体进行气体交换。胎儿将二氧化碳以及尿素等代谢废物排入母体血液,同时从母体血液中获取营养物质和氧气。因此,A胶管(模拟胎儿血液流向母体)中的二氧化碳以及尿素等代谢废物含量会比B胶管(模拟母体血液流向胎儿)明显增加。四、解答题(共11分)27.(4分)一个实心金属球的质量为1780g,体积为200cm3。求:物质 密度()银 10.05铜 8.9铝 2.7(1)求这个球的密度?(2)请你通过查表判断该金属球可能是什么材料。【答案】(1)(2)铜【详解】(1)已知球的质量是1780g,体积为200cm3,则这个球的密度是(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该球可能是铜制成的。28.(7分)小科在四明山上捡到一块外形不规则的矿石。为了测定它的密度,小科用电子秤称出该石头和一个盛满水的容器的质量分别为0.58kg、1kg,然后将石头轻轻放入容器中,又测出了容器的总质量为1.38kg。(石头吸水不计)(1)求溢出水的质量和体积;(2)求石头的密度;(3)若石头吸水,所测石头的密度 (选填“偏大”或“偏小”),并说明原因; 。【答案】(1)0.2kg,2×10 4m3(2)2.9×103kg/m3(3) 偏大 测量的体积偏小【详解】(1)溢出水的质量为溢出水的体积为(2)根据排水法石块的体积等于溢出水的体积,则石头的密度为(3)[1][2]若石头吸水,导致溢出水的体积偏小,即测量石块的体积偏小,根据可知,测量的密度偏大。试卷第2页,共23页试卷第1页,共23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浙江省初中教育集团2024学年第二学期学科素养调研答题卡(条 码 粘 贴 处(正面朝上贴在此虚线框内))姓名: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准考证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2、请将准考证条码粘贴在右侧的[条码粘贴处]的方框内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字体工整4、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内作答,超出范围的答案无效,在草纸、试卷上作答无效。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6、填涂样例 正确 [■] 错误 [--][√] [×]) (缺考标记考生禁止填涂缺考标记!只能由监考老师负责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涂。)选择题(请用2B铅笔填涂)1、[ A ] [ B ] [ C ] [ D ] 2、[ A ] [ B ] [ C ] [ D ] 3、[ A ] [ B ] [ C ] [ D ] 4、[ A ] [ B ] [ C ] [ D ] 5、[ A ] [ B ] [ C ] [ D ] 6、[ A ] [ B ] [ C ] [ D ] 7、[ A ] [ B ] [ C ] [ D ] 8、[ A ] [ B ] [ C ] [ D ] 9、[ A ] [ B ] [ C ] [ D ] 10、[ A ] [ B ] [ C ] [ D ] 11、[ A ] [ B ] [ C ] [ D ] 12、[ A ] [ B ] [ C ] [ D ] 13、[ A ] [ B ] [ C ] [ D ] 14、[ A ] [ B ] [ C ] [ D ] 15、[ A ] [ B ] [ C ] [ D ]非选择题(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16题、17题、18题、19题、20题、21题、22题、23题、24题、25题、26题、27题、28题、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初中教育集团2024学年第二学期学科素养调研 答题卡.doc 浙江省初中教育集团2024学年第二学期学科素养调研(原卷版).docx 浙江省初中教育集团2024学年第二学期学科素养调研(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