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句子翻译 课件(共6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内文言文句子翻译 课件(共6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62张PPT)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翻译: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话)。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翻译:(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翻译: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翻译: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施行了。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翻译: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翻译:治理国家要以社会行为规范,他说话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翻译:把侵略的军队加在这千乘国家上,接着把灾荒加在这国家上;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过后,就可以使百姓有保卫国家的勇气,并且懂得做人的道理。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翻译: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翻译: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
《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翻译: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翻译: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您)定要我说,那便来讲讲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的王道吧?”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翻译:(齐宣王)说:“德行怎么样,才可以称王呢?”
翻译:(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翻译:(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
翻译:(齐宣王)说:“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
翻译:(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翻译:(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翻译:(孟子)说:“大王不要对百姓认为您吝啬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翻译: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
翻译:(那动作)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翻译:梁惠王说:“唉,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翻译: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自然的规律(即‘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翻译: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
翻译:三年之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
翻译: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翻译: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翻译: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
翻译:如今,我的刀已经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翻译: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翻译: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伯,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翻译: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翻译: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翻译:(烛之武)答应了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翻译: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翻译: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翻译: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翻译: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翻译: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将从哪里得到(他所想要的)土地呢?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翻译: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翻译: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扬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翻译: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鸿门宴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翻译: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
翻译: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向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丞相,珍宝全都被他占有。”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翻译:项羽非常愤怒地说:“明天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
翻译: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解释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翻译: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么生气?”
翻译: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翻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
翻译:刘邦离去后,从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道歉,说:“刘邦禁受不起酒力,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献给大将军。”
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翻译:项王问:“刘邦在哪?”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
翻译: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谏逐客书》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
臣听闻朝中官员商议驱逐客卿,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
① "窃" :谦辞(表委婉)
② "过" :错误(古今异义)▲
③ 开篇直击要害 :奠定反驳基调(2024全国乙卷考点)
秦穆公招贤,西从西戎得由余,东从宛地得百里奚
① 方位词活用 :"西/东"作状语
② 百里奚 :五羖大夫(奴隶→宰相)▲
原文: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译文:这五位贤才都不是秦国人,但穆公重用他们,兼并二十个小国,最终称霸西戎。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这四位君主,都凭借客卿成就功业
"以" :介词(表原因,高频虚词考点)
原文: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译文:这些珍宝都不是秦国出产的,陛下却十分喜爱,这是为什么呢?
原文: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
8. 原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译文:如今驱逐客卿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强仇敌实力。
译文:因此泰山不排斥泥土,所以成就其巍峨;河海不挑剔细流,所以成就其深邃。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
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
① 借代 :"随和之宝"指代天下珍宝
② 文化常识 :随侯珠(夜明珠)、和氏璧(传国玉玺)
佩太阿剑,骑纤离马
器物象征 :人才如珍宝需汇聚(比喻论证)
如今陛下获取昆山美玉,拥有随侯珠、和氏璧
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抛弃百姓助敌国,驱逐宾客使诸侯成就霸业
① "业" :使动用法(使...成就事业)▲
② 对偶句式 :强化逐客的灾难性后果
这就是常说的借兵器给贼寇,送粮食给强盗
藉通“借”赍:送给付给 比喻论证 :驱逐客卿=资敌行为(2025命题热点)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成就王业者不拒百姓,方能彰显德行 儒法融合 :法家策略+儒家民本思想
物品并非产自秦国,但值得珍视的有很多;人才不生于秦国,但愿意效忠的众多
① "宝" :意动用法(以...为宝)▲
② 并列对比 :物与人才并论,增强说服力
谏太宗十思疏
一、治国根基(比喻论证)
原文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原文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译文 :想要树木生长,必须稳固它的根。
考点 : 使动用法 :"固"(使...稳固)▲
比喻论证 :以树木喻治国根基(2023全国甲卷)
译文 :想要水流长远,必须疏通它的源头。
考点 :"浚" :疏通(引申为治国根本措施)
排比句式 :与上句构成类比(增强说服力)
二、君民关系(核心论点)
原文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原文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译文 :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百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极其谨慎。
考点 : 比喻论证 :君民如舟水(本体喻体对应)▲
文化常识 :出自《荀子·王制》★
考点 :
通假字 :"景"通"大"▲
天命思想 :儒家治国理念渗透
译文 :历代帝王,都承受上天重大的使命。
三、十思纲领(治国策略)
原文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原文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译文 :见到想要之物,就想到知足来自我约束。
考点 :
连动结构 :"思...以..."(目的关系)
成语溯源 :"知足常乐"文化关联
译文 :想到地位高危,就保持谦虚加强自我修养。
考点 :
"牧" :养(引申为修养,易错字)▲
对比论证 :"高危"与"谦冲"反差
四、用人政策(对比论证)
原文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原文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译文 :选拔贤能者任用,选择正确意见采纳。
考点 :
通假字 :"简"通"拣"(选拔)▲
并列句式 :"而"表承接(高频虚词)
译文 :何必费心代行百官的职责?
考点 :
反问修辞 :强调君王职责定位
古今异义 :"司职"(管理职务)★
五、终极目标(治国理想)
原文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原文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译文 :文治武功兼用,垂衣拱手天下太平。
考点 :"垂拱" :道家无为而治思想▲
政治理想 :儒道融合的治国境界
译文 :担心懈怠懒散,就始终谨慎对待结局。
考点 :成语 :"慎始敬终"(2024全国乙卷考点)★
对偶修辞 :增强节奏感
答司马谏议书
一、开篇立论(回应司马光)
原文 :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二、反驳论点(逻辑辩驳)
原文 :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译文 :安石启:昨日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已久,但讨论政事常常意见不合。
考点 :谦辞 :"某"(自称)、"窃"(私下)▲
核心矛盾 :引出"变法分歧"的论辩焦点(2024全国乙卷考点)
译文 :驳斥错误言论,批驳巧言谄媚之人,不能算是拒绝劝谏。
考点 :通假字 :"辟"通"避"(驳斥)、"壬"通"佞"(奸佞)▲
排比短句 :增强反驳力度(修辞手法)
原文 :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三、历史论证(借古讽今)
原文 :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译文 :至于怨恨诽谤众多,这本就是我事先预料到的。
考点 :古今异义 :"怨诽"(贬义→中性)★
逻辑预判 :体现王安石的政治清醒
译文 :盘庚迁都时,抱怨的不仅是朝廷官员,连百姓也一同怨恨。
考点 :文化常识 :盘庚迁殷(商朝改革典故)▲
对比手法 :官员VS百姓,强调改革阻力普遍性
四、比喻说理(强化立场)
原文 :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原文 :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译文 :如果说现在应当完全不做任何事,只墨守成规,那绝非我敢苟同的。
考点 :叠词强调 :"一切不事事"(双重否定)★
讽刺语气 :暗批保守派不作为
译文 :人们苟且偷安已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关心国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为美德。
考点 :社会批判 :直指官僚痼疾(类比《谏太宗十思疏》"忧懈怠")
古今异义 :"恤"(顾念→关心)▲
五、总结升华(以退为进)
原文 :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 :没有机会见面,我对您仰慕到了极点。
考点 :书信套语 :结尾谦辞(与开篇"蒙教"呼应)
反讽手法 :表面恭敬,实则坚持立场★
原文 :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译文 :衡量道义而后行动,认为正确就绝不后悔。
考点 :实词活用 :"度"(衡量)、"是"(意动用法)▲
核心精神 :变法者的坚定信念(2025思想 主旨题热点)
阿房宫赋
原文 :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原文: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译文 :六国灭亡,天下统一;蜀山树木砍光,阿房宫建成。
考点 : 词类活用 :"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对偶句式 :四字短句强化历史巨变(2024全国甲卷)
译文 :(宫殿)覆盖三百多里,遮蔽了天空和太阳。
考点 :夸张手法 :极写阿房宫规模宏大
古今异义 :"隔离"(遮蔽→分隔)★
二、建筑奢华(比喻排比)
原文 :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原文 :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译文 :走廊如缦带曲折萦绕,屋檐如尖牙向高空啄食。
考点 :名词作状语 :"腰"(像腰带一样)▲
比喻连用 :凸显建筑精巧繁复
译文 :星光闪烁,是宫人打开的梳妆镜;绿云纷乱,是她们清晨梳理发髻。
考点 :判断句式 :"...也"表解释(高频虚词)
借代手法 :"绿云"代指黑发(文化常识)▲
三、生活糜烂(对比批判)
原文 :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原文 :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译文 :把宝鼎当铁锅,美玉当石头,黄金当土块,珍珠当砂砾。
考点 :
名词作动词 :"铛/石/块/砾"(意动用法)▲
排比批判 :揭露秦人奢侈无度(2025主旨题热点)
译文 :为什么搜刮时连锱铢都不放过,使用时却像泥沙般挥霍?
考点 :
夸张对比 :"锱铢"vs"泥沙"强化讽刺
反问修辞 :直指统治者的贪婪与荒谬
四、历史教训(卒章显志)
原文 :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原文 :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文 :戍边士卒呐喊,函谷关被攻占;楚人一把火,可惜阿房宫化为焦土。
考点 :借代手法 :"楚人一炬"指项羽焚宫▲
文化常识 :楚汉战争历史事件(必考填空题)
译文 :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而后人哀叹他们;后人哀叹却不以之为鉴,也会让更后来的人哀叹后人。
考点 :
宾语前置 :"不暇自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顶真手法 :四"后人"循环警示(语言特色题)★
五、核心主旨(借古讽今)
原文 :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原文 :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译文 :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灭秦的是秦自己,不是天下百姓。
考点 :判断句式 :双重否定强调内因决定论
思想内核 :治国须"以人为本"(对比《谏太宗十思疏》)
译文 :假使六国各自爱护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
考点 :
假设论证 :"使...则..."句式(逻辑推理题)
核心观点 :民心向背决定存亡(2025论述题热点)
六国论
原文 :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原文 :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文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兵器不锋利、战术不精良,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考点 :中心论点 :否定传统观点,提出"赂秦亡国论"(2024全国甲卷)
古今异义 :"兵"(兵器→军队)▲
译文 :贿赂秦国导致国力亏损,是灭亡的根本原因。
考点 :判断句式 :"...也"表结论(必考虚词)
逻辑关系 :"而"表因果(2025语法分析热点)
二、赂秦之害(对比论证)
原文 :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原文 :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译文 :诸侯的土地有限,残暴秦国的贪欲永不满足。
考点 :通假字 :"厌"通"餍"(满足)▲
对比手法 :"有限"vs"无厌"强化矛盾
译文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如同抱柴救火,柴不烧尽,火不会灭。"
考点 :比喻论证 :引《史记》典故(文化常识题)★
成语溯源 :"抱薪救火"的出处
三、不赂者败(假设论证)
原文 :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原文 :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译文 :齐国未曾贿赂秦国,却最终随五国灭亡,为什么?因为结交秦国而不援助五国。
考点 :设问句式 :自问自答强化逻辑
古今异义 :"与"(结交→和)▲
译文 :燕赵的君主起初有长远谋略,能守住国土,坚持道义不贿赂秦国。
考点 :褒贬对比 :"始"暗示后期策略失误(2025主旨题热点)
四、历史教训(借古讽今)
原文 :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原文 :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 :若荆轲未刺秦,良将李牧仍在,胜负存亡的命运或许与秦国较量难分高下。
考点 :假设复句 :"则...当..."的虚拟语气分析★
文化常识 :荆轲刺秦、李牧事迹(填空题高频)
译文 :治理国家者不要让自己被积久的威势胁迫!
考点 :被动句式 :"为...所..."(语法必考点)
警示意义 :直指北宋对辽西夏妥协政策(对比阅读题)
五、卒章显志(现实指向)
原文 :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原文 :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译文 :如果凭借偌大天下,重蹈六国灭亡的旧路,这就连六国都不如了。
考点 : 借古讽今 :"天下之大"暗讽北宋朝廷▲
古今异义 :"故事"(旧例→文学作品)★
译文 :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谋臣,以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奇才。
考点 :名词活用 :"礼"(以礼对待)▲
对策建议 :强化"人才重于土地"的治国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