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课件(共23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课件(共23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2.把握意象特征,体味雄浑阔大意境;结合文本,感知形象。
3.品读炼字艺术,体会杜诗严整章法;
4.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一、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号 ,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 、“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明清文人推崇他为“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诗风以 为主。 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子美
少陵野老
现实
诗史
诗圣
沉郁顿挫
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1)读书游历时期(35岁以前,即712-745),涉世未深。从小好学,20岁开始漫游吴越,后认识李白、高适。和李白登高怀古,寻幽访胜,饮酒论诗。
(2)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即746-755),忧国忧民。
(3)为官及流亡时期(45-48岁,即756-759),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被抓。一年后逃出,到达肃宗行在陕西凤翔,授左拾遗。不久弃官携家前往秦州。颠沛流离,历尽艰辛。
(4)漂泊西南时期(49-59岁去世,即759-770),诗风更沉郁。成都依靠严武,有了草堂安身。后严武逝世,他又飘泊西南、湖湘,最后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由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沉郁顿挫是杜甫的诗歌风格。
诗歌的主要思想:
1、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同情。
2、忧国忧民,表现出深挚的爱国情感。
3、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恶之情。
4、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作品简介
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冬,为诗人晚年作品, 诗人时年五十七岁,距离他生命的终点仅有2年时间。此时,国家战乱,百姓流离失所,诗人处境艰难,好友李白、高适以及严武均已去世,亲朋也音书断绝,自己年老体衰,贫病交加,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这年春天,杜甫从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一路漂泊来到岳阳,登上岳阳楼,面对烟波浩渺、广活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感叹,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漂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创作了这首诗歌。
创作背景
二、诵读感知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杜甫
诵读诗歌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吟诵诗歌,理解大意。
chè

任务:请同学们根据上述指导再次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诵读指导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读这两联语气要舒缓,读出气势。
颈联表现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读该联时要低沉,读出内心的抑郁与忧愁。
尾联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之情。读这一联时要沉郁,把内心的无限愤慨之情表达出来。
疏通文本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杜甫
坼:
乾坤:
戎马:
关山北:
凭轩:
涕泗:
分裂。
指日月。
战马,代指战争。
北方边境。
倚窗。
眼泪鼻涕。
疏通文本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杜甫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雄伟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地,日月星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亲朋好友们音讯全无,我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伴随自己。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整体感知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简要概括本诗各联所写内容及表达方式。
首 联:照应题目,点出登楼一事;——记叙(叙事)
颔 联:登楼所见之景; ——描写(写景)
颈、尾联:登楼所感。 ——抒情
三、研读鉴赏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首联运用了今昔对比和虚实结合的手法。既有初登楼时如愿以偿的喜悦之情,又有人世沧桑、忧时伤世之感。
1.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亲友俱在,意气风发)
国家:大唐盛世,百姓安定。
杜甫:年老多病,孤身漂泊。
国家:山河破碎,风雨飘摇。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颔联被誉为描写洞庭湖的千古绝唱,本联最传神的两个字是什么?
试结合文本具体赏析。
炼字题的答题步骤
一、析字义:即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二、明手法: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句子分析;
三、析效果: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颔联被誉为描写洞庭湖的千古绝唱,本联最传神的两个字是什么?
试结合文本具体赏析。
①坼:分裂;浮:漂浮。
②这两句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坼”字写出了洞庭湖将吴、楚两地分开的磅礴气势,“浮”字呈现出日月和星辰都漂浮在洞庭湖上的壮阔浩大之景。
③这两个字表现出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营造了辽阔雄浑的意境,彰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3.面对浩瀚磅礴的洞庭湖,诗人为什么会“凭轩涕泗流”呢?(杜甫的眼泪为何而流?这眼泪中包含哪些情感 )
诗人凭轩老泪横流,不仅因自己老病孤独的身世而悲,更是纵目远眺,遥想北方边境,国家战事不停,百姓流离失所,为国为民而悲。是诗人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体现。可见其处穷迫之境而怀济世之心的博大胸怀。
涕泗流
年老多病
孤独无依
战争不止
国家动荡
个人悲苦
国家多难
诗歌小结
全诗结构
叙登临—昔—今(时间)
眼前景—浩瀚壮阔(空间)
想自身—老病孤苦(个人)
念国家—动荡不安(国家)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很大的差异)。
——[清] 黄生《杜诗说》
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总结
本诗标题是《登岳阳楼》,但诗歌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巩固训练
1.杜甫《登岳阳楼》中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基础的诗句是: , 。
2.《登岳阳楼》中“ , ”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登岳阳楼》中“ , ”两句,表现了诗人的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
4.《登岳阳楼》中“ , ”两句,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5.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 , 。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