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临安春雨初霁》课件(共19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临安春雨初霁》课件(共19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陆 游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出生于1125年两宋之交,靖康之难前一年。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因积极主张抗金,受到主和派的排挤。嘉定二年(1210),85岁的陆游留下绝笔诗《示儿》,含恨离世。 陆游“六十年来万首诗”,一生存诗9300首。陆游诗歌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也有很多抒写日常生活的清新之作。
作者简介
陆 游 人 生 经 历 青年时期 少有才名,20岁立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30岁礼部考试中第一,因秦桧之孙秦埙居陆游名下,被秦桧除名。
40岁 1164年,张浚北伐时曾起用陆游,不久北伐失利,陆游也因“结交谏官、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而被罢免还乡;
47岁 1171年,王炎宣抚川、陕,驻军南郑,陆游任军中幕僚,又因投降派破坏,幕府被撤,陆游转回成都;
51岁 1175年,范成大守川擢用陆游,二人交游甚密,又遭嫉忌,受到诬陷“不拘礼法,恃酒颓放”,范成大迫于压力将陆游免职。
66-85岁 隐居故乡,过着简朴、宁静的乡村生活。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作者简介
陆游的诗歌涵盖面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按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
①坚持抗金,讨伐投降派。
②抒发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③描写田园风光、日常生活。陆游热爱生活,善于从各种生活情景中发现诗材。
④爱情诗。
创作背景
陆游的这首《临安春雨初霁》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
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与《书愤》同一年春写就)。
南宋背景:内忧外患,积贫积弱;奸相频出,朝政腐败;皇室昏庸,耽于逸乐。
临安:南宋都城,今浙江杭州。
霁: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题解
春雨:点明时节和天气。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诗歌朗读
思考:分析首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近年来做官的兴味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
诗人奉召到临安,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并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显然不想重用他。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命”,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
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收复失地,既是重新起用,为何有此语?
“谁令”?
首联开门见山,直言“世味”之“薄”:南宋朝廷不图恢复,得过且过,官场上的习气一天比一天地坏下去。哪里还有什么正道呢?
作者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居京华蹉跎岁月的伤感。
思考:分析颔联描述了一幅什么画面?赏析意象。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身处小楼中,听了一夜淅淅沥沥的春雨,明日一早,深幽的小巷便有人叫卖杏花。
选取典型的江南意象,用清新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出一幅临安春雨初晴时的春光图。绵绵春雨后的卖花声里,透露着明艳生动的春光,饶有情趣。
“绘尽江南春的神魄”
思考:分析颔联描述了一幅什么画面?赏析意象。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身处小楼中,听了一夜淅淅沥沥的春雨,明日一早,深幽的小巷便有人叫卖杏花。
“小楼”本就是忧伤惆怅的代名词,古人登高常生发一股悲凉的情绪。 如李煜的《虞美人》中写道“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通过“小楼”的意象将离愁别绪、国难家仇的伤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春雨”:淅淅沥沥,缠缠绵绵的意象往往与“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情相互联系。诗人在“小楼”听了一夜的春雨,内心的郁闷与惆怅正如这春雨般悠远绵长,诗人听的不是春雨,而是寂寞和孤独。
“深巷”:达官贵人多居深巷,忘却亡国之危。
“杏花”:叫卖杏花,这不经意的一笔,点染了临安城中的“太平盛世”气象,似乎全然忘记了亡国的危险。表现了诗人旅居京城时壮志难酬的感伤与无奈。
思考:分析颔联运用什么样的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使用了以乐衬哀的手法。看似写春雨、杏花,实写辗转无眠。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涌上心头。
杏花春雨本是美景,但在诗人眼中,临安春色清淡寡味,客居京城感到人情淡薄,世态炎凉,壮志更无从谈起。诗人用较为明快的字眼,反衬了自己的郁闷与惆怅,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感伤和无奈。
思考:有人说,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为什么?
“一夜”意为“整夜”。诗人整夜“听春雨”,似在暗示重被起用的他并不快意,也无意与明媚的春光为伍,反而因这“一夜春雨”而辗转不眠,忧患不已。
思考:分析颈联诗人做了什么事?运用哪种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闲时铺开短纸斜写草书,在雨后初晴的窗边,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着品名茶。
“作草”:暗用张芝的典故。
张芝擅长草书,但平时多写楷书。人问其故,他说“匆匆不暇草书”。
为了维护书法本身的人际交往功能,写好草书必须花费更长的时间。作者此刻能作草书,说明他:

茶百戏/分茶:
始于北宋初年,陶谷在《荈茗录》中说到一种叫“茶百戏”的游艺。“碾茶为末,注之以汤,以筅击拂”,此时盏面上的汤纹水脉会幻出种种图样,若出水云雾,状花鸟虫鱼,似一幅幅水墨图画,故也有“水丹青”之称。
思考:颈联运用什么手法?“作草”“分茶”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①暗用了张芝的典故。张芝擅长草书,但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很少写。诗人身处京华,不去结交权贵,却在那作草分茶,打发时光,表达了他不结交权贵,对官场的厌倦。
②细节描写。闲作草,戏分茶这两个细节表面上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含蓄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有志难伸,闲极无聊只能蹉跎岁月的无奈。
思考:分析尾联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明诗人怎样的情绪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身上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山阴故家。
素衣:指白色的衣服,这里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类似“素士”)。
陆机的《为顾彦先赠妇》诗中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
尾联用典,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表明心志与自我解嘲。诗人洁身自好,不受京城坏风气的影响。回家本非诗人之愿,但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偌大一个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思考:分析尾联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明诗人怎样的情绪
①双关。风尘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之意。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这里代指布衣之士或贫寒读书人;还比喻清白的操守。这里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
②用典。素衣,白衣。这句化用陆机的“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帛黑色)”。意京都风尘,会把人的白衣裳变黑。反用其意,实叹“风尘”,反自我劝解道“莫叹”,自我解嘲,说洁身自好、不会受到京华的坏风气的影响。
③京都春光正好,诗人重被起用却急于回家赶上清明节——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表明诗人持守清洁而不想沾染京都官场恶浊的态度,更有对朝廷偏安一隅而己志难伸的不满。明写羁旅之苦,实际上是说官场的浊恶及归乡避世的愿望。
思考: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本诗表面似写恬淡、闲适的临安春雨杏花景致,实际上抒写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表面上看来写极了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其背后隐藏着诗人无限的感伤与惆怅,隐藏着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落寞情怀。
①表达诗人客居京华的郁闷和惆怅。首联“世味”“薄”表现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感叹。
②表达诗人壮志难酬的焦虑和悲愤。颈联表面上写优雅闲适,实际上正值国家多事之秋,诗人却作书品茶消磨时光,无法放下自己建功报国的大志,内心抑郁而且惆怅。
③表达诗人羁旅风霜的苦闷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尾联不愿在京城堕落于风尘,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渴望归家的自我安慰。
直抒胸臆 厌弃浊世,悔来京华
借景抒情 辗转难眠,落寞惆怅
细节描写 草书分茶,闲极无聊
以典明志 远离污浊,及早回家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思考:概括本诗手法。
《临安春雨初霁》 《书愤》
意象 深巷、杏花、矮纸、晴窗、 细乳、茶、素衣
意境 明艳生动的春光图
内容 叙述现实
风格 含蓄蕴藉
情感 客居京华的郁闷和惆怅
手法 乐景衬哀情、用典
主旨 山、楼船、夜雪、铁马、
大散关、塞上长城
雄浑
回忆过去
大气磅礴、慷慨悲壮
以“愤”为意脉,希冀报国
虚实结合、用典明志
抗金大业难酬的悲愤、报国无门、渴望建功立业、对南宋苟且偷安的不满
思考:比较《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有哪些异同?
思考:比较《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有哪些异同?
同:①主旨相近。皆抒发了抗金大业难酬的悲愤之情。
②手法相同。皆虚实结合,尾联皆用典明志。
异:①风格不同。《书》大气磅礴,慷慨悲壮;
《临》恬淡静雅,惆怅深沉;
②情感不同。《书》还兼有追怀往事,希冀报国的多重情感;
《临》表达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无奈;
③意境不同。《书》的意象选取呈现出沉郁雄浑顿挫的意境;
《临》的意象选取呈现出明艳恬静闲适的意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