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了解其他革命先烈和新中国建设发展中的模范人物,提升爱国情怀。
语言运用:学习抓住重点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思维能力: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审美创造:品味文字的情真意切,体味书中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光辉形象。
教学重点:
借助人物言行、神态、外貌的细节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
学会查找有价值的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人物表现和人物品质
1.回顾李大钊的反常表现。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 生齐读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
(2)回忆中,女儿清晰地记得父亲李大钊那些反常的表现,引读:
①被捕前——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 知道现在是在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
②被捕时——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③法庭上——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2.回顾李大钊的品质。
(1)上节课,透过这些反常的表现,我们对李大钊有了初步认识——生读板书:第一课时学生生 成(预估:沉着冷静、不畏牺牲、坚定等)。
(2)上节课,为了加深对李大钊的理解,我们还做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借助人物的相关事件资料,体会到李大钊反常表现背后的品质。
大家认识到他——生读板书:第一课时学生生成(预估:舍生取义、坚贞不屈、忠于革命、忠于 党等)。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走近李大钊,去了解一个革命者的内心世界。
二、借助资料理解关键语句,了解人物品质背后的理想和信念
(一)追问品质,初步理解关键语句
1. 追问李大钊的品质,聚焦关键语句。
(1)看着这些品质,你的内心可能有一个个的追问?
预设:为什么他会忠于党?为什么他会一心为了革命?
大家所有的追问都聚焦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会拥有这样的品质?
(板书:?)
(2)课文中就有句子回答这个问题,快速浏览全文,勾画出来。
预设: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3)为什么他拥有这样的品质?
预设 1:伟大的力量——这种伟大的力量是什么?小小的破折号做出了解释。
预设 2:是因为“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生板书关键词
生借助板书小结:正是因为有了对革命事业的信心,所以他才拥有这些品质。
2.追问关键语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1)读着读着,大家可能又有了新的追问?
预设:李大钊的革命事业是什么?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是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信心?
(2)这些问题,借助课文能回答吗?
预设:如果不能借助课文了解,怎么办?
继续查阅资料。
(二) 借助资料,进一步理解关键语句
1.借助革命事业相关资料,自主探究。
(1)出示资料包里革命事业的相关资料(板书:革命事业),请学生读目录。
资料 1:共产党的初心使命
资料 2:李大钊和陈独秀的誓词
资料 3:歌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资料 4:故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资料 5:入党誓词
资料 6:国际歌
(2)自主探究,完成学习单。
①学生根据需要,筛选出能帮助自己理解的 1-2 则资料,运用智能平板进行查阅。
②快速浏览,勾画关键信息,解释追问。
③把自己的发现用红色的笔记录在学习单上。
2. 借助革命事业相关资料,交流发现。
预设点拨: 找到李大钊“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的动力、根本和源泉。
(三) 关联品质,了解人物的理想和信念
1. 发表观点,形成智能云图(第三次)。
(1)理解了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对李大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品质也就越来越清晰了,他到底 是为了什么?
生发表观点。
(2)梳理观点,学生板书。
2. 比较发现,揭示人物品质背后的理想和信念。
(1)根据观点,揭示理想和信念。
预设:我们找到了支撑这些品质最重要的东西,他是——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他是为了——, 为了——,为了 —— 。 (生板书,预估:人民、国家、民族等)
这就是一个人远大的——理想,相信一定会实现,这就是一个人崇高的——信念。这个单元的 主题就是“理想和信念”。(板书:理想和信念)
(2)借助板书,发现理想信念和品质的关系。
中间的理想信念和周围的品质是什么关系?
预设:理想信念是根源、是核心,李大钊的理想和信念决定了他的品质,也决定了他的表现。
三、根据理想和信念,解释和推想人物表现
(一)根据理想信念,解释人物表现
1.小组合作:朗读语句并讨论为什么这样读。
学生带着理解再读李大钊反常表现的语句。同桌分工,挑选一句,一人朗读,一人解释为什么 这样读。
评价监测自己对李大钊的理解到哪里了。
2.小组交流:一人朗读,一人解释为什么这样读。
(1)采访倾听者:你听出了什么?你知道他为什么这样读吗?
(2)采访朗读者:你为什么如此的坚决?
小结: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理想和信念,李大钊才有了这样反常的表现。
3.引读: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
(二)根据理想信念,推想人物表现
1.情境再现,感受革命者的理想和信念。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理想和信念,革命领袖李大钊、陈独秀才对未来有了这样的憧憬——观看 小视频。
2.创设情境,走进李大钊的内心。
此时,李大钊站在了刑场上,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他坚定地望着远方,他憧憬着, 他憧憬着什么?他坚信着什么?请拿出学习单写下来。
(1)生在背景音乐中练笔。
学生深情地朗读。
(2)师生在情境中小结。
这位伟大的革命者,带着浩然正气,从容奔赴刑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 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位伟大的革命者,带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节,从容奔赴刑场,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他的憧憬变成了今天的现实,正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如今的中国是——
生读: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三) 布置综合性学习,走进《奋斗的历程》
同学们,“奋斗的历程”综合性学习活动已经开启,本单元将开展阅读分享会、制作小诗集、 写一写自己的心愿,让我们继承光荣传统,创造美好未来。
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作者:李星华
坚贞不屈
处变不惊
伟大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