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课件(共63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单元《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课件(共63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63张PPT)
《红楼梦》
整本书阅读
曹雪芹 ,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 。早年在南京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雍正六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 。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
作者简介
“中国第一奇书” “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中国古典小说的金字塔”
中国三门“显学”(红学、甲骨学、敦煌学)
“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一般认为前80回为曹雪芹作,后40 回为高鹗所续。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意义最深、文学价值最高的一部巨著,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盛衰史。
“红楼”即朱门之意,是豪门贵族的代称,“红楼梦”意为无论多么煊赫的权势,到头来无非是南柯一梦。
《红楼梦》讲述了怎样的故事?
1.宝黛爱情
(女祸补天、木石前盟——《石头记》) 
2.四大家族
主线:
1.家道中落的纵向主线,小说以贾府为中心,叙述了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败的过程;
2.人物聚散的横向主线,小说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叙述了众多女性的不幸命运。
关于《红楼梦》的主题思想,200多年来也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她是封建制度的挽歌,有人认为她是对青春和爱情的歌颂,有人认为她是对女性的颂扬以及对女性悲惨命运的同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主题争论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个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世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卫道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重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绘,广泛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无情地、令人信服地指出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正在无可挽回地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主题思想
《红楼梦》是章回体长篇小说。
1-5回是序幕,为全书定下骨架。
6-18回通过刘姥姥进荣国府、元春省亲、秦可卿之死,写出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般的繁盛景象。
19-54回写贾府安享富贵尊荣的生活,这部分有宝黛钗情感发展,有贾府的奢侈生活(凤姐宝钗过生日、清虚观打醮、两宴大观园),有繁华中的矛盾(叔嫂遇鬼、凤姐泼醋、宝玉挨打),也有丫鬟们的情感世界(晴雯不受屈辱、鸳鸯誓死不嫁)等情节。
55-78回写贾府由盛转衰,有探春理家、大观园“承包”、茉莉粉蔷薇硝玫瑰露事件、尤二姐之死、抄检大观园、晴雯之死等情节,第55回是全书转折处。
79-120回写贾府败亡,高鹗续写部分减弱了小说的悲剧性,按雪芹愿意,应是贾家“树倒猢狲散”,落得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结局。
阅读指导
从了解小说结构入手
《红楼梦》在结构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前五回,以“通灵宝玉”的来历为中心,扼要地描写了天上的太虚幻境和尘世的荣宁二府,既勾勒出贾府百年的兴盛,又预示了贾府末世的衰败。二是从第六回到第一百二十回,虽然写了十余年光景的生活,却是基于前五回铺叙的背景展开的。因此,阅读和把握前五回对于理解全书非常重要,可以说,读懂了前五回,才能更好地理解后面发生的故事。
2. 从梳理小说的主线切入
《红楼梦》设计了由两条主线构成的网状形式:一条是以贾府为中心,叙述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败的过程;一条是以宝黛钗爱情悲剧为中心,叙述大观园中人物的命运。阅读时可以梳理“家门败落”“人物聚散”这两方面的内容,体会纵横交错的结构特点。
3. 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
全书人物近千,其中作者着力刻画、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人物有几十个。理清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欣赏作者对人物形象的细腻描写,把握人物复杂的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主旨。
4. 从品味日常生活细节入手
《红楼梦》像一棵参天大树,贾府盛衰和宝黛钗爱情悲剧是其主干,“淡淡写来”(脂砚斋)的日常生活细节则犹如茂盛的枝叶。小说中这些“家庭闺阁琐事”,既真实可信,又内涵深刻,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容量,充分展示了小说家对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如贾宝玉在姐妹们都在场时向林黛玉使一个眼色,黛玉立刻便能会意,由此表现了宝黛之间不同于别人的心灵契合;又如中秋夜宴,满目热闹繁华,却听得桂花阴里传出一缕凄凉笛音,隐示了贾家日暮途穷的结局。这些看似琐屑平常的细节,其实全是小说家精妙的艺术创造。通过这些细节,小说不仅再现了古代社会的日常生活,更揭示出生活表层之下的人生真相,也令读者获得前所未有的精神享受。
5. 从了解社会关系与生活习俗入手
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艺术作品,《红楼梦》虽然聚焦于贾府盛衰和爱情悲剧,但反映的社会生活远远不止于此。书中所写的帝王贵胄、高官显宦、佃户庄头、佣夫帮闲、倡优贼盗等,以贾府为中心,构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举凡世运升降、官场关系、经济生产、社会分工、舆论民情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红楼梦》中均有反映。了解这些内容,可以领悟小说的社会意义,有助于对小说艺术成就的把握。
6. 从鉴赏语言入手
曹雪芹是善于驾驭语言的艺术大师,往往三言两语,就能刻画出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而在叙述语言上也随处可见其炼字锻句的功力。即便是穿插其间的诗词韵文,也是情思绵远,风格百变,不仅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而且能与小说的叙事融为一体。品味和欣赏小说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可以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和运用能力。
单元阅读任务
任务1 :把握《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
任务2 :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任务3 :品味日常生活描写所表现的丰富内涵
任务4 :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
任务5:设想主要人物的命运或结局
任务6:体会《红楼梦》的主题
任务1 :把握《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
《红楼梦》人物众多,性格各异,社会关系错综纷繁,情感互动复杂微妙。小说通过对诸多人物之间关系的精妙描写,在人物的互动中展现其身份地位、性情气质,描摹出一幅幅封建社会晚期社会生活的图画。理清小说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并绘成图表,将你对人物之间关系的认识及相关的情节简要记录在图表上。以此为基础,选取一对或一组人物,谈谈你对这些人物之间关系的理解。
任务供参考,可以选择其中一部分完成,也可以自行设计任务。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任务2 :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鲁迅评《红楼梦》说:“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违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如宝钗和袭人,既写她们满脑旧观念,又写她们身上有许多可爱之处;而称得上是一个“奸险”人物的王熙凤,身上也有聪明、能干、诙谐等优点;即便对宝玉、黛玉这样倾注了作者理想的人物,也没有落入“叙好人完全是好”的窠臼。细读《红楼梦》中描写某个人物的相关段落,分小组讨论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参考示例】
如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王夫人点头哭道:“你可知道一桩奇事?金钏儿忽然投井死了!”宝钗见说,道:“怎么好好的投井?这也奇了。”王夫人道:“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他几下,撵了他下去。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王夫人点头叹道:“这话虽然如此说,到底我心不安。”宝钗叹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王夫人道:“刚才我赏了他娘五十两银子,原要还把你妹妹们的新衣服拿两套给他妆裹。谁知凤丫头说可巧都没什么新做的衣服,只有你林妹妹作生日的两套。我想你林妹妹那个孩子素日是个有心的,况且他也三灾八难的,既说了给他过生日,这会子又给人妆裹去,岂不忌讳。因为这么样,我现叫裁缝赶两套给他。要是别的丫头,赏他几两银子也就完了,只是金钏儿虽然是个丫头,素日在我跟前比我的女儿也差不多。”口里说着,不觉泪下。宝钗忙道:“姨娘这会子又何用叫裁缝赶去,我前儿倒做了两套,拿来给他岂不省事。况且他活着的时候也穿过我的旧衣服,身量又相对。”王夫人道:“虽然这样,难道你不忌讳?”宝钗笑道:“姨娘放心,我从来不计较这些。”
这一个情节展示了宝钗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冷静自持,冷漠无情。金钏投井后,连素日最讨厌漂亮女孩子的王夫人都不住地垂泪,宝钗安慰王夫人,却将金钏死因归于失足落井,丝毫看不出有一点对生命的怜惜。
(2)她很世故,很会做人和处世。王夫人是害人者,却摆出菩萨心肠;宝钗能够站在王夫人的立场,从有利于王夫人的角度,加以安慰,极力开脱。
(3)宝钗识大体,顾大局,审时度势。王夫人对金钏投井的原因很忌讳,她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件事情的始末,宝钗自告奋勇拿出自己新做的两套衣服给金钏做妆裹用。
任务3 :品味日常生活描写所表现的丰富内涵
欣赏《红楼梦》,应仔细品味作品在日常生活描写中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仅从《红楼梦》涉及的生活内容来看,诗词曲赋、音乐绘画、书法尺牍、灯谜联额、曲艺杂技、酒令笑话、禽畜花木、园林建造、服饰摆设、医药养生、饮食起居等,可谓应有尽有,都有极其生动细致的描绘。细读《红楼梦》描写日常生活的片段,以《〈红楼梦〉中的    》为题写一篇短文,说说你所品味出的文化内涵。
《红楼梦》中的音乐描写
《红楼梦》中对于人物性格与形象的音乐性描写以特殊的方式品味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哲学情怀,不仅丰富了音乐的文化意蕴,更挖掘了不同人物的多重性格,表现了人物内心的细腻情感。
第四十一回中,刘姥姥与众人席间吃酒嬉笑,贾母让在“藕香榭”的姑娘们演奏,对演奏之声的描写:“不一时,只听得箫管悠扬,笙笛并发。正值风清气爽之时,那乐声穿林度水而来,自然使人神怡心旷。”此处将人为的音乐之声运用到自然之中,又笼罩了一层清风流水,与当时的环境相得益彰,以极有意趣的提议,感受音乐之美,文雅清淡,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在第五十四回中,“当下天未二鼓,戏演的是《八义》中《观灯》八出。……一时歇了戏,便有婆子带了两个门下常走的女先生儿进来,放两张杌子在那一边命他坐了,将弦子琵琶递过去。贾母便问李薛听何书,他二人都回说:‘不拘什么都好。’贾母便问:‘近来可有添些什么新书?’ 那两个女先儿回说道:‘倒有一段新书,是残唐五代的故事。’贾母问是何名,女先儿道:‘叫做《凤求鸾》。’ ……贾母笑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所以我们从不许说这些书,丫头们也不懂这些话。……女先生回说:‘老祖宗不听这书,或者弹一套曲子听听罢。’ 贾母便说道:“你们两个对一套《将军令》罢。’二人听说,忙和弦按调拨弄起来。”在这一段中,贾母对于《凤求鸾》的洋洋洒洒的批判也就是作家曹雪芹自己的观点,即过于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会流于俗套,有媚俗和脱离生活的嫌疑。贾母出身名门望族,嫁到贾府又正值贾家鼎盛之时,因此她从少年之时就见多识广,有多姿多彩的人生经历,精通人情世故,长于才干。这样的描写从更全面的角度塑造出了人物的丰满形象。
林黛玉作为《红楼梦》中的典型人物,也是颇晓音律并具有很深的造诣。第八十六回中,有林黛玉为宝玉讲解琴谱,“黛玉笑道:这‘大’ 字‘九’ 字是用左手大拇指按琴上的九徽,这一勾加‘五’ 字是右手钩五弦。并不是一个字,乃是一声,是极容易的。还有吟、揉、绰、注、撞、走、飞、推等法,是讲究手法的。”可见黛玉是深识古琴的减字谱和掌握了抚琴的技法的。从她对古人抚琴前须择静室、焚香静坐、气血和平等要求的熟知,可知她对琴音颇有解悟。写黛玉抚琴,而不做其他乐器,正因黛玉之秉性内敛、雅致、淑静,唯有古琴能与之相和。而在第八十七回中,有宝玉与妙玉听黛玉抚琴,妙玉边听边解琴音,如:“刚才‘侵’ 字韵是第一叠,如今‘阳’ 字韵是第二叠了……这又是一拍。何忧思之深也!……妙玉听了,呀然失色道:‘如何忽作变徵之声?音韵可裂金石矣。’” 写出黛玉琴艺之妙,也说明了妙玉深谙琴音。
曹雪芹善于将音乐运用于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驾轻就熟,数量颇多且又巧妙。文字叙述虽然是无声的,但对于人的感官在接受阅读的过程中,它的语调所体现的节奏、韵律等也包含着音乐因素。《红楼梦》中音乐描写的分量是很厚重的,其涵盖的审美意蕴也是十分丰富的。
任务4 :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
《红楼梦》中有很多水平很高、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诗词曲赋。如黛玉、宝钗、宝玉等人写的一组“白海棠诗”,就显露出人物的情趣和性格。小组合作,选择小说中某位人物,细读品味其诗词,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并撰写短评。还可以组织班级“《红楼梦》诗词朗诵鉴赏会”。
顾影自怜,多愁善感
——林黛玉性格在其诗词中之体现
林黛玉是贾老夫人的女儿贾敏和林如海的独生女,自小娇惯使她具有优越感,进而发展为极强的自尊心。但她的生活境遇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父母相继早逝,她一无所有,无依无靠,孤身寄住在外祖母家。在“都是一双富贵眼”的贾府,黛玉的处境,其实只不过是因仅有一层极不牢靠的亲戚关系的面纱,而得到的“不正经主子”身份。在这样的际遇中,“多愁善感”已成了黛玉的代名词。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风一雨,都是她悲泣的对象,也是她悲剧命运的影射。多愁善感、自悲自怜这一性格几乎在她的每一首诗词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其中《葬花吟》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全部哀音的代表。诗中写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通过这如泣如诉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到黛玉在这种处境中所受到的折磨、威胁和摧残,可以体会到这位叛逆者在预感到自己的爱情理想行将破灭时发出的花落人亡的悲痛和哀愁。
第四十五回中的《代别离 秋窗风雨夕》是黛玉的一首堪称悲婉之绝唱,诉说了“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的愁情和“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的悲叹。通过诗句“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我们可以看出,黛玉在秋花惨淡、秋景萧条、秋意凄凉的气氛中,由于自己病情渐重,更由于环境的冷酷,已没有了《葬花吟》中那种抑塞不平之气和傲世独立的态度,而是显得更加苦闷、颓伤,更加消沉了。
如果说《秋窗风雨夕》的愁情是凄冷、萧条的秋风秋雨带来的,那么明媚的春光总会给人一丝希望吧?然而,黛玉的伤春之作竟比悲愁更加凄苦悲凉。她的《桃花行》和《唐多令》,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忧伤隐痛的哀音,描绘了林黛玉终至命薄如桃花柳絮,接近泪尽夭亡。“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这是继《葬花吟》之后,黛玉的又一首
顾“花”自怜的抒情诗。这首诗出现在第七十回,已经离荣国府败亡和黛玉夭折不远了,书中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宝玉并不称赞,是因为领会了这“哀音”,再也说不出称赞的话了。黛玉以花自喻,抒发了内心深处的无限感慨,更清楚地表明了命薄如桃花的黛玉内心深处的悲愤和哀愁。她在《唐多令》中写道:“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这首缠绵悱恻、幽怨凄美的词,句句似在咏柳絮,字字实在写自己,抒发了她身世的飘零与爱情无望的愁苦。宝钗也有咏柳絮的一首词,但却表现的是另一种人生况味,“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这首词与黛玉柳絮词低回的调子迥然不同,充满了春风得意的乐观情绪,更是掩不住她期待青云直上的得意神情。同为咏柳絮,两者相比,更衬托出了黛玉的无尽哀愁。
这种多愁善感和哀怨的性格,在黛玉的《咏白海棠》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咏白海棠》诗中写道:“……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在清冷的月窟里缝白色的缟衣,多么颓丧;在秋天的深闺里悄悄哭泣,又是多么的凄楚。“娇羞默默同谁诉”是作者对自我心灵的真情独白,说明她有满腹的心事,但由于环境的压迫而不能向任何人倾诉,即使对自己的知音宝玉也羞于启齿,只好在西风落叶的季节,凄凄凉凉地送走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
任务5:设想主要人物的命运或结局
许多研究者从思想观念、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语言风格等角度比较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但各人的见解不同,结论各异。普遍的看法是续作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较前八十回存在不少差异。如果让你设计八十回以后的故事,你会怎么做?试设想一些主要人物的命运或结局,写出故事梗概。
【参考示例】
贾元春在宫中暴病而亡后,贾家在权势斗争中处于劣势,而北静王一派占上风。贾政知北静王跟贾宝玉关系不错,邀北静王过府一叙,而北静王在贾府看中了林黛玉,见色忘友,一心想纳林黛玉为妾。贾家自然欢喜,求之不得。林黛玉心高气傲,宁死不从,在婚嫁头天,于林中自缢(玉带林中挂)。林黛玉的死,让贾宝玉心痛,让贾家清醒了——不能再像对林黛玉那样为权势逼贾宝玉娶亲了。贾宝玉最终答应娶了薛宝钗。
未能得到北静王支持,贾家在朝堂上更孤立了。贾家为荣华富贵,让贾迎春嫁给了当时的王公大臣,希望能因为拥有这样的靠山走上权势的顶峰。结果这一做法不但害了贾迎春,也使贾家吃上官司。贾母因惊吓过度去世,贾府家产充公。得势的贾雨村带官兵查抄贾府,看中了薛宝钗。薛宝钗无奈之下,委身于贾雨村做妾,最后在宅斗中丧命,埋在雪地里(金簪雪里埋)。王熙凤在贾母死后被贾琏休回金陵,最终病亡。探春被藩王看中,远嫁他乡,却在途中暴亡,葬在芭蕉树下。
流落在外、一无所有的贾宝玉和史湘云走在了一起,过着贫穷窘迫的生活。官府追拿贾宝玉,二人出逃,史湘云被抓,她跳江而死;宝玉被抓,妙玉为营救宝玉,委身金陵府尹,换得宝玉出来,自己与府尹同归于尽。贾宝玉和贾惜春先后出家。巧姐因曾与刘姥姥孙子板儿互换香橼佛手,故嫁于板儿为妻。贾兰中了武举,战死沙场;李纨受命诰封,伤心而亡。
任务6:体会《红楼梦》的主题
《红楼梦》是“无材补天”的顽石在人世间的“传记”。这块顽石幻化为贾宝玉,经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悲剧,目睹了“金陵十二钗”等女子的不幸人生,体验了封建大家族盛极而衰的巨变,从而对社会人生有了独特的感悟。查找关于《红楼梦》主题的研究论述,深入思考《红楼梦》的主题,写一篇综述。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
画册
判词
歌词
交代《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
金陵十二钗正册
林黛玉 薛宝钗
贾元春 贾迎春
贾探春 贾惜春
史湘云 李 纨
王熙凤 巧 姐
秦可卿 妙 玉
金陵十二钗副册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
第五回 全书总纲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之一)
林黛玉 薛宝钗
元春
探春
史湘云
妙玉
迎春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之二)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惜春
王熙凤
巧姐
李纨
秦可卿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金陵十二钗判词正册是对红楼梦中身在官宦之家的薄命女子的描述。
判词中用隐晦的诗境提前暗示了她们的命运——在封建礼教的束缚和摧残下必然“红颜未衰身先死”,照应了红楼梦“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主题。也反应了中国千年以来女性的悲哀。
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主题思想的深刻性(宝黛爱情悲剧的社会原因、封建末世无可挽回的崩溃趋势)艺术结构的严密性(极为严密的网式结构、前五回的艺术提示、宝黛爱情悲剧之线与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互相连接互为因果交叉递进)人物刻画的逼真性(生活细节、追踪蹑迹)塑造人物手法
1、描写人物的基本特征:照实际生活塑造人物
2、善于在广阔的社会联系中,从不同角度、多侧面地刻画人物的性格。
3、善于通过对立人物的对比、相类人物的相互映衬来显示人物性格、思想的特点和差异。
4、善于通过大场面、大事件,把人物安插在冲突的旋涡之中,从人物对事件的态度来显示他们各自的思想活动和性格特征。
5、善于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提示人物的精神面貌。
6、善于创造适合人物思想、气质、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的意境来烘托人物的气质和性格。
1.注意人物的多样性、复杂性。
2.分析时要把握人物的言行及心理活动。
3.评价人物要结合其所处环境、社会背景、人生经历等。
4.对人物有自己的评判(最有价值)。
阅读建议
宝黛爱情
第8回:宝玉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第17、19、20回:黛玉误剪香袋,两人生嫌隙。
29回:张道士提亲,引发宝黛矛盾。
32回:宝钗劝导宝玉走仕途道路,宝黛互明心迹。
57回:紫鹃以黛玉要回苏州试探宝玉。
82、89回:黛玉忧心终身,猜疑成疾。
96-98回:凤姐设掉包计,宝玉宝钗成婚,黛玉泪尽而逝。
贾宝玉,别号怡红公子、绛洞花主、富贵闲人。出生时口含一块玉,是贾府的宝贝,他曾说女儿都是水做的骨肉”,从小在女儿堆里长大,与林黛玉的爱情是世间少有的纯纯之爱。他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他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
荣府千金贾敏与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自幼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因母亲早亡,便寄住在贾府,后父亲病故,家道中落,从此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生得倾城容貌,又有旷世诗才,因而名列“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
才华横溢、性格孤傲、多愁善感、孤芳自赏、体弱多病。蔑视功名权贵,与宝玉同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
黛玉葬花
黛玉夜访宝玉,丫环拒不开门,黛玉疑是宝玉故意不见,含泪而归。次日乃祭饯花神之日,黛玉见园中落花无主,又勾起伤春愁思,乃荷锄葬花,不由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一面哽咽,一面低吟“葬花词”,以遣愁思……
出身皇商家庭。母亲是金陵王家的小姐,外公和舅舅都是朝中拥有军权的势要人物。薛宝钗幼年丧父,兄长薛蟠“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而已”。鲜艳妩媚 ,举止娴雅。稳重随和,多才多识,举止娴雅,热衷于“仕途经济”,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极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
薛宝钗 林黛玉
不同点 家世富贵,家有母兄;理智,大度,宽厚,世故,随和,平易和乐; 传统重礼法,现实; 注重婚姻 寄人篱下,无依无靠;感性,小性,偏狭,单纯,清高,多愁善感;
自由重个性、理想;
追求爱情
相同点 高贵、聪慧、真诚、美丽、才华过人 或如宝钗辈有时见机导劝,反生起气来,只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独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所以深敬黛玉。 (三十六回)
宝玉虽然敬重宝钗的才学,欣赏宝钗的美貌,但宝钗思想正统,和宝玉有隔阂;贾宝玉和黛玉思想接近,自由叛逆,志同道合,心心相映。
宝玉心中,黛玉是唯一的知音,是真正的灵魂之爱。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黛玉宝钗大观园里有很多集天地灵秀于一身的女儿,她们像花一样鲜艳、美丽、芳香,像水一样的清澈、晶莹、明洁,她们的青春生命里闪耀着真和美的光彩。 她们的身上拥有优美的灵魂和纯真的爱情。她们在春天里盛开,在秋天里慢慢的凋零。所以,红楼梦是一部悲哀的书,沉重的书。死的死,走的走,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死的死,走的走,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不仅是个人的爱情悲剧,更是家族的没落衰败还是封建社会的末世,是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深广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思想内容的奇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的最高综合和体现。“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在艺术上,它达到了其他小说不可企及的高度,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艺术特点
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
《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上半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下半部写“树倒猢狲散”的衰败局面,其中第五十四至第五十五回之间是个转折,由喜转悲,由盛转衰,由荣转枯,第五十四回是全书热闹的顶点,第五十五回便开始急转直下。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百万巨著,作者组织了大大小小的故事,描写了无休无止的斗争,在这蔚为大观的历史长廊里,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宝黛爱情悲剧的发展始末,两者相互穿插交织,是支撑这座艺术大厦的栋梁。此处每一人物又几乎自成起讫的故事线索,又有如斗拱短柱。条条线索错落编织,所以《红楼梦》具有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
2. 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物描写的成功。在《红楼梦》里,有名姓的人物共七百多人,上至皇妃亲王、公侯太监、夫人小姐、公子士人、世族权豪,下至平民百姓、丫环村妪、僧侣尼姑、相士医家、市井无赖、艺人门客,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一应俱全。正是这些人物形象的生动言行,构成了《红楼梦》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一步一步地揭示了全书的主题。
3. 丰富多样的文学手法
(1)按照实际生活塑造人物,是《红楼梦》描写人物的基本特征。《红楼梦》描写人物不以奇取胜,而是通过大量的生活细节和人物的日常活动来刻画人物性格。曹雪芹创造了描写人物的丰富多样的方法。如“闲取乐偶攒金庆寿”,本是贾母想法子学“小家子气”凑钱为凤姐做生日取乐,却从欢声笑语中表现了尤氏与凤姐如何“斗法”,凤姐为了多捞一点,一个人的钱也不放过,连两个“苦瓠子”姨娘的钱也要“拘来咱们乐”;而尤氏操办,既“遍施小惠”,拉拢了不少人,自己也捞了一笔。从这些不仅可以看出人物的某些性格,甚至还可以看出人物思想的跃动。
(2)善于在广阔的社会联系中,从不同角度、多侧面地刻画人物的性格。最突出的是王熙凤这一形象。她的性格特征,就是在她同贾府内外众多人物的联系中显现出来的。
(3)善于通过对立人物的对比、相类人物的相互映衬来显示人物性格、思想的特点和差异。如思想倾向不同的林黛玉和薛宝钗、晴雯和袭人,就是通过她们对同一问题、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的对比,显示她们的对立。林黛玉与晴雯,薛宝钗与袭人,她们的思想倾向有相同的一面,在互相映衬中,其思想性格的展现收到了相得益彰之效。
(4)善于通过大场面、大事件,把人物安插在冲突的旋涡之中,从人物对事件的态度来显示他们各自的思想活动和性格特征。如在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中,贾政、贾宝玉、贾母、王夫人、林黛玉、薛宝钗以及那些婆子们都有生动的表现,从人物的怒与哭及语言、神态均可看出他们的思想活动和性格特征。
(5)善于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提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如在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中,对林黛玉心理活动的描写,是以直接的手法剖析人物的心理。
(6)善于创造适合人物思想、气质、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的意境来烘托人物的气质和性格。如林黛玉住的潇湘馆,薛宝钗住的蘅芜院,贾探春住的秋爽斋,贾宝玉住的怡红院等对人物都起着烘托作用。
(7)用诗词韵文来表现人物,是《红楼梦》艺术上的一大特色。《红楼梦》的诗词韵文,不仅艺术成就很高,更主要的是大都符合人物的身份、思想气质和性格特点,成为表现人物的重要艺术手段,又是小说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同是咏柳絮,薛宝钗表现出“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雄心”,林黛玉表现出“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的悲哀。
(8)《红楼梦》写人的最基本的艺术手法是白描。鲁迅说《红楼梦》描写人物价值之高,“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违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4. 独具风格的语言文字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成就,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最高峰。其基本特色是:
(1)质朴自然。这是《红楼梦》语言艺术的基本风格。如柳湘莲对贾宝玉说:“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第六十六回)
(2)富有哲理。哲理性的语言,具有形象、隽永、隐喻、明喻等特点,是从生活经验中提炼而成的。这种语言,往往是以一句浅显的比喻形象说明抽象的道理,因而具有普遍的意义和持久的生命力。如“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第二回),“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第八十二回),等等。这些有哲理意味的名言,给人以生活经验和斗争经验的智慧启示。
(3)对俗谚改造运用。运用俗谚,是话本以来的语言传统,《水浒传》运用俗谚就比较出色。《红楼梦》则更上一层楼,它创造性的改造更加贴切,更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事物的本质。如“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第六回刘姥姥语),既有今日,何必当初”(第二十八回贾宝玉语),等等。
(4)富于情趣。小说中,最富于情趣的文字,以凤姐最多,其次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的文字。如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便是这类饶有情趣的典型文字。
1.美与世俗生活的对立
在中国传统美学里,美既表现为“一种不可捉摸的飘逸,又表现为一种非常脆弱与敏感的特质”。在《红楼梦》中,所谓美,不仅仅是大观园中那些少女美的外形,更多的还包括他们美的思想,美的心灵和美的才能。如对林黛玉的那种轻灵超然,不染尘埃的艺术形象即代表了这种美的极致,而贾宝玉最倾慕林黛玉的正是这种极致的美。
然而在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中,是从不关注人生的审美价值,从不关注人性的自然发展,而是执著于对功名利禄的追求,生命价值已经本末倒置了。人性的纯真已然完全丧失。因此,美与世俗的生活显得那么格格不入,美在世俗生活中遭到了践踏,一切美好都已被世俗“零落成泥辗作尘”了。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悲剧,贾宝玉爱情的毁灭,大观园中“女儿国”的最终消亡,都象征了美的终结。
2.美与美的毁灭
大观园中的众多女子都春残花落,香消玉殒,“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是“美和美的毁灭”,是一种悲剧的美。在这种毁灭中,那充满无限风光的“女儿国”,那多姿多彩,优美动人的女孩们美好的形象得到永生。这也正说明在那个焚琴煮鹤的毁灭一切美好东西的社会里,任何善良的人,真诚的人,都没有好的命运。在中国封建专制主义长期统治下,人的一切正常要求,美好情感,都和礼教制度,文化禁锢政策相互水火不容。从这个意义上说,《红楼梦》里所描写的大观园女儿国的美和美的毁灭的悲剧,正是客观上对中国封建社会作了最深刻的揭露和最有力的抗争,这或许也是《红楼梦》的最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最永恒的美学价值。
3.悲剧与历史的统一
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一个人的灾难和不平,往往很难被另外的人所感受,理解。但是悲剧艺术将最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呈现在人的面前,让人看到了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从而唤起同情,引起思想的共鸣,产生一种悲剧的美。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是社会生活中各种因素(包括美与丑)作用的结果。而这种美学的悲剧,更多的强调最终抵抗的无效。《红楼梦》是一部大悲剧,每一个悲剧主体都处在特定的现实社会中,每一个悲剧都是由其主体的价值选择和现实关系得复杂关系造成的,是一种悲剧命运与历史必然相统一的美学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