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蛟龙”探海》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梳理“蛟龙”探海的来龙去脉,感悟“蛟龙”探海成功的重要意义。2.了解“海空连线”的背景、连线内容和意义。【教学重点】1.梳理“蛟龙”探海的来龙去脉,感悟“蛟龙”探海成功的重要意义。2.了解“海空连线”的背景、连线内容和意义。【教学难点】梳理“蛟龙”探海的来龙去脉,感悟“蛟龙”探海成功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出示各国深海潜水艇照片)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一片神秘的地方,那就是海洋。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约71%的面积,里面蕴藏着丰富的宝藏。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开展探索海洋奥秘、开发海洋资源的活动。而深海潜水器是进入深海不可或缺的重要运载作业装备。我国也在积极地发展自己的深海潜水器。“蛟龙号”就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蛟龙”探海》,重温“蛟龙”探海和海空连线的过程。设计意图:从海洋的重要性和各个国家的深海探测器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许晨,出生于1955年,山东德州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主要作品:《居者有其屋》《真情大援川》《巍巍“泰山”》等。2.写作背景2012年6月24日,水下是“蛟龙号”成功挑战马里亚纳海沟7020米,天上是“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手控对接。这两大高新科技事件,实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美好梦想。2014年,许晨在国家海洋局特别批准下,跟随“蛟龙号”深入西太平洋,亲临“蛟龙号”深潜探海现场,实地采访了包括“蛟龙号”研发、深潜、后勤保障等在内的深潜事业的参与者。返航后,他潜心构思写作,写出了长篇报告文学《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本文就节选自其中。3.初读感知(1)听读课文播放课文朗读,听读课文,注意读音,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预设:本文主要记叙了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潜7000米的过程及意义。(2)字词正音蛟(jiāo)龙 憧憬(chōnɡ jǐng) 蹒跚(pán shān) 蓦(mò)然 矗(chù)立 瞩(zhǔ)目 突袭(xí) 宏(hónɡ)图绘(huì)声绘色 淋漓(lín lí)尽致 浩瀚(hàn)无际波澜(bō lán)起伏 踌躇(chóu chú)满志 劈(pī)波斩浪自由朗读自由朗读课文,给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大意。预设:第一部分(1—2段):概述人类对海洋的向往与探索。第二部分(3—20段):写“蛟龙”探海及海空连线,展现了我国伟大的科技成就。第三部分(21段):作者为中国科技事业取得的成就而感到骄傲自豪,赞扬了中华民族的探索精神。追问:刚才是给整篇课文划分结构层次。请给第二部分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每层的大意。预设:第一层(3—7段):介绍试验海域的具体情况,点明“蛟龙”探海的难度之高、意义之大。第二部分(8—15段):详细记叙“蛟龙”探海这一事件的过程。第三部分(16—20段):详细记叙了“神舟九号”和“蛟龙号”连线的过程。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本,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三、课堂活动(一)活动任务一1.发布任务结合课文内容,梳理“蛟龙号”探海的全过程。“蛟龙号”7000米载人潜水器工程项目的海底试验原因具体历程 准备阶段 “蛟龙号”海试团队目标海域探海过程 日期天气出征仪式下潜过程探海结果 时间深度2.活动安排(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蛟龙号”探海的原因、具体历程和意义等相关内容。(2)结合课文内容和资料,提取、归纳关键信息,试填写表格。(3)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分享探究成果,形成小组结论。(4)小组派代表展示表格,分享小组结论,教师相机引导、归纳、总结。3.成果展示展示学生探究成果,教师相机指导。预设:“蛟龙号”7000米载人潜水器工程项目的海底试验原因 “蛟龙号”深潜海试是在全球深海探测技术快速发展,各国竞相开展深海资源开发和科学研究的背景下进行的。具体历程 准备阶段 “蛟龙号”海试团队 2012年6月3日,“蛟龙号”海试团队由江阴苏南国际码头起航,前往西太平洋。目标海域 马里亚纳海沟:西太平洋中一片波澜起伏的海域,因其是地球海洋最深点,适合进行7000米深潜海试。探海过程 日期 2012年6月24日,与“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手控对接同日。天气 清晨,没有晴朗的海天,没有壮观的日出。天一放亮就遇到了风雨突袭,海况不佳,但周密严格的探测表明,天气条件会逐渐好转,且海面以下完全具备试验条件。出征仪式 北京时间4时20分,三名试航员叶聪、刘开周、杨波进行出征仪式。下潜过程 3个多小时的下潜,过程中现场指挥部紧张有序,监控屏幕上显示水下各种数据。探海结果 时间 北京时间9时07分深度 7020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最新纪录,也是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二)活动任务二细读课文,探究问题,体会此次探海活动的非凡意义。1.课文为什么要从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写起?2.作者为什么要反复介绍马里亚纳海沟?3.作者怎样表现下潜团队紧张而不失有序的工作状态?4.作者为什么要详细交代“海空连线”的过程?点拨与展示:1.引导展示(见旁批)2.引导展示读一读文章介绍目标海域——马里亚纳海沟的句子,说一说你的发现和体会。为了万无一失、确保成功,国家海洋局、科技部等部门选择了地球海洋最深点——著名的马里亚纳海沟。它全长2550千米,呈弧形,平均宽70千米,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最深处位于斐查兹海渊,达11034米。这条海沟的形成已有6000万年,是太平洋西部洋底一系列海沟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预设:大量具体的数据细致的描写和客观的记述,准确地介绍了马里亚纳海沟既宽又深的特点,表现了“蛟龙号”探海的难度之大,体现出我国深潜团队敢于挑战的勇气和自信。让读者如身临其境,感受真切。3.引导展示在“蛟龙号”下潜过程中,联系上下文,注意细节,体会作者是怎样表现“紧张有序”的。公元2012年6月24日清晨,没有晴朗的海天,没有壮观的日出。大海如同一个情绪善变的孩子,时而风雨交加,时而电闪雷鸣。“向阳红09号”中国科学考察船迎风破浪,如定海神针般地停在预定海域。北京时间4时20分,海试团队举行了简短的出征仪式……3个多小时的下潜,“向阳红09号”试验母船上的现场指挥部紧张有序,监控屏幕上不断显示着水下各种数据,扬声器中不时响起“蛟龙号”潜航员和水面控制人员之间沉着冷静的通话声。北京时间9时07分,话筒里传来了潜航员、主驾驶叶聪的声音:“这里是‘蛟龙’,这里是‘蛟龙’。我们已经坐底7020米!”点拨:自然环境:“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环境描写,写出自然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挑战性,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科学考察船:“如定海神针般地停在预定海域”,与恶劣的环境形成对比,展现出船只和团队的稳定与有序。时间节点:“北京时间4时20分”“3个多小时的下潜”“北京时间9时07分”通过强调关键的时间节点,清晰地呈现出试验的进程,也营造出一种紧张而有序的氛围。工作状态:“监控屏幕上不断显示着水下各种数据,扬声器中不时响起“蛟龙号”潜航员和水面控制人员之间沉着冷静的通话声”,通过“不断显示”“不时响起”“沉着冷静”等对于场景细节的描绘,进一步展现出团队紧张而不失有序的工作状态。小结:7000米级下潜已能探索绝大多数深海区域,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掌握深潜技术的国家,我们拥有了自主打开“深海宝库”的钥匙。设计意图:本环节以“了解‘蛟龙号’探海历程”为主问题,引导学生找出文章关键信息,梳理探海历程及意义,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训练学生获取信息和归纳信息的能力。4.引导展示背 景:同日海空壮举海空连线 连线内容:海空通过电波传递祝福重要意义:展现我国伟大科技成就引导:文章的标题是《“蛟龙”探海》,为何后半部分用了大量篇幅写“海空对话”?点拨:①突出意义重大。“海空对话”展现了“蛟龙号”与“神舟九号”在同一天分别在深海和太空取得重大突破这一历史性时刻,强调了这两项壮举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重大意义,标志着中国在深潜和航天领域的卓越成就,体现了中国科技的强大实力。②增强情感表达。通过“海空对话”,传达出潜航员和航天员之间的祝福以及他们对祖国科技事业的美好祝愿,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科研人员的自豪与喜悦之情,也激发了读者的自豪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③丰富主题内涵。“海空对话”不仅仅是简单的交流,更象征着中国在不同领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追求,体现了中国在深潜、航天等多领域协同发展、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小结:“蛟龙号”选择6月24日开展下潜试验,这天也是“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手控交会对接的日子,创造了上天入海的奇迹,展现了我国科技发展的伟大成就。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勾画、提取关键信息,梳理“海空连线”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5..拓展结合以下资料或查阅其他相关资料,说说此次探海活动对我国的意义。资料链接1:深海是国际海洋科学技术的热点领域,对于人类解决资源短缺、拓展生存发展空间意义重大。深海开发离不开深海载人装备。20世纪80年代,部分发达国家相继研发出2000~6500米级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中国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不到800米,远远落后于美、法、俄、日等国家。资料链接2:中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多千米,岛屿岸线长度14000多公里,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公里。这为中国的海洋探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点拨:标志着中国在深海探测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提升了中国在国际深海探测领域的话语权;有助于推动深海资源开发、海洋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发展;有助于深海探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四、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载人深潜工程一次里程碑式的深潜海试——“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至7020米深度的壮举,以及与“神舟九号”的海空对话,表达了对中国科技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的骄傲和自豪,对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的赞颂。概述人类对海洋的向往与探索“蛟龙”准备探海始末 “蛟龙”下潜“蛟龙”坐底海空连线,互相祝愿升华主旨:表达自豪与赞颂之情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和巩固本课学习内容。五、拓展延伸课上我们学习“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相关内容,现在我们来了解其他深海载人潜水器的闪亮名片——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等。说一说读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感想?我国三台深海载人潜水器【名称】“蛟龙号” 【介绍】“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其命名寓意“蛟龙入海”,让“中国龙”游向深海,探秘海底世界。【名称】“深海勇士号” 【介绍】“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简称“深海勇士”是中国第二台深海载人潜水器,它的作业能力达到水下4500米。潜水器取名“深海勇士”,寓意是希望凭借它的出色发挥,像勇士一样探索深海的奥秘。【名称】“奋斗者号” 【介绍】“奋斗者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深海潜水器,于2020年11月10日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 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奋斗者号”这个名字充分反映了当代科技工作者持续奋斗、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体现了中国载人深潜团队“最美奋斗者”的形象。潜水器项目的研发团队希望通过这个名字,激励更多的科研人员不断努力,探索深海未知领域。明确:从“蛟龙号 ”到“深海勇士号”再到“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技术实现从弱到强、从个体到谱系的突破,科技的巨大进步令人惊叹,彰显了强大的国力。这是无数科研人员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我为他们骄傲,为祖国自豪。我要向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广大科研人员学习,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在未来为国家科技进步贡献一份力量。设计意图:阅读关于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的资料,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六、布置作业1.当堂练习基础过关: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列举古今中外关于海洋的神奇而美丽的神话传说,表现了人们对海洋的向往和憧憬,富有诗情画意。B.文章中关于马里亚纳海沟的描写运用了大量的数据,但又不是非常确切的描述,表述缺乏真实性。C.文章没有按照我国载人深潜事业的发展脉络进行叙述,而是选取了至关重要的7000米深潜试验来展开,抓住重要历史时刻,突出重大成就。D.文章中最后一段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科学工作者的赞美和对我国科学技术取得辉煌成就的自豪之情。明确:B(文章中对马里亚纳海沟的描述“全长2550千米,呈弧形,平均宽70千米,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最深处位于斐查兹海渊,达11034米”,这些具体的数据让读者对海沟的规模和深度有了清晰而准确的认识。)2.课后作业探究拓展:搜集2012年“蛟龙号”与“神舟九号”双向报道文章,进一步了解海空“对话”,感受我国科技发展的伟大成就。设计意图:通过多样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9 / 9《“蛟龙”探海》教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品读体会这篇报告文学作品的文学性。2.深入理解文中所表现的科学精神及其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1.品读体会这篇报告文学作品的文学性。2.深入理解文中所表现的科学精神及其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文中所表现的科学精神及其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浏览课文,梳理了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以表格形式梳理了“蛟龙号”7000 米载人潜水器工程项目的海底试验的原因、具体过程和重大意义。同时结合旁批,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让我们从文学表达的角度继续品赏这篇报告文学,感悟我国科技工作者身上所体现的科学精神。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引入新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的顺利开展作铺垫。二、课堂活动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艺术手法,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运用文学的描写手法,使人与事更具典型意义,但在基本事实上不允许虚构,兼具社会责任感与人文情怀,被称为“文学的报告”。其基本特征是纪实性、文学性、新闻性。(一)活动任务一1.发布任务品味报告文学语言,试从词语运用、修辞和表达方式等角度,赏析其文学性。2.活动安排(1)精读课文,圈点出印象深刻的句子,从词语运用、修辞等语言角度和记叙、描写等表达角度进行赏析,批注感受。(2)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分享探究成果,形成小组结论。(3)小组派代表分享小组结论,教师相机引导、归纳、总结。3.成果展示展示学生探究成果,教师相机指导。(1)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进行赏析。预设1:这里是亚洲大陆和大洋洲澳大利亚之间,北起硫黄列岛,西南至雅浦岛,菲律宾东北、马里亚纳群岛附近——马里亚纳海沟所在之处。“之间”“北起”“西南至”“附近”等词语准确地交代了试验海域的地理位置。预设2:凭着这种志向与精神,我们英雄的海试团队劈波斩浪,按计划在这片海域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深潜试验。“劈波斩浪”“一次又一次”体现了海试团队严谨求实、勇攀高峰、拼搏奉献的精神。预设3:“蛟龙号”海试团队于2012年6月3日由江阴苏南国际码头起航,穿过长江吴淞口,踌躇满志地奔赴西太平洋,奔向那片遥远而亲近的海域。“踌躇满志”是心满意足、从容自得的样子,这里用拟人的手法表现“蛟龙号”海试团队的信心和从容。“亲近”意思是(双方)亲密,关系密切。尽管海试地点距离出发港口万里之遥,但因为它是“蛟龙号”海试团队即将进行科学探索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他们的使命和责任,所以在精神和情感上显得“亲近”。这种“亲近”体现了海试团队对科学探索的深厚情感和坚定决心。(2)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预设1:于是,当历史老人脚步蹒跚地走到了20世纪,深达1000米、3000米、6000米的大洋深海中,相继出现了美国人、俄罗斯人、法国人、日本人的身影。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类探索海洋的历史人格化,写出了人类探索深海过程的漫长与艰难。预设2:大海如同一个情绪善变的孩子,时而风雨交加,时而电闪雷鸣。“向阳红09号”中国科学考察船迎风破浪,如定海神针般地停在预定海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手法,将天气多变的大海比作情绪善变的孩子,将中国科学考察船比作定海神针,两者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形象地写出环境的恶劣、试验的艰难与科研人员的决心。预设3:她那宽阔而坚实的甲板上,高高矗立着一台类似龙门吊的设备,伸出两只长长的手臂,怀抱着红白相间的小鲸鱼一样的机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中国科考船人格化,“怀抱”一词准确生动且富于感情,形象地写出了中国科考船与“蛟龙号”的位置关系,表达了对“蛟龙号”的呵护与期待。预设4:是梦想,是宏图,是雄心壮志引领着中华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无不为这伟大的壮举感到骄傲和自豪!对偶和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长短句的灵活结合,不仅朗朗上口,音韵和谐,而且充满气势,豪迈壮阔,表达出浓烈的骄傲与自豪之感。(3)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赏析。预设1:“太好了!这太有意义了!我们已经作好了充分准备,保证完成任务!”这是对海试团队的语言描写。 响亮而坚定的承诺,表达了海试团队的自信、完成任务的决心和强烈的爱国情怀。预设2:北京时间4时20分,海试团队举行了简短的出征仪式,三名潜航员叶聪、刘开周、杨波身着蓝色的潜航工作服,与大家相互击掌,微笑着进入潜水器。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相互击掌”是在互相鼓励,“微笑”体现出团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设3:“祝愿景海鹏、刘旺、刘洋三位航天员与‘天宫一号’对接顺利!祝愿我国载人航天、载人深潜事业取得辉煌成就!”运用了语言描写。深海下潜创造新纪录的英雄们,发出对祖国载人航天事业热烈亲切的祝愿。从口语化的表达进行赏析。预设1:对了!这就是举国关注、世界瞩目的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正在进行深潜7000米的海试。“对了”用口语化的表达,既拉近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使得叙述更加亲切、自然,又引出话题,提示读者接下来要介绍的是重要的、值得关注的内容。预设2:好啊!“神舟”上天,“蛟龙”入海,海空连互致祝福。“好啊!”这一口语化的表达,既传达出作者的喜悦和肯定,也易于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强化主题,表达了对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探索精神的赞扬之情;使整个叙述过程更加生动、有趣,避免了单调和乏味。小结:这篇科学报道既有真实记录,又有艺术加工,同时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既严谨又生动。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对具体语句的分析,体会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培养学生分析文本、归纳总结的能力。(二)活动任务二1.发布任务结合课文内容,梳理本文体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怎样的科学精神,解读其内涵。科学精神 内容体现 内涵解读示例:勇于创新 中国自主研发“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挑战深潜极限。 展示了在科技领域勇于尝试、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是科技进步的关键。2.活动安排(1)边读边画出体现我国科技工作者科学精神的关键语句,按照示例,填写表格。(2)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分享探究成果,形成小组结论。(3)小组派代表展示探究成果,教师相机引导、归纳、总结。3.成果展示科学精神 内容体现 内涵解读示例:勇于创新 中国自主研发“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挑战深潜极限。 展示了在科技领域勇于尝试、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是科技进步的关键。坚韧不拔 海试团队面对恶劣海况,仍按计划进行深潜试验。 表现了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屈不挠的坚韧品质,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团结协作 海试团队、指挥部、潜航员等各方紧密配合,共同完成深潜任务。 体现了科学研究中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勇攀高峰 “蛟龙号”不断挑战深海探测极限,勇攀科技高峰。 体现了科研人员敢于挑战、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是推动科学事业不断突破的重要动力。拼搏奉献 科研人员长期投入深海探测研究,默默奉献。 展现了科研人员为了科学事业和国家利益,不畏艰难、甘于奉献的拼搏精神。追问:“是梦想,是宏图,是雄心壮志引领着中华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这句话体现了怎样的精神?无论是航天领域的“神舟”系列飞船,还是深海探测领域的“蛟龙号”,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断探索未知、勇攀科技高峰的探索精神。引导:文章最后提到“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无不为这伟大的壮举感到骄傲和自豪”这种民族自豪感是如何产生的?预设:这种民族自豪感主要来源于中国航天和深海探测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这些成就不仅展示了中国的科技实力,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它们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和骄傲,因为它们是中华民族共同努力、不懈奋斗的结果。引导:学完本文,对你有怎样的启示呢?预设1:我们要勇于面对未知和挑战,不断追求科技进步和创新。预设2:只有不断追求科技进步,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预设3:在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团结合作是至关重要的。……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再次咀嚼文本,强化其对我国科技工作者科学精神的认识,体会作者对科技工作者的探索精神赞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从修辞、词语运用等角度分析了本篇报告文学的语言特点,感悟了我国科技工作者身上所体现的勇于创新、坚韧不拔、团结协作、勇攀高峰、拼搏奉献等科学精神,希望这些精神也能照亮你们的人生探索之路。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和巩固本课学习内容。拓展延伸我们学习了许晨笔下关于“蛟龙号”的相关内容。下面我们来读读《“蛟龙号”的深海之旅》一文,说一说文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蛟龙号”的研制成功有什么意义?“蛟龙号”的深海之旅①“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它的最大下潜深度可达7000米级,这意味着它能够抵达全球超过99%的海底区域,为我国的深海探测事业开启了新的篇章。②当“蛟龙号”缓缓潜入深海,那是一个神秘而又充满未知的世界。周围是漆黑一片,只有潜水器上的灯光在黑暗中闪烁,照亮了周围的海水。透过观察窗,能够看到各种奇特的海洋生物,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像是透明的水母,在水中轻盈地飘荡;有的则像是长着巨大钳子的虾类,在海底爬行。③随着深度的增加,水压也在不断增大。“蛟龙号”的外壳采用了高强度的钛合金材料,能够承受巨大的水压,确保了潜水器内人员的安全。同时,潜水器内的各种设备也在有条不紊地运行着,科研人员们时刻关注着各项数据,记录着深海中的各种现象。④在一次深海探测任务中,“蛟龙号”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海底突然发生了小型的地质变动,周围的海水变得浑浊起来,潜水器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蛟龙号”的船员们并没有惊慌失措,他们迅速采取措施,调整潜水器的姿态,稳定住了局势。经过一番努力,“蛟龙号”成功脱离了危险区域,继续完成了探测任务。⑤这次经历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蛟龙号”的可靠性和我国科研人员的高超技术水平。“蛟龙号”不仅是一艘载人潜水器,更是我国深海探测事业的骄傲,它承载着我国科学家们对深海奥秘的探索梦想,向着更深、更远的海底进发。明确:这篇阅读文章以“蛟龙号”的深海之旅为线索,主要介绍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性能,以及它在一次深海探测任务中遇到地质变动并成功应对的经历,突出了其可靠性和我国科研人员的高超技术水平。“蛟龙号”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深海探测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它能够帮助我国科学家深入了解深海奥秘,进行海洋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提升我国在国际海洋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也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深海探测人才,推动了相关技术的发展。设计意图:阅读课外文章,进一步加深对“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的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六、布置作业1.当堂练习基础过关:中国人取名有自己的诗意和浪漫。 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一段话,对“蛟龙”这一名称加以解释。【示例】中国新一代月面着陆器命名为“揽月”:“揽月”取自毛泽东的诗词“可上九天揽月”,彰显了中国人探索宇宙、登陆月球的豪迈与自信。参考示例:“蛟龙”取自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形象,彰显了中国人探索海洋、畅游深海的豪情与壮志。2.课后作业能力提升:以“我眼中的‘蛟龙’精神”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探究拓展:搜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海洋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了解我国海洋科技的发展历史。9 / 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蛟龙”探海》第1课时 教案.docx 《“蛟龙”探海》第2课时 教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