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语文园地七(第1课时)(教学目标)1.在生活情境中积累“卫生间、牙刷”等11个词语,认识“刷、梳”等8个生字和偏旁立刀旁,会写“巾、洗”2个字。2.发现虫字旁、鸟字边、反犬旁所代表的意义,进一步感知形声字形旁表义的构字规律。(教学重点)1.在生活情境中积累“卫生间、牙刷”等11个词语,认识“刷、梳”等8个生字和偏旁立刀旁,会写“巾、洗”2个字。2.发现虫字旁、鸟字边、反犬旁所代表的意义,进一步感知形声字形旁表义的构字规律。(教学难点)发现虫字旁、鸟字边、反犬旁所代表的意义,进一步感知形声字形旁表义的构字规律。(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欢迎大家来到“语文园地七”。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森林运动会就在今日举行!你们想不想和我一起去观看?不过在去之前呢,我们可要好好地洗漱打扮一番。新知探究合作探究(一)探究一:学习“识字加油站”1.认识“卫生间、牙刷”等词语和“刷、梳”等8个生字和偏旁立刀旁。教师出示词语“卫生间”和图片,领读这个词语,全班跟读。教师:卫生间里的小伙伴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来欢迎我们了,你们认识它们吗?请你借助拼音,和同桌一起试着读一读。教师出示词语。(1)借助拼音,同桌齐读。(2)教师去掉拼音,指名让学生认读。(3)教师正音,指导学生读准翘舌音“刷、梳”,前鼻音“巾、脸、盆”,平舌音“皂、澡”。2.教师:你们想不想跟它们交朋友?你有什么方法记住“刷、梳、巾、皂、脸、盆”这6个生字呢?预设:学生1:可以用加一加、换一换的方法识记。如:白+七=皂,流-氵+木=梳。学生2: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记忆。如“刷”字,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刷子,像牙刷、板刷、锅刷等。3.教师:同学们真厉害,这么快就和卫生间的小伙伴们交上了朋友。可是,这些小伙伴们现在垂头丧气的,因为它们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用。你愿意帮助它们吗?请你联系生活想一想,帮它们找到自己的用途吧!(1)出示词语:毛巾 梳子 香皂 脸盆 牙刷刷牙 梳头 擦手 洗澡 洗脸(2)指名发言。(3)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认识“刷牙、梳头”等词语和“刷、洗、澡”3个生字,以及偏旁立刀旁。4.教师:现在请你告诉这些小伙伴们,它们的用途是什么。比如“牙刷,你的用途是刷牙”。学生开火车练习说话。5.教师:这两组词语各有什么特点?出示:牙刷 梳子 毛巾 香皂 脸盆刷牙 梳头 擦手 洗澡 洗脸(1)学生交流发现。(2)小结:第一组词语表示生活用品,第二组词语表示这些生活用品的用途。6.学写“巾、洗”两个字。教师指导,学生练写。(二)探究二:学习“字词句运用”第一部分1.教师:森林运动会的参赛运动员们纷纷入场了,走在最前面的是“虫字旁代表队”,队伍里面的是谁呢?(学生:蝴蝶、蜻蜓、蚂蚁。)接着向我们走来的是“鸟字边代表队”,运动员有——鸡、鸭、鸦(学生齐说)。最后一组运动员登场了,它们是“反犬旁代表队”,运动员有——猫、猴、狮(学生齐说)。2.教师:让我们去认识这些参赛队员吧!学生自由读字词。3.教师:为什么它们会被分到不同的队伍呢?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预设:学生1:第一支代表队的动物名字里都带有虫字旁,第二支代表队的动物名字里都带有鸟字边,第三支代表队的动物名字里都带有反犬旁。学生2:带虫字旁的字大多与昆虫有关,带鸟字边的字大多和鸟类和禽类有关,带反犬旁的字大多和兽类有关。教师总结:每一队中的动物名字里带有的偏旁相同,这些字的偏旁与字的意义有一定的联系,也就是“形旁表义”。4.教师: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可是这三支队伍中有些成员迟到了。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代表队,赶快为它们补上新成员吧。(1)学生小组内交流,补充词语。(2)小组代表发言。(3)班级内交流,师生补充。预设:“虫字旁代表队”增加的队员有:蝇、蚊、蚯蚓。“鸟字边代表队”增加的队员有:鹅、鸽、鹦鹉。“反犬旁代表队”增加的队员有:狼、猪、狐狸。5.教师:三支队伍在我们的帮助下得以壮大。现在,它们去参加比赛了。你想知道比赛结果怎么样吗?我们下节课揭晓!【设计意图】通过设置“森林运动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让学生提供帮助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寓教于乐,乐中求知,既提升了学习效率,也尊重了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积累了“卫生间、牙刷”等词语,认识了“刷、梳”等生字和偏旁立刀旁,会写了“巾、洗”2个字,还进一步感知形声字形旁表义的构字规律。课后任务1.想想卫生间里还有哪些用品,它们的用途是什么。借助字典查一查、写一写。2.找规律,给下面的两组字增添新朋友。睡、眼、眯、眨、( )、( )送、追、进、退、( )、( )语文园地七(第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左上包围和右上包围的字“先外后内”的笔顺规则,并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房、老、着、包”4个字。2.朗读、积累关于学习的名言。3.和大人一起阅读寓言故事,初步体会寓言包含的道理,感受共读的乐趣。(教学重点)1.了解左上包围和右上包围的字“先外后内”的笔顺规则,并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房、老、着、包”4个字。2.朗读、积累关于学习的名言。3.和大人一起阅读寓言故事,初步体会寓言包含的道理,感受共读的乐趣。(教学难点)1.了解左上包围和右上包围的字“先外后内”的笔顺规则,并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房、老、着、包”4个字。2.和大人一起阅读寓言故事,初步体会寓言包含的道理,感受共读的乐趣。(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这些板块的内容。新知探究合作探究(一)探究一:学习“书写提示”1.教师出示字,学生齐读。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了解书写规则。教师:仔细观察这4个字,看看它们在字形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它们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前三个字是左上包围结构,第四个字是右上包围结构。3.教师在黑板上范写,提醒学生注意笔顺。4.教师出示笔顺规则:左上包围和右上包围的字“先外后内”。5.教师重点指导书写。(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的每一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明确字的笔顺规则。点拨:除了注意笔顺规则,还要注意三个左上包围的字撇都比较长。“包”字的首笔撇写在左上格,竖弯钩的起笔处和撇的收笔处对齐,竖弯钩要包住横折钩。(2)教师出示笔顺视频,讲解书写要点,学生书空。房:先外后内,户字头的点从竖中线起笔,撇要舒展。“方”的横要长,超出户字头,收笔在横中线上;横折钩要斜而不倒。老:第1笔撇从竖中线左侧起笔,第2笔横折钩从撇的中点偏下起笔,最后一笔竖弯钩要写得舒展。着:起笔的点和撇在竖中线的左右两侧,第5笔长横从横中线起笔,第6笔撇起笔在竖中线上。注意多笔横画之间的间距要均匀。包:第1笔撇从竖中线左侧起笔,第2笔横折钩从撇的中点偏下起笔,最后一笔竖弯钩要写得舒展。(3)学生描红并练习写字,教师指导点拨。6.展示学生的书写作品,师生共同点评,关注笔顺规则。7.拓展。(1)教师出示字“过、这、迷、造、运、近、远、连、还、进”。(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说说在字形结构上自己有什么发现。学生:这些字都是左下包围的字。(3)教师选择两个字进行范写,提醒学生观察笔顺。点拨:左下包围的字笔顺规则是“先内后外”,与左上包围和右上包围的字笔顺规则不同。【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范写,学生观察的形式,培养学生动笔前观察字形的习惯,了解字的间架结构和笔顺规则,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书写规律,写好一类字。(二)探究二:学习“日积月累”1.读一读。学生借助拼音把生字读正确,把名言读通顺。(1)指名读。(2)教师提示易错字的正确读音。“读万卷书”中的“卷”读“juàn”,表示古时书籍的数量单位。(3)多种方式朗读。①同桌互读。②小组赛读。③班级齐读。2.说一说。(1)教师:你们知道这几句名言都是和什么有关的吗?学生:学习。(2)分小组讨论、交流名言大意。(3)学生举手提问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师着重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句意。句意:①不知则问,不能则学。意思是有不知道的就要虚心向他人请教,有不明白的地方就要深入学习。②一日无书,百事荒芜。意思是一天不读书、不学习,各种事情都要荒废。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形容人读书多,社会阅历丰富。3.背一背。(1)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多种形式熟读句子。如:学生齐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同桌对读、自由读等。(2)在熟读的基础上尝试背诵。(三)探究三:学习“和大人一起读”1.读故事,了解内容。(1)教师范读,学生倾听。(2)学生借助拼音自主朗读故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学生分自然段朗读,教师相机正音。(4)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教师指导学生体会狐狸和乌鸦各自的心情,读出不同的语气。狐狸第一次说的话:用尊敬、问候的语气。(讨好)第二次:用亲近、关切的语气。(献媚)第三次:用夸奖、赞美的语气。(巴结)乌鸦的话:乌鸦愿听好话,越听越高兴,读“哇……”时,声音要适当放低、拉长。(5)教师:狐狸和乌鸦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生:狐狸想骗乌鸦嘴里的肉,就主动向乌鸦打招呼,问候乌鸦的孩子,夸赞乌鸦的羽毛和嗓音,结果乌鸦上当受骗,嘴里的肉被狐狸骗去了。2.再读故事,明白道理。(1)小组内合作再读故事。(2)教师: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3)教师:你想对狐狸或乌鸦说些什么?教师小结:爱听虚伪的话和假话,就会容易被别人抓住弱点,从而上当受骗。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左上包围和右上包围结构的字“先外后内”的笔顺规则,并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房、老、着、包”4个字。朗读、积累了关于学习的名言。和大人一起阅读了寓言,明白了其中蕴含的道理,感受到共读的乐趣。课后任务1.背诵“日积月累”中的名言。2.积累其他与学习有关的名言。3.阅读《伊索寓言》中的其他寓言故事。语文园地七(第3课时)(教学目标)1.能认真听故事,并借助图片听懂故事内容,记住故事的主要情节。2.能借助图片讲故事,讲出故事的主要内容,声音响亮。(教学重点)能借助图片讲故事,讲出故事的主要内容,声音响亮。(教学难点)能借助图片讲故事,讲出故事的主要内容,声音响亮。(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今天,我们要学习听故事和讲故事的方法,培养自己当众讲话的能力,一起来学习吧!新知探究合作探究(一)探究一:听故事1.观察图画,了解故事内容。教师:看看教材中共有几幅图,每幅图中有什么,快把它们找出来吧。(1)学生自主观察图画。(2)全班交流。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第1幅插图。学生:图①里有爷爷、小猫、铁锹、玉米种子。教师:接下来的画面里又出现了哪些新的人和物呢?同桌两人一起找找。学生:图②——成熟的玉米;图③——奶奶,花生种子;图④——成熟的花生;图⑤——鱼。2.听故事。教师:这个故事的名字是《小猫种鱼》,请同学们再看看最后一幅图,说说小猫种鱼会不会种成功。学生:不会。教师:这只小猫可真糊涂呀!小猫为什么想要种鱼呢?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吧。(1)课件出示听故事的要求。①认真听故事,边听边指出相应的图画。②借助图画,记住故事。(2)教师讲故事。小猫种鱼春天来了,又到了播种的季节。勤劳的爷爷来到田里忙碌了起来。他在地上挖了一个个坑,把玉米种子撒在了里面,小猫在一旁好奇地看着。转眼秋天到了,小猫跟着爷爷来到田里掰玉米,小猫看到爷爷把玉米种子种在地里,竟然收获了这么多又大又饱满的玉米,惊讶极了。奶奶也在春天的时候来到田里,在地上挖了一个个坑,把花生种子撒在了里面。秋天到了,奶奶竟然收获了很多胖嘟嘟的花生,小猫惊讶极了。小猫想:“我也可以把鱼种到地里,到了秋天,一定会收获好多好多的小鱼。”于是,小猫也学着爷爷和奶奶的样子,在地上刨出了一个坑,将自己最喜欢吃的小鱼放在了里面。小猫将坑埋好,在一旁做起了甜甜的美梦,梦见自己果然收获了很多很多条小鱼,吃都吃不过来啦!(二)探究二:讲故事1.将故事与图画对应并发现故事特点。教师:(呈现故事)请同学们读读故事,再看看插图,把它们一一对应。(1)学生自主阅读并对应教材插图。(2)班级内交流。预设:第1自然段对应图①:第2自然段对应图②;第3自然段对应图③和图④;第4自然段对应图⑤;第5自然段对应图⑥。(3)引导学生发现故事特点。教师:同学们,你们发现这个故事有什么特点了吗?(教师可朗读第1~3自然段,引导学生发现故事的特点。)学生:都是春天播种,秋天收获。2.讲故事。教师: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教材插图,先自己讲一讲故事,然后再把故事讲给同桌听。(1)同桌之间讲故事,教师巡视指导。教师:现在我们选几位同学来讲讲这个故事。讲故事的时候声音要大一些,要让别人听清楚。(2)选几位同学合作讲故事,一个人讲故事的一部分。(3)找一位同学讲完整的故事。(4)师生共同评价。提示:可从情节是否完整、声音是否洪亮、故事是否生动等方面进行评价。【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将故事和图画对应,从而让学生对故事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然后发现故事特点,掌握讲故事的思路;最后讲故事,引导学生一步步有序地达成目标。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听了并讲了《小猫种鱼》的故事,明白了听故事的时候可以借助图画记住故事内容,讲故事的时候,声音要大一些,要让别人听清楚。课后任务借助图画,把故事讲给其他人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语文园地七(第1课时)教案.docx 语文园地七(第2课时)教案.docx 语文园地七(第3课时)教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