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部编版语文八上 1 消息二则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秋部编版语文八上 1 消息二则 教案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安排了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三个学习任务。“任务一”是新闻阅读,共选入七篇新闻作品,编为六课。其中,《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两则消息全面报道了渡江战役第一阶段的胜况;《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这则消息报道了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整体介绍了诺贝尔奖第一次颁发的情况;《“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这则新闻特写生动展现了跳水姑娘吕伟在第九届亚运会十米跳台跳水比赛中夺冠的场景;《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则通讯详细叙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情景;《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这则新闻评论围绕“国家公祭日”这一新闻事件,紧扣“牢记历史,维护和平”的观点,引述大量新闻事实并发表评论。“任务二”是新闻采访,包括采访的准备和实施两个阶段,其主要内容包括新闻采访的流程与注意事项。“任务三”是新闻写作,意在指导学生学会撰写新闻作品,并尝试整合新闻作品,以恰当的方式编辑制作成报纸页面、新闻网页、短视频等。
本单元的学习是逐层递进的,要“以新闻的方式学习新闻”,引导学生在新闻阅读中,积累常见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并且通过开展新闻采访等新闻实践活动,感知新闻形成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捕捉身边的新闻线索、新闻热点等,尝试进行新闻写作。在写作过程中,要抓住新闻的特点,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地表达。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任务一 新闻阅读 1.消息二则 2 1.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了解常见新闻体裁及其特点,关注不同媒介在表达方面的差异;初步形成一定的新闻阅读能力,学会撰写新闻作品。 2.锻炼捕捉新闻线索、抓住新闻热点的能力;提高策划组织、分工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现实、关心时事、自主思考的习惯;形成求真求实、冷静客观的思维方式;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地表达。
2.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1
3.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1
4.“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1
5.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1
6.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1
任务二 新闻采访 1
任务三 新闻写作 2
任务一 新闻阅读
◎文化自信:知晓渡江战役的规模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意义,培养爱国热情。
◎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相关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重点)
◎思维能力: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难点)
◎审美创造:品味消息的语言特点,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
3.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对话,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毛泽东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创作的诗篇。诗中既写出了人民解放军所取得的巨大胜利,也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喜悦。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试着读出诗中的情感和气魄。?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师:同样的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表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消息二则》,就是毛泽东用新闻的方式向公众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解放南京这一重大事件。请大家再次阅读本课中的两则消息,对比上面的诗歌,看看不同文体的表述,有怎样不同的效果。?
(板书:消息二则)
设计意图
这首诗是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创作的,大气磅礴、格调雄伟。以此诗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为后面引导学生体会新闻体裁的特点作铺垫。
二、资料助读,走进“新闻”?
师:默读课本P2关于新闻要素和P20关于消息特点的文字,标记出需要积累的新闻相关知识。思考以下问题:?
1.新闻是什么??
2.新闻的“六要素”“五部分”“三特点”分别是什么??
3.消息是一种怎样的新闻体裁??
预设
课件出示
1.新闻是经由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的信息。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媒体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新闻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2.新闻的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
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新闻的三特点: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3.消息指的是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基本新闻体裁。它一般具有如下特征:第一,用事实说话;第二,短小精悍,概括性强;第三,时效性最强;第四,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第五,大多数消息有电头或“本报讯”作为外在标志。 设计意图
本环节是自学检测,鼓励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为学生利用新闻基础知识学习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三、整体感知,剖析课文?
【活动一:贴标签】?
师:细读两则消息,找出它们的“六要素”和“五部分”。?
(学生再读课文,交流讨论)?
1.六要素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时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何时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夜到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何地 长江(在芜湖、安庆之间) 何地 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何人 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何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故 人民解放军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何故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
何事 南渡长江 何事 横渡长江
如何 突破敌阵,占领长江南岸广大地区 如何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分为中、西、东路横渡长江
2.五部分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 ……鲁 港 诸城进击中 —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 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二十日夜起 ……业 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此种情况 一方面由于……都很泄气 —
师补充:标题、导语、主体三者不可缺,背景和结语有时会暗含在主体里。?
【活动二:做编辑】?
师:请同学们比较这两则消息,体会其“三大特点”。?
设问:假如你是当时报社的编辑,你认为这两则消息的内容重复吗?都要刊发吗?
预设 这两则消息都具备新闻的“六要素”“五部分”,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而且时效性都很强。第一则消息,作者仅用不到二百字(不含电头),就将渡江战役第一天的基本信息、战场态势表述得清清楚楚,同时对战役的未来走向作出了准确预判。这则消息第一时间报道出来,能极大地鼓舞战士们的士气。第二则消息是第一则的延续和扩展,毛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战况,全面报道了渡江战役第一阶段的情况,展现了这一战役的磅礴气势。这两则消息在时间跨度、事件广度、内容深度上均有所不同。因此,这两则消息都要刊发,以便及时报道战况,振奋人心。
设计意图
在自主学习新闻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了解新闻体裁的特点。贴标签、做编辑的活动形式,既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又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品味消息的语言特点,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2.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和立场,体会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教学过程
一、评析新闻?
【活动一:学做评论员】?
师:这两则消息好在哪里?除了时效性外,两则消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体现在哪些地方?你从新闻事实的背后还读出了什么意味?让我们选择几个角度来评析一下。?
(学生分小组讨论)
1.排一排:第二则消息主体部分为什么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写?
预设?首先,中路军最早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都很微弱,而东路军所遇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且该地区战略意义重要,所以中、西路军合写在前,顺势议论胜利原因,东路军单写在后,以详尽报道其战况及战果。此外,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不仅反映了三路军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这则消息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严谨而自然,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2.删一删: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或短句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3)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预设?不好。(1)用“大约”表示“三十万人”是约数,不是确数。这样表述更准确。(2)“不含”这个词准确表明渡江区域中不包括九江这个地方。(3)“至发电时止”,把时间限制在具体、准确的时刻。这些词语都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3.换一换:读一读,用括号里的词替换加点的词语,行不行?
课件出示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控制)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占领)江阴要塞,封锁(切断)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封锁)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预设?不行。对地区用“占领”,说明我军目前只是武装占有该地区,仍需提升影响力;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不仅是被“占领”,而且已为我军所用。正因如此,依靠要塞炮火,长江才能被“封锁”,铁路线则用“切断”,因为铁路线可以被“切断”,长江水是切不断的。这些动词使用准确,铿锵有力,表现了我军锐不可当、所向无敌的气势。这些词语的使用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若换掉,则无此表达效果。
4.比一比:对比下面两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
A.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B.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A.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B.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预设?用“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等词语表现出敌军的虚弱,反衬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而“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这两个词语既客观描写了人民解放军一往无前的战斗场景,又传达出作者胜券在握的兴奋与喜悦之情。这些四字词语极富表现力,表达准确、生动而又充满了豪迈的气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地估计了东面防线的坚固性,过低地估计了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的狼狈,又可体现我军的神勇,感彩鲜明。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准确,但毫无感彩,且与上文“二十一日”表述重复。?
作者在用词的时候是有明显的感情倾向的,他对人民解放军的赞扬之情和对敌人的嘲讽之意都包含在用词当中。这就告诉我们,写新闻时,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可以使用带有感彩的词语陈述事实,把态度表露出来。
5.找一找:这两则消息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字。去掉这个字,句子意思基本没有变化。请你把它找出来,并谈一谈这个字的作用。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3)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4)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5)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6)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7)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8)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预设?反复出现的“我”字以个体代整体,既表明严正的立场,又将舍我其谁的雄心与豪情、自豪感与归属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我”字也增加了亲近感与真切感,拉近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更能鼓舞人心。
补充:
课件出示
“我”中有一往无前的英雄情怀;?
“我”中有纵横天下的豪迈气势;?
“我”中有此战必胜的决心和胆略;?
“我”中有作为领导者的自豪和骄傲。
设计意图
评析新闻,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排、删、换、比、找”的方法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和感彩,理解新闻客观叙述和主观评价并有的特点。为下面尝试播报新闻,学习写作新闻作准备。
二、播报新闻?
【活动二:学做播音员】?
用适宜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播报这两则消息。?
师:如果你是播音员,要向全国人民播报这则振奋人心的消息,你会怎么播报?(任选一则)?
点拨:把握语气、语调、语速、节奏等要素。新闻以陈述事实为主要内容,播报的时候一般采用陈述语气。另外,要读出导语和主体之间的层次感,导语和主体之间停顿的时间可以稍长一点儿。像本课这样激动人心的消息,在播报的时候声调可以高亢一些。
设计意图
此环节能让学生亲身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更深入地把握新闻内容,进一步感知新闻的特征。强烈的代入感也能让学生更直接地内化学到的知识。
三、学写新闻?
师:请大家把班里最近发生的新鲜事写成新闻,注意“六要素”“五部分”“三特点”,注意在客观叙述的前提下,表达出自己的态度。?
(学生自由习作,教师评点)
结束语:同学们,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通过这节课,我们应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学会读懂新闻,进而能写出新闻,把新鲜事儿向更多的人分享。
板书设计
设计亮点
本课的教学从引导学生自学、掌握新闻的基本知识开始,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贴标签、做编辑、做评论员、做播音员等,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活动中内化新闻相关知识。这样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被激发,才能学得快、学得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