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短文二篇 教学课件(共46张PPT)+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短文二篇 教学课件(共46张PPT)+素材

资源简介

(共46张PPT)
12 短文二篇
第2课时
第1课时
第1课时
孔子曾经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
激趣导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
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被称作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它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呢?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诵读,读通顺
歇 颓 沉鳞 能与其奇者
诵读课文三遍。
第一遍,扫除字词障碍,读通读顺。
xiē
tuí
lín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第二遍,读出停顿,初步领悟文体特征。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第三遍,声情并茂地读,感受个中情意。
小组合作,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小组成员互相提问,检查掌握情况,并及时更正。
分组整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再读,读文意
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
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总领全文
仰视
俯瞰
平视
分两层,具体描写山川的秀美景色
平视
以赞美和感慨收束全文
本文描绘了山川之美,读过此文,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给出的句式进行描绘。
深读,读文情
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山的峻峭,水的明丽,互相映衬。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里有________之美,你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山水相映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色彩搭配之美
静景:山高、水清、岸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一幅是热烈欢快的晨景图,一幅是灵动欢跃的暮景图,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
晨昏变化之美
动景:猿啼、鸟鸣、鱼跃
三种美交替出现,互为影响,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
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揣摩句子的内在情感。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
用叹号。表现出作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之情,同时,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用省略号。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以及对世人热衷于功名利禄而无暇欣赏山水美景的惋惜之情。

……
结合以下材料,说一说:从文章中,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人论世,走近作者
(1)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后隐居茅山。入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咨询,时称“山中宰相”。
(2)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们常常在书信中描山绘水,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回信中的一部分,流传下来的这一段描绘山水的锦绣文字,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名篇。
(3)性爱山水,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南史·陶弘景传》
我感受到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山水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小结:《答谢中书书》全文共68字,清丽明净而含蕴丰富,凝聚了陶弘景痴迷山水的情韵。这样美的景色,这样美的语言,这样美的课文,让我们带着对那纯净山水的向往,齐声背诵吧。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四时
晨昏
总领
写景
抒怀
高峰、清流
石壁、竹林
晓雾、猿鸟
夕日、沉鳞
仙都、未复
第2课时
自古以来,许多人都仰望过夜空中那美丽的月亮,欣赏过皎洁的月光。可是,不同的人,欣赏月亮时的心境是不一样的,有的快乐,有的忧伤;有的欣喜,有的失落……
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就随着苏轼的脚步,一起去欣赏承天寺那空明澄澈的月色,体会他当时的心情吧!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朗读,感韵味
听录音范读。
多种形式读,注意以下几点:
文言文句子要读出美感,停顿要声断气不断。
注意把握语速、语调,语速稍微慢一些,语调要有抑扬,陈述句用平调,疑问句用升调,有的字(念、盖、但)音节要拉长一点。
“念——无与为乐者”,读出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读出兴奋之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出感慨之情。把这三个字的音节拖长一点,文言的味道就出来了。我们在朗读时,要将文中欣赏、感慨等意味表达出来。
译读,通文意
结合课文下方注释翻译课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院子里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试着填填这个句子:
( ),( )因为(
),便来到( ),与( )一起(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
苏轼
“月色入户”,想邀人共
承天寺
张怀民
散步赏月
同游乐
赏读,品心情
找出文章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空明的积水,写出了月光的空灵澄澈;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交横的藻、荇,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幅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图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句中“闲人”一词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情感——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尽在其中。
月色如此美丽,苏轼赏月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呢?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王国维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史称“乌台诗案”。获释出狱后,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没有职权的闲官。这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就写于他被贬黄州的第四年。
资料助读1:
苏轼赏月的心情是复杂的,其中既有贬谪的凄凉、仕途失意的落寞,又有自我排遣的豁达、悠闲赏月的欣喜。苏轼说自己是“闲人”,不仅因为他无职权,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这才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同时,这其中也包含了苏轼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他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被一贬再贬,壮志难酬,其内心深处又何尝想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惠州、儋州本是苏轼的受难之地,但他却以豁达的胸襟面对挫折,为民请命,造福一方。
资料助读2:
小结:文章短短85字中交杂着苏轼内心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漫步的悠闲和赏月的欣喜,但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即在于他能够从官场的失意者转变为大自然的欣赏者,他能够从这种美丽的月色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由此可以看出苏轼性情中的乐观、豁达。
重读,品不同
重读这两篇短文,说说它们在语言特色(包括句式、节奏、用词等方面)、表达方式和情感上的不同之处。
语言特色 表达方式 情感
《答谢中书书》
多是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极具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文章用词精美,描写生动,呈现出了大自然的美妙画卷
以感慨发端,为总起;接下来具体描绘景物,写总体风貌,写四时、朝夕景物的不同,层次清晰;最后,以赞美和感慨收束
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语言特色 表达方式 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
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使文章内容具有波澜。语言朴素自然,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图,极具诗情画意
如一篇短小的日记,有时间、地点、人物,先叙事,再写景,最后以议论点题
表达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漫步、赏月
悲凉、豁达、超然
月色空明
竹柏影斑驳
夜游
闲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