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9张PPT)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推翻了一座又一座压迫的大山,树立起一座又一座丰碑。历史渐行渐远,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段充满汗血与牺牲的岁月。回顾那段历史,能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民族自信心,能让我们更加珍惜并继续开拓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今天,我们将要走近一座巍峨、雄伟、庄严的建筑,与它一同歌颂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它就是首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意境导入21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第1课时第2课时第1课时写作背景出处本文选自1958年4月23日《人民日报》。背景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1日正式动工修建,1958年4月22日建成。意图作者周定舫在纪念碑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纪念碑,写出《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向全国人民及时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字词清单字词清单读读写写瞻仰( ) 橘黄 上溯( )销毁( ) 挑衅( ) 旌旗( )峻峭( )天堑( ) 永垂不朽( )顶天立地 慷慨激昂zhānsùxìnjīnɡqiànxiǔjùn qiào陈毅《梅岭三章》:旌旗十万斩阎罗。形容山高而陡,故均为“山”旁。xiāo巍峨( ) 矗立( ) 奠基( )执锨( ) 镏金( ) 重幔( )庑殿顶( ) 镶嵌 窖坑( )梭镖( ) 髻子( )五卅运动( ) 搀扶( ) 逾越( )xiānliúchónɡ mànwǔjiàosuō biāojìsàchān区别于“掺杂”的“掺”。yúwēichùdiàn·建议识记字词补充归纳·二十为“廿(niàn),三十为“卅”,四十为“卌(xì)”。多音字柏( )松柏( )柏林bǎibó德国首都挑( )挑衅( )挑三拣四tiǎotiāo散( )散发( )散漫sànsǎn担( )担架( )重担dāndàn指挑选对自己有利的(含贬义)。也说“挑肥拣瘦”。形近字溯( )sù朔( )shuò上溯朔风北风销( )xiāo消( )xiāo销毁消毒峻( )jùn竣( )jùn峻峭竣工工程完成。慨( )kǎi概( )ɡài慷慨大概衅( )xìn畔( )pàn挑衅河畔镏( )liú遛( )liù镏金遛狗矗立:高耸地立着。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多含贬义。褒义词词语集注丰功伟绩:侧重功劳的伟大,适用于做出巨大贡献的集体对象或英雄人物。汗马功劳:侧重功劳的来之不易,可用于一般人。怒形于色:内心的愤怒显露在脸上。指控制不住内心的愤怒。峻峭:形容山高而陡。天堑:天然形成的隔断交通的大沟,多指长江,形容它的险要。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进。反义词:喜形于色含褒义。近义词:陡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的关键语句。整体感知根据文章标题,我们可以知道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凡是说明对象都有一定的特征,本文介绍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呢?巍峨、雄伟、庄严既然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是人民英雄纪念碑,那么文中哪些段落是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具体介绍呢?除去开头和结尾这两个段落,其余段落都是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具体介绍。读完课文,你觉得本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1):突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征,表达作者的崇敬之情。三个部分梳理思路第二部分(2—10):带领读者瞻仰纪念碑,围绕总体特征展开具体说明。第一层(2—5):介绍纪念碑的位置、兴建过程、建筑体量、象征意义、题字、碑文、结构、造型等。第二层(6—10):具体介绍十幅浮雕的内容。第三部分(11):抒写瞻仰纪念碑后的深切感受与思考。齐读开头和结尾两段文字,说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受。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看完了所有的浮雕,我又一次瞻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和碑文。我想,人们从这里可以了解到中国革命所经过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了取得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当我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的时候,我再一次向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默默致敬。小结:本文开头一段介绍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总体特点,并表达崇敬之情;中间九段围绕总体特征展开具体说明;最后一段照应开头,再次表达对人民英雄的崇敬之情。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同时勾画出文中表示地点变换和时间变换的词句。理清顺序把握总体的说明顺序作者是边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边介绍的,请同学们根据勾画的相关词句,理清作者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路线。东长安街、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和时空结合的顺序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请同学们标示出作者步入天安门广场后的行走路线。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台阶前到了第二层平台踏上台阶,请同学们按照行走路线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及整体形象介绍给读者。当作者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站立在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前时,他又是如何将纪念碑介绍给大家的呢?介绍纪念碑的空间顺序:碑身四周(台阶、栏杆)碑身(正面、背面)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小碑座四周碑顶大碑座四周理清局部的说明顺序文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具体介绍了十幅浮雕的内容,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十幅浮雕的,它们各有什么意义。东南西北(1839—1851年)(1911—1925年)(1927—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方位 顺序 时间 事件 意义东面 12南面 345西面 67北面 89 10 1839年销毁鸦片烟表现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坚定决心1851年金田起义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1911年武昌起义结束了封建帝制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1925年五卅运动促使全国范围大革命风暴的爆发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展开了以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的斗争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敌后游击战打击日本侵略者解放战争时期支援前线欢迎解放军解放全中国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作者介绍十幅浮雕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介绍“销毁鸦片烟”浮雕;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介绍“金田起义”浮雕;有的从历史事件的经过谈起,如介绍“五卅运动”浮雕。为什么介绍十幅浮雕时不像介绍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开始,却从东面开始呢?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革命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展开的。正面(北面)的三幅浮雕描绘的是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情景,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从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鸦片战争起,按时间顺序介绍中国近代革命历程,更能体现中国革命的艰难与人民英雄的伟大,因而作者从东面起,顺次介绍浮雕。掌握细节的说明顺序研读文中介绍第一幅浮雕的部分,看看可以分成几层,分别介绍了什么?第一幅浮雕是“销毁鸦片烟”,描述了鸦片战争前夕,1839年6月3日,群众在虎门销毁鸦片的事迹。作者用了四句话,分三层来介绍:第一句话是第一层:写明了事件(销毁鸦片烟)、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时间(1839年6月3日)、人物(群众)、地点(虎门)。浮雕上,愤怒的群众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运到海边,倾倒在放有石灰的窖坑里销毁,一股股浓烟从石灰池上升起。人群后面,有炮台和千百只待发的战船,准备随时还击英帝国主义的挑衅。第二、三句是第二层:描述了浮雕的画面。第二句详写销烟场面,作者抓住群众“愤怒”的神情,显现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用“运”“倾倒”等动词表达群众销烟态度的坚决;用“一箱箱”“一股股”展示了销烟场面的壮观。第三句略写了炮台和蓄势待发的战船,烘托了两军对峙的紧张形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不动摇的销烟决心。画面上人物的形象,表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坚定决心。第四句是第三层:以简明的语言点明了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研读文中介绍第二幅浮雕的部分,说说作者是怎样介绍第二幅浮雕的。东面的第二幅浮雕,描写1851年太平天国的“金田起义”。太平天国提出政治、经济、民族、男女四大平等的口号,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在这幅浮雕上,一群拿着大刀、梭镖、锄头,扛着土炮起义的汉族、壮族儿女,正从山坡冲下来,革命的旌旗在迎风飘扬。交代事件阐述事件的历史意义形象地再现浮雕画面逻辑顺序农民起义的武器显示了起义队伍人数众多、势不可当的热烈场面本文的说明顺序作者的活动顺序: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介绍纪念碑结构的顺序: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介绍碑身的顺序:由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介绍十幅浮雕的顺序:东南西北的空间顺序、从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小结:作者介绍十幅浮雕的方法不尽相同,笔法富于变化,既给了读者不同的阅读体验,也避免了行文上的呆板。在介绍时作者准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将观察方位交代清楚,在介绍时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此外,细节部分,比如介绍浮雕内容时,则选用逻辑顺序,让读者能如亲临般清晰地了解说明对象。深入课文,看一看作者用了怎样的语言和写法来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并体会其中的妙处。第2课时梳理概括品味语言“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这句话中的“落成”可不可以换成“建成”或“造好”?为什么?词语运用准确不可以。因为“落成”含有庄重、庆贺的意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意义十分重大,如果用“建成”或“造好”等一般性词语,就无法表现其重要意义和作者崇敬的心情。“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60吨重、14.7米高的碑心石上,有毛主席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闪闪发光。”这句话中的“碑心石”可以换成“碑石”吗?不可以。“碑心石”三个字明确交代了毛主席的题字所在位置。如果换成“碑石”,那么题字的位置就不确切了。“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这句话中的“中国自古以来最大”可不可以删去?该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不可以删去。句中的“中国”表示地域范围,“自古以来”表示时间,“最大”表示程度。通过这一连串表示修饰、限制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点、地位。该句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高度,突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的特点。小结:本文用语准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①词语精准贴切;②指代部位的词、短语和方位词使用准确;③恰当使用表示时间、范围或程度等用来修饰、限制的词语,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使表达更确切。第2段写作者由远及近地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语言富于变化记叙。第2段记叙了作者瞻仰的行踪,通过记叙,把来到碑前的路线交代得一清二楚。文中介绍十幅浮雕时,除了说明,作者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请简要分析。记叙、描写、议论。作者运用记叙性语言简要叙述历史事件,同时运用描写性语言,让固定不动的十幅浮雕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还原成一个个生命和场景,使人民英雄英勇无畏的伟大形象屹立在人们心中。此外,作者还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评论历史事件的意义。小结:本文以说明为主,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使语言富于变化,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文章三次提及毛主席亲笔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样写用意何在?第一次在第2段中提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第二次在第4段中提到,点明了纪念碑的主题;第三次在第11段中提到,表达了崇敬、赞颂、怀念之情。反复提及,强调了人民英雄的丰功伟绩和崇高品格,有力地突出了本文的中心思想。探究写法毛主席亲笔题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题,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还有十幅浮雕的具体内容,这三者之间的具体关系是什么呢?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题是贯串全文的主线,而碑文是对碑主题的具体说明,十幅浮雕的内容是碑文的具体体现。因此,只要抓住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题,也就抓住了十幅浮雕的具体内容的核心了。本文的内容很多,这些内容是怎样组织起来的?本文由“我”的瞻仰过程组织起“人民英雄”和“纪念碑”这两方面内容。从“我”这方面看,写了“我”的来到路线、瞻仰经过以及离去,首尾完整。从“人民英雄”这方面看,重点写了碑的主题、碑文及十幅浮雕,其中碑文概括了人民英雄的光辉历史,浮雕显示了重要历史事件,图文并茂。从“纪念碑”这方面看,写了其兴建的过程、位置与体量、材料与造型等内容,重点写碑上纪念了哪些人民英雄以及为何纪念。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而作者是以一个瞻仰者的身份来介绍说明的。这样的写作角度很容易使文章变成肤浅、单一的游览记述,但本文却写得内容丰厚而脉络清晰。作者写法的成功之处在哪里?写作顺序的合理安排:将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与逻辑顺序巧妙地相结合,以作者瞻仰活动的路线,串起所有介绍点。多种表达方法的运用:以说明为主,有机地穿插记叙、描写、议论,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小结:本文的魅力在于通过“我”的行踪,渗入个人体验,使人身临其境。文章找准了切入点,不仅是一篇详略得当的说明文,也是崇敬英雄的经典篇章,演奏着敬仰先烈、介绍说明对象与缅怀历史这三者交织而成的交响乐曲。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人们深切缅怀伟大革命先烈的情感寄托。从修建位置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重视,从碑文内容可以看出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以及人民英雄的丰功伟绩。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要学习、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总领全文心情:万分崇敬纪念碑总体特征:巍峨、雄伟、庄严具体介绍纪念碑兴建经过及意义位置、题字、碑文、碑身造型等十幅浮雕(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抒发瞻仰感受:默默致敬总——分——总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