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东省清远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按照每部或单集的时长,纪录片大致可分为微(30分钟以内)、中(30-50分钟)、长(50分钟以上)等类别。1895年巴黎一家咖啡馆公开放映《工厂大门》《火车进站》两部短片,成为纪实影像的开端。当时胶片珍贵,拍摄不易,所以大部分作品篇幅较短。后来,摄影放映技术进步,创作篇幅不再受存储介质的限制。1922年,《北方的纳努克》上映,成为历史上第一部长纪录片。之后,纪录片创作呈现长短篇幅并存的状态,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后期。随着电视机普及,电视逐渐成为纪录片传播的主要渠道,很多纪录片栏目被固定在30至50分钟之间。创作者大多按栏目时长创作,单集中等篇幅成为电视纪录片的主要形态。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短视频平台崛起,30分钟以内的微纪录片多了起来。同时,手机视频摄录技术日趋成熟,剪辑类应用程序广泛使用,人们只需用手机镜头拍摄想要记录的内容,再调取影像到时间线,添加特效、花字等后期效果,即可完成剪辑,但由于手机界面较小,存储空间有限,难以创作复杂的中长片,适合时长更短的微纪录片生产。移动互联网时代,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随时随地看影视作品,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重头戏。微纪录片流行,形成了两种衍生现象。一是信息获取即时化、直观化。相较于传统纪录片,微纪录片侧重于对复杂主题的精简介绍、对核心观点的浓缩提炼以及对概念化知识的影像化呈现,更契合受众在碎片化时间里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相较于查阅书籍或搜索网页,很多人更倾向于通过观看微纪录片的途径来了解知识、获取信息。二是传受合一,促进互动交流。短视频平台具有开放性,人人都可以在上面发布作品,这就打破了纪录片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微纪录片的创作者可以是观赏者,观赏者也可以是创作者,他们通过弹幕评论对话交流,共同研讨问题,互相激发灵感,从而增加了大众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或许可以说,大众参与微纪录片的时代正在到来。微纪录片在叙事上要开门见山,见微知著。不同于传统纪录片惯常采用线性叙事结构,循循善诱,引导观影者了解故事前因后果的做法,微纪录片要想在短时间内传情达意,必须直截了当,迅速进入主题,将叙事推至高潮。不论讲述历史事件,还是塑造普通人物,都依托相关细节的叙述,帮助受众在脑海中自主形成一个相对立体的认知。我们可以借鉴《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的做法。该作品在解读油画《五四运动》时指出,画面是一分为二的水平分割构图,一角是乌云滚滚的压抑景象,另一角的蓝天已若隐若现,一侧勾勒出枯枝,另一侧是郁郁葱葱的树木,预示着阴暗的环境、陈旧的事物终将消亡,新的生命、新鲜力量正孕育觉醒,光明未来即将到来,展现出五四运动的重要历史意义。简短篇幅就将画作的重要特征、相关史实以及其背后蕴藏的能与当下时代精神产生勾连的主题呈现出来。总之,微纪录片作为新型影像形式,具有独特魅力和无限潜力。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观众需求的不断变化,微纪录片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为人们带来更加丰富多元、高品质的视听体验,助力大众影像创作水平和艺术欣赏能力的提升。(摘编自王达李智《微纪录片创作之门向大众敞开》)材料二:微纪录片是一种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以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正如微博、微信等“微”产品的开发和使用,用户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碎片化时间迅速地接收新信息并参与到传播过程中去。微纪录片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表现对象完成较为立体的展现,叙事时长短、节奏明快、信息量大是微纪录片叙事的一贯特点。它的记录既可以选择小的人物、事件,又可以选择宏大厚重的主题,通过展示事物微小的“点”来构成“线”,最后展示立体的“面”,以“点”带“面”,通过不同细节的扩大化表达,在观众脑海中塑造出画面,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反映出事物的全貌。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微纪录片的叙事美学是优于传统纪录片的。但由于微纪录片的叙事时长很短,所以其所展现的内容具有碎片化的特点。但碎片化的展示方式并不代表微纪录片不能完整地、完美地展示一个主旨;相反地,在将其剧情精简后,将其内容控制在3-25分钟可以更加让人接受。在新媒体中发展,就必须能够达到“快速”的特点,因为现代人们在用新媒体进行社交时,大部分人使用的是碎片化的时间来浏览,所以只有能够抓住人的眼球并且不会占用太多时间的内容,才能够在新媒体中进行传播,很幸运的是质量较高的微纪录片符合了这些要求,因此微纪录片的广泛传播与其叙事方式有着极大的关系。(摘编自邓少涛《微纪录片的传播特征及叙事美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纪录片创作之门向大众敞开”是指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短视频崛起的时代,人人都可以是观赏者和创作者。B.与纪录片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不同,微纪录片更具有大众参与度和互动性,这与短视频传播平台的开放性有关。C.微纪录片之所以能够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是因为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观众需求的不断变化。D.微纪录片作为一种新型影像形式,要在真实的基础上对创作内容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引发人们思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动互联网时代,在碎片化时间里观看微纪录片是很多人快速获取信息、了解知识的途径。B.微纪录片要让观众在有限时间内了解事物全貌;形成立体认知,就要学会“微”叙事。C.微纪录片比传统纪录片能更好地表现宏大厚重的主题、概念化知识,细节表达更充分。D.质量较高的微纪录片能够抓住人的眼球且不会占用太多时间,在新媒体中获得了广泛传播。3.下列微纪录片符合材料二中微纪录片叙事特点的一项是( )A.《故宫100》每集只有六分钟,很多讲解以及片花都是以卡通的形式呈现,风格轻快活泼。B.《她的故事,“触”处动人》在表现全国人大代表李金莲的履职经历时,使用互动游戏形式。C.《如是生活》呈现张桂梅带病穿梭在教室、食堂,督促孩子们读书吃饭等片段,表现其“燃灯精神”。D.《三分钟》在火车上打牌、吃东西的乘客,并非专业演员,而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打工人群。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是从哪些方面对微纪录片进行介绍的。5.2015年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给出的理由是她发现的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现请你为屠呦呦拍摄一个微纪录片,怎样拍摄才能获得更广泛传播?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千零一次月落(节选)孙频①黄河走到这里,被旁边杀出来的湫水河一头撞上,河滩中长出了无数大碛[1],形成了威震黄河的大同碛,石城[2]就在对岸。和陆路不同,河路水底变化无常,闯碛的时候必须请老艄,若是闯大碛,就得请当地最有名的老艄。遥想当年爷爷便是,从包头到碛口的六百里水路上,有二十多架大碛飒,爷爷都能一一闯过,从未失手。此外,他还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过年时整条街上的对联都出自他之手,这显得他和其他老艄不一样,也更受人尊敬。②我小时候,爷爷视我若珍宝,只差拿根绳挂在裤腰。不闯碛口,爷爷经常摆着船带我过黄河,去对岸的石城看望张春繁,喝点小酒。每逢石城赶集唱戏,他还会邀请我和爷爷过去,在他家的窑洞里住几天。③但爷爷最后还是在一次闯碛时丢了性命,船翻了,他护送的那一船贵重货物也被河水冲走了。因为老艄都死了,主家便也没有再追究那船货物,只能认赔。然而,这没能妨碍我和张春繁的情谊。④爷爷说张春繁曾经是石城县学的老师,也有老婆孩子,后来不知怎的,他被开除了,他老婆就走了,唯一的儿子也被带走了。⑤我喜欢来石城,每次来都能感觉到张春繁由衷的欢喜。我想,可能是因为他很孤独,需要有人和他说说话,尽管绝大部分时候,我只听,听他讲石城的历史,石城人及其姓氏的由来——⑥张春繁常是嘬着一口酒,昂头晃脑对着窑顶挂着的一只用干羊皮做的小喇叭慢悠悠地说,猴儿你不晓得,就像黄河都会改道一样,姓氏其实也是一条条河流,在历史中是会改道的,就像拓跋氏改成李氏,李氏又改成嵬名氏一样,它们走着走着就变了。像匈奴的赫连氏,鲜卑族的慕容氏、步六狐氏,党项族的折氏、拓跋氏,女真族的完颜氏,在石城都留有后人,只不过,后人们慢慢都混血汉化了,换了汉姓。谁能想到这小小的石城竟是民族的大杂烩呢,猴儿,这可是历史留下来的秘密啊,你想想历史有多大有多长,我们站在它面前连粒土都不如,可是它的秘密却被我发现了。我有时候都能听到历史正在和我说话,它悄悄把它那些故事讲给我听……一种莫名的骄傲和贯穿终身的兴趣,也在他的故事的伴随下悄然滋生。⑦石城里除了张春繁满口袋的故事,吸引我的,还有它几乎是院院相通的院落,据说早年也是为了军事需要,每个院子都有两个门,从这个门进去,再从那个门出来,而出来时已经进入到另一家的院子里了。我一边从一个院子里跑到另一个院子里,一边想,这还能藏住什么事?城东咳嗽一声,城西马上就听到了,怪不得张春繁要独自住在土崖上的老窑洞里,那种土窑是独立的,是能藏住点秘密的。想到这里,我心里不知什么地方忽然就跳了一下。⑧当我在窑顶上奔跑或者从连环状的院子里穿过,常会碰到那些窑洞的主家们。“猴儿见风就长,蹿得这么高了,兀会儿跟他爷爷来的还是个毛孩儿。”“猴儿,过来,拿上几个油斜子。”“猴儿吃啦没?咥几个油糕再走。”“大,你瞅,这猴儿又来了。”“瞅见了,把枣儿糕给他包上几块。”“猴儿猴儿,锅里蒸着馍馍呢,下来歇一歇拿上几个馍馍。”于是我这一路上会收获无数礼物,馍、油糕、油斜子、枣糕、面豆、玉米、钱钱、羊下水、猪耳朵,甚至有一家的孩子过十二岁生日,刚蒸出一个巨大的圐圙来要往小孩的脖子上套,看见我过来,连忙从那圐圙上切下一块来先送给我。想着张春繁曾给我讲过的,圐圙其实出自蒙古语,在蒙语里是圆圈的意思,可不,圐圙就是个大圆圈。我记得他当时还得意地说,啧啧,你看看,在这小小石城里,不管是农耕文化还有游牧文化都被一锅炖了。当我跑回窑洞时,总被打扮的像颗圣诞树,身上挂满了礼物。吊诡的是这些礼物往往也会在第二天消失大半,我问张春繁,他也总是笑呵呵说,猴儿哩多,还不准我咥点?我满腹疑惑。⑨秘密终于在我鼓起勇气的那天揭开。张春繁早晨下地后,我蹑到窑洞最深处的小木门前,轻轻推开,发现里面是记载着他夜夜诉说的故事的石碑,静静矗立,让我误以为走进了黄土深处的墓园。我内心充满恐惧,脚步还是被手电光柱牵引,走向里面。走着走着我发现,这隧道不止是弯曲的,还在缓缓地向上爬行,爬着爬着,忽然有一束光亮打下来,把我网住了,定睛一看,原来是从前方的隧道口漏下来的光亮。我的心里一阵狂跳,因为不知道自己会看到什么,犹豫了半天,悄悄朝着那束光亮爬去。当我像鼹鼠一样钻出黄土,惊讶地发现,我钻进了另一孔窑洞里,阳光从半圆形的窗户里透进来,照亮了前半孔窑洞。这时候,我又发现,窑洞里居然还有一个人——老人,正趴在炕桌上写毛笔字,层层叠叠。正当我踌躇时,炕上的老人一抬头,看到了我那颗探出来的脑袋,他似乎愣了一下,随即便叫了一声我的小名,团圆。我才猛地认出来,这坐在炕上写字的老人竟然是我已经去世五年的爷爷。⑩原来,爷爷闯碛失败后,整船货物都喂了黄河,自己也掉进了黄河里,别人都以为连碛口最有名的李老艄都被淹死了,而事实上,他凭着过人的水性从碛里挣脱了出来,最终游到了黄河对岸。可那一船货物太贵重,即使全家砸锅卖铁都赔不起,他也不忍毁掉自己碛口第一老艄的名声,船在人在船亡人亡,才是顶级艄公应有的一点尊严,一个苟且偷生的李老艄,哪如一个与船俱陨的李老艄亮堂?而且,按照江湖规矩,只有他死了,货主才不会再上门讨债,死者为大,人都没了,还讨什么债。所以,他不能生只能死,或者假死,假死也是一种死。怀想那晚,我们三人的影子在烛光的照耀下,长成了填满窑洞的树。 原来只有我不知道这个秘密……(有删改)【注】[1]碛:沙石积成的浅滩。[2]石城:位于陕西吴堡县,东临黄河。先秦时期开始,便是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居住地。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春繁对“我”的到来由衷欢喜的原因可能是寂寞,也可能是他觉得爷爷想看见“我”。B.张春繁装满故事,他讲述自己发现了历史的秘密,让“我”萌生了寻找爷爷下落的念头。C.“我”充满好奇心,既对石城历史故事充满兴趣,也觉得石城的窑洞和连环院落很神秘。D.“我”从圐圙中想起张春繁对两种文化大融合的理解,可见张春繁的故事对“我”的影响。7.下列对文本内容主旨和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事笔墨集中,主要以少时的“我”和张春繁的交往为中心,展开了对石城厚重历史文化的讲述。B.小说塑造人物鲜活,譬如张春繁讲故事时悠然道来的姿态、对历史的熟稔程度,都能体现他以前教书人的身份。C.小说语言特色鲜明,叙事部分语言简洁洗练,对话部分语言平实质朴、富有地方特色又不失含蓄隽永。D.小说意蕴丰富,既有对张春繁等石城人及这片黄土地的称颂,也能从侧面看出作者对历史文化传承的殷切关注。8.小说直至最后才交代爷爷没有去世,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相关细节。9.如果给节选部分重新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石城往事”还是“石城秘密”?为什么?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李斯《谏逐客书》)材料二: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称始皇威德。齐人淳于越进谏曰:“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丞相谬其说绌其辞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太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会稽,北抵琅邪。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书及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余群臣皆莫知也。李斯以为上在外崩,无真太子,故秘之。太史公曰: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嫡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丞相A谬B其说C绌D其辞E请诸F有文学G《诗》《书》H百家I语者J蠲除K去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始皇可其议”与“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其”含义相同。B.“李斯置酒于家”与“沛公则置车骑”(《鸿门宴》)中的“置”含义相同。C.“持爵禄之重”与“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谏逐客书》)中的“重”含义不同。D.“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中的“被”与“百姓之不见保”(《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见”都表被动。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审时度势,借秦始皇让他处理淳于越谏言的机会,促使秦始皇没收《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文章。B.李斯为秦初统治秩序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修明法制、制定律令、统一文字、平定四方等。C.李斯的儿子娶了秦国公主,女儿嫁给了秦国公子,他认为自己位高权重,但不知该如何回报皇帝的恩情。D.秦始皇死后,李斯认为皇帝在外面去世,没有正式确立太子,于是跟赵高等人一起隐瞒秦始皇病逝的消息。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2)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14.请简要概括司马迁对于李斯的看法与“俗议”之异。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晚望曾巩蛮荆①人事几推移,旧国兴亡欲问谁?郑袖②风流今已尽,屈原辞赋世空悲。深山大泽成千古,暮雨朝云③又一时。落日西楼凭槛久,闲愁唯有此心知。【注】①蛮荆:古代楚国。②郑袖:楚怀王后妃,善歌舞,为怀王所宠。秦派张仪离间楚与齐。怀王欲杀之,郑袖力劝,怀王释张仪,与齐绝交,导致楚终亡。③暮雨朝云:传说楚怀王曾游高唐,梦见一女子自称住巫山之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见宋玉《高唐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由楚国兴亡的历史写起,并以问句引发思考,从而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B.颔联将郑袖导致楚国灭亡与屈原际遇之事并举,运用典故表达了情感。C.颈联中的“成千古”与“又一时”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揭示了时间的力量。D.尾联写诗人黄昏时长久凭栏远眺,心中的忧愁唯自知,回答了首联中的问题。16.如何理解诗人的“闲愁”?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学校举行“德义”主题团日活动,李老师举《谏太宗十思疏》中“ , ”两句,告诫同学们“德义”不仅关乎个人成长,还关乎国家安危。(2)深秋时节,古都金陵江水澄澈、山峰林立的景色,使人联想到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描述的“ ,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在听到老师的提问后,先是乐音渐渐稀疏,接着“ , ”,从中可见其从容洒脱而又谦恭的态度。(4)学习了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后,小刚被词人的高洁忠贞所感动,选取了上片“ ”与下片“ ”两个语意相近的句子组合作为人生座右铭,立志成为光明磊落、心地纯洁的人。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炎炎夏季,湖泊池塘,莲叶何田田,花开正当时,或泛舟荷叶间,或赏荷池塘边,好不惬意。荷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历史悠久,栽培广泛。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关于荷花的记载:“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荷花盛开时 A ,有红、粉红、白、黄、绿等颜色。娇小的花朵可爱,硕大的花朵美丽,多花瓣的显得端庄,花瓣少的看起来潇洒一点,白色的花给人感觉是素雅,红色的花艳丽。观赏荷花,自古便是文人雅士的爱好。时至今日,赏荷更是成为市民大众的爱好。荷花除了供观赏外,( 甲 )。荷花、荷叶、莲蓬、莲子等含有丰富的药用成分,比如荷花碱、荷叶碱等,具有止血生肌、清热解毒、安心提神等功效。其中荷叶碱能够分解脂肪,泡茶喝能起到减肥的作用。300多年前,中药医典《本草纲目》就指出,荷花的叶子、莲子、莲须、莲梗、藕节等均可入药,可谓“全身是宝”。此外,①荷花还具有净化环境的功能。②由于它的根系发达,③可吸收水中的重金属离子等有害物质,④从而有效地改变水质,⑤保持生态平衡。⑥这也是城市的公园、庭院里种植荷花的主要原因之一。世人爱荷花,( 乙 )。诗人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份不与世俗 B 的洒脱,活脱脱就是一枝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屈原甚是喜爱荷花,将自己比拟为气质高洁、超凡脱俗的荷花。他在《离骚》中写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他要穿上用荷花制作而成的衣裳,以表达对荷花的爱慕及其高洁品质的追求。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注重倡导和平、和谐;孔子主张的“和而不同”“和为贵”,也均与“荷”谐音,寓意吉祥、圆满,这不仅是中华文化智慧的升华与体现,也是荷花备受世人喜爱,流传至今的重要渊源。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请将文中画线部分改成整句,要求句子结构一致,上下文衔接流畅。22.文中画波浪线的词语“活脱脱”很有表现力,请结合材料分析其表达效果。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孔子周游列国,以宣扬其仁政主张,历经多年未能成功。他说:“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尽管如此,他却并不放弃,被人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身处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面对所有问题,都需要知其不可而为之吗?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C 2.C 3.C 4.①篇幅发展变化。②微纪录片流行的原因及其衍生现象。③微纪录片的叙事特征。④微纪录片的价值和意义。 5.①拍摄时长合理,控制在3-25分钟。②叙事节奏明快,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纪录片开篇即展示屠呦呦形象、姓名等。③细节要丰富,表达要充分,集中展示屠呦呦的工作状态、专注神情等。④连点成面,主题突出。加入对屠呦呦的访谈,讲述她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介绍她的求学经历、成就及影响等。6.B 7.C 8.①张春繁常是嘬着一口酒,昂头晃脑对着窑顶挂着的一只用干羊皮做的小喇叭慢悠悠地说;②怪不得张春繁要独自住在土崖上的老窑洞里,那种土窑是独立的,是能藏住点秘密的;③吊诡的是,这些礼物往往也会在第二天消失大半;④石城人热情招待“我”的种种细节。 9.选择“石城往事”。理由:①与情节关联紧密。小说用大量的篇幅讲述自己与张春繁、石城主家交往的故事以及老艄公爷爷的故事,以“石城往事”为标题,概括更全面。②与叙事角度吻合。小说借“我”回忆儿时的所见所闻展开叙述,“石城往事”更加契合本文的叙事角度。③深化主题意蕴。于“往事”中品味咀嚼,方能体味出小说主题既有对石城历史文化的思考,又有对石城人们的善良和温情的赞颂,还有对生命尊严的反思,使小说更加厚重。选择“石城秘密”。理由:①与情节紧密关联。小说写到了历史的秘密、石城的秘密、爷爷的秘密,“秘密”贯穿始终,是叙述的重点。②与叙事视角吻合。小说以儿童视角叙事,小孩子懵懂无知而对外界充满好奇,无尽的念头推动着“我”探寻石城的“秘密”,“秘密”更加契合本文的叙事视角。③凸显多元主题。爷爷的秘密承载着爷爷生命的尊严,古院落以及主家们的秘密承载着石城人们的善良和温情,张春繁讲述历史的秘密体现石城丰富的历史文化。“秘密”凸显了多元主题。④读者体验新奇。“石城秘密”更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设下悬念,激发阅读兴趣。10.CEJ 11.C 12.C 13.(1)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形成了它的高大;河海不挑拣细流,所以成就了它的深广。(2)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里巷的百姓,皇帝不了解我驽钝低下,于是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 14.(1)俗议认为李斯极其忠心;(2)司马迁认为李斯虽有功劳,但不好好辅佐秦王修明政治,而是阿谀奉承,推行严酷刑罚,听信赵高奸计,导致诸侯背叛。15.D 16.①对历史兴亡的忧思。首联诗人面对楚国的灭亡,提出国家兴衰的问题,呈现了对历史兴亡的思考。②忧国忧民的情怀。颔联用郑袖和屈原之事寄寓着对当时宋朝内忧外患的担忧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爱国忧民之情。③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感叹。颈联诗人从“深山大泽成千古”中看到万事万物随时间的流逝而发生巨大的变化,不禁发出感叹。17. 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铿尔 舍瑟而作 表里俱澄澈 肝肺皆冰雪18.A.五彩斑斓/五颜六色/万紫千红/绚丽多彩 B.同流合污/沆瀣一气/狼狈为奸 19.语句②修改为:它的根系发达语句④修改为:从而有效地改善水质 20.甲:还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乙:多源于其高洁的品质 21.示例:多花瓣的显得端庄,少花瓣的看着潇洒,白色的感觉素雅,红色的显得艳丽。 22.①“活”表示生动、逼真,②“脱脱”则强调了相似程度之高,③这里指屈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非常相似。23.例文:临不可之问题,可为亦可不为孔子周游列国历经艰险而未成功,他说:“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尽管如此却仍不放弃,知其不可为而之。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身处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我认为,既已知其为不可之事,则需对不可之事作具体判断,为天下大者,即便不可为亦要为之,反之,则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做出合理的取舍,不可盲目为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面对那些具有长远意义、关乎人类共同福祉的问题,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精神和希望。人生中会有许多岔路口需要我们选择,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面对和解决,知其不可而为之,彰显的是一种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践行的是无悔人生的理念。孔子周游列国,为天下苍生奔走,知其不可而为之,纵然当时未被施用,却在一百多年后被推崇为国家正统;在抗战初期,中国处于极度弱势之境,无数仁人志士皆是抱着以身殉国之想上战场,正是因为有前辈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才换来伟大的新中国。由此观之,生活中的有些问题的确需要知其不可而为之,纵结果未知,仍全力以赴。范蠡五湖收远迹,管宁沧海寄余生。面对那些难以解决又不关乎大计的问题,知其不可而不为,是一种理性与智慧。当今世界纷繁复杂,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加,国际社会矛盾频出。如果我们面对一个不可之事一味为之,大把浪费自己宝贵的生命与时间,这无亦于是在舍弃自己更多宝贵的机会与成就。古人言“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面对如今的世界,有些时候我们的一味追求只是沧海一粟,不如换个思路,说不定会离我们的目标更近一步。面对所有问题,有可为,有不为,理性判断,灵活变通。所有的问题中,有些是无论结果一定要为之的,有些看来知其不可的问题是可为可不为的。总而言之,我们要学会灵活变通,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最佳选择。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以星火燎原之势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统一。后来,在明白我们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果断放弃很多尚不可实现的目标,中国得以稳步发展。既知其不可而不为,又知其“不可”而为之。因此,当今世界,面对所有问题,需灵活变通。揆诸当下,有人面对难题直接放弃,不做任何尝试;有人一味努力,却钻了牛角尖;却也有人善于变通又乐于坚持而取得成功。所以灵活变通对当今青少年至关重要。“当代中国青年生逢伟大时代”,我们有自信知其不可而为之,却也需知其不可而不为,灵活解决问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