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高温中暑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课件(共2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预防高温中暑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课件(共29张PPT)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xxxx中学
预防高温中暑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2025-06
目录
中暑基本知识
中暑发生的原因
中暑的预防措施
中暑的紧急处理
常见误区与纠正
校园防暑行动倡议
PART
01
中暑基本知识
生理学定义
中暑是指在高温、高湿或强热辐射环境下,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及水电解质丢失过多,导致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损伤性疾病。核心病理机制为产热与散热失衡。
中暑的定义与分类
临床分类体系:
中暑的定义与分类
先兆中暑:表现为口渴、头晕、注意力涣散等前驱症状,体温≤38℃,属代偿期阶段;
轻症中暑:出现面色潮红、大汗淋漓、心率增快等明显症状,体温38-40℃,伴轻度脱水但无器官损伤;
重症中暑(需紧急医疗干预):
热衰竭:循环容量不足表现(血压下降、皮肤湿冷),体温通常≤40℃;
热痉挛:剧烈运动后发生的痛性肌肉痉挛,与钠盐大量丢失相关;
热射病:核心体温≥40℃伴意识障碍,存在横纹肌溶解、DIC等多器官衰竭风险。
中暑的定义与分类
中暑的常见症状
神经系统表现
早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动作协调性下降等轻微认知障碍,进展期可见谵妄、抽搐、昏迷等严重意识改变,其中热射病患者可出现去大脑强直等危重征象。
循环系统异常
轻症表现为代偿性心率增快(>100次/分),重症出现血压下降(收缩压<90mmHg)、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等休克表现,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心肌酶谱升高。
体温调节失调
先兆阶段体温可正常或轻度升高,热射病患者直肠温度常突破41℃,同时伴汗腺功能衰竭导致的皮肤干热无汗特征。
消化系统症状
包括恶心呕吐(与脑水肿相关)、腹痛腹泻(肠道缺血表现),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
中暑的高危人群
生理弱势群体
婴幼儿(体表面积/体重比大、体温调节中枢未成熟)、老年人(汗腺萎缩、心血管代偿能力下降)、孕妇(基础代谢率增高、血容量变化)。
01
慢性病患者
心血管疾病患者(热应激加重心脏负荷)、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病变影响排汗)、精神疾病患者(药物影响体温调节)。
02
特殊职业暴露者
户外劳动者(建筑工人、农民等持续高温暴露)、运动员(高强度运动产热增加)、军事训练人员(防护装备限制散热)。
03
药物影响因素
服用抗胆碱能药物(抑制汗腺分泌)、利尿剂(加剧电解质紊乱)、β受体阻滞剂(削弱心血管代偿)等人群。
04
PART
02
中暑发生的原因
高温高湿环境的影响
环境温度过高
热辐射叠加效应
相对湿度过大
当气温超过35℃时,人体通过汗液蒸发散热的效率显著降低,导致核心体温升高,极易引发热射病等重度中暑症状。特别是在无风或低风速条件下,热蓄积效应更为明显。
湿度>60%会严重阻碍汗液蒸发,即使环境温度未达高温标准(如28℃+高湿),也可能因体感温度过高导致中暑。沿海地区夏季更需警惕"桑拿天"的中暑风险。
阳光直射(尤其11:00-15:00)时,地面反射的辐射热可使实际受热量增加50%以上。黑色沥青路面温度可比气温高20-30℃,形成局部高温微环境。
身体调节机能障碍
下丘脑功能异常会导致出汗减少、血管收缩异常,常见于老年人(退行性改变)和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神经病变),其汗腺分泌功能可能下降70%以上。
体温调节中枢失调
心血管系统代偿不足
药物影响
高温环境下心输出量需增加2-3倍以促进散热,心血管疾病患者易出现循环衰竭。儿童因体表面积/体重比较大,核心体温上升速度是成人的3-5倍。
抗胆碱能药(如阿托品)、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会干扰体温调节,服用这些药物的人群中暑风险提高3-8倍,需特别注意用药期间的防暑措施。
水分与电解质流失
显性失水
高温环境中每小时汗液分泌量可达1-1.5L,持续4小时户外活动不补水可导致脱水(失水量>体重的2%),引发血液黏稠度增加、器官灌注不足。
电解质紊乱
每升汗液含钠40-80mmol、钾4-8mmol,大量出汗未及时补充电解质会导致低钠血症(血钠<135mmol/L),表现为肌肉痉挛、意识模糊等症状。
隐性水分消耗
呼吸蒸发(每天约400ml)及不显性出汗(每天约600ml)在高温环境下加剧,即便没有明显出汗也可能出现累积性脱水,建议每小时主动补水100-150ml。
PART
03
中暑的预防措施
避开高温时段
持续户外活动时,每30分钟安排5-10分钟阴凉处休息,采用"运动-休息"循环模式。军训等必要活动应设置多个补水点和医疗观察岗。
分段活动策略
实时监测预警
使用温湿度计监测环境指数,当WBGT(湿球黑球温度)超过32℃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暂停集体户外活动并启动室内备用方案。
尽量将户外活动安排在早晨7-9点或傍晚17-19点,避免在10:00-16:00紫外线最强、气温最高的时段进行剧烈运动。学校体育课可调整为室内体能训练或游泳课程。
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
及时补充水分与电解质
科学饮水方案
观察排尿指标
电解质补充选择
建议每小时饮用200-300ml含0.1%盐分的凉白开(约500ml水加1g盐),运动前后称体重,每丢失1kg体重补充1500ml液体。禁止一次性暴饮超过800ml。
优先选用含钠40-80mg/100ml、钾20-50mg/100ml的专业运动饮料,避免高糖饮品。可自制补液盐(1000ml水+3.5g盐+20g葡萄糖+2.9g枸橼酸钠)。
保持尿液呈淡柠檬色,若颜色加深或4小时未排尿应立即补水。特殊人群(如服药学生)需遵医嘱调整补液方案。
面料选择标准
选用UPF50+防晒面料,经纬密度≥220T的聚酯纤维/尼龙混纺材质,兼顾UV阻挡率和透气性。内层可搭配Coolmax速干背心加速汗液导出。
穿着透气防晒的衣物
防护装备组合
宽檐帽(帽檐≥7cm)+UV400太阳镜+冰袖的三件套防护,推荐使用含二氧化钛涂层的物理防晒衣,洗涤50次后仍保持90%防晒效果。
颜色与设计
外衣选择反射率高的白色/浅蓝色,采用腋下透气网眼+后背开衩的立体剪裁。避免深色紧身衣物,裤装建议七分裤搭配透气运动鞋。
PART
04
中暑的紧急处理
识别中暑的早期信号
先兆症状
出现头晕目眩、四肢无力、注意力涣散、大量出汗但皮肤发凉,体温可能正常或略高于37.5℃,这是机体发出的早期预警信号。
神经系统表现
可能出现烦躁不安、言语含糊、动作不协调等神经功能障碍,提示热损伤已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循环系统异常
观察到面色潮红或苍白、脉搏细速(心率>100次/分)、血压波动等心血管系统代偿性反应。
消化系统症状
突发恶心呕吐、腹部绞痛等胃肠道症状,系高温导致内脏血管收缩引起的缺血反应。
快速降温的正确方法
物理降温四步法
立即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紧身衣物;用冷水(非冰水)擦拭颈侧、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配合扇风促进蒸发散热;将冰袋用毛巾包裹后置于头部保护脑组织。
01
补液策略
意识清醒者可少量多次饮用含盐(0.1%浓度)的凉开水或运动饮料,每小时补液量不超过800ml,避免引发水中毒。
02
环境调控
使用空调将环境温度控制在22-25℃,相对湿度维持在40%-60%的理想散热区间,若无空调可用冷水喷雾降低室温。
03
禁忌事项
禁止使用酒精擦浴(可能导致中毒)、禁止快速冰敷(会诱发寒战产热)、禁止服用退热药物(对中暑无效且加重肝损伤)。
04
何时需要就医
重症指征
高危人群
病程进展
并发症预警
当体温持续高于40℃超过30分钟,出现抽搐、意识障碍(如昏睡、谵妄)、无汗型热射病等危重表现时需紧急呼叫120。
老年人基础体温调节能力差,婴幼儿易发生脱水,慢性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出现任何中暑症状均建议尽早就医。
先兆中暑经现场处理30分钟无改善,或症状反复加重,提示可能发展为热衰竭甚至热射病,需专业医疗干预。
出现血尿(横纹肌溶解)、呼吸困难(肺水肿)、黄疸(肝损伤)等多器官功能障碍表现时,需立即转入ICU监护治疗。
PART
05
常见误区与纠正
只有暴晒才会中暑?
环境因素综合作用
中暑的核心诱因是环境温度、湿度及通风条件的综合失衡,而不仅限于阳光直射。例如,密闭的室内若温度超过32℃、湿度大于60%,即使无阳光直射,人体汗液蒸发受阻,仍可能引发热衰竭甚至热射病。
特殊群体风险
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因体温调节能力较弱,在通风不良的室内(如未开空调的卧室)更易中暑。建议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时开窗或使用风扇辅助降温。
隐蔽性中暑场景
厨房、浴室等高湿环境,或长时间停留的车厢内(即使停在阴凉处),因热量积聚且空气流动性差,均属于中暑高发场景,需特别注意降温措施。
大量喝冰水能防暑?
电解质失衡风险
短时间内摄入大量冰水会稀释血液中钠离子浓度,引发低钠血症(水中毒),表现为头晕、恶心甚至抽搐。正确做法是少量多次饮用常温淡盐水或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每15-20分钟补充100-200ml)。
消化系统刺激
误导性降温效果
冰水会导致胃肠血管骤然收缩,影响消化功能,严重时可能诱发痉挛性腹痛。建议选择10-20℃的温水,既能解渴又避免刺激。
喝冰水仅能短暂降低口腔温度,但无法快速调节核心体温。更有效的方式是用温水擦拭颈部、腋下等大血管处,配合风扇促进蒸发散热。
1
2
3
中暑后能否立即服用退烧药?
药物作用机制冲突
正确急救步骤
掩盖病情风险
退烧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来降低体温,但中暑的核心问题是体温调节中枢失灵,药物无法解决散热障碍,反而可能加重肝脏代谢负担。
服用退烧药后若体温暂时下降,可能延误对热射病(体温>40℃伴意识障碍)的识别与急救,错过黄金抢救时间(30分钟内降温至38.5℃以下)。
应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处,脱去多余衣物,用冷水擦拭或冰敷大动脉位置,同时拨打急救电话。若患者清醒可少量补充含盐饮品,但禁止自行用药。
PART
06
校园防暑行动倡议
组织专业人员对全校教室、办公室的空调设备进行制冷效率检测和滤网清洁,确保高温天气下能稳定维持26℃以下;同时检查门窗铰链和排气扇运转状态,保障空气对流畅通。
学校防暑设施检查
空调与通风系统全面检修
在走廊、操场等公共区域增设直饮水机,每日三次水质检测并公示结果,配备一次性纸杯应急;对原有开水器加装温度锁定装置,避免烫伤风险。
饮水设备升级维护
对教学楼连廊、操场观礼台等露天区域加装可伸缩遮阳棚,图书馆西晒窗户贴防紫外线隔热膜,篮球场周边种植法国梧桐形成林荫带。
遮阳设施专项改造
班级互助监督机制
每日安排2名"防暑小卫士"负责课间巡查,重点关注同学面色是否潮红、呼吸急促等异常,配备便携式电子体温计对可疑症状者进行初步筛查。
防暑值日生轮岗制度
同桌联防预警体系
应急药品共享平台
建立"1+1"结对观察制度,要求同桌之间每小时互相提醒补水,发现对方有头晕、恶心等症状时立即报告班主任,并协助转移至医务室。
每班配置防暑急救箱,内含冰袋、藿香正气胶囊、口服补液盐等物资,由卫生委员每月检查药品有效期并登记使用情况。
智能降温装备包
统一发放500ml刻度水壶,指导学生按照"晨起300ml+每节课间150ml+运动后200ml"的标准定量饮水,水中可添加少量低糖电解质泡腾片。
科学饮水组合方案
分层防晒套装
强制要求户外活动时佩戴UPF50+防晒空顶帽、UV400防护太阳镜,裸露皮肤涂抹SPF30以上儿童专用防晒霜,每2小时补涂一次并配备防晒湿巾清洁。
建议学生配备USB充电手持小风扇、降温颈圈(含相变蓄冷材料)、可重复使用的冰感毛巾,要求所有物品符合国家学生用品安全标准。
个人防暑物品准备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