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专项培优 传染病和免疫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随地吐痰的危害主要是( )
A.痰中有黏液 B.痰中有尘土
C.这种行为不文明 D.痰中往往有病菌
2.如图①~⑤中,属于第二道防线的是( )
A.①④ B.③⑤ C.②③ D.①②
3.我国政府为在20世纪末在我国消灭小儿脊髓灰质炎,近几年来,在每年的12月和次年的1月,对全国6周岁以下的儿童进行强化免疫,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从预防传染病流行的角度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
A.人工免疫 B.控制传染源
C.切断传播途径 D.保护易感人群
4.下列有关各类传染病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病人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毛巾、玩具等途径传播
B.艾滋病死亡率极高,因此不能与病人握手
C.性病危害人的身体健康,性病患者更容易感染和传播HIV
D.肺结核的病原体是结核杆菌,结核杆菌是单细胞生物
5.患过麻疹的人,体内产生一种抗病毒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和麻疹病毒分别称为( )
A.抗原 抗体 B.抗原 抗原
C.抗体 抗原 D.抗体 抗体
6.下列关于抗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抗体是人体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特殊蛋白质
B.感染流感康复后的患者体内可能存在抗流感病毒的抗体
C.一种抗体可以针对多种抗原发挥特异性免疫作用
D.抗体是在抗原的刺激下产生的
7.血吸虫病的传播媒介的是( )
A.钉螺 B.蚊子 C.苍蝇 D.空气
8.人很可能感染蛔虫病的生活习惯是( )
①喝白开水 ②喝生水 ③睡懒觉 ④随地大便 ⑤不勤洗手.
A.①② B.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9.护士给患了感冒的小朋友打针时,用酒精棉球擦拭将要扎针处的皮肤,目的是( )
A.清除扎针处的细菌或真菌
B.使药水顺利进入体内
C.减轻注射时的疼痛
D.使药水尽快被身体吸收
10.今年春季甲流来袭,让一些同学相继“中招”。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分析,甲流患者属于( )
A.病原体 B.传染源 C.传播途径 D.易感人群
11.下列对免疫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免疫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功能
B.免疫功能对人体都是有益的
C.免疫可分为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和后天性免疫(特异性)
D.免疫并不都是对人体有益的
12.下列有关抗原和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体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
B.抗原就是指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C.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D.麻疹疫苗和麻疹病毒都可以作为抗原
13.健康人、流感、流感病人、流感病人的飞沫、流感病毒分别属于( )
①传染源 ②病原体 ③传播途径 ④传染病 ⑤易感人群.
A.⑤④①③② B.④⑤③①② C.①③②④⑤ D.①②⑤③④
14.在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期间,如果需要居家隔离,下面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咳嗽或者打喷嚏时,应佩戴口罩,纸巾或手肘掩护,随后洗手
B.照顾家中可疑病人时佩戴的口罩不用更换
C.可疑症状者需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
D.进入可疑症状者居住房间,备餐前后、饭前便后或任何看起来手脏的时候,都需要清洁消毒双手
二.解答题(共1小题)
15.如图四幅漫画寓意的是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请分析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是 ,属于第二道防线的是 ,属于第三道防线的是 。(用相应字母表示)
(2)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有 ,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有 。(用相应字母表示)
(3)为预防某些传染病,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接种的疫苗叫做 ,它能刺激人体产生 ,计划免疫属于 免疫。
期末专项培优 传染病和免疫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随地吐痰的危害主要是( )
A.痰中有黏液 B.痰中有尘土
C.这种行为不文明 D.痰中往往有病菌
【考点】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答案】D
【分析】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饮水和食物,空气和飞沫,吸血的节肢动物等,痰中含有细菌等微生物,因此不能随地吐痰,以免传播疾病.
【解答】解:气管和支气管的黏膜上有腺细胞,腺细胞可以分泌黏液,可以使气管内湿润,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当黏膜上的纤毛向喉部摆动时,把外来的尘粒、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形成痰。痰中含有细菌等微生物。因此不能随地吐痰,以免传播疾病。
故选:D。
【点评】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如图①~⑤中,属于第二道防线的是( )
A.①④ B.③⑤ C.②③ D.①②
【考点】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人体的免疫功能.
【专题】归纳推理;传染病和免疫专题.
【答案】B
【分析】(1)图中①病原体侵入,机体产生抗体,②皮肤和黏膜,③溶菌酶的杀菌作用,④通过抗体消灭抗原,⑤吞噬细胞吞噬病菌。
(2)人体免疫依靠的是我们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黏膜的某些附属物如鼻毛、气管黏膜上纤毛等有阻挡和清除异物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指的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体液中含有的一些杀菌物质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死亡.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各种病原体。
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
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当疾病痊愈后,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
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解答】解:①病原体侵入,机体产生抗体,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②皮肤和黏膜是构成了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③溶菌酶,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④通过抗体消灭抗原组成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⑤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所以③⑤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故选:B。
【点评】解题关键是掌握人体的三道防线相关知识点。
3.我国政府为在20世纪末在我国消灭小儿脊髓灰质炎,近几年来,在每年的12月和次年的1月,对全国6周岁以下的儿童进行强化免疫,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从预防传染病流行的角度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
A.人工免疫 B.控制传染源
C.切断传播途径 D.保护易感人群
【考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计划免疫及其意义.
【答案】D
【分析】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解答】解:传染病流行需同时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源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者。对全国6周岁以下的儿童进行强化免疫,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从预防传染病流行的角度看,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们体内产生抗体,从而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故选:D。
【点评】健康的人体内没有抗体,属于易感者.给他们接种疫苗,使之产生抗体属于保护易感者.
4.下列有关各类传染病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病人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毛巾、玩具等途径传播
B.艾滋病死亡率极高,因此不能与病人握手
C.性病危害人的身体健康,性病患者更容易感染和传播HIV
D.肺结核的病原体是结核杆菌,结核杆菌是单细胞生物
【考点】病原体与传染病的病因;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包括艾滋病).
【专题】归纳推理;传染病和免疫专题.
【答案】B
【分析】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解答】解:A、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是消化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病人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毛巾、玩具等途径传播,A正确。
B、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静脉注射吸毒、母婴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等;但是,交谈、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B错误。
C、性病危害人的身体健康,性病患者通过性传播,更容易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病毒,C正确。
D、结核病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是结核杆菌,结核杆菌属于细菌,是单细胞生物,D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并结合题意灵活解答。
5.患过麻疹的人,体内产生一种抗病毒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和麻疹病毒分别称为( )
A.抗原 抗体 B.抗原 抗原
C.抗体 抗原 D.抗体 抗体
【考点】抗体和抗原.
【答案】C
【分析】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就是抗原。据此解答:
【解答】解: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抗原,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即抗体,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患过麻疹的人,麻疹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抗体,该抗体只对麻疹病毒有免疫作用;并在人体内存留。当再有麻疹病毒侵入时,就会被存留在人体的抗体清除,但其他病原体侵入时,它并不起作用。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麻疹病毒就是抗原。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抗原、抗体的概念。
6.下列关于抗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抗体是人体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特殊蛋白质
B.感染流感康复后的患者体内可能存在抗流感病毒的抗体
C.一种抗体可以针对多种抗原发挥特异性免疫作用
D.抗体是在抗原的刺激下产生的
【考点】抗体和抗原.
【专题】归纳推理;传染病和免疫专题.
【答案】C
【分析】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解答】解: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一般抗体指抵抗一种抗原,一种抗原刺激淋巴细胞只产生一种相应的抗体;抗体随抗原的出现而出现,抗原消失了,抗体仍然存留。抗体能将抗原(或病原体)消灭。等人的病好后,抗体还留在人的身体里,人就不会再患这种病了,不同的抗体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不同。因此,感染流感康复后的患者体内可能存在流感病毒的抗体;一种抗体只能和特定的抗原结合产生免疫反应,而不是可以针对多种抗原发挥特异性免疫作用。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抗体的特点。
7.血吸虫病的传播媒介的是( )
A.钉螺 B.蚊子 C.苍蝇 D.空气
【考点】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答案】A
【分析】血吸虫它寄生在人的肝门静脉内,雌虫在肠壁小静脉内产卵.虫卵进入水中孵出毛蚴;毛蚴钻入钉螺体内发育为尾蚴,而后离开钉螺在水中浮游当人们在水中劳动、洗澡、洗脚、游泳时,尾蚴即可钻进皮肤,随血流到达腹腔的门静脉内定居,发育为成虫,中间寄主﹣钉螺属于软体动物.
【解答】解:血吸虫病属于体表传染病,是由病原体通过皮肤浸入人体后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由于钉螺是血吸虫幼虫的唯一中间寄主,当人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时就可能感染血吸虫病。血吸虫卵随人粪落入水后,经过一定时间,虫卵孵出毛蚴,毛蚴可以运动,当遇到水中一种叫“钉螺”的螺蛳后,毛蚴即从其向外伸出的软体部分钻入,并在钉螺体内发育繁殖为大量尾蚴。成熟尾蚴并不久留在钉螺体内,但必须在有水的情况下才能从螺体逸出,当钉螺在水中或在有水珠的植物茎叶上爬行时,尾蚴便离开螺体进入水中,此时,如果人下水(如在湖区捕鱼、打湖草、抗洪、救灾等)或赤脚走在乡间的田埂上,就有感染血吸虫的可能。血吸虫尾蚴主要经皮肤侵入人体。但据调查,喝含有尾蚴的生水也可感染血吸虫,尾蚴或可通过口腔黏膜进入人体。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明确钉螺与血吸虫病的关系.
8.人很可能感染蛔虫病的生活习惯是( )
①喝白开水 ②喝生水 ③睡懒觉 ④随地大便 ⑤不勤洗手.
A.①② B.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考点】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包括淋病).
【答案】B
【分析】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病原体是能引起人和动植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其中有细菌、病毒、真菌(如引起黄癣病的霉菌)、原虫(如疟原虫)、蠕虫(如蛔虫)以及螨类(如疥螨)等.
【解答】解:蛔虫病是一种消化道传染病,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食不清洁的瓜果;勤剪指甲;不随地大便等。对餐馆及饮食店等,应定期进行卫生标准化检查,禁止生水制作饮料等。加强粪便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不用生粪便施肥等。使用无害化人粪做肥料,防止粪便污染环境是切断蛔虫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
综上所述,②喝生水、④随地大便、⑤不勤洗手,可能会感染蛔虫病。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蛔虫病属于消化道传染病,明确该病的传染途径.
9.护士给患了感冒的小朋友打针时,用酒精棉球擦拭将要扎针处的皮肤,目的是( )
A.清除扎针处的细菌或真菌
B.使药水顺利进入体内
C.减轻注射时的疼痛
D.使药水尽快被身体吸收
【考点】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传染病和免疫专题.
【答案】A
【分析】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措施。
【解答】解: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但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还要求某种特定的生活条件,例如有的需要氧气,有的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命活动会受到抑制。75%的酒精与细菌的渗透压相近,可以在细菌表面蛋白未变性前逐渐不断地向菌体内部渗入,使细菌所有蛋白脱水、变性凝固,最终杀死细菌。因此用酒精棉球擦拭将扎针处的皮肤,可以杀灭皮肤上的细菌或真菌。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细菌真菌的生活条件和酒精有杀菌作用。
10.今年春季甲流来袭,让一些同学相继“中招”。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分析,甲流患者属于( )
A.病原体 B.传染源 C.传播途径 D.易感人群
【考点】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专题】归纳推理;传染病和免疫专题.
【答案】B
【分析】引起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解答】解: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甲流患者属于传染源。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要掌握传染病的相关知识。
11.下列对免疫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免疫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功能
B.免疫功能对人体都是有益的
C.免疫可分为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和后天性免疫(特异性)
D.免疫并不都是对人体有益的
【考点】人体的免疫功能.
【答案】B
【分析】免疫是指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解答】解:A、免疫是指人体对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的抵抗力,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功能,A正确;
B、当人体某些器官损坏,需要移植外界器官时,由于免疫的存在,不容易移植成活,这种情况下,免疫不是有益的,B错误;
C、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C正确;
D、当人体某些器官损坏,需要移植外界器官时,由于免疫的存在,不容易移植成活,这种情况下,免疫不是有益的,D正确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免疫的概念和功能,平时要注意对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和熟记.
12.下列有关抗原和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体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
B.抗原就是指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C.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D.麻疹疫苗和麻疹病毒都可以作为抗原
【考点】抗体和抗原.
【专题】类比推理;传染病和免疫专题.
【答案】B
【分析】(1)广义上的抗原是指“非己”成分,不仅指来自外界的病原体,还包括体内产生的衰老、死亡的细胞、肿瘤细胞以及异体组织、器官等。
(2)抗体:指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且具有特殊抗病能力的蛋白质(免疫球蛋白).这种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存在于血液、淋巴和组织液中。
【解答】解:A、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浆细胞属于淋巴细胞,A正确;
B、抗原不仅指来自外界的病原体,还包括体内产生的衰老、死亡的细胞、肿瘤细胞以及异体组织、器官等,B错误;
C、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一种抗体只能抵抗一种抗原,而且一种抗体只能受相应的抗原刺激后才能形成,C正确;
D、疹病毒和麻疹疫苗进入人体后都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因此“麻疹病毒和麻疹疫苗都可以作为抗原,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人体免疫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抗原、抗体的概念,识记抗原的相关实例,再结合题干信息准确判断。
13.健康人、流感、流感病人、流感病人的飞沫、流感病毒分别属于( )
①传染源 ②病原体 ③传播途径 ④传染病 ⑤易感人群.
A.⑤④①③② B.④⑤③①② C.①③②④⑤ D.①②⑤③④
【考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病原体与传染病的病因;传染病的特点与分类.
【答案】A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其中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播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解答】解: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流感就是一种传染病,其病原体是流感病毒。患流感的人属于流感病的传染源,因为流感患者喷出的飞沫中带有流感病毒;流感病人的飞沫就是传播途径;未患流感的健康人吸入流感病毒后,就有可能患流感,因此健康人是流感病的易感人群。
故选:A。
【点评】要记住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病原体等的概念.
14.在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期间,如果需要居家隔离,下面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咳嗽或者打喷嚏时,应佩戴口罩,纸巾或手肘掩护,随后洗手
B.照顾家中可疑病人时佩戴的口罩不用更换
C.可疑症状者需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
D.进入可疑症状者居住房间,备餐前后、饭前便后或任何看起来手脏的时候,都需要清洁消毒双手
【考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归纳推理;传染病和免疫专题.
【答案】B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
【解答】解:A、咳嗽或者打喷嚏时,应佩戴口罩,纸巾或手肘掩护,随后洗手,这属于切断传播途径,正确。
B、照顾家中可疑病人时佩戴的口罩要经常更换,可以切断传播途径,错误。
C、可疑症状者需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减少传染他人的几率,正确。
D、进入可疑症状者居住房间,备餐前后、饭前便后或任何看起来手脏的时候,都需要清洁消毒双手,确保自身不被传染,正确。
故选:B。
【点评】关键是把握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二.解答题(共1小题)
15.如图四幅漫画寓意的是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请分析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是 A ,属于第二道防线的是 BD ,属于第三道防线的是 C 。(用相应字母表示)
(2)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有 C ,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有 ABD 。(用相应字母表示)
(3)为预防某些传染病,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接种的疫苗叫做 抗原 ,它能刺激人体产生 抗体 ,计划免疫属于 特异性 免疫。
【考点】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抗体和抗原.
【专题】归纳推理;传染病和免疫专题.
【答案】(1)A;BD;C。
(2)C;ABD。
(3)抗原;抗体;特异性。
【分析】(1)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黏膜的某些附属物如鼻毛、气管黏膜上纤毛等有阻挡和清除异物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指的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体液中含有的一些杀菌物质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死亡。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各种病原体。
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
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当疾病痊愈后,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
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2)图A所示是皮肤的保护作用,图B是溶菌酶的作用,图C是受到抗原的刺激产生抗体的过程,图D是吞噬细胞的作用。
【解答】解:(1)图A皮肤的保护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图B溶菌酶的作用和图D吞噬细胞的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图C受到抗原的刺激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所以图中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是A,属于第二道防线的是BD,属于第三道防线的是C。
(2)图C是人体受到抗原的刺激产生抗体的过程,后天形成的,只针对一种病原体,所以属于特异性免疫;图A皮肤的保护作用,图B溶菌酶的作用与图D吞噬细胞的作用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有C,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有ABD。
(3)接种的疫苗能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所以疫苗相当于抗原,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因此计划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1)A;BD;C。
(2)C;ABD。
(3)抗原;抗体;特异性。
【点评】解题关键是掌握免疫相关知识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