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2张PPT)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时人尊称他“荀卿”,后因避汉宣帝刘询之讳而改称孙卿。曾到齐国游学,后三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主张性恶(è)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变人恶的本性。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其思想被称为集先秦诸子之大成。作者简介常识补充:【避讳制度】: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总原则:“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1、改姓为避皇帝之讳而改姓。如东汉明帝名庄,班固撰《汉书》,称“庄子”为“严子”。2、改名为避讳,有直接改原名得,亦有只称字、号的。如西汉末年的孔莽,为避王莽之讳,改名孔均。3、改官名(包括改爵名)。此类事在西汉时已出现,上述汉改“彻侯”为“通侯”之事,即为改爵例。4、改地名。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荀子》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说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荀子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用比喻,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作品简介《劝学》是一篇论说文,论说文是以议论、述说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议论文和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说明文两类。但是,议论和说明这两种表达方式之间,虽有区别,也有联系,有时较难区别,所以也常常将议论文和说明文归为一大类,统称论说文。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劝”这个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劝学劝勉学习疏通文意君子①曰:学不可以②已③。①“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拓展:①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②也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③妻称夫或青年女子称恋人。文中应为第二义。②“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的具体语境中,“以”已经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③已:停止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说:学习不可以停止。已1、停止:风雨如晦,鸡鸣不已。2、已经: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3、然后:庭中始为篱,已为墙。一词多义青, 取之 于蓝,而 青 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其曲中规。靛青(名)从却,表示转折关系显得更青(形)以(之)为,把(它)做成比凝结合乎通“煣”,使动用法,用火烧,使……弯曲。代木料圆规靛青,从蓝草里取得,可是比蓝草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成的,可是比水更冷。木材很直,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火烤使它弯曲,把它做成车轮,它的弯曲程度就能符合圆规(的要求)。代词,代第一个“青”,它中[zhōnɡ ]1、内:宫中府中,俱为一体2、内心:信不由中,质无益也3、一半:中道而反4、中等:才能不及中人5、适中:文质之宜,取其中则中[zhònɡ ]6、射中目标:百发百中7、符合:木直中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其:①代词②大概,恐怕③难道,岂④如果⑤还是虽有槁 暴,不复 挺者,輮使 之 然也。即使通“又”通“曝”,晒直者…也,表判断代词,这样它,代词,代“木”译文:即使又晒干,不再挺直的原因,是(用火烤)使它弯曲,令它这样的。然:①这样、那样 ②正确 ③……的样子 ④然而、但是暴:①晒 ②猛、急 ③突然 ④损害(如暴殄天物)判断句式1.用“者”或“也”①……者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②……也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③……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者表示停顿,也表示肯定判断)④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2.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表示否定的判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 砺则 利,就:①接近、靠近;②登上:于是荆轲就车而去③被、受:就戮(受戮,被杀)④任职:臣具以表闻,辞职不就接近、靠近磨刀石所以经墨线量过就锋利译文: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金属制成的刀剑靠近(放在)磨刀石(磨过)就锋利,连词,所以形容词,旧的名词,原因名词,旧交情副词,故意,特意君子博学而 日 参 省 乎 己,则知 明 而行无过矣。广泛,广博递进连词,意为“并且”名词作状语,每天检验省察介词,相当于“于”,意思是“对、向”同“智”,见识明达连词,表并列译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一词多义过1.无乃尔是过与?2.臣有客在市屠中,原枉车骑过之。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4.过错、过失古今异义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过分,过于;责备:拜访: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 之 所学也;吾尝跂(q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连词,表修饰片刻名词性“所”字词组,“学习得到的收获”所+动词:所……的人/东西/地方我曾经整天地思考,比不上片刻的学习的收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踮起脚后跟连词,表修饰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比不上登上高处看得广阔。广博,宽广1.取消句子独立性是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虚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表明它并不是独立的完整的句子。天之亡我,我何渡为2.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是古代汉语中特有的语法现象。被取消独立性的主谓结构在全局中作主语,表示语意未完,让读者或听者等待下文。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登高 而招,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招手高处判断句式转折连词,但是,却人在远处也能看见登上高处招手,手臂没有增加长度,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劲疾听清楚顺着风呼喊,声音没有增大,但听的人听得清楚。……的人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3、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4、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5、夙婴疾病6.草枯鹰眼疾疾:劲疾痛心,痛恨快通“嫉”,嫉妒常病,轻病锐利动词,听到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动词,听说名词,声誉,名声名词,见闻,见识假 舆马者,非 利 足也,而 致千里;假舟 楫 者,非能 水 也,而 绝 江河。借助、利用车形容词使动,使…快到达、达到船桨,代船游泳、游水横渡译文: 借助车马的人,不是使脚步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能游泳,却能横渡长江黄河。江河:古义:特指长江、黄河;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绝:(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佛印绝类弥勒(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5)以为妙绝(6)络绎不绝(7)绝处逢生(8)绝无仅有终止横渡与世隔绝非常独一无二到了极点间断、断绝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君子生 非异也, 善 假 于 物也。译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的资质(和一般人)没有不同,(可是聪明能干差异很大,这是因为他们)善于凭借和利用外物啊。通“性”,资质、禀赋擅长、善于引入动词“假”涉及的对象,不译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又快下雨啦!积土成山,风雨 兴 焉 ;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 积善 成 德 ,而 神明自 得,圣心备 焉。起兼词,相当于“于此”,从(在)那里深水形容词作名词善行品德表示承接,就获得人的高度智慧具备语气助词,不译译文:堆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从那里兴起;积聚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最高的智慧就会得到,通达事理的思维就具备了。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古代的半步固定句式,没有用来……的办法骏马马拉车一天走的路叫“一驾”译文:所以不积累每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积聚细小河流,就无法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锲 而 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 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雕刻表假设,如果放弃雕刻定语后置的标志译文:如果雕刻几下就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会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锋利方位名词做状语,向上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向上能吃到泥土,下饮 黄泉, 用心 一也。蟹六跪 而二 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 者,用心躁也。方位名词做状语,向下地下水因为心思数词作动词,专一向下能喝到泉水,因为它心思专一啊。蟹脚表并列,和蟹钳安身(的)地方浮躁,不专心译文: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蟹钳,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的原因),是因为心思浮躁啊。①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②黄泉:古义:地下水今义:迷信说法中的地府③用心:古义:因为心思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④寄托:古义:安身今义:托付;把希望、理想、感情等放在某些人、事上。古今异义思考君子①曰:学不可以②已③。提出中心论点第一段在全文的作用:找出第二段的中心句并概括:第二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蓝 青水 冰人发展、提高客观事物提高、发展直木 轮木 直金 利改变原来状况人知明而行无过(完善自己)加工胜于冷冻輮绳砺引申推论变化过程学习人工改造博学寒于客观事物引申推论比喻句比喻意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人经过学习,本性就会发生变化,知识就会丰富,能力就会提高。比喻句比喻意义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学习对于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比喻论证。本段作者共用了五个比喻。“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只要肯下功夫,必见成效。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跂而望 登高博见登高招 见者远通过学习一般人顺风呼 闻者彰推论善假于物弥补不足(一般的自然条件)假舆马 致千里假舟楫 绝江河达到目标君子(在利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改进创造)善假学习推论善假于物比喻句比喻意义见者远、闻着彰、致千里、绝江河借助外界条件,能帮助弥补不足。比喻类型连续设喻找出第三段的中心句并概括: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学习的作用(拓展自己)作者是如何来阐述学习的作用的?用了一系列比喻,比喻论证学习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正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反面设喻学习要积累(对比)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学习要恒心(对比)学习要专一(对比)正/反面设喻正/反面设喻正/反面设喻思考:第四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学习的方法、态度思考:第4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谈学习的方法的?学习的方法、态度积累4个比喻比喻论证正反论证坚持4个比喻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专一2个比喻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比喻探究1.比喻与比喻论证的区别(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1)夏天的太阳好像一个奔跑的孩子,从东边跑到西边,用了整整一天。比喻探究1.比喻与比喻论证的区别(3)按锁配钥匙,锁锈先膏油。把思想问题比做锁,是先有锁,后配钥匙。对很落后、很难办的人,转化得有个过程,得先点一点儿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锁捅坏了,就是把钥匙弄断了。比喻探究1.比喻与比喻论证的区别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比喻修辞重在使具象的人事生动化,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比喻论证重在使复杂的道理简单化,即关系的相似或是道理的相通;比喻探究比喻论证有哪些注意事项呢?(1)喻体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2)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不可“引喻失义”。(3)任何比喻其实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比喻论证,必须同其他论证方式结合起来。大概看前人已成的书,仿佛是借钱一样,借了来,会做买卖,赢得许多利息,本钱虽则要还债主,赢利是自己所有。若不会做买卖,把借来的钱,死屯在窖子里头,后来钱还是要还债主,自己却没有一个赢余。那么就求了一千年的学,施了一千年的教,一千年后的见解,还是和一千年前一样,终究是向别人借来的,何曾有一分自己的呢!——辜鸿铭分析论证思路,补齐结构表格《劝学》结构表 第一段 中心论点: 分论点(原文) 分论点(自己概括)第2段 分论点1第3段 分论点2第4段 分论点3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提升自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学习的作用--假借外物拓展自己积善成德,……圣心备焉学习的方法(态度)--积累、坚持、专注小结:荀子是怎么劝学的?人要不断地学习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态度和方法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弥补不足、提高能力积累坚持专心特点:论证结构严谨、善用比喻说理艺术特色①寓深刻的道理于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但它把深刻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它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如文章开头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比喻,从不同侧面来阐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艺术特色②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文章大量运用短句排比,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于文学韵味,甚至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其中。同样,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劝学》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主题《劝学》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作用、态度和方法。作者反复论述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学习和积累取得的。即使是圣人的思想,也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具备。所以,任何人都应当持恒专一,脚踏实地,不断学习。小结中国风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小测要求:1.写出标为红色字体,在句子中的意思2.若为通假字,写出通“ ”,再写出意思,如“蚤”通“早”,早晨。3.句子翻译,做到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实词翻译:1.其曲中规( ) 2.輮以为轮( )3.跂而望矣( ) 4.参省( )5.金就砺( ) 6.虽有槁暴( )7.学不可以已( ) 8.须臾( )9.声非加疾( ) 10.使之然也( )11.闻者彰( ) 12.劝学( )二、句子翻译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三、判断句式的标志一、实词翻译:1.合乎、符合2.用火烤使它弯曲,把它做成车轮 3.踮起脚后跟 4.检查省察 5.接近,靠近 6.通“曝”,晒 7.停止 8.片刻 9.劲疾 10.这样 11.清楚 12.鼓励、勉励二、句子翻译①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②靛青,从蓝草里取得,可是比蓝草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成的,可是比水更冷。三、①……者 ②……也 ③……者,……也 ④者也 2.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表示否定的判断。拓展延伸 古人的“劝学”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孔子“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朱熹“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子思(儒学大家)“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宋濂: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