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8张PPT)立 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立志是成才的动力毛泽东1910年沁 园 春 · 长 沙——毛泽东学习目标1、正确认识并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词。2、领悟诗词借助意象抒发情感的作用3、感受革命领袖的博大胸襟和伟大抱负,培养敢于追梦的精神。文体知识——词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词一般分为上阙和下阙(或上片和下片)。词题一般由标题和词牌名组成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曲调。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柳永、李清照。豪放派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婉约派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现代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和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作者简介写作背景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诵读感悟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字音百舸( ) 橘子洲( )遒劲( ) 峥嵘( )携( ) 遏( )制漫江( ) 寥廓( )挥斥( ) 惆怅( )···········gěqiúxiémànchìjúzhēng róngèliáo kuòchàng·整体感知你能感受到这是一首什么风格的词?豪迈大气词的上下两阙各能分几层?朗读上阕第一层,然后回答问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1、阐释这一层的意思。2、从中得知什么信息?诵读感悟鉴赏上阕在深秋时节,我(毛泽东)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流水滚滚北去。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2、从中得知什么信息?1、阐释这一层的意思。人时地境朗读上阕第二层,然后回答下列问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1、翻译这一层的意思。2、“看”字领起哪几句?3、这几句描写湘江景色,层次分明,试分析景物的描写顺序和描写手法。4、这几句中哪些词表现力特别强?试分析其妙处。5、试分析湘江秋景中的意象,体会其中的情感。15看啊!深秋时节的群山,层层叠叠的枫树林,叶子全都像染过一样,红成了一片;湘江的流水,碧绿通透,无数的船只在你追我赶。矫健的雄鹰,在广阔无限的天空展翅飞翔,活泼的鱼群,在清澈见底的江中,遨游自如。万物在深秋季节里都在争取自由,显露出蓬勃的生机。1、翻译这一层的意思。“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2、“看”领起哪几句?“万山红遍 ,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 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层 林 尽 染万山红遍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3、景物的描写顺序和描写手法。山上江中天空水底远眺近观仰视俯视静景动景动静结合远近相间视角自上而下层次分明炼字4、这几句中哪些词表现力特别强?提示:分析写景的语言,也就是分析精妙的词的用法。对于景物描写中的静景我们往往要注意形容词和副词;对于动景我们往往要注意动词。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化静为动,写出秋色之深浓。“透”突出江水清澈见底。(1)试比较“鹰击长空”与“鹰飞长空”的区别:“击”字,强劲有力,写出了雄鹰搏击长空的豪迈,“飞”字则体现不出 这种气势。(2)试比较“鱼翔浅底”与“鱼游浅底”的区别:本是写鸟的动词,用在此,写尽了鱼在水中的自由、轻快的状态,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犹如在天空飞翔。“游”字则很常见。(3)试比较“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万类霜天都自由”的区别:“竞”字写出了万物都奋发自强、蓬勃发展的生机;“都自由”则只显示了一种状态,不能体现这种竞争性。5、试分析湘江秋景中的意象,体会其中的情感。“意象”简释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意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一般可以呈现为一定的画面。一切景语皆情语象(客观事物)山林江舸鹰鱼意象(带有诗人情感的事物)红遍的万山尽染的层林碧透的整条江争流的百舸搏击长空的雄鹰浅底轻翔的游鱼绚丽多姿、雄伟壮阔,生机勃勃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事物动态的雄壮美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通过这些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豪情壮志。以壮景抒豪情朗读上阕第三层,然后回答问题:“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阐释这一层的意思。字面意义:面对广阔的宇宙,我不禁沉入深远的思索和无限的感慨之中,向着旷远迷茫的大地发问,究竟是谁主宰着事物的盛衰消长呢?内在含义:社会动荡,各种革命力量云集涌动,谁来主宰国家命运呢? 2、面对眼前的秋景,突然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突兀吗?最后三句在起什么作用 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一个“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作用:内容上,这一问透露出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结构上,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上阙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描绘了绚丽的生机勃勃的湘江深秋景色,借景抒情,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然后自然地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上阙小结这首词下阙写了什么内容?诵读感悟鉴赏下阕叙事、抒情一、朗读下阕第一层,然后回答问题:1、阐释这一层的意思。就在这橘子洲上,我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游览聚会,畅谈国家大事,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①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②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③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④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⑤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⑥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毛泽东的峥嵘岁月内容补充“峥嵘岁月稠”,把许多不平常的战斗岁月,比喻成连绵起伏的高峻山峰一个接着一个,非常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毛泽东同志在长沙时期丰富而又有意义的战斗生活。2、体会“忆”“岁月稠”等词语的表现力。“忆”总起下阕,贯穿下阕,点明下阕写的都是往昔的事。这两句照应开头,紧接上阕,从地点、人物上自然地承上启下,由写景过渡到叙事。3、这一层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二、朗读下阕第二层,回答下列问题:“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1、阐释这一层的意思。那时,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意气风发,豪情奔放。纵论国家大事,挥笔书写揭露黑暗、颂扬真理的文章,把当时的反动势力一概都视为粪土。(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年龄气质(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精神状态(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战斗行动明确:“恰”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青年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2、“恰”字统领了哪几句?这几句中表现出早期革命青年具有怎样的风貌与气概?三、朗读下阕第三层,然后回答问题:“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怎么理解这句话?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另一种可理解为: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2上阕末句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有没有作出回答?如果有,哪些内容作了回答?有,从“挥斥方遒”到最后,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表现作者对于青年一代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自信与乐观的革命情怀,也体现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和豪情壮志。下阙小结下阙追忆往事,借事抒情,巧妙的回答了上阕的问题:主宰国家命运的,应当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感受形象你对诗歌抒情主人公有怎样的初步印象?是一位雄姿英发,志向远大,充满社会责任感和革命使命感的进步青年。也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世界的青年革命者。写法赏析主人公:立--看--问--忆(景)心情:昂扬之情 -- 忧思之情-- 意气风发主题:作品通过对大好河山的描绘,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以天下为已任的伟大抱负、昂扬的革命斗志和顽强的革命精神。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法赏析颜色对比:“万山红遍”——“漫江碧透”动作对比:“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明比:“同学少年”——“万户侯”暗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中国现状”2、对比沁园春 长沙上阕下阕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视俯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静景动景(群山)(江中)(江中)(群山)(天空)(水底)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英姿勃勃 才华横溢)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意气风发 斗志昂扬)中流击水(搏击风浪 急流勇进)浪遏飞舟(不怕艰险 坚持到底)问—谁主沉浮?答—同学少年!英雄气概景中寓情 情中显志战斗风貌结构梳理归纳主题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延伸拓展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忆秦娥·娄山关1、这首词的词牌是________,它跟词的________有关;词题是________,它跟词的________有关。忆秦娥曲调 娄山关 内容2、这首词写了哪些意象?渲染一种 的气氛?凄冷、紧张、激烈、悲壮西风、长空、雁叫、霜花、残月、马蹄声、喇叭声、雄关、苍山、残阳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元曲是怎样借景抒情的?曲中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景物描绘了一幅萧瑟、肃杀的秋景图,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楚愁苦之情。总结规律、归纳鉴赏诗歌的方法: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2、注意抒情和写景的关系。3、通过鉴赏诗词意象体会意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