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与妻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与妻书林觉民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夫妻之间的深厚真挚的感情。2、学习应用文章优美的语言及真实自然的写作手法。3、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的高尚的革命情操,感悟爱国之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自由与爱情》诗表达了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对自由的珍视和追求。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无数先烈,为了国家和民族,舍弃了自己的家庭和爱情,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林觉民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与妻书》,感受和体味他对爱妻的至诚之心。林觉民(1887年—1911年4月27日),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中国民主的先驱,革命烈士。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创作背景1911年,林觉民受同盟会第十四支部派遣回闽,联络革命党人,筹集经费,招募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他依依不舍地告别家人,率第一批义士从马尾港上船赴香港。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的前三天,即4月24日,林觉民与战友在香港滨江楼同宿。待战友们入睡后,他想到自己的弱妻稚子,他和妻子的婚姻虽然是父母包办,但两人感情深厚、琴瑟和鸣。对于即将到来的生死未卜,林觉民在一块白方巾上给妻子陈意映写下这封最后的家书。在写《与妻书》的同时,林觉民还给他叔父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40字的信。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释题本文是早期民主革命先驱者林觉民烈士在参加广州起义前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表现了高尚情操和对妻子的深情。林觉民起义前三天深夜,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他的父亲,字数不多:“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推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另一给他的妻子,就是《与妻书》,题目是后人加的。语知清单1.注音释义。卿(qīnɡ) 晤(wù) 彀(ɡòu) 恸(tònɡ) 语(yù)婉(wǎn) 嗟(jiē) 虐(nüè) 眷(juàn) 旁(bànɡ)意映卿卿如晤(晤,音wù,相遇、见面,引申为面对面)的的非吾所忍(的,音dí,实在、的确)2.通假字:(1)几家能彀(“彀”通“够”。)(2)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旁”通“傍”,靠近。)3.古今异义词:(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是介词“以”和动词“及”的连用,其意为:把……推及 到……。今常用作表示并列的“以及”不同。)(2)吾充吾爱汝之心(充:扩充,扩大。今常用义为:满足,装满。)(3)第以今日事势观之(第:只,但。今常用在整数的数词前边,表示次序。)(4)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而成的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原因”。不是今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5)是吾不是处(是:这,此。今常用做判断词。)语知清单4.词类活用:(1)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快乐。)(2)瓜分之日可以死(名词用作状语,像切瓜一样。)(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前一个“老”与“幼”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分别解释为“敬爱”和“爱护”;后一个“老”与“幼”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分别解释为“老人”和“小孩”。)(4)汝幸而偶我(词活用为动词,嫁给。)(5)当尽吾意为幸(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竭尽。)语知清单品味语言:(1)“意映卿卿如唔,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开篇点明这是一封绝笔信。作者深知自己的处境,但义无反顾。(2)“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意在表达自己关心民众的痛苦,与人民的感情息息相通。引经据典。用孟子的话再次说明对妻子的爱已普及天下苍生。(3)“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回忆新婚的日子,两情相悦,共赏美景,无话不谈。现在这样的情形,让人多么悲伤。(4)“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我知道即将与你生离死别了,想要告诉你实情,却不忍心让我挚爱的你承受这痛苦,只能日日借酒消愁。品味语言:(5)“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我对你的爱至死不渝,即便死去,我的灵魂与你也永远不会分开。(6)“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我死之后,若有心电感应,灵魂会永远陪伴你,不让你孤单难过。我死得其所,但始终不能放下对你的依恋。品味语言:理清结构1、全文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1):作为遗书的开端,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第二部分(2-4):是信的核心。在这部分中,烈士心情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和道理。第三部分(5-7):作为遗书的结尾,再一次倾诉自己“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的衷肠。说出集中体现“吾衷”的一句话: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全文中心 【总纲】三忆夫妻谁先死的谈话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原因和心情对妻子眷念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论说“吾至爱汝”忆往事 抒爱妻之至情寄情于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中所追忆的夫妇生活中三件事,并分析作者追忆这三件事的目的。列出“一嘱”“三愿”,并说说表现出何种感情一嘱—— 嘱咐后事三愿—— 一愿九泉之下“哭相和”;二愿真有鬼;三愿心电感应有道,是实感情—— 说出志愿,再表达“吾至爱汝”之衷情论说“就死” 当时国家腐败,社会黑暗,灾难深重。假设了人们命运的两种情况“死”“离”启发妻子深思,让妻子理解、谅解自己的行为和心情。爱爱国之情爱 情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升华融合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总纲】“爱汝”之情: 三忆、三愿“就死”之理: 国家灾难 、人们命运—— 为天下人谋永福问题探究1、作者的衷情是什么?明确:作者“忍悲”所言衷情是:“吾至爱汝”并“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从而“使吾勇于就死”,并“敢先汝而死”,进而慰“汝不必以无侣为悲”。2.作者是怎样表达衷情的?明确:全文以“忍悲为汝言吾衷”的“吾衷”为主线,结合抒情忆事,进行深刻的说理,表达了“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问题探究问题探究3.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想一想,这篇绝笔为什么感人?明确:钟叔河序叶绍袁《甲行日注》云:“大凡真能爱国家、爱民族,真能为国家民族做出一点牺牲,而不是专门讲大话唱高调的人,于家庭骨肉之间,亦必有真感情、真爱心,我不相信刻薄寡恩的人,能够有民胞物与的胸怀,有对国家民族的真正责任感。”这番话,验之于林觉民之信之死是非常深刻的,也道出了本文感人至深的原因文章第三段,作者以深情的笔墨记叙了几件往事,表达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的一片真情。这种“吾至爱汝”的夫妻之情外,至诚美好令人感到;但更令人感动的是,“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的献身精神及由此而阐述的道理。林觉民为造福天下放弃自己幸福和生命的说理过程,是对其挚爱陈意映的说理,更是对自己的说理。正是因为它是对革命者本身的说理,革命者本身才由意志做出决断,自愿牺牲本身的生命、幸福、自由,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家人、好友的幸福、情感,投身于革命洪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革命者的人性的光辉和理性的自觉。4.课文是1911年作者参加广州起义前夕写给妻子的绝笔书。作者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妻子,希望与妻子“相守以死”,甚至希望妻子先自己而死,但为什么最终却决意离妻别子、慷慨赴死?明确:作者在第四段写出了不能与妻子“相守以死”的原因。作者从内心发出“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但分析当时中国的现实:“天灾”,“盗贼”,“瓜分”,“奸官污吏”,使“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即使不死,也要经受“较死为苦”的离散。“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这就是“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的原因。自己并非心愿先于爱妻而死,是清朝的血腥统治,迫使有志之士走上起义的道路。至此,明知妻子“不欲吾死”,而竟然就死的心志已表达得十分清楚了。最后作者表明了自己的决心,“死无余憾”,相信会有后来同志继承革命事业。又叮嘱妻子善抚后代,使之继承父志。这一段于说理中抒情,说情中喻理,情、理交织,人感至深。问题探究5.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曲爱情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讨论此题旨在了解本文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的写法。)明确:(1)林觉民在牺牲前给妻子的绝笔书中表现了儿女之情的缠绵细腻,也表现了革命豪情的激昂慷慨。这封信所表现的对妻子的爱情,正是作为献身革命和人民的一种基础和衬托。没有对亲人的爱,也就无法将这种爱扩充成为对天下人的爱;没有对妻子笃深的感情,也就无以衬托他舍此捐躯之高尚情操。(2)《与妻书》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之所以能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就在于作者把人世间经常发生的生离死别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在于他把热爱亲人和热爱人民的情感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为汝言之”,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其中深含“吾至爱汝”的感情,而写遗书的原因就是下文要详谈的全文中心的后半部分:“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问题探究1、本文的运用了了几种表达方式来行文构篇的?记叙:叙述了夫妻间相知相爱的小事,从窗外的梅花月影,到夫妻间生与死的表白。抒情:抒情真切,“意映卿卿”、“我至爱汝”、“我爱汝至,所以为汝体者唯恐未尽”,男尊女卑社会主流思想下的美好爱情议论:“国难当头”2、作者是如何安排几种表达方式的?以记叙和抒情为基础发表议论。艺术特色艺术特色3、本文是篇充溢着强烈情感的文章,请问,作者如何做到“情”和“理“兼顾?将说理融入浓浓的情谊,通过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情感的句式:“遍地星云,满街狼犬比喻,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吾能之乎?亦能之乎”作者把感夫妻之恩爱,愤国家之黯弱,怜天下之离散,悲夫妻之死别的复杂思想感情融于一体。信的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生人作死别”的显豁,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如写到中国事势之时,抒发的则是对国家黯弱腐败愤慨之情。或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意境全出,以增强情的感染量。如忆双栖生活时,“梅筛月影,依稀掩映”,何其惬意!而今却生离死别,怎不声泪俱下!或通过描绘形象来抒情,使情具象化。读罢全信,我们似乎见到了一个既忠于爱情,但又能舍小家为大家,“为天下谋永福”,视死如归的英雄汉,也见到了一位感情笃厚,知书识理的妇女;或结议论来抒情,寓情于理,情理相生,使说理充满了感彩,全信充溢着浩然正气,虽为生离死别的绝笔,却又是声讨反动势力的檄文,也是振聋发聩,给人以力量的正气歌。总结《与妻书》是清朝末年革命烈士林觉民在1911年4月24日晚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他把家庭幸福、夫妻恩爱和国家前途、人民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对妻子亲人的爱和对国家人民的爱连为一体,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会有个人的真正幸福。全文感情真切,笔调委婉动人,读后令人荡气回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也 B. 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卒不忍独善其身 C. 泪珠和笔墨齐下 当哭相和也 D. 厅旁一室为吾与汝相栖之所也 助天下之人爱其所爱 分析:A 项,“徒”,前者意为 “白白地”;后者意为 “一类人”。B 项,“卒”,两者均意为 “最终”。C 项,“和”,前者意为 “混合”;后者意为 “应和”。D 项,“所”,前者与 “也” 构成判断句;后者为助词,与后面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B巩固练习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所未尽者尚有万千 当尽吾意为幸 妇女无所幸 又何不幸而生在今日之中国 A. 两个 “尽” 意义相同,两个 “幸” 意义不同。 B. 两个 “尽” 意义不同,两个 “幸” 意义相同。 C. 两个 “尽” 意义相同,两个 “幸” 意义也相同。 D. 两个 “尽” 意义不同,两个 “幸” 意义也不同。 分析:第一个 “尽” 意为 “完,完毕”;第二个 “尽” 意为 “领会尽,完全明白”。第一个 “幸” 意为 “宠幸”;第二个 “幸” 意为 “幸运”。D3、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A. 瓜分之日可以死 B. 渔人甚异之 C. 汝幸而偶我 D. 当尽吾意为幸 分析:例句中 “乐” 是意动用法,以…… 为乐。A 项,“瓜” 是名词作状语,像瓜一样。B 项,“异” 是意动用法,对…… 感到惊异。C 项,“偶” 是名词作动词,婚配,嫁给。D 项,“尽” 是使动用法,使…… 尽。B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如晤 (见面) 察吾衷 (内心) 抑汝能之乎 (抑或) B. 语云 (说) 吾至爱汝 (极)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 (仅,但) C. 竟书 (写完) 当哭相和也 (应和) 使之肖我 (相像,类似) D. 一恸 (痛哭) 不能禁 (禁止) 老吾老 (敬重) 分析:D 项,“不能禁” 中 “禁” 意为 “经受,承受”。D5、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汝其勿悲 望请其指教 B. 请以剑舞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C. 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 汝可以模拟得之 D. 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 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分析:A 项,“其”,前者为语气助词,表期望、祈使,可译为 “一定”;后者为代词,她们。B 项,“以”,两者均为介词,用。C 项,“之”,前者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为代词,代作者的心情。D 项,“为”,前者为动词,作为;后者为介词,替。 B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过:错 ②而陛下说之,何也 说:说到,提及 ③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让:推辞,拒绝 ④藉寇兵而赍盗粮 赍:赏赐 ⑤使之肖我 肖:像 ⑥吾亦望其言是 望:期望,希望 ⑦当尽吾意为幸 幸:幸事 ⑧更恐不胜悲 更:更加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②④⑧ D. ③⑥⑦ 分析:②“说” 通 “悦”,喜欢。④“赍” 意为 “送给,付与”。⑧“更” 意为 “又”。①③⑤⑥⑦解释正确。C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译文:然而遍地血腥阴云,满街凶狼恶犬,有几家能称心满意呢? 分析:“腥云”“狼犬” 运用比喻,指清朝统治的残酷;“彀” 通 “够”。(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答案: 尊敬自己家的长辈(老人),从而推及到尊敬别人的长辈(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及到爱护别人的儿女。 分析:第一个 “老”,动词,尊敬;第一个 “幼”,动词,爱护;“及”,推及。1、《与妻书》中作者是以什么主线来表达衷情的? 答案:以 “吾至爱汝” 而又不得不 “忍舍汝而死” 的矛盾心情为线索,将对妻子的深情与对国家、对人民的大爱交织在一起,层层深入地表达了自己的衷情。作者先倾诉对妻子的至爱,接着说明正是因为爱妻子,所以要为天下人谋永福而勇于牺牲;回忆夫妻间的恩爱生活,又回到现实中残酷的社会状况,在爱妻与爱国的两难抉择中,最终坚定了为革命献身的决心。 分析:从文章内容看,作者开篇表明要与妻子永别,接着阐述自己因爱妻子进而想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要先妻子而死;中间回忆与妻子生活的点点滴滴,表达不舍;再回到现实,讲述国家现状,说明自己不得不死的原因。始终围绕对妻子的爱与为革命牺牲这一矛盾展开。 2、有感情地诵读全文,体会人物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