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5张PPT)小升初总复习小说阅读与欣赏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社会生活【小说阅读与欣赏的书面考查要求】关注小说的人物形象,能通过品味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等描写,体会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关注小说的故事情节,能借助思维导图,概括梳理故事情节,感受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故事结局出人意料的特点。关注小说的环境描写,初步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关注小说的题目,体会题目所蕴含的深意。【关注小说的人物形象】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读小说就要读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往往具有多面性小说 人物形象 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鲁宾逊漂流记》 鲁滨逊《汤姆索亚历险记》 汤姆·索亚《骑鹅旅行记》 尼尔斯《少年闰土》 闰土《桥》 老支书《穷人》 渔夫和桑娜《金色的鱼钩》 炊事班长《西游记》 孙悟空喜欢冒险、不安分、乐观坚强、机智勇敢、沉着冷静……淘气、有心计、爱探险、重情义、要面子、爱炫耀……淘气顽皮、机智勇敢、乐于助人、有情有义、改过自新……勤劳能干、机智勇敢、见多识广、活泼可爱……沉着镇定、关心群众、大公无私……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尽职尽责、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神通广大、机智勇敢、性格叛逆、重情重义……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竟没有人再喊。一百多号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品味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和心理活动,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品味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和心理活动,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担忧?心疼?后悔?害怕?紧张?自责?坦然?品味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和心理活动,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品味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和心理活动,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小说以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塑造人物形象。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小说常常有出人意料的故事结局,这样能够打动读者,也能够突出人物形象。【关注小说的故事情节】山洪爆发村民逃生木桥狭窄老汉指挥水蹿舔腰揪出小伙水爬胸膛相互推让木桥坍塌双双遇难洪水退去祭奠父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通过故事情节,塑造老汉沉着镇定、心系百姓、大公无私的崇高形象。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直到最后才揭示老汉和小伙子之间的父子关系。这样的结尾,非常出人意料,能够深深打动读者,也更加突出了老汉大公无私的形象。小说非常重视环境描写,通过环境描写来——(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背景;(2)烘托人物的心情,突出人物的形象;(3)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渲染某种氛围。【关注小说的环境描写】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气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通过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烘托人物形象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疯狂奔出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宁笑声中逼近。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13.桥以“桥”为题,有何深意?题目中的“桥”,不仅指那座让村民逃生的木桥,还象征着老汉的形象。老汉沉着镇定、大公无私,指挥村民逃生,自己和儿子却献出了生命。老汉就是一座桥,一座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桥。【关注小说的题目】小说以“金色的鱼钩”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老班长用自制的鱼钩钓鱼,尽心尽职地照顾三个病号,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以“金色的鱼钩”做题目,赞扬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品质,也告诉后人要缅怀革命先烈。综合练习哨卡①在风雪弥漫的远方,一座山峰若隐若现地高耸在半空。山峰顶端,有我军的一个哨卡。刚刚到任的将军将率领部属去这个防区内海拔最高的哨卡访问,那里仅有四名战士驻守。屋外,风嘶吼着,发出阵阵令人发怵的尖啸,还夹杂着雪花和小冰块击打门扉的啪啪声。将军起身,好几个人围了过来,劝他下次再去,将军没有答应。团长用几近请求的语气说:“首长,您上去太危险了……”团长是一个从军二十一年的老兵了,常年的高原生活使他的脸呈暗紫红色。“战士们成年累月在山上,他们更危险!”将军拍拍团长的肩,“走!”②四名战士驻守的哨卡在海拔五千余米的最高峰上,四周无一遮拦。狂风肆虐的时候,雪拍到脸上,像刀割一样。经过近三个小时的攀登,将军一行终于上了哨卡。三名士兵列队迎接将军,将军逐一与他们握手,又到宿舍、伙房,查看了战士们的被装和伙食。一名战士正在哨位上执勤,将军握住他的手,表示慰问。忽然,将军打量起哨兵,发现他又黑又瘦,显得有些憔悴甚至苍老。将军问:“当兵几年了?”“五年!”“一直在这个哨卡?”“不,前年调来的。”“这么说快三年了?”“还差三个月。”将军的脸色变了,他转过身,严厉地盯着团长:“不是有规定吗?高海拔地区执勤年限规定!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团长欲言又止,盯了一眼哨兵,没吱声。将军显然是生气了,他提高嗓门,问道:“你就这么带兵的?让一个战士在这儿执勤这么长时间?嗯?!”团长没有正面回答将军的问话,而是轻声说:“这儿条件最艰苦,可总得有人来守……”“如果是你的亲人,你会这样?”团长还是没吱声。哨兵持枪站立,张了张嘴,似乎要说话。团长瞄了哨兵一眼,哨兵把话咽了回去。此时,一名随行人员悄声对将军说:“首长,他就是团长的亲弟弟……”将军惊愕地注视着团长,又望了望风雪中持枪站岗的战士。他立正,缓缓地抬起了手,向团长和他的弟弟敬礼。将军的眼中闪着泪花,众人都举起了手……③风雪中,一群军人伫立在高高的山峰上,就如一座群雕。远远望去,他们已与山峰融为一体,支撑在天地之间。1.这是一篇小小说,请从将军的角度梳理故事情节。(1)开端:将军冒着风雪,去访问海拔最高的哨卡。____________(2)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高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最突出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军训斥团长让战士在高海拔地区长时间执勤。将军得知执勤的战士竟然是团长的亲弟弟。将军向团长和他的弟弟行军礼致敬。结局出人意料突出了团长和他的弟弟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人物形象,让读者深深感动。2.文章中几处划波浪线的语句,都写到了那座高高的山峰,这是小说中的________描写,这样写的作用分别是什么?①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在风雪弥漫的远方,一座山峰若隐若现地高耸在半空。(开头)②四名战士驻守的哨卡在海拔五千余米的最高峰上,四周无一遮拦。狂风肆虐的时候,雪拍到脸上,像刀割一样。(中间)③风雪中,一群军人伫立在高高的山峰上,就如一座群雕。远远望去,他们已与山峰融为一体,支撑在天地之间。(结尾)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和环境,暗示环境恶劣。突出环境的恶劣,体现战士驻守哨卡的艰辛,为将军训斥团长作铺垫。用山峰象征军人的形象,赞扬了军人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3.请简要分析文中将军的人物形象。(1)以身作则、不辞辛劳,刚刚上任,就冒着风雪,去海拔最高的哨卡走访。(2)严格要求、关心战士,严厉训斥团长违反规定让战士在高海拔地区执勤。(3)平易近人、没有架子,得知真相后向团长和他的弟弟行礼致敬。分析(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时,请注意——能从多角度进行分析评价,不要单一化;能结合事实进行分析评价,不要放空炮;最好能够分条表述,答题规范、语言简洁。4.将军和团长,谁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请谈谈你的理解。这是一道开放题,关键是要言之有理有据。其实将军和团长,都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小说刻画了一位不辞辛劳、严格要求、关心战士的将军形象;同时,也刻画了一位舍小家为大家、忠于职守、无私奉献、守卫祖国边疆的团长形象。《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星期六的早晨到了,夏天的世界,阳光明媚,空气新鲜,充满了生机。洋槐树正开着花,空气里弥漫着芬芳的花香。汤姆一手拎着一桶灰浆,一手拿着一把长柄刷子。他环顾栅栏,所有的快乐,立刻烟消云散,心中充满了惆怅,栅栏可是三十码长,九英尺高啊!他叹了一口气,用刷子蘸上灰浆,沿着最顶上一层木板刷起来。接着又刷了一下,二下。看看刚刷过的不起眼的那块,再和那远不着边际的栅栏相比,汤姆沮丧地在一块木箱子上坐下来。再过一会儿,那些自由自在的孩子们就会蹦跳着跑过来,做各种各样开心好玩的游戏,他们看到他不得不刷墙干活,会大肆嘲笑挖苦他的——一想到这,汤姆心里就像火烧似的难受。正在这灰心绝望的时刻,他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于是心情也立刻变得兴奋起来了。他拿起刷子,一声不响地干了起来。不一会儿,罗杰斯出现了。他正在吃苹果,不时地发出长长的“呜——”的叫声,他这是在扮演一只蒸汽轮船。汤姆继续刷栅栏,假装不去理睬那只“蒸汽轮船”,只是用“艺术家”的眼光审视他最后刷的那一块。罗杰斯走到了汤姆身旁:“嘿,老伙计,你还得干活呀?”汤姆转过身来,打量了一下罗杰斯:“你说什么?这叫干活?”“这还不叫干活,叫干什么?”汤姆一边刷墙,一边漫不经心地说:“这也许是干活,也许不是。我只知道这对汤姆·索亚来说倒是很乐意的。”“哦,得了吧!难道你的意思是说你喜欢干这事?”“喜欢干?哎,我真搞不懂为什么我要不喜欢,谁能天天有机会刷墙?”汤姆用刷子来回刷着,不时地停下来退后几步看看效果,这儿补一刷,那补儿一刷,然后再打量一下……罗杰斯仔细地观看着汤姆的一举一动,越看越有兴趣,终于忍不住说:“喂,汤姆,让我来刷点儿看看。”汤姆正打算答应他,可是立刻又改变了主意:“不,不行。要知道,波莉姨妈对这面墙是很讲究的,这可是当街的一面呀!”“哎,就让我试一试吧。我只刷一点儿。”“我倒是愿意,说真的。可是,波莉姨妈——唉,吉姆想刷,可她不叫他刷,希德也想干,她也不让希德干。现在,你知道我该有多么为难?要是你来摆弄这墙,万一出了什么毛病……”“啊,没事,我会小心的!——我把这苹果给你!”汤姆把刷子让给罗杰斯,脸上显示出不情愿,可心里却美滋滋的。当刚才那只“蒸汽轮船”在阳光下累得大汗淋漓的时候,这位离了职的“艺术家”却在附近的阴凉下,跷着二郎腿,一边大口大口地吃着苹果,一边暗暗盘算如何再宰更多的傻瓜。在罗杰斯累得快不行了时,汤姆已经和比利·费施做好了交易。比利用一只风筝换来接替罗杰斯的机会。就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傻小子愿意用他们的心爱之物,来换取这难得的粉刷机会。汤姆早上还是个贫困潦倒的穷小子,现在一下子就变成了腰包鼓鼓的阔佬了。1.这个片段节选自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作者是__________。他的作品语言幽默风趣,请从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摘录一处词句来加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刚才那只“蒸汽轮船”在阳光下累得大汗淋漓的时候,这位离了职的“艺术家”却在附近的阴凉下,跷着二郎腿,一边大口大口地吃着苹果,一边暗暗盘算如何再宰更多的傻瓜。在罗杰斯累得快不行了时,汤姆已经和比利·费施做好了交易。比利用一只风筝换来接替罗杰斯的机会。就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傻小子愿意用他们的心爱之物,来换取这难得的粉刷机会。汤姆早上还是个贫困潦倒的穷小子,现在一下子就变成了腰包鼓鼓的阔佬了。3.节选的部分,写汤姆诱惑罗杰斯刷墙的情节写得十分具体,但是诱惑其他男孩子刷墙的情节却是一笔带过。这样安排详略有什么好处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选文开头属于小说中的______________描写。开头进行这样的描写,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突出重点、避免故事情节的重复啰嗦。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同时也反衬汤姆当时的心情,一切都这么美好,可是汤姆此时的心情却并不美好。吃着苹果走过来假装很享受机会很难得忍不住想要粉刷罗杰斯汤 姆2.汤姆是如何一步一步诱惑罗杰斯来粉刷的?假装不理睬继续刷栅栏调侃汤姆也要干活假装不答应担心会刷坏愿意用苹果交换假装不情愿心里美滋滋汤姆是个有心计、点子多的孩子5.以下是同一个内容的两种不同译本,你更喜欢哪一种译本?为什么?A.他环顾栅栏,所有的快乐,立刻烟消云散,心中充满了惆怅,栅栏可是三十码长,九英尺高啊!生活对他来说太空洞乏味了。B.他目测了一下院墙,心中的喜悦顿时化为乌有,那长长的院墙简直是“无边无际”嘛!他感觉末日来临,心灰意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一道开放题,没有绝对标准,能从语言表达特点方面进行赏析,言之有理有据即可。一般会倾向于B译本,语言幽默风趣,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汤姆当时沮丧的心情。6.班级共读《汤姆·索亚历险记》之后,开展读书交流会。请你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补充下面的对话内容。小杭:我不太喜欢汤姆。我觉得他有时候挺坏的,你看他把罗杰斯和那些男孩子给哄骗的!汤姆这个人不真诚,和他交朋友,容易被利用,被算计。小西:我不太认同小杭说的,恰恰相反,我觉得要是能够交到汤姆这样的朋友,是挺幸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海:我觉得汤姆这个人物,既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比如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有不少缺点,比如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师: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正因为这样,汤姆这个人物形象才更加真实,让我们感到亲切。这其实是一道设置了阅读交流情境的人物评价题。依据故事情节,有理有据进行评价即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梗概)这个精彩的冒险故事是从一封求救信开始的。1864年7月26日,哥利纳帆爵士乘坐游轮“邓肯号”在海上航行,水手们从鲨鱼腹中意外发现了一只瓶子,瓶内有一封被水浸泡过的信件,经过仔细研究,哥利纳帆爵士认为这是失踪两年的格兰特船长的求救信。他请求英国政府派军舰去寻找这些遇难的船员,竟遭到了拒绝。哥利纳帆爵士很气愤,他找到格兰特的儿女,组织了一支探险队,亲自带队寻找格兰特船长。由于求救信中的字被腐蚀,只知道一个确切的信息:格兰特船长的船是在南纬37度线上沉的,而不知道准确的失事地点。他们就在远近闻名而又粗心大意的法国地理学家巴加内尔的指导下,在南纬37度线上开始了一场环球之旅。随着巴加内尔一步步补全、研读残缺不全的信件,他们穿过南美洲的草原,横越澳大利亚,深入新西兰岛屿,环绕了地球一周。他们登高山、爬冰川、过沼泽,而又在地震、洪水和野兽的袭击下差点儿丢了性命。一路上险象环生,奇遇不断。在穿越澳洲大陆时,一行人还遭到了格兰特船长昔日的手下——流窜犯艾尔通的陷害,失去了财物和马匹,多亏哥利纳帆爵士的表兄麦克纳布斯少校明察秋毫,他们才渡过难关。但是,哥利纳帆爵士依然没有找到格兰特船长,万念俱灰的他命令将艾尔通放逐泰伯岛,准备返回苏格兰。没想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在泰伯岛上,他们巧遇格兰特船长,亲人团聚,这次历时五个月的环球旅行终于胜利结束。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节选)塔卡夫(向导)像野兽在笼子里一样,在院子里兜了一个圈子,然后突然跑到他的马(桃迦)跟前,马已急得不耐烦了。爵士看到他这样做,心里又悲痛又恐慌。“他要丢下我们了!”罗伯尔(格兰特船长的儿子)看见塔卡夫马上就要上马,便脱口叫起来。“他永远不会丢下我们!”爵士说。当塔卡夫揪住马鬃的时候,哥利纳帆用手一把抓住孩子的胳膊。“罗伯尔!我的孩子!你知道吗?他要为我们牺牲自己!他要向别处奔去,引狼群追他!”“塔卡夫啊!朋友!”罗伯尔扑到塔卡夫的脚前大叫。哥利纳帆和塔卡夫都想自己来引开狼群,谁都没有让步的意思。突然,塔卡夫被猛地推了一下,跌到旁边去了。桃迦蹦起来,前蹄悬空,急不可待地跳过了火线和一排狼尸,同时一个孩子的声音叫着:“原谅我,爵士!”说时迟,那时快,罗伯尔已经扒在马背上,抓住马鬃,消失在黑暗中。但这叫声,就是在他身边的塔卡夫也听不见。一片骇人的咆哮同时爆发起来了。原来红狼一窝蜂似的涌去追那匹马,全体一致向西跑去,快得如同鬼影一般。塔卡夫和哥利纳帆赶快追出院子。这时平原又恢复平静了,他们只隐约望见一条黑色的曲线远远地在夜色中移动着。哥利纳帆倒在地上,痛心疾首,他绝望了,紧握着两手。而塔卡夫却是另一种表情,他分明在微笑,和平时一样镇静。“桃迦,好马!孩子,能干!一定得救!”他不断地说着,点头赞许。即使塔卡夫有这样的信心,可怜的爵士还是急得要死。一直急到天亮。凌晨4点,东方渐渐泛白了,他们开始寻找罗伯尔。1.请根据《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梗概梳理情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场_________________的营救之旅。收到求救信组建探险队环球之旅历尽艰险万念俱灰准备返回惊心动魄险象环生历尽艰辛……2.品读下面这句话,体会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片骇人的咆哮同时爆发起来了。原来红狼一窝蜂似的涌去追那匹马,全体一致向西跑去,快得如同鬼影一般。这句话是对红狼的_____________描写。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短语可以看出红狼的_______________。作者这样描写红狼的真正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作骇人的咆哮一窝蜂似的如同鬼影一般凶恶恐怖反衬罗伯尔的英勇无畏、舍己为人的形象。3.阅读下面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目录示意图(部分),完成题目。①发现求救信 ②空降的神秘人物 ③万兽逃离 ④消失的罗伯尔⑤逃离狼群 ⑥洪荒聚后惨别离 ⑦船长有了消息 ⑧冒险横穿澳大利亚(1)《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节选)的内容可能是所列目录中第______章的内容。我这样猜测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故事梗概,我还想读第_______章,我的阅读期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节选的内容与④的标题比较吻合,也能衔接⑤的情节(开放题,也相当于送分题,言之有理即可)雪夜(有删节)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①________,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有人来。”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老实点,不许出声!”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老伴儿②______:“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话咽了回去。“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③________。“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一亮,露出贪婪的神色。“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④________。“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滚开!”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哪有这样的,学习也不点灯。害我一脚踩空!”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老夫妇屋里烤火聊儿子陌生人趁着雪夜来抢劫陌生人从楼梯上摔下来警察赶来发现了真相也是出人意料的故事结局!2.请用小标题概括梳理故事情节。3.小说题目是《雪夜》,文中多次提到雪,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雪”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B.“雪”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C.“雪”寄托着老人对已经死去的儿子的深深思念。D.“雪”渲染了凄冷、悲伤的故事氛围。B文中的“雪”并没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一般来说,不断变化的环境描写,才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比如小说《桥》。4.小说反复提到“儿子在楼上”,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1)从情感表达上看,老俩口反复提到“儿子在楼上”,突出了他们对儿子深切的思念,无法接受儿子已经去世的事实。(2)从内容结构上看,“儿子在楼上”好像一条线索,串联起了整个故事情节,也让读者感到好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