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八下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文言现象汇总一、通假字便要还家 左手倚一衡木 北冥有鱼学学半选贤与能矜、寡、孤、独、废疾者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才美不外见 见通“邀”,邀请通“横”同“溟”,海通“敩”,教导通“举”,推举,选举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同“饲”,喂同“现”,出现二、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3)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7)不足为外人道也(8)海运则将徙于南冥(9)盗窃乱贼而不作 新鲜美好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交错相通 妻子儿女 、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用说,更不用说 不值得海水运动。造反意动用法:1、渔人甚异之2、心乐之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动用法:凄神寒骨 三、词类活用对····感到惊异以……为乐以……为亲以……为子 使……感到悲伤,使……感到寒冷名词活用做动词: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居右者椎髻仰面 戴着高高的帽子 梳着椎形发髻 形容词作名词:1、齐谐者,志怪也2、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3、选贤举能怪异的事物老年人壮年人幼童品德高尚的人 才能出众的人名词做状语:1、复前行 2、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3、下见小潭 4、皆若空游无所依 5、日光下澈 6、斗折蛇行 7、其岸势犬牙差互 8、箬篷覆之 9、石青糁之向前向西向下在空中向下像蛇一样像 北斗星一样像狗牙一样用箬篷用石青1、其: ① 其两膝相比者 ②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③ 其人视端容寂; ④ 其如土石何 ⑤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⑥ 其真无马邪? ⑦ 其真不知马也!四、一词多义他们的它的那 加强反问表示选择表示反问 难道表示推测 大概代词副词2、为: ① 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 为字共三十有四 ③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④ 为坻,为屿,为嵁 ⑤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⑥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⑦ 不足为外人道⑧ 全石以为底 作为刻有 是 成为雕刻为了向把动词介词3、之: ① 策之不以其道 ② 马之千里者\ 其此之谓乎 ③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④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 ⑤ 处处志之 \久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⑥ 已而之细柳军指代千里马倒装的标志 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音节助词 到助词代词动词4、绝:① 佛印绝类弥勒 ②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 哀转久绝 \夜久语声绝 ④ 天下独绝 极断绝消失 妙 5、而:① 谋闭而不兴 \化而为鸟 ②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④ 执策而临之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表顺承 就、便表并列 和、并表转折 却、但表修饰 地6、舍便舍船从口入屋舍俨然 7、寻寻向所志未果,寻病终 8、乃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9、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丢下、舍弃房屋寻找不久于是、就竟然大约可以10、清 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1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12、并题名并篆文 并怡然自乐 13、语如有所语 此中人语云 清澈 凄清,冷清奇妙零数和都,一起说话告诉14、属与苏黄不属有良田美池上竹之属属引凄异15、固 固不知子 子固非鱼也 16、食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7、策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类似类连接固然本来动词 吃 动词 饲养动词,用马鞭驱赶名词,马鞭1、判断句(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3)中轩敞者为舱。(4)其色墨,其色丹 。(5)南冥者,天池也 。 (6) 《齐谐》者,志怪者也。(7) 弗食,不知其旨也。(8)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9) 其真不知马也 。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而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作谓语,但翻译时主宾之间用“是”连接。五、特殊句式2、省略句(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4)此中人语云 。(5)坐潭上。(6) 影布石上。 (7)各隐卷底衣褶中。 (8)则题名其上。(9)林尽水源 。(省略主语)(省略宾语)(省略“于”)(村人)(佛印)(之)(之)(于)3、倒装句(1)其两膝相比者 (2)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4)尝贻余核舟一(5)马之千里者。(6)去以六月息者也 (7)我知之濠上也 (8)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9)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10)其此之谓乎。 (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甲)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乙)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注释]①懿德: 美德。②衮(gùn) 龙:形容帝王、贵族等的服饰。③苟愿:随便幻想。④庸:表示反问,岂。【巩固练习】1.根据语境,解释下面的加点词。(3分)(1) 故学者如登山焉 (2) 如寤焉,久而愈足(3)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按要求完成以下内容。(6分)(1) 《治学》中的“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与《虽有佳肴》中的句子“ , 。”都在类比,点出学习的重要性。(3分)(2) 韩愈《师说》中的两个“吾从而师之”强调的观点与以下哪一项相似 ()(3分)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乙文中画横线线的句子需三处断句,从下列A-G中选出正确的三处(写字母)。(3分)是故A无贵无贱B无长C无少D道之E所存F师之G所存也。4.结合《治学》《师说》和《虽有佳肴》三篇文章,简要说说你获得了哪些学习的理念 (3分) 1.(1) 所以 (2)更加 (3)本来 (3分。每空1分)2.(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C (6分。各3分)3.B D F(3分。选对一处1分)4.学习必须实践;跟着老师学习很重要;教学相长。【甲】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注释]①翠微:这里代指山。②酩酊:醉得迷迷糊糊。暗用陶渊明醉酒典故,具体参读[链接材料]。③牛山:山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春秋时齐景公登上牛山,感到人终有一死而落泪悲泣。[链接材料]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潜不解音声,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选自《宋书·陶潜传》)【乙】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自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月冈等处宴聚。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钉 果实,如石榴、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诸禅寺各有斋会,惟开宝寺、仁王寺有狮子会。诸僧皆坐狮子上,作法事讲说,游人最盛。(选自[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注释]①掺钉(ding):堆放(食物)。②《东京梦华录》:该著作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发达的经济和繁荣的生活情景,以及城市风俗人情和民风时尚。5.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1) 尝九月九日无酒 (2) 值弘送酒至(3) 有酒辄设 (4) 惟开宝寺、仁王寺有狮子会6.请用“/”给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7.阅读“链接材料”,说说你对画线句子中陶渊明这种反常行为的理解。(4分)潜不解音声,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8.甲诗的首联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幅美景。其中“江涵秋影”四字精妙地传达出江水之 ,“翠微”用来代替 。颔联和颈联都用了对比的手法,一是尘世不乐与 的对比,另一是 与怨恨忧愁的对比。(4分)9.两篇诗文都与重阳节有关,写到了重阳节赏菊、登高的风俗,但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文加以分析。(4分) 5.(1)曾经 (2)正值,遇到 (3)陈设,安排 (4)只,只有6.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2分,每处1分。)7.说明陶渊明只追求弹琴的意趣,而不是弹琴的形式,表现了他恬淡自适、随性洒脱的人生志趣。(4分。意思符合即可)8.清 秋山 佳节尽情快乐 大醉无忧(4分,每处1分。意思符合即可)9.甲诗表现了作者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和通达的人生态度,以及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乙文表现了作者对于京都重阳节盛景的赞叹与追忆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