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为探索者 “画像”——六单元任务三活动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能围绕一位科技工作者,在搜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梳理提取关键信息。2.结合资料,深入理解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精神与贡献。3.用编列年表或记述经历的方式,为科学工作者“画像”。教学重点1.能围绕一位科技工作者,在搜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梳理提取关键信息。2.结合资料,深入理解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精神与贡献。教学难点用编列年表或记述经历的方式,为科学工作者“画像”。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任务二的科技成就,提问:“这些辉煌成就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他们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与精神品质?”引出为探索者“画像”活动。展示《中国科技历程》时间轴简表时期 关键科技成就先秦 青铜冶炼、水利工程都江堰、《甘石星经》秦汉 造纸术、后风地动仪、《黄帝内经》魏晋南北朝 圆周率、灌溉翻车隋唐 雕版印刷、火药、赵州桥宋元 活字印刷、指南针、《授时历》明清 《天工开物》、航海技术——郑和下西洋、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近代 江南制造总局、汉阳铁厂;唐胥铁路;侯氏制碱法;冯如研制中国首架飞机新中国初期 两弹一星、杂交水稻、青蒿素改革开放 863 计划、超级计算机银河一号、曙光一号21 世纪 载人航天、高铁、5G、量子通信、神威超算、嫦娥探月、二维半导体芯片“无极”中微子实验姓名 领域 突破性成就潘建伟 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 带领团队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完成星地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隐形传态等实验,构建了首个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使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陈云霁 芯片设计(处理器架构) 提出多项处理器架构创新技术,主导研发寒武纪系列处理器架构,为人工智能芯片的自主研发提供了重要支撑,推动我国在高端芯片架构设计领域的突破。陈天石 人工智能芯片 创立寒武纪科技,开发出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芯片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终端、服务器、自动驾驶等领域,提升了我国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梁建英 高铁技术 作为“复兴号”动车组总设计师,主持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实现了我国高速列车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转变,推动高铁技术向更安全、高效、智能方向发展。王贻芳 高能物理(核能相关) 领导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为核能利用、天体物理研究等提供了关键依据,相关成果对基础物理和核能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升了我国在高能物理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你是否了解这些关键科技的关键推动者?他们有哪些共同的精神特质?设计意图:建立人物与时代的关联,深化对科学精神的理解。衔接任务二,激发对科技工作者的关注。二、活动过程任务一:选择科技人物任务描述:请你从任务二的科技领域中选一位你想深入了解的科技工作者,说明你选择的原因,小组交流。分享角度——关键词、核心事迹活动要求:小组推选代表展示本组成果,全班交流。成果展示1:标题:深海追梦人——徐芑qǐ南关键词:蛟龙号之父、七旬院士、耐压壳体“魔术师”核心事迹:62岁临危受命担任蛟龙号总设计师,面对国外技术封锁,带领团队在实验室“泡”了300多天,亲手绘制300多张耐压壳体设计图,最终让中国潜水器下潜深度从600米跃升至 7000米。退休后仍参与“奋斗者号”研发,77 岁时随船出海见证万米下潜。成果展示2:标题:AI 芯片拓荒者 —— 陈天石关键词:寒武纪创始人、80后科学家、国产替代领军者核心事迹:16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25岁获计算机博士学位,31岁创立寒武纪科技。学生时代曾因数学成绩不佳自嘲“学渣”,却在人工智能与芯片交叉领域开辟新赛道,带领团队在国际顶级会议上连获最佳论文奖,打破欧美学术垄断。2017年,寒武纪1A处理器搭载华为 Mate 10,成为全球首款商用深度学习专用芯片,性能达传统CPU的25倍,能效提升50倍,助力华为手机智能体验超越苹果。面对美国芯片封锁,带领团队突破 400 多项核心技术。2025年寒武纪成为全球AI芯片领域“非英伟达选项”的领军者。成果展示3:标题: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关键词:中国“天眼”之父、射电望远镜奠基人核心事迹:1994年,他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回国提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构想,历时12年走遍贵州391个喀斯特洼地,选定“天眼”台址。60岁起担任FAST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带领团队突破400多项技术难题,在西南深山坚守22年,即使身患重病仍坚持指导工程建设。2016年,FAST落成启用,成为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实现中国天文观测能力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跨越。设计意图:提供多维度资料,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同时明确目标人物,引导有针对性地搜集资料。任务二:搜集信息,了解人物任务描述:小组合作,查阅科技工作者相关资料,提取重要信息:生平经历、主要成就、典型事迹及重要细节,进一步了解人物,挖掘人物精神。资料渠道——人物传记、新闻访谈、纪录片片段。示例:深海领域:参考《徐芑南:交大成就我的深潜人生》,整理其从潜艇兵到总设计师的职业轨迹。《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72岁再出征》,总结其“十年磨一剑”的科研态度。天文领域:观看《天眼巨匠——南仁东》纪录片,记录他为FAST选址徒步500公里的经历。参考《“天眼之父”南仁东:大国重器 深探苍穹》,梳理他“从国际权威到深山‘包工头’”的角色转变。成果展示:南仁东:信息维度 具体内容(标注来源)生平经历 1945年:出生于吉林,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 1982 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工作。后在日本国立天文台任客座教授,并先后在荷兰、加拿大、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地开展客座研究。1984年始,使用国际甚长基线网对活动星系核进行系统观测研究。主持完成欧洲及全球网十余次观测。建立中国相关后图像处理中心,使80年代中国进行VLBI数据分析成为可能。 1993 年:在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提出中国应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1994 年:首次提出 “中国天眼”——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工程构想,向中科院提交申请书,主持该项目的推进工作。 1994-2005 年:放弃国外高薪,回国提议建造 FAST 望远镜,主持 FAST 台址选址工作,走遍贵州上百个喀斯特洼地,历经 12年,最终从 391 个候选洼地中确定理想台基。 2006 年:任国际天文学会射电专业委员会委员主席,是中国天文学界首次在此层面任职。2012 年:指导 FAST 相关 项目的立项及组织实施,提出调试阶段观测计划,确立原创科学策略。 2016 年 9 月 25 日:FAST 落成启用,成为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身患疾病,坚持工作直至亲眼见证这一时刻。次年去世。(搜狗百科)《天眼巨匠——南仁东》纪录片《“天眼之主要成就 ①主导建成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灵敏度比德国波恩望远镜高 50%②推动中国射电天文从“追赶”到“领跑”,发现59颗新脉冲星(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数据)典型事迹 ①为选址走遍贵州500多个喀斯特洼地,徒步里程超500公里,手绘100多张地形图(纪录片镜头)②面对村民质疑,挨家挨户走访300余次,用“望远镜能看到外星人”通俗解释科研意义(访谈记录)相关细节 ①患肺癌后仍坚持到 FAST工地,戴着呼吸机参与调试,临终前说“FAST 建成了,我就算死也瞑目了”(同事回忆)②拒绝在 FAST 铭牌上刻自己名字,称“项目成功是集体的功劳”(《大国重器》解说词)设计意图:培养搜集与筛选信息能力,深入了解人物。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复杂性,避免扁平化塑造。任务三:撰写人物“画像”任务描述: 通过编大事年表、记述经历、分析科学精神、谈感悟等方式用文字为科技工作者“画像”。评价标准:维度 优秀标准描述事实准确 关键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关系无错误,引用权威资料。精神提炼 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科学精神。表达符合文体要求 编列年表:使用说明性语言,简明、流畅、准确。 记述经历:使用文学性语言,表达生动具体,亲切而有感染力。 分析精神:使用论述性语言,观点鲜明,富有逻辑。成果展示:追光者——南仁东与天眼的十年长征他是中国射电望远镜奠基人南仁东。他被称为天眼之父、深山“包工头”、星空追梦人。1994年,他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回国提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构想,历时12年走遍贵州 391个喀斯特洼地,选定“天眼”台址。60岁起担任 FAST 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带领团队突破400多项技术难题,在西南深山坚守 22年,即使身患重病仍坚持指导工程建设。2016年,FAST 落成启用,成为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实现中国天文观测能力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跨越。作为一个执着的追光者,他的卓越定格在生命的一个个瞬间。1994年的春天,50岁的南仁东站在日本国立天文台的观测台上,望着望远镜对准的猎户座星云,突然拨通了国内的电话:“我们该有自己的大望远镜了。” 这个决定让他放弃了每年 300 万日元的高薪,回到贵州的深山沟里。在麻怀村的12年,他成了村民眼中的“疯老头”。背着馒头和矿泉水,踩着胶鞋翻山越岭,用罗盘和卷尺丈量每一寸洼地。2003年夏天,暴雨冲毁了临时搭建的观测站,他蹲在泥水里抢救手绘的地形图,膝盖被碎石划出血也浑然不觉:“这些洼地是FAST的‘摇篮’,丢什么都不能丢它们。”2016年FAST即将竣工,他却因肺癌瘦得脱形。同事劝他休息,他戴着呼吸机指着望远镜说:“你看那反射面像不像一口银碗?等它接收到宇宙的第一缕电波,我们就给全人类的天眼打开了。”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抽屉里还整齐码着37本勘测笔记,泛黄的纸页上写满 “洼地海拔 1131米”“岩层承重系数达标”……如果让我来为他写颁奖词,我想我会这么写:您——敢为天下先:在国际射电天文竞争白热化时,提出“建造世界最大望远镜”的“疯狂计划”,打破“中国造不出高端天文设备”的偏见。实干筑匠心:拒绝“纸上谈兵”,用双脚丈量500多个洼地,亲手记录20000多个数据点,将科研浪漫主义转化为脚踏实地的 “愚公移山”。无私铸国器:隐姓埋名十余载,婉拒个人荣誉,临终前唯一心愿是 “FAST能早一天产出成果”,诠释“科技报国”的赤子之心。您的故事让我明白,科学精神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像他手中的卷尺 —— 丈量的是洼地的深度,托起的是星空的高度。当我们仰望 FAST反射面闪耀的银辉,看到的不仅是人类探索宇宙的眼睛,更是一位科学家用生命书写的“极致”答卷。设计意图:明确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关注写作质量而非单纯信息罗列。任务四:展示交流小组为单位展示作品,分享人物故事与精神。引导互评(如“从哪些细节能更突出人物的科学精神?”),补充完善(如介绍后续贡献)。展示示例:1.人物引入播放 FAST全景视频,对比 2005年选址时的荒山照片:“18 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坡;18 年后,它成了‘聆听宇宙’的超级工程。让我们走进总设计师南仁东的‘造眼’之路。”2.展示人物年表表格或思维导图,配合图片资料。3.讲解人物事迹或朗读“核心事迹”片段,体现人物浪漫情怀与科学追求的结合。4.传承人物精神提问现场,补充其他资料。示例1:《AI芯片拓荒者 —— 陈天石》精神特质分析:技术突围的勇气:在AI芯片 “无人区” 中从零起步,用10年时间完成从论文到商用的跨越,打破 “造不如买”的惯性思维。产业报国的情怀:将公司命名为 “寒武纪”,寓意人工智能的 “生命大爆发”,以 “让智能更普惠” 为使命,推动国产芯片替代。十年磨一剑的执着:从20人科研团队到千亿市值企业,顶住市场质疑压力,持续投入研发,研发费用占比持续达 21%。示例2:《深海追梦人——徐芑南》的精神特质及感悟“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专注,“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的担当,“数据说话、细节至上”的严谨。原来科学家不是“遥不可及的天才”,而是像您这样“用一辈子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追梦者。设计意图:增强表达能力,促进相互学习,深化对科学精神的理解。三、拓展补充资源包1.古代科技关联: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虚拟导览。2.现代科技延伸:航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微信公众号“科普天地”栏目。量子通信:中科院物理所《量子世界的100个故事》科普漫画。3.大模型联网搜索功能。4.其他资源地址分享。四、活动小结本次“为探索者‘画像’”活动以“人物细节挖掘——精神特质提炼——文学化表达” 为主线,从“知道科学家名字”走向“理解科学精神本质”。活动要点为:1.信息搜集“精准化”:我们学会用表格分类记录生平、成就、细节,如在南仁东案例中提取“徒步500 公里”“37 本勘测笔记”等数据,避免信息堆砌,体现“用事实说话” 的严谨性。2.精神解读“具象化”:通过“暴雨中抢救图纸”“病中调试设备” 等场景描写,让“奉献”“坚持”等精神特质落地生根,让我们感悟到 “科学精神藏在沾满泥土的胶鞋里,写在密密麻麻的笔记中”。3.表达能力的“文学化”:通过比喻(“造眼”“银碗”)、对比(选址前后的环境变化)、引用(人物原话)等手法,将人物报道转化为有温度的“画像”,如杨利伟 “太空共振时的心理描写” 让航天员的“勇敢”更具感染力。在处理古代科技人物(如张衡)时,同学们如果因资料碎片化导致细节不足,后续可查阅《后汉书 张衡传》原文片段及考古研究成果,增强历史人物的“立体感”。展示环节可增加 “跨时代对话”设计,如让“南仁东组”与“张衡组”对比古今科学家的探索方式,深化“科学精神一脉相承” 的认知。五、课外作业1.基础任务:为任务二中未涉及的科技工作者(如量子通信领域潘建伟、人工智能领域李德毅)补充“信息搜集表”,重点挖掘 1-2个体现其科学精神的关键事件。2.拓展任务:结合拓展资源包中的“古代科技关联”,为张衡、沈括等古代科学家撰写 “穿越时空的画像”,要求融合历史记载与现代科技视角(如“如果张衡看到 FAST,他会如何评价?”)。3.实践延伸小组合作制作“科学精神明信片”:将撰写的人物“画像”提炼为100字以内的短诗或短句,配上插画,赠送给学校科技社团。观看纪录片《强国基石》(聚焦大国工匠),对比“科技工作者”与“工匠”的精神共性,撰写200字微评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