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3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3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文心雕龙》



学习目标
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字词。
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精神。
分析烛之武说秦伯的思路和技巧,赏析烛之武人物的形象特点。
左丘明,姜姓,左氏,名明,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师尚父姜子牙二十一世孙,鲁国太史丘成之子。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迁
作家作品
继承父位,担任鲁国太史,推荐孔子位国相,撰写《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和《国语》,生动记录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重要史事,详细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和开山鼻祖,尊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左丘明
(前502年~前422年)
作家作品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________,又名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__(体裁)史书,相传为_____
末年_____国史官_______所著,主要记载了__________(朝代)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
《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 》《 》并称为“春秋三传”。
公羊传 谷梁传
《左传》
《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编年体
左丘明

春秋
春秋
核心人物:烛之武(郑国大夫。据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载: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
解题
史书6种体例
1.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
2.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载历史事件。
如:《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
3.纪传体:通过记载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如:《史记》《汉书》
4.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如《史记》《资治通鉴》。
5.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如《汉书》(“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都属于断代史)。
6.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
故事背景
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1、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2、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无能为( )也矣
共( )其乏困
秦伯说( ),与郑人盟
夫( )晋,何厌之有
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
wéi

gōng
yuè

zhuì
quē
若不阙( )秦
夜缒( )而出
失其所与,不知( )
使杞( )子、逢( )孙戍之
zhì

páng
字词注音
秦军氾( )南
fán
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请用文中一句话来概括。
烛之武退秦师
为何?
选谁?
如何?
结果?
使....退却
  晋侯、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于:对
无礼于晋:状语后置。
以:因为。
贰于楚:状语后置。
贰,从属二主。数→动
军:驻扎。名词→动词
介绍背景——晋秦围郑,介绍起因,开篇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在晋国与楚国的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协助楚国,楚国失败后,郑国又加入晋国同盟,因而结怨于晋。
围郑理由
秦晋向外扩张。
实质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
师:军队。
之:代词,他。
若:假如。使:派
言于郑伯:状语后置。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译文: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郑文公。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什么)已,同“矣”
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过,过错。
辞:推辞
犹:尚且
(烛之武)许之,答应他
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yǔ正”(养马的官员)。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明 冯梦龙之《东周列国演义》
烛之武起初为何推辞?
“壮士不遇,英雄末路”,表达了自己满腹才华却不被重用的委屈和不满。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什么)已,同“矣”
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过,过错。
然:然而,但是
辞:推辞
犹:尚且
许之:(烛之武)答应这件事
文本研读
第二段
文本研读
第三段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夜:名作状。在夜里;当夜。
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而:表顺承
而:表修饰
执事:办事的官吏,对对方的敬称
第三段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鄙:把…当作(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
焉:哪里,怎么。
以(之)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现泛指主人。
行李:出使的人,使者。现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之:主谓之间。
共:同“供”。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
越:越过。
其:这件事
厚:增强
薄:削弱
文本研读
以:来,连词,表目的,“来”。陪:增加。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
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
杨孙戍之,乃还 。
况且
恩惠
给予
渡河
筑墙
判读句
满足
宾语前置
使……成为疆界
扩张
侵损
哪里
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考虑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同“悦”,高兴
于是
故事高潮
见秦伯,陈利害
坦言知亡,动之以情
阐明利害,晓之以理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引史为例,巧设离间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
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假如没有
那人
依靠
损害
结交,亲附
同“智”,明智
交换,代替
表商量语气,还是
离开
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1)“不仁”:秦伯背叛,不仁不义,但晋文公毕竟受恩于秦,你不仁我不能无义,此理由使晋文公占据了道德高位,但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就不会发兵攻郑。
(2)“不知”:是对现实的理性判断,失去同盟,不符合晋国长远利益。
(3)“不武”:是对具体作战的精准考量。“以乱易整”,胜负难料,不打无把握之仗。
以上都是表面原因,晋退兵的根本原因是一个“ 利 ”字。
合作探究
思考:晋文公为什么不进攻秦国军队?
合作探究
你最欣赏这篇文章中的哪个人物?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说明
晋文公——“不仁不智不武”的“不战之论”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霸主风度。晋文公是依靠秦国的力量取得国君的地位,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去损害别人,不仁;打郑国容易,与秦国交恶时机未到,失去盟国,不智;说明其有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审时度势,具有雄才大略。
合作探究: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烛之武: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郑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善于言辩。
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烛之武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服秦伯退兵呢?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蕉、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5.以未来推测,劝秦谨慎
3.以“利”巧攻心理
2.以“害”巧析形势
4.以“史”巧施离间
1.以“退”为进,动之以情
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
以今天的观念来看“烛之武退秦师”这件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1)从佚之狐推荐烛之武来看伯乐精神。在郑国危难之际,佚之狐慧眼识英雄,向郑文公推荐烛之武,而烛之武智勇双全,不辱使命。如果说烛之武是千里马,那么佚之狐就是伯乐。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当今社会,许多“千里马”难以施展才华的原因就是“伯乐”甚少。小到单位、企业,大到国家、民族,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都应该发现人才、重用人才,让人才能最大限度地施展才华,创造业绩。
(2)从烛之武临危受命来看爱国精神。烛之武在郑文公坦诚道歉后,深明大义,不计前嫌,临危受命。郑国之安危,亦是他个人的荣辱。自古以来,爱国精神激励着仁人志士舍生取义,前仆后继。从屈原、杜甫、陆游到龚自珍、林觉民、方志敏,历史的天空浮现着多少鲜活的面容,历史的书卷写下了多少壮丽的诗篇。在今天,爱国精神就是每个公民都满腔热情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3)从烛之武说服秦君看外交家风采。烛之武面对秦君时镇定自若,慷慨陈词,分析利弊丝丝入扣、无懈可击,让秦君听后心悦诚服,立即下令撤军并助郑守卫。他一身孤胆闯虎穴,三寸巧舌退强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外交家的独特风采。在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赴江东促成孙、刘联盟,舌战群儒,谈笑风生;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拍案而起,据理力争;周恩来在重庆和国民党政府要人周旋,有理有节,刚柔相济。外交家的风采,神奇迷人,彪炳史册。
以今天的观念来看“烛之武退秦师”这件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写作特点
1、伏笔与照应
这篇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说明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写作特点
2、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从大军压境到最后的平息,课文都是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其它枝节更是只字未提。从而做到繁而不杂,层次井然。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3.夫晋,何厌之有:
4.秦伯说,与郑人盟:
5.失其所与,不知:
通假字
已,通“矣”,语气词,了。
共,通“供”,供给。
厌,通“餍”,满足。
说,通“悦”,高兴。
知,通“智”,明智。
知识检测
词类活用
1.夜缒而出:
2.朝济而夕设版焉: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5.与郑人盟:
6.以乱易整,不武:
7.共其乏困:
8.越国以鄙远:
9.邻之厚,君之薄也: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名词作动词,驻军
名词作动词,结盟
名词作动词,合乎武德
形容词作名词,缺乏的东西
形容词作名词,远地,边远的地方
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知识检测
词 类 活 用
名词活用
⑴夜缒而出
⑵既东封郑
⑶晋军函陵
⑷越国以鄙远
⑸既东封郑
⑹与郑人名词的使动,盟
名词的使动,使......成为疆界
名作动,驻军
名作状,在东边
名作状,在晚上
名词的使动,把......当作边邑
名作动,结盟
⑴越国以鄙远
⑵共其乏困
⑶因人之力而敝之
⑷邻之厚,君之薄也
形 容 词 活 用
⑴若不阙秦
⑵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⑶烛之武退秦师
动 词 活 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削减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兵
形作名,远地
形作名,缺少的东西
形作动,损害
形作动,变雄厚,变薄弱
特殊句式
省略句
1.省主语
①(晋惠公)许君焦、瑕 ②(烛之武)夜缒而出
③(烛之武)许之
④(秦伯)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2.省宾语
① 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
②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之:指郑国)
知识检测
古 今 异 义
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⑵行李之往来
⑶共其乏困
⑷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请客的主人。
古:使者;今:出门所带物品。
古:缺少的东西;今:疲劳。
古:那人;今:妻子。
特 殊 句 式
⑴是寡人之过也
⑵因人之力而敝之
⑴晋军函陵
⑵辞曰
⑶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⑴何厌之有
⑵以其无礼于晋
⑶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判 断 句
省略句
倒装句
1.微(实词卡片)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____________
②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 ___________
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 ________________
④微言大义(成语) ________________
⑤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庖丁解牛》________________
副词,没有
形容词,微小
副词,隐隐约约
形容词,精深、精微
形容词,轻
①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___
②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___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___
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___
2.许(实词卡片)
动词,答应
动词,赞许
副词,大约
名词,地方、处所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