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10.1认识民法典 课件(共24张PPT)+内嵌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10.1认识民法典 课件(共24张PPT)+内嵌视频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视频《从小明的一生看民法典》
点拨: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
思考:通过视频,你对民法典有怎样的认识?
第四单元 生活在法治社会
第十课 走近民法典
10.1 认识民法典
教学重点:感受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树立法治意识。
教学难点:了解民法典规定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
政治认同:体会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知道民法典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条文中,通过法律的实施来弘扬这些价值观念。
道德修养:学习民法典规定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树立法治意识,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法治观念: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提升法律素养,强化法治信仰。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用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核心素养目标】
1、民法典是一部怎样的法律呢?(P83-84)
2、实施民法典有什么意义?(P84)
3、民法典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 (P84)
4、民法典为什么要规定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P85)
5、★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85)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本节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做标记。
自主学习
生活观察
思考:结合以上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民法典是一部怎样的法律。
点拨:(1)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我还是胎儿时,虽然没有出生,但是可以继承遗产。
父母对未成年的我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
姐姐25岁了,她和心仪的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爸爸在路上救助一位晕倒的叔叔,在给叔叔做心肺复苏时用力过猛压断了其一根肋骨。叔叔醒来了解情况后,表示不需要爸爸赔偿,并向爸爸表示感谢。
我家买了新房,爸爸妈妈与开发商签订了购房合同。
爷爷70岁了,他立下了遗嘱。
民法典与我们的一生密切相关。
(2)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
(3)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
[案例一]12岁的小杰,学校午休时,趁思思(化名)起身说话,突起“玩心”,偷偷将其椅子向后拉,致其严重受伤。思思父母与小杰的父母协商未果,将小杰及其父母起诉至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根据《民法典》“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一旦造成他人损害的,就由监护人来承担侵权责任”的规定,判决小杰及其父母向思偿思赔偿10万余元。
思考:两则案例中民法典分别是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什么关系?由此说明了什么?
点拨:(1)案例一:人身关系;案例二:财产关系。
[案例二]李某到某餐厅吃饭后,将手机遗忘在餐厅。当他返回餐厅寻找时,没有找到。李某通过调取监控确定拾取手机者为张某,便找人劝说协调,张某拒绝归还手机。李某无奈诉至法院。人民法院根据《民法典》中“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的规定,判决张某返还李某手机或照价赔偿。
(2)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
案例探究
笔记
1、民法典是一部怎样的法律呢?(P83导语、P84)
(2)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
(1)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
2020年5月28日,全国人大第十三届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思考:实施民法典有什么意义?
2、实施民法典有什么意义?(P84)
01
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02
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03
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探究与分享
《民法典》
【第七条】诚信原则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 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学习《民法典》,想一想这些规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
这一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观念,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保持诚实守信,不欺诈、不隐瞒,以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信任关系。
探究与分享
《民法典》
【第九条】绿色原则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学习《民法典》,想一想这些规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
这一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文明”“友善”观念。绿色发展倡导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友善互动,反对无节制的开发和破坏,强调人类对自然的负责任态度。绿色发展体现了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认识和新判断。
探究与分享
《民法典》
【第 184 条】
因自愿实施紧 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学习《民法典》,想一想这些规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
这一规定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尊重生命、平等、公正和法治。这些价值观鼓励人们在面对紧急情况下积极伸出援手,而不必担心因救助行为可能引起的法律纠纷。这样的法律规定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构建和谐社会。
探究与分享
《民法典》
【第 185 条】
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 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学习《民法典》,想一想这些规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
这一规定体现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法目的,是民法典对捍卫英雄烈士呼声的有力回应。
探究与分享
《民法典》
【第 1043 条】
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学习《民法典》,想一想这些规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
这一规定体现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是和谐。规定将和谐价值理念融入到家庭法律关系中,通过法律化的方式鼓励和推广良好的家庭和社会风尚,弘扬家庭美德。
3、民法典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 (P84)
01
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02
民法典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03
民法典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探究与分享
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找出人民法院作出上述判决的法律依据。
方某遗失了装有重要文件的公文包。他随即通过媒体悬赏一千元寻找。当捡到公文包的赵某找到方某归还公文包时,方某却拒绝支付悬赏费用。因沟通未果,赵某遂将方某诉至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判决方某向赵某支付一千元酬金。
第七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第三百一十四条的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
第三百一十七条 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权利人悬赏寻找遗失物的,领取遗失物时应当按照承诺履行义务。
社会成员之间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各自的利益。为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民法典规定了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
4、民法典为什么要规定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P85)
民法典确立了六项基本原则
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
5、★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85)
笔 记
相关链接
◆民法典确立绿色原则,意味着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理念贯穿整个民事活动。
民法典确立绿色原则
◆绿色原则主要体现在民法典的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和侵权责任编等相关法律制度中。
第二百九十四条规定:“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土壤污染物、噪声、光辐射、电磁辐射等有害物质。”
◆民法典规定绿色原则,符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待,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法治保障。
第五百零九条第三款规定:“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应当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
第一千二百二十九条规定:“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他人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
民法典规定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是为了确保民事活动的正当性、公正性和有效性,这些原则为民事活动提供了基本的行为准则,有助于维护民事主体之间的合法权益,确保民事法律关系的稳定和有序,同时也为法院在解释法律和补充法律漏洞时提供了基本依据。
10.1 认识民法典
1、民法典是一部怎样的法律呢?(P84)
2、民法典有什么作用?(P84)
3、民法典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 (P84)
4、民法典为什么要规定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P85)
5、★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85)
了解民法典
民法典的
基本原则
课堂小结
1. 小美家的泰迪犬走丢了,情急之下她悬赏一万元寻犬,小丽在路边发现了走失的泰迪犬并送还小美。请问关于“悬赏一万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丽有权索要悬赏的一万元,小美应当履行承诺
B.小丽只能按照泰迪犬的市场价格索要悬赏
C.小丽有权索要悬赏的一万元,但小美可以不足额支付
D.小丽属于做好人好事,不应该索要赏金
A
2、我国《民法典》明文规定基本原则包括( )
①公平原则
②绿色原则
③信赖保护原则
④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②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