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2.2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分层作业--科粤版(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2.2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分层作业--科粤版(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分层作业
一、课堂作业
(1)下列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 )
A. 氯化钠 B. 汞 C. 氧气 D. 金刚石
【答案】C
【解析】A选项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B选项汞由汞原子构成;C选项氧气由氧分子构成;D选项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
(2)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B.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原子不运动
C. 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D. 许多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在不断运动扩散
【答案】D
【解析】A选项,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B选项,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地运动;C选项,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原子本身还可再分。
(3)氧化汞受热分解实验中,发生变化的是( )
A. 汞原子 B. 氧原子 C. 氧化汞分子 D. 以上都不对
【答案】C
【解析】氧化汞受热分解时,氧化汞分子分解成汞原子和氧原子,汞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汞原子直接构成汞,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所以发生变化的是氧化汞分子。
(4)原子是由( )构成的。
A. 质子和电子 B. 质子和中子 C.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D. 中子和电子
【答案】C
【解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运动的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
(5)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电子上
B. 原子核内质子数一定等于中子数
C. 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
D. 原子核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答案】C
【解析】A选项,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B选项,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D选项,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二、课后作业
(1)金属钠与氯气反应时,钠原子( )
A. 得到电子变成阳离子
B. 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
C. 得到电子变成阴离子
D. 失去电子变成阴离子
【答案】B
【解析】金属钠与氯气反应时,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带上正电荷,变成阳离子。B错误。
(2)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是( )
A. 春天,柳絮飞扬
B. 夏天,荷花飘香
C. 秋天,落叶缤纷
D. 冬天,雪花飘飘
【答案】B
【解析】 A、C、D选项中柳絮、落叶、雪花的运动是宏观物体的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B选项荷花飘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香味分子扩散到空气中。B正确。
(3)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热胀冷缩”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子的体积变大
B. 分子的质量变大
C. 分子的数目增多
D. 分子间的间隔变化
【答案】D
【解析】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大,物体体积膨胀;温度降低,分子间隔变小,物体体积缩小。
(4)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区别,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子大,原子小
B. 分子能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不能
C.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
D. 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能
【答案】C
【解析】A选项,分子和原子不能简单比较大小;B选项,分子和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D选项,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C正确。
(5)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A. 二氧化碳
B. 水
C. 过氧化氢
D. 空气
【答案】D
【解析】A选项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不含氧分子;B选项水由水分子构成,不含氧分子;C选项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不含氧分子;D选项空气中含有氧气,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6)下列关于原子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质量就是相对原子质量
B. 原子质量很小,使用起来不方便,所以采用相对原子质量
C. 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成正比
D. 原子质量大的,相对原子质量一定大
【答案】B
【解析】A选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实际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二者不同;C选项,相对原子质量 = 原子质量÷(碳 - 12原子质量×1/12),不是简单的成正比关系;D选项,相对原子质量还与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关。B正确。
(7)已知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则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 11
B. 12
C. 23
D. 34
【答案】A
【解析】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已知该原子质子数为11,所以核外电子数也为11,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在此题求核外电子数时用不到相对原子质量数据 。
(8)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分子、原子、离子
【解析】物质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如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汞由汞原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9)元素周期表共有______个横行,个纵列。每一横行叫作一个,每一纵列叫作一个______(8、9、10三个纵列共同组成一个族)。
【答案】7、18、周期、族
【解析】这是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知识,需要牢记。
(10)下图是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的探究实验(无色酚酞溶液遇碱性物质会变红)。
(1)甲实验的目的是                     。
(2)对比甲、乙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
(3)丙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4)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改进装置如图所示。
①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②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
③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的实验的优点是              。
【答案】(1)进行对比,说明水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
(2)氨水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3)C中的溶液变红
(4)①B试管中的无色酚酞溶液慢慢变红,C试管中的无色酚酞溶液很快变红
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③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或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速率受温度影响等)
【解析】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水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通过实验过程及其现象可知,氨气分子不断运动,溶解在水中生成氨水,氨水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11)学习完“原子的构成”之后,小英幻想自己变成一个进入原子内部的微粒,写了如下短文:
(1)小英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有些是错误的,指出文中有错误的一句:       (填句子前的序号)。
(2)x=   。
(3)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核外有   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   个电子,最外层有   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该原子易   (选填“得到”或“失去”)电子,该原子   (选填“是”或“不是”)相对稳定结构。
【答案】(1)④(或③)
(2)8
(3)12 3 2 2 失去 不是
(12)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带正电)轰击金箔实验。
【实验现象】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解释与结论】
(1)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方向不变,说明            。
(2)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说明              。
(3)极少数α粒子被金箔反弹了回来,说明原子内部有一个质量很大、体积很小的微粒,这个微粒是     。
(4)通过上述实验,可推出原子结构模型为图1中的   (填字母)。
【分析与应用】如图2,当α粒子轰击金箔时,运动轨迹不可能是    (填字母)。
【答案】(1)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
(2)原子内部有带正电荷的微粒
(3)原子核
(4)C
【分析与应用】BC
(13)根据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A    B    C    D    E
(1)A、B、C、D所示粒子共表示   种元素。
(2)D所示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选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3)若E中x=10,则该粒子属于    (选填“原子”或“离子”),当x>10时,则该粒子对应的常见金属离子有                     。
【答案】(1)3
(2)得到
(3)原子 钠离子(或Na+)、镁离子(或Mg2+)、铝离子(或Al3+)
【解析】(1)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A、B、C、D所示粒子共含有3种质子数,共表示3种元素。(2)D所示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是7,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3)若E中x=10,则该粒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属于原子;当x>10时,该粒子中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该粒子属于阳离子,则该粒子对应的常见金属离子有钠离子(Na+)、镁离子(Mg2+)、铝离子(Al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分层作业
一、课堂作业
(1)下列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 )
A. 氯化钠 B. 汞 C. 氧气 D. 金刚石
(2)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B.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原子不运动
C. 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D. 许多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在不断运动扩散
(3)氧化汞受热分解实验中,发生变化的是( )
A. 汞原子 B. 氧原子 C. 氧化汞分子 D. 以上都不对
(4)原子是由( )构成的。
A. 质子和电子 B. 质子和中子 C.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D. 中子和电子
(5)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电子上
B. 原子核内质子数一定等于中子数
C. 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
D. 原子核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二、课后作业
(1)金属钠与氯气反应时,钠原子( )
A. 得到电子变成阳离子
B. 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
C. 得到电子变成阴离子
D. 失去电子变成阴离子
(2)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是( )
A. 春天,柳絮飞扬
B. 夏天,荷花飘香
C. 秋天,落叶缤纷
D. 冬天,雪花飘飘
(3)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热胀冷缩”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子的体积变大
B. 分子的质量变大
C. 分子的数目增多
D. 分子间的间隔变化
(4)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区别,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子大,原子小
B. 分子能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不能
C.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
D. 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能
(5)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A. 二氧化碳
B. 水
C. 过氧化氢
D. 空气
(6)下列关于原子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质量就是相对原子质量
B. 原子质量很小,使用起来不方便,所以采用相对原子质量
C. 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成正比
D. 原子质量大的,相对原子质量一定大
(7)已知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则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 11 B. 12 C. 23 D. 34
(8)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9)元素周期表共有______个横行,个纵列。每一横行叫作一个,每一纵列叫作一个______(8、9、10三个纵列共同组成一个族)。
(10)下图是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的探究实验(无色酚酞溶液遇碱性物质会变红)。
(1)甲实验的目的是                     。
(2)对比甲、乙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
(3)丙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4)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改进装置如图所示。
①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②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
③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的实验的优点是              。
(11)学习完“原子的构成”之后,小英幻想自己变成一个进入原子内部的微粒,写了如下短文:
(1)小英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有些是错误的,指出文中有错误的一句:       (填句子前的序号)。
(2)x=   。
(3)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核外有   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   个电子,最外层有   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该原子易   (选填“得到”或“失去”)电子,该原子   (选填“是”或“不是”)相对稳定结构。
(12)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带正电)轰击金箔实验。
【实验现象】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解释与结论】
(1)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方向不变,说明            。
(2)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说明              。
(3)极少数α粒子被金箔反弹了回来,说明原子内部有一个质量很大、体积很小的微粒,这个微粒是     。
(4)通过上述实验,可推出原子结构模型为图1中的   (填字母)。
【分析与应用】如图2,当α粒子轰击金箔时,运动轨迹不可能是    (填字母)。
(13)根据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A    B    C    D    E
(1)A、B、C、D所示粒子共表示   种元素。
(2)D所示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选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3)若E中x=10,则该粒子属于    (选填“原子”或“离子”),当x>10时,则该粒子对应的常见金属离子有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