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文化自信:感受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家国深情,了解我国科技领域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信。 ◎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掌握通讯这一新闻体裁的相关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重点) ◎思维能力:思考作者是怎样获取、组织各种新闻事实的,理解新闻采访的作用和价值。了解这则通讯所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与重要意义。(难点) ◎审美创造:赏析本文组织新闻事实之妙。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国首艘航空母舰叫什么呀?(学生回答:“辽宁舰。”)没错,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母。舰载机是辽宁舰的主要作战武器,而如何跨越“起飞”“着舰”这两道坎,曾是中国海军研究了多年的难题。2012年,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当时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同时也备受世界人民的关注。这次成功着舰,彰显了中国强大的综合实力,是一件非常值得我们自豪的事。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与这件事有关,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时惊心动魄的一刻吧!?(板书: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设计意图通过设问和介绍,引起学生对我国首架航空母舰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1.积累字词?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2.文体知识?通讯的定义: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及时、具体、形象地报道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通讯的特点: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通讯的分类:按报道内容主要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和概貌?通讯。?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看教材注释,并适当补充,培养学生借助课文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能力。通过黑板展示、屏幕显示等形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二、整体感知,概括文本?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设问1:速读课文,概括本篇通讯报道的新闻事件。 预设?这篇通讯用写生的笔法详尽而具体地勾勒出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上歼-15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全过程。设问2:本文依次记叙了什么内容? 预设?辽宁舰的航行位置;歼-15舰载机着舰的准备工作;舰载机着舰的难度和意义;歼-15成功着舰的过程;歼-15成功着舰后工作人员的欢呼和庆祝。设问3:文中作者集中笔墨叙写的是什么内容? 预设?作者集中笔墨叙写的是塔台指挥和舰载机的着舰动作。通过描写着舰过程中舰、机、人的状态,将舰载机着舰的前后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三个问题的答案,学会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的习惯。三、精读课文,深层探究?1.精读课文第1—4段,想一想:文章开头为什么描写渤海某海域恶劣的海上环境?文中引用舰载机着舰事故的数据有何作用??(学生分小组讨论) 预设?①交代事件发生的场景,渲染紧张的氛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为下文详写舰载机在重重困难下成功着舰作铺垫。②突出强调舰载机着舰的难度与风险,表现了海军官兵们英勇无畏的崇高精神。同时,进一步渲染了开头两段营造的庄严、紧张的氛围,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2.语言赏析?师:请同学们赏析下面的语段。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点拨:此类题目常从以下角度来分析,一是运用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二是运用的描写方法。 预设?①“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化用诗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舰载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富有感染力。②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舰载机着舰的情形。“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舰载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描绘出舰载机着舰时震撼人心的速度,“牢牢地”“稳稳地”表现了舰载机着舰时的安全和平稳,给人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师:结合你们了解的航母的相关知识,说说下面两处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 (1)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2)“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 ?(学生分小组讨论,各小组代表发言,班内互评,教师作归纳总结) 预设?(1)把航母比作“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形象地表现出航母在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眼”中的渺小。航母本身并不小,但对于要在航母上降落的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而言,降落的跑道和位置都非常狭小,再加上海面上海浪的影响,航母在战斗机“眼”中,既渺小而又起伏不定。“一片树叶”这个喻体极其形象和准确地表现了大海和海上航母的体积的对比,突出了舰载战斗机着舰时的巨大难度。 (2)把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形象地写出了舰载机着舰的艰难和危险。舰载机着舰的条件和环境十分严苛、复杂。航母的跑道只有200多米,仅为陆上跑道的1/15;航母行进时,运动要素复杂——在涌浪的作用下,飞行甲板可能会任意地往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向进行运动;风向、风速复杂多变——不规则的气流会严重扰乱飞行轨?迹……?故舰载机在航母这个狭窄的空间进行起降的过程,在业内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蹈”。3.分析写作意图?师:“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这篇通讯在描写舰载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现场人们的神态、动作和心情,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预设?①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关注。②烘托着舰时紧张的氛围、胜利后的喜悦等。③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④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4.解读文题?师:这篇通讯能不能去掉主标题,直接将副标题“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作为标题?“一着惊海天”妙在何处?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小结) 预设?不能。“一着惊海天”通过“着”“惊”两个动作,“海天”这一景象,让强烈的画面感跃然纸上,很容易带给读者以震撼,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副标题只是简单概括陈述,无此表达效果。5.分析文章写法?师:通过以上学习,请同学们思考作者是怎样获取、组织各种新闻事实的??(学生交流讨论)?资料助读: 现场采访所得的事实是本文新闻事实的主体。获悉我国将首次组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起飞训练的消息后,记者多方协调,随直升机飞降正在海上训练的辽宁舰,从高空中目睹了“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的场景。现场采访中,记者获准进入辽宁舰舰岛塔台这一最佳位置采访,得以从这个最佳视角见证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的全过程,掌握了舰、机两方面的大量新闻事实。具体而言,包括观察所得的事实与记录所得的事实。除此之外,作者还搜集了一些与航母舰载机着舰有关的资料,掌握了“非现场”的事实。 ?结束语:在将自己掌握的各种事实组织成文章的过程中,作者肯定做了大量的选择工作,具体情况我们无从得知,但从文章使用的材料来看,紧扣中心,不蔓不枝,足见作者选材之严。全文以观察所得的事实(舰载机着舰的全过程)构成主干框架,以记录所得的事实(主要是文中人物说的话)作为精彩的细节,以搜集来的材料作为现场采访所得内容的拓展延伸,突出所报道事件的意义和价值。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旨在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设置问题,通过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品味课文写法,赏析优美语句,了解作者获取和组织事实的方法,理解现场采访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深入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板书设计 设计亮点?语文课堂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多“交流”与“互惠”。本教学设计通过合理的教学引导与点拨,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依据自身的知识积淀和生活体验进行整体阅读和个性解读,充分拓展思维空间,用自己的情感和经验去激活知识,去感受文本中的家国深情。在合作探究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迸发智慧的火花,最终使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