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4 唐诗五首◎文化自信:体会我国古代文人丰富的情感。热爱中华优秀诗词文化。(重点)◎语言运用:了解律诗的文体知识。积累优美的诗句。◎思维能力: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发挥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难点)◎审美创造: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律诗的基本特征,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略律诗的韵律美。2.疏通诗意,字斟句酌地读诗,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情感。【教学过程】一、简介唐诗师: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诗,但唯有唐代的诗歌流传数量最多、影响最为广泛。作为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的唐诗,或雄壮浑厚,或清雅秀丽,意境深远,具有深厚的美学韵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走进唐代,走进唐诗。(板书:唐诗五首)【设计意图】由对唐诗的简单介绍引入课文,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二、了解律诗1.律诗的基本特征课件出示: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基本特征如下:(1)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2)一般说来,律诗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3)一般情况下,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4)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安排有一定之规,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律诗的基本特征,把握律诗结构,为接下来的教学作铺垫。2.把握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课件出示:元代范德机的《诗格》中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是艺术创作中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一首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尾联,合,点明题旨,收束全诗。【设计意图】此课件资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律诗一般的结构特点,理解诗歌的整体性,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思路。三、教读《野望》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2.放声吟诵,读出节奏课件出示:(1)读准字音。东皋(ɡāo) 徙倚(xǐ) 驱犊(dú)(2)读出节奏。(点学生读,教师指导)课件出示: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3.借助注释,疏通诗意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学生交流讨论后,在班上分享)课件出示:我傍晚时分站在东皋向远处眺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皆披覆落日的余晖。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圈,猎人骑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大家相顾无言并不相识,我只好吟唱歌曲,怀念采薇的伯夷和叔齐了。4.字斟句酌,赏析诗句课件出示:我们可以这样赏析诗句:这句诗中,“ ”一词用得好,它写出了 ,表现了 。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选择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进行赏析。预设 (1)“徙倚”是徘徊的意思,写出了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2)“秋色”“落晖”等词呈现出浓浓秋意,蕴含着淡淡伤感。诗人举目四望,山、树都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3)“返”“归”等词本充满温情,但在诗中却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这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映。(4)“采薇”运用了典故,诗人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抒发了诗人的隐士情怀及孤独苦闷之情。5.感知情怀,理解情感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预设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景色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绪,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教师小结:这首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这首诗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较早的一首格律严整的五言律诗。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设计意图】本环节先引导学生简单了解诗人王绩,从而更好地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情感。然后通过字斟句酌的读诗方法,感受诗歌中投射出来的诗人孤寂的心境。最后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四、教读《黄鹤楼》1.释题导入,知人论世(1)解读诗题。黄鹤楼是位于湖北武汉的一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当年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了一种人去楼空、吊古伤今的寂寞之感,加上被神话传说触动,胸中不禁迸发出诗情,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悠远的千古绝响。(2)了解作者。2.放声吟诵,读出节奏(1)读准字音。崔颢(hào) 千载(zǎi) 萋萋(qī)(2)读出节奏。(点学生读,教师指导)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3.借助注释,疏通诗意(学生借助注释,默读诗歌并弄懂诗歌大意)课件出示:传说中的仙人已骑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黄鹤离去不再返回,千百年来只剩下白云在此飘荡。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分明可见,鹦鹉洲上草木茂盛。太阳将要落山,故乡在何处?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令人发愁。4.研读共品,自由赏析(1)斟词酌句。师:请同学们分析“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两个“空”意义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讨论后,在班上分享)预设 第一个“空”字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下的黄鹤楼似乎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字强调时间上的邈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师生对读:学生读一、三句,教师读二、四句;读出怅惘之情)(2)赏析诗句。师:诗人在第五、六句写了什么景象?第七、八句又抒发了什么情感?预设 第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明丽之景,第七、八句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教师小结: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游览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和思念家乡之愁。【设计意图】本环节首先引导学生简单了解黄鹤楼,然后根据朗读停顿引导学生把握诗人的情感。在梳理诗意后通过品析名句里的重点字词,进一步了解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所传达出来的情感。五、教读《使至塞上》1.放声吟诵,读出节奏课件出示: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此诗押“ɑn”韵,在诵吟韵脚字时,要特别注意平仄起伏,这样读诗,才会读出韵味来。2.借助注释,疏通诗意(学生借助注释,默读诗歌并弄懂诗歌大意)师点拨:这首诗写景十分传神,诗人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意象,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意境奇特,气象博大。课件出示:我乘一辆车要去慰问边关守军,出使途中经过居延。像飘飞的蓬草飘出了汉地关塞,如北归的大雁飞入了胡人地域。大沙漠里一股烽烟直上云天,黄河边上西沉的落日正圆。走到萧关恰逢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得知统帅正在燕然前线。3.字斟句酌,赏析诗句我们可以这样赏析诗句:这句诗中,“ ”一词用得好,它写出了 ,表现了 。比如,“大漠孤烟直”中,“直”一词用得好,它写出了茫茫大漠之中一缕烽烟直上云霄的壮丽景象,“直”字显得很有力量,表现了一种劲拔坚毅之美。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选择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进行赏析。预设 (1)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远行之人,用在这里,暗示此次行程的遥远。此外,“征蓬”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抒发了诗人被排挤的苦闷和远离家乡、漂泊无定的愁绪。(2)“直”字写出了“孤烟”之劲拔、坚毅,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暖和苍茫之感。这两个词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景象,还把诗人孤寂的情绪融入广阔的景象中,触动人心。4.理解情感,把握主旨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预设 这首边塞诗通过写诗人出使边塞的行程和行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感,以及在雄浑的大漠风光中情感得到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设计意图】本环节首先引导学生朗读,再梳理诗意,并通过品析名句里的重点字词,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板书设计】第2课时【课时目标】1.朗读诗歌,了解诗歌主要内容。2.品词析句,感受诗歌意境,理解诗人情感。【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野望》《黄鹤楼》和《使至塞上》三首诗,同学们可以谈谈这三首诗分别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吗?(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剩下的两首诗——《渡荆门送别》和《钱塘湖春行》,一起去领略荆门及钱塘湖的美好风光。【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入新课。二、教读《渡荆门送别》1.朗读全诗(1)读准节奏。(点学生读,教师指导)课件出示: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2)读出情感。比如“山随平野尽”中的“随”就要读成连音,因为船在航行,景在移动,这是一段连续而又漫长的路途,所以读音要拖长。“仍怜故乡水”中的“怜”就要读得比较温柔,情意绵绵,结合诗人情感,让自己的心中也充溢着留恋与不舍,就能读出诗歌的感情。(3)学生展示读。(4)自由朗读,读出大意。课件出示:我乘舟远渡到荆门山以外,去楚地漫游。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奔入辽远无际的原野之中。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霞多变,形成海市蜃楼的美景。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我远行的小舟。【设计意图】注意诵读方法的点拨,帮助学生提升诵读水平。2.研习诗歌师: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感受其章法,思考以下问题。(1)首联交代了什么内容?表达方式是什么?预设 首联交代此行的目的——到楚地远游;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2)颔联写了哪些景物?写作角度是什么?预设 写了高山、平野、江流;是以移动视角来写的。(3)请用一两个词语或短语来概括颔联景物的特点。预设 雄浑开阔、气势磅礴。(4)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什么景物?写作角度是什么?预设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了江月、云彩;是以静观的视角写的。(5)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预设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对故乡的留恋和不舍之情。师补充:尾联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青年时期主要生活在蜀地,对蜀地的山水怀有深厚的感情,此次离别,难舍难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的山水依依不舍地一路送他远行,这和常人抒发情感的角度不一样。教师小结:本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依恋之情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逐联分析中感受律诗的章法结构之美。三、教读《钱塘湖春行》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2.放声吟诵,读出节奏(点学生读,教师指导)课件出示: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3.借助注释,疏通诗意师: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大意。(学生自主交流,教师补充)课件出示: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几只早早飞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忙着啄泥筑巢。纷繁的春花渐渐快要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面的美景,总觉得观赏不够,尤其是那绿色杨柳荫蔽下的白沙堤。4.字斟句酌,赏析诗句(学生交流讨论以下问题,教师小结)设问1:本诗是围绕哪两个字来写的?诗人的行踪是怎样的?预设 围绕“春”“行”来写的。诗人行踪: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设问2:颔联中的“几处”“谁家”能不能换成“处处”“家家”?为什么?预设 不能。因为“早莺”尚少,只有“几处”;“新燕”始回,尚未筑巢,不知“谁家”。“几处”和“谁家”都表现了早春的特点。如果换成“处处”和“家家”,则说明“莺”“燕”很多,与初春季节景象不太符合。设问3:颔联中的“争”和“啄”两个动词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预设 这两个动词惟妙惟肖地描摹了“莺”“燕”的动态,传神地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早春图,流露出诗人对如此美景的无限喜爱之情。设问4:尾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预设 “最爱”一词直抒胸臆,表明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尾联抒发了作者对早春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师小结:这首诗把西湖的初春图景描绘得生机盎然、生动传神。诗人陶醉于西湖初春的美景中,最爱的却不是那莺、燕、花、草,而是绿杨荫里的白沙堤。诗人置身其间,饱览山光湖色之美,心旷神怡。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读来让人倍感喜爱与愉悦。【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并根据注释梳理诗意,从而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板书设计】【设计亮点】本教学设计主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课文知识点,引领学生体会唐诗的美感。更为重要的是,传授学生阅读诗歌的方法,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比如“诵读法”“知人论世”“字斟句酌”“起承转合”等方法的呈现,让学生在读懂一首诗的基础上学会自读更多诗歌。资料链接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及其寓意1.景物类。如:“月亮”代表思乡、思亲之情;“长亭”“西楼”代表送别之所、离别之情;“夕阳”代表年老或表现失落、悲叹沧桑;“空山”代表空旷幽静之地;“孤舟”代表漂泊孤独之感;“浮云”代表游子、漂泊……2.植物类。如:“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格;“芳草”可以象征美好的生命,可以象征高洁的品格,可以象征爱情或美丽的女子,可以用来表达思乡之情或对情人的思念;“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的寓意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意;“梅花”,是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的象征;“松柏”常象征坚贞不屈的品格;“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木叶”,有萧瑟、飘零之感,表现惆怅落寞的心境;“落花”,有伤感之意;“竹”,象征高尚气节;“丁香”,表达愁思或爱恋情结;等等。3.动物类。如:“杜鹃”,哀怨、凄凉或思归;“乌鸦”,因经常出没在荒凉之处,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鹧鸪”,其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蝉”,高洁;“鸿雁”,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4.音乐曲调类。如:“关山月”,征戍离别;“梅花落”,孤单、冷落、凄凉;“霓裳羽衣曲”,歌舞升平、骄奢淫逸;“后庭花”,亡国之音;“折杨柳”,惜别怀人;“行路难”,世路艰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