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部编版语文八上 13 与朱元思书 考点精讲版课件+课后习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秋部编版语文八上 13 与朱元思书 考点精讲版课件+课后习题

资源简介

《与朱元思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说一说,文中所写的山水“独绝”在哪里?
参考答案:
这一段山水,山奇水异。水静处,清澈透明,千丈见底;水急处,如箭如奔马。山势连绵陡峭,直插云天;山中万物欣荣,天籁动听,光影多变。
二、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想?你如何理解这种感想?
参考答案:
美丽的自然景色,往往有净化心灵的作用,所以面对这奇山异水,作者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句由景而生的慨叹,符合我们见到美景时的自然反应,反衬出景物之怡人。当然,这里或许有自述心志的味道,表现出归隐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也有可能是在劝说朱元思,不妨放下繁杂公务,一同来欣赏这美景。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指出其用法。
1.任意东西
2.负势竞上
3.横柯上蔽
参考答案:
1.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东或向西。
2.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3.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
四、吴均的《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和《与朱元思书》并称“吴均三书”,都是描写山水的名篇,学者钱锺书认为其成就可与《水经注》中的写景段落相提并论。阅读课文以外的两“书”,进一步体会吴均写景文章的特点。
参考答案:
吴均写景文章的特点:①文章短小,以写景为主,兼有述志;②视角多变,喜欢调动多种感官,多用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写作手法,突出景物特征;③多用对偶、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凝练,用词准确,意境深远;④以四字骈句为主。(共48张PPT)
13 与朱元思书
《美丽的富春江》
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文意,积累文言词语。(重点)
抓住“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把握作者笔下景物的突出特征,学习作者描绘景物的手法。(难点)
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和寄情山水的高雅的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吴均(469—520),字叔庠(xiánɡ),吴兴故鄣(zhānɡ)(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吴均长于史学,也擅诗文。其小品书札以写景见长,诗歌亦清新流丽,“文体清拔有古气”,时人称为“吴均体”。代表作品有“吴均三书”(《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
作者简介
背景链接
吴均通史学,曾私撰《齐春秋》,为梁武帝所恶,以致书稿被焚,官职被罢。仕途遇阻,吴均不免心灰意冷,加上六朝时佛道思想盛行,受其影响,产生了归隐之情。这在文章中有所流露。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piǎo
整体感知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miǎo
yīnɡ
línɡ
zhuàn
yuān

lún

jiā
hǎo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
译 文
同样的颜色。
表示约数。
(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从,跟、随。
意思是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东西,向东或向西(漂流)。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水都是浅青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一望到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汹涌的大浪就像飞奔的马。
译 文
浅青色。
即“甚于箭”,意思是比箭还快。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浓密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
(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笔直地指向云天。
形成千百座山峰。
夹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浓密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互相)争夺高处,笔直地指向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
译 文
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轩,高。邈,远。这里均作动词用。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冲击,撞击。
拟声词,形容水声清越。
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
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着,猿持续地啼叫着。
译 文
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名利之心;那些筹划人世间的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交错遮蔽,挡住了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译 文
指平息名利之心。
同“返”,返回。
横斜的树枝。柯,树木的枝干。
互相掩映。
语出《诗经·大雅·旱麓》。意为鸢鸟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名利。鸢,俗称老鹰,凶猛而善高飞。戾,至、到达。
筹划人世间的俗务。
经纶,筹划、治理。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最后一句写作者对这一百多里山水的总体印象,表达了热爱与赞美之情。
开篇勾画出富春江山水的整体风貌——空气明净、天山一色,点出环境氛围。
写江流曲折、随山而变,小舟随流漂荡的情形,点明了观景位置(舟行水上),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心情。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正面描写水之色、水之深。
侧面描写水之清。
【夸张/比喻】“甚箭”为夸张,“若奔”为比喻,写出了江水急速奔涌的状态。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拟人】“竞”“争”二字,化静为动,赋予了静态的山以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和动感,从视觉角度生动地描写富春江两岸崇山峻岭高耸入云的雄奇美景。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对偶】从听觉角度写山间自然音响——泉水声、鸟鸣声、蝉鸣声、猿啸声,既呈现出万物欣荣、欢快自得的气象,又以动衬静,突出山林的幽静。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由景而生慨叹,是见到美景时的自然反应,既反衬出富春江景色之怡人,又流露出作者蔑视功名利禄、厌倦官场政务,欲归隐林泉、享受自然美景的愿望。
景物色调又发生变化,由动返静,由明亮活跃转为晦暗沉寂,写出光影的变化,显示出富春江景物之多变。
◆通假字
蝉则千转不穷
“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反”同“返”,返回。
◆古今异义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鸢飞戾天者
古义:表示约数。
今义:称赞,允许,或许。
古义:至,到达。 今义:罪过,乖张。
窥谷忘反
字词清单
蝉则千转不穷
古义:止,息。
今义:生活贫困,缺少钱财。
◆一词多义

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无绝
沿溯阻绝
形容词,绝妙的、独一无二的
动词,停止

负势竞上
横柯上蔽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
动词,隔断
《三峡》

直视无碍
猿则百叫无绝
动词,没有
副词,不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猿则百叫无绝
数词,十个十
数词,表示多数

急湍甚箭
缀行甚远
动词,超过、胜过
副词,非常、很
《狼》
◆词类活用
风烟俱净
形容词用作动词,消散
任意东西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东或向西(漂流)
猛浪若奔
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负势竞上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互相轩邈
形容词用作动词。“轩”,争着往高处伸展;“邈”,争着往远处伸展
望峰息心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息
横柯上蔽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
方位名词的特殊用法
方位名词,是表示方向或位置的名词,如“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里”“外”等。它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有时活用作动词,有时作状语。具体如下:
1.方位名词作状语
用法 例子
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指向、朝向),即表示动作行为之所向,可翻译为“向(朝、往)”。 “济水东流”中的“东”可译为“向东”。
表示动作行为所及的范围或处所,即表示动作行为之所在,可翻译为“在”。 “横柯上蔽”中的“上”可译为“在上”。
表示动作行为自哪个方向发出或从什么范围内发出,即表示动作行为之所自(从),可翻译为“自(从)”。 “訇(hōnɡ)然中开”中的“中”可译为“从中间”。
2.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
用法 例子
两个名词连用,前一个名词作主语,后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苔痕上阶绿”中的“上”可译为“蔓延到”。
副词后的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 “秦师遂东”中的“东”可译为“向东进军”。
介词结构前的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 “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中的“前”可译为“向前挪动”。
助动词后面的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 “狼不敢前”中的“前”可译为“上前”。
方位名词用“而”连接时,活用作动词。 “循山而南”中的“南”可译为“向南走”。
◆文言句式
省略句:
省略主语“吾”,即“(吾)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急湍甚箭
省略介词“于”,即“急湍甚(于)箭”
◆成语积累
望峰息心
望见高峻的山峰就平息了热衷功名之心。指放弃进取功名,遁世隐居。也比喻知难而退。
负隅顽抗 负势竞上
息事宁人 望峰息心
依仗,凭借
使……平息
研读赏析
学习任务单
用“ ”画出总领全文的语句,用“ ”圈出文中最主要的两种景物,并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①_____
奇山
水之清
水之急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山之势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③______
泉水激石,好鸟相鸣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②______描写)
(正面描写)
(视觉)
(听觉)
(视觉)
山之色
异水
侧面
山之声
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内容上,概括了沿途所见山水景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②结构上,从山水两方面总起下文。
朗读第2段,思考:富春江的水“异”在哪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水清
水急
作者主要使用什么手法来写水?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原文 手法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采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既从正面写水的清澈,也用“游鱼细石”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采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汹涌的大浪比喻成飞奔的马,写出了猛浪奔腾的气势。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既写出了江水清澈的静态美,也写出了流水湍急的动态美。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手法
“奇”的表现
第3段中,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写山的?
山之形
山之声
山之色
连绵陡峭
天籁动听
光影变化
写山,通过感官描写,从视觉角度写山的形貌,从听觉角度写山间的各种声响;通过化静为动,将本来静止的高山写得富有动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势的陡峭和壮美;通过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谱写出一曲美妙的山间交响乐。
再读课文,说一说:文中所写的山水“独绝”在哪里?
这一段山水,山奇水异。水静处,清澈透明,千丈见底;水急处,如箭如奔马。山势连绵陡峭,直插云天;山中万物欣荣,天籁动听,光影多变。
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想?你如何理解这种感想?
美丽的自然景色,往往有净化心灵的作用,所以面对这奇山异水,作者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句由景而生的慨叹,符合我们见到美景时的自然反应,反衬出景物之怡人。当然,这里或许有自述心志的味道,表现出归隐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也有可能是在劝说朱元思,不妨放下繁杂公务,一同来欣赏这美景。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是作者观赏美景时油然而生的感想,借景言志,既反映了作者对争名逐利的官场的鄙视,也从侧面突出了富春江周围景色之秀美,衬托出大自然美景诱人的力量。既写奇景,又抒感慨。
面对这一片美好的山光水色,作者心情如何?结合课文中的语句,说一说。
深入探究
心情 分析
惬意、恬静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和怡然自得,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
心情 分析
流连忘返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了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表现出超出尘世、宠辱偕忘的精神境界,申明自己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
欢快自在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让人感到自然生命的欢乐律动,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也体现出他的快乐、自在。
《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的相同之处
结构
句式
写法
情感
总分结构:都是先总说特征,再分写细描,结构清晰。
骈散结合:多用对仗的四字句,偶有一两句散句,骈散相间,使整篇文章读起来精致简洁、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流畅多变。
视角多变,视听结合,动静相映,富有生机情趣。
淡泊名利,寄情山水。
请你当富春江的导游,向游客介绍富春江的如画景色,你会怎样解说?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富春江景区。富春江因山青水碧而闻名遐迩,早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南朝时期,便有吴均“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赞叹。是啊,那水,清澈缥碧,水里还有游动的鱼儿,它们享受着家园的舒适,向人们诉说着富春江的美;那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山间有泉水声、鸟啼声、蝉鸣声、猿啸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置身于此,真是如同来到了仙境呢!朋友们,就让我们一起畅游富春江,享受这份大自然的馈赠吧!
典型考题
1.名句默写。
(1)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富春江江水迅猛奔涌之势。
(2)美丽的自然风景往往可以净化心灵,正如《与朱元思书》中所说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
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2.下列对课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本文描绘了富春江的山水之美,第1段中“奇山异水”四字总括全文。
第2段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直接描写了江水的清澈。
本文写出了作者对美景的感受,意在劝友人放下争名夺利之心,忘情于天地大美。
本文以写景为主,兼有抒情,多用骈句,韵律和谐。
B
【解析】“直接描写”表述有误。这句话通过写水中的游鱼与水底的细石清晰可见,表现出水的清澈,是侧面描写。
3.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景色特点,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
鄙弃功名利禄,向往
宁静闲适生活
4.本文在描绘景物时,手法多样。请你任选一种手法,结合选文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示例一】“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水清的特点。
【示例二】“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突出水清和水势迅猛的特点。
5.比较《三峡》《与朱元思书》两篇短文的异同。
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______、______等共同特征。
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______,《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湍急
清澈
凄清
6.吴均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萌生避世退隐之意,杜甫饱览泰山雄奇秀丽的景色立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人生誓言。两种人生态度,你更欣赏哪一种?请说说你的理由。
【示例】我更欣赏杜甫的人生态度。“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我们的祖国拥有众多美丽的山水,如果我们都去避世退隐,将没有人来承担社会责任。为了祖国山水更美丽、社会更美好,我们应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本文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描绘了自富阳至桐庐间富春江秀美的山水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官场的厌倦和对功名利禄的蔑视,以及寄情于山水的情感。
主旨归纳
结构梳理
与朱元思书
总写(第1段)——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异水
(第2段)
奇山
(第3段)
分写
清澈
水之色:缥碧(正面描写)
水之深:千丈见底(夸张)
水之净: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侧面描写)
湍急——水之变幻: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夸张、比喻)
视觉
(俯视)
视觉
(平视)
动静结合
高峻——山之势:负势竞上,争高直指
(拟人)
幽静
山之声:泉、鸟、蝉、猿,生机勃发(以动衬静)
山之色:光影变化,林密荫浓
视觉
(仰视)
听觉
视觉
厌倦仕途 寄情山水
背诵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吴均的《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和《与朱元思书》并称“吴均三书”,都是描写山水的名篇,学者钱锺书认为其成就可与《水经注》中的写景段落相提并论。阅读课文以外的两“书”,进一步体会吴均写景文章的特点。
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