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部编版语文八上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秋部编版语文八上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

资源简介

课外古诗词诵读
◎文化自信:体会词人情感,热爱中华优秀诗词文化。
◎语言运用:朗诵诗词,熟读成诵。
◎思维能力:把握词作大意,感悟其中表达的情感和蕴含的哲理,学习鉴赏词的技巧。(重点)
◎审美创造:感受宋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难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两座并肩而立的高峰,一座交汇着现实和浪漫,一座辉映着婉约与豪放。之前,我们学习了不少唐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宋词,一起来感受飞扬着轻灵,氤氲着温柔的宋词之美。。
浣溪沙
一、知人论世,走近词人
1.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晏(yàn)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其子晏几道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2.背景介绍
课件出示:
晏殊生于北宋承平之时,年少得志,后官至宰相,政事之外,过着“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晏饮”的生活。 这首词大约作于宴饮歌乐之后。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词人和作词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词意,把握词人的情感。
二、读通,感知词作内容
1.读准字音、节奏
教师范读《浣溪沙》,同桌互读,小组评读,感知词的韵律特点。
师指导:诵读时宜用婉转低吟的语气,读出淡淡的忧伤之感。朗读时要抓住“曲”“气”“旧”“下”“几”“可”“落去”“燕”“径”等仄音来读,这样整体的韵律感就出来了。
2.读懂诗词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词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3.读出意境画面
提示:阅读要读出情味,边读边体味,边体味边想象,尝试还原词句呈现的画面,想象词人当时的情态。
【设计意图】反复诵读,让学生与词作对话,感知词作韵律和节奏,读出情味。同时初步感知词作内容,为下文理解诗人情志作铺垫。
三、品读,揣摩词人之意
设问1: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哪些景物来写?
预设 选了酒、亭台、夕阳、落花、归燕等景物来写。
设问2:词人写这些眼前景物,流露出怎样的情感?试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预设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新词“一曲”,清酒“一杯”,孤单冷寂。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惆怅之情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东升再起。“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期盼其返却又深知难返的淡淡闲愁。)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花落”是伤春,流露了对繁华易尽的“无可奈何”;“燕来”则传达出看到旧识重来的欣喜。惋惜伤感与通达欣慰交织在一起,融入花开花落、燕去燕来等景物中,透露出一种生活哲理:一切都必然会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有美好事物再现。)
小园香径独徘徊。(“独”字写出了词人独处时的寂寞,暮春已至,时光流逝,词人生出悲凉之感。“徘徊”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留恋和对年华易逝、美好不再的怅惘、伤感及孤独寂寞之情。)
设问3: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预设 全词表达了词人伤春惜时之情和对年华易逝的感伤之情。
设问4:这首词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你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预设 “新”与“旧”对比。好处:“新”是唱新词,“旧”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与旧景对比,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怅惘情思。(或“去”与“来”对比。好处:“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抒发了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教师小结:这首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根本原因在于情中有思。本词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景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的问题。词中含蓄地涉及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哲理,也让读者更加感到时间的宝贵,从而想要珍惜眼前的一切,活出自己的精彩。
【设计意图】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抓取关键词句来理解词人的情感,不仅有的放矢,也能提升学习的效率。
【板书设计】
采桑子
一、知人论世,走近词人
1.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shì)号文忠,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
2.背景介绍
课件出示:
欧阳修曾任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州,喜爱那里的民风、景物,晚年辞官退休后便定居此地,曾作《采桑子》十首,歌咏颍州西湖四时美景,抒发恬淡安适情怀。 每首词第一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西湖好”。 这是十首词中的第一首。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熟悉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诗词,把握词人的思想感情。学习前先让学生了解词人的有关情况和写作背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二、读通,感知词作内容
1.读准字音、节奏
(1)教师范读《采桑子》,同桌互读,小组评读,感知词的韵律特点。
(2)抽查朗读,自由诵读。
教师针对学生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指导诵读。
预设 诵读时应怀着美好的心境、惬意的情怀,读出恬淡、闲适、愉悦之情。读“西湖好”“处处随”“琉璃滑”“掠岸飞”等时,末字要稍拖长音。
2.读懂诗词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词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3.读出意境画面
提示:阅读要读出情味,边读边体味,边体味边想象,尝试还原词句呈现的画面,想象词人当时的心境。
【设计意图】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与词作对话,感知词作的韵律和节奏,引发共鸣,为下文理解词人情感作铺垫。
三、品读,读出西湖之美
设问1:请同学们找出并概括词人描绘的有关西湖的几幅图画。
预设 共描绘了四幅图画:①春水碧绿,流转绵延图;②长堤芳草,笙歌隐现图;③水面无风,光滑如镜图;④船动不觉,沙鸟惊飞图。
设问2:词人是从哪些角度描写西湖的?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预设 词人从视觉、听觉(绿水逶迤、芳草长堤、水面光滑、涟漪微动、沙禽掠岸——视觉;隐隐笙歌——听觉)的角度对西湖进行描写,营造出安谧、恬静的氛围。
设问3:请同学们品读词作,谈谈词人还运用了哪些技法来表情达意。
预设 直抒胸臆:词作第一句中“西湖好”三字是词眼,直抒词人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动静结合:词作下片写水面无风,光滑如镜,船动不觉,沙鸟惊飞,在动静相衬中营造了美好的情境,令人陶醉。
教师小结:这首词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词中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结合,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词以淡雅的笔调,描写词人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品读词作,进而理解词作蕴含的情感和表情达意的手法,采用设问形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品味词作。
【板书设计】
相见欢
一、知人论世,走近词人
1.读晓文题
“相见欢”是词牌名,不是标题。
2.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词人。
3.背景介绍
课件出示:
靖康之变后,朱敦儒被迫南下避难,南渡初期曾在朝廷做官。他忧虑国家前途,怀念中原故土。这首词即是他南渡后登金陵城上西楼远眺时所作。
【设计意图】学习之初即补充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词人和写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有利于学生把握词作的思想感情。
二、读通,感知词作内容
1.读准字音、节奏
(1)教师范读《相见欢》,同桌互读,小组评读,感知词的韵律特点。
(2)自由诵读,抽查朗读。
通过抽查朗读,发现问题,教师进一步指导诵读。
(3)学生按照指导再读词作,进一步体会语气和节奏。
2.读懂诗词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词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3.读出意境画面
感知词作内容后,再次诵读体会,更能读出情味。边读边体味,边体味边想象,尝试还原词句呈现的画面,想象词人当时的情态。
【设计意图】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知内容,与词人产生心灵的共鸣,为下文理解词人情志作铺垫。
三、品读,揣摩诗人之意
1.把握感情
设问:古人登楼或登高,常多感慨,词中哪一句是词人的感慨?
预设 “几时收?”
追问:词中悲情显而易见,说说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提示:可通过抓关键词的形式来判断)
预设 景:清秋、夕阳垂地、悲风。事:中原乱、簪缨散、吹泪过扬州。
教师小结: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回望中原,满眼萧条,悲愤之情油然而生。
2.品析词句
设问1:品析“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中“夕阳垂地”的表达效果。
预设 “夕阳垂地”写出了日薄西山,万里大地都笼罩在黯淡余晖之中的暮景。这种情景,让人联想起南宋国势衰落、江河日下的现状,也为全词奠定了苍凉感伤的感情基调。
设问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三句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 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簪缨”代指达官显贵。“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词人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的往事,直抒胸臆,抒发了悲痛、愤慨之情,也表达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设问3:词的最后一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试简要分析。
预设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词人请求“悲风”把自己的泪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抒发了词人对战事的关切之情。一个“悲”字,蕴含着浓厚的感彩。
教师小结:词人身在金陵,心赴扬州;出发点在金陵,落脚点在扬州。这看似是词人对扬州的无限关切,实则是词人对国家的无限担忧。这首词传达出词人深沉的亡国之痛,这其中蕴含着词人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板书:亡国之悲,爱国之心)整首词抒发了词人无限的悲慨,这不仅是个人的身世之悲,更是家国之悲、时代之悲。
【设计意图】在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先让学生理解词人登高的意图;然后让学生抓住意象,品析词句,进而理解感情。这样步步推进,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词中寓意。
【板书设计】
如梦令
一、知人论世,走近词人
背景介绍
课件出示: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之作,她当时生活稳定幸福,时常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于是写下这首著名的小令。
【设计意图】介绍词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意,把握情感。
二、诵读,感知词作内容
1.读准字音、节奏
(1)教师范读《如梦令》,同桌互读,小组评读,感知词的韵律特点。
(2)自由诵读,抽查朗读。
针对学生朗读的问题,教师进一步指导朗读:
语气:欢快、喜悦。
韵脚:关注“暮”“路”“处”“渡”“鹭”,押“u”韵。
重音指导:强调喝酒的地点、时间,重读“溪亭”“日暮”。
强调喝醉这一状态,重读“沉醉”。
2.读懂诗词大意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词的大意。
关注:常记、兴尽、争渡。
师:何为“常记”?
预设 “常记”就是常常记起。
追问:什么事让词人常常想起、念念不忘?
预设 少时出游,赏景喝酒。
3.诵读全词,想象画面
学生再读词作,抓住意象,发挥想象,在头脑中想象出画面,融入意境。
【设计意图】反复诵读,让学生与词作对话,感知词作的韵律和节奏,读出情味。并通过诵读初步感知词作内容,想象画面,为下文理解词人情感作铺垫。
三、品读,感悟词人情怀
1.品读“醉”意
设问1:再次默读词作。想一想:这首词是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
预设 “醉”字。
设问2:词人因何而“醉”?
预设 因美酒和美景而“醉”。
设问3:除了美景、美酒,还有什么会让李清照“醉”?
预设 还有词人与朋友的那种美好情谊,少时那些美好生活的回忆,都让她深深陶醉。
教师小结:李清照的“醉”既是酒醉更是陶醉。其实不管“兴”也好,“记”也好,“醉”也好,还是“误”也好,词人是“字字如金”。因为“兴”所以“醉”,因为“醉”所以“误”,因为“醉”所以常常记起。
2.品字悟情
设问1:如何理解两个“争渡”表达出的情感?
预设 两个“争渡”,表现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急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沙洲上的水鸟都吓得纷纷飞起。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设问2:说说“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惊”字的妙处。
预设 “惊”字既暗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了停栖在沙洲上的水鸟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3.对比悟情
设问:本词和《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预设 本词:这首词写的是早年悠闲的生活,在词人的眼中,当时的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词人通过一段美丽的回忆表达了对往昔生活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词人将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反映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
【设计意图】从“醉”字入手,切入词作,探寻词人“醉”的原因,这样便于引导学生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情感。另外,通过与《渔家傲》的对比,既勾连了旧知识,又在比较中进一步了解了词人作品的风格。
【板书设计】
【设计亮点】
本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诵读诗词,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其次,在鉴赏诗词时,引导学生结合词人生平以及时代背景来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情感。然后,通过分析关键语句,品析艺术手法,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词作的寓意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