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以“感受金秋时节的自然之美”为主题,编排了《望洞庭》《山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天别样的风景。《古诗三首》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秋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深秋时节铺满落叶的水泥道美景;《秋天的雨》从多个方面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听听,秋的声音》描写了秋天里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每一篇课文都有着浓浓的秋意,无论是秋山、秋叶、秋雨还是秋天的声音,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内容 教学要点字词识写 ◎认识29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34个字,会写27个词语。◎书写要规范,做到横平竖直,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书写时注意握笔姿势正确。语言积累 ◎能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能用一字组多词,积累“脚印”“印章”等词语。◎能写出形容四季的词语,主动积累描写四季的词语。◎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本单元的4首古诗,背诵《秋天的雨》第2自然段。默写《山行》。阅读理解 ◎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难懂的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听听,秋的声音》,边读边想象画面,从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中体会秋天的活力。书面表达 ◎借鉴课文或“阅读链接”的表达方法,用几句话写出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想象秋天的雨会把颜色分给谁,仿照例句写句子。◎能借助例文并结合生活经验,了解日记可写的内容、日记的基本格式以及写日记的好处。◎能坚持用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4 古诗三首1.认识“庭、未”等5个生字,读准“磨、挑”2个多音字,会写“洞、庭”等10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首古诗。默写《山行》。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了什么季节。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3首古诗,并默写《山行》。3课时第1课时课型:新授 执行时间: 月 日 执教:1.认识“庭、未”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会写“洞、庭、相、未”4个字。2.想象《望洞庭》描绘的景色,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望洞庭》的大意。板块一 单元导读,“方法”引航1.默读篇章页上面部分的语句,说一说: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什么?(感受金秋时节的自然之美)2.画出提示本单元课文学习要求的语句,交流:你认为“多种方法”是哪些方法?(生自由表达)3.(课件出示3首古诗)提问:本课的3首古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秋)教师板书课题,学生初读三首古诗。板块二 运用学法,学习《望洞庭》1.谈话导入:我们先来领略洞庭湖的波澜壮阔(简要介绍洞庭湖),再随唐代诗人刘禹锡一同望洞庭。(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板书“望洞庭”。)2.教师范读诗题,指导学生练读诗题,读懂诗题(望洞庭湖)。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指名读,正音,指导读好停顿。)4.理解诗意,多种形式朗读古诗:(1)借助注释,理解前两句诗和后两句诗各写了什么内容。(前两句诗写诗人近望所见:水月交融、湖平如镜。后两句诗写诗人遥望所得:“山水翠”“青螺”。)(2)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平静、和谐)(3)诗人看到如此美景,可能会想些什么?(生自由表达)板块三 指导书写,交流学习所得1.指导书写“洞、庭、相、未”4个字,如“洞”左窄右宽,右部的“口”首笔竖在竖中线上;“庭”的点从竖中线起笔。2.引导学生从古诗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体会等不同方面交流学习所得。3.总结:今天,我们运用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学习了古诗《望洞庭》,以后,同学们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继续去阅读其他描写自然风景的古诗。第2课时课型:新授 执行时间: 月 日 执教:1.认识生字“斜”,会写“径、斜、爱、霜”4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山行》。3.通过注释或者图片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4.借助关键词语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古诗的美。板块一 精讲研读,理解词语INCLUDEPICTURE"语文要素7.eps"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临时资料\\语文要素7.eps" \* MERGEFORMATINET 1.谈话导入:现在是什么季节呢?(秋天)听语气,感觉大家很喜欢秋天呀!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秋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牧写的《山行》。(简要介绍诗人杜牧,板书“山行”。)2.学生齐读诗题,理解诗题。(在山中行走)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指名读,正音,指导读好停顿。)4.理解诗意,多种形式朗读古诗。(1)读诗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大家拿起笔来圈一圈。(2)交流圈画的词语,如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共同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3)(课件出示一幅秋山幽径图)如果你行走在其中,会有何感受?围绕“远”“斜”,让学生说说诗人是否在山中行走。评议哪个同学的回答吻合诗意,并说说理由。板块二 反复诵读,感悟诗情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秋天的美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指名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等。)2.感悟诗情:后两句诗之间有什么关联?停车和枫叶之间有什么关系?(因果关系)诗中哪个词语说明了这种关系?(重点学习“坐”)这次秋游中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3.运用所学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完整地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INCLUDEPICTURE"语文要素7.eps"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临时资料\\语文要素7.eps" \* MERGEFORMATINET 4.小结:运用借助注释、图片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人的心情。板块三 书写指导,拓展延伸1.配乐背诵古诗,教师范写“斜、爱”等易错字,并指导学生练写“径、斜、爱、霜”4个字。2.学生默写《山行》,同桌互评、修改。小组推选优秀书写作品,全班展评。第3课时课型:新授1.认识“萧、促”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会写“挑、落”2个字。2.通过演示动作、看图片等方式理解“挑、落”的意思。用多种方式理解“萧萧、促织、篱落”等词语的意思。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人满怀乡愁的心境。板块一 图片导入,识字写字1.(课件出示教材插图)学生看图,说出图中的景物、人物,创编小故事。2.教师板书诗题,学生读诗题后交流对诗题的理解。(把自己在夜里看到的、听见的写下来)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叶绍翁。3.指名朗读古诗,相机正音并点评。学生通过演示动作、看图片等方式理解多音字“挑”。4.借助注释理解“促织”的意思,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关注注释。教师讲述关于“促织”的故事,并相机指导学生书写“挑、落”2个字。INCLUDEPICTURE"语文要素7.eps"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临时资料\\语文要素7.eps" \* MERGEFORMATINET 板块二 想象画面,品读诗句1.自由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律。(课件出示《夜书所见》的朗读节奏)指导学生读好停顿。2.学习前两句诗。(1)小组合作学习。说一说:透过前两句诗中的这些景物,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在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2)理解“萧萧”“动客情”,对比朗读。①平常我们写风常用“呼呼”,而诗中用了“萧萧”,能否把它换成“呼呼”呢?对比着读一读“呼呼梧叶送寒声”“萧萧梧叶送寒声”。(后一句更能体现诗人凄凉、悲伤的心境。)②古人常用“萧萧”来表现秋天的凄凉。此外,还可以从哪儿读出诗人的孤独之感?(江上秋风动客情)这里的“客”指谁?(叶绍翁)诗人为何称自己为“客”呢?(因为他漂泊在外,不在自己的家乡。)(3)了解诗人的生活状况(介绍叶绍翁的隐居经历),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板书:思亲念家)(4)小结:诗人借助秋天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这种写法叫作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3.学习后两句诗。(1)“知”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何用“知”字,而不用“见”字?为什么这两句诗不倒过来说呢?点拨:灯下的儿童在拨弄蟋蟀,并非作者看到的,所以,“知”在这里的意思是“料想、猜测”。INCLUDEPICTURE"语文要素7.eps"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临时资料\\语文要素7.eps" \* MERGEFORMATINET (2)谁能用我们现在的说法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指名说)(3)引导学生想象:看到灯火,诗人回忆起了自己的家人、家乡,此时的他又会想些什么呢?(生交流)4.诗人借助了萧萧梧叶、秋风、儿童挑促织等景象抒发了思乡之情,让我们融情于诗,一起读出来吧!在本课教学中,通过任务驱动,多元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注重书写与情感体悟。但存在小组合作参与不均、意境感悟不深、时间把控欠佳等问题。后续将优化分层指导,改进提问设计,提升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