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网络素养与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生网络素养与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资源简介

小学生网络素养与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一、班会背景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下,网络已经深度融入人们的生活,小学生也成为了网络使用的重要群体之一。从查阅学习资料、观看在线课程,到娱乐休闲、社交互动,网络为小学生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新窗口。然而,网络世界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暗藏诸多风险。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不良信息无孔不入,网络沉迷现象日益严重,这些问题都在威胁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部分小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很容易在网络中陷入各种陷阱。因此,开展小学生网络素养与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帮助他们提升网络素养,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班会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清晰地说出常见的网络安全风险,如网络诈骗、不良信息、网络沉迷等的具体表现和危害。
熟练掌握应对网络安全风险的有效方法,包括设置安全的密码、识别网络诈骗信息、避免沉迷网络的措施等,并能在实际网络使用中正确运用。
学会正确使用网络进行学习和娱乐,提高信息筛选和辨别能力,能够从海量网络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内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游戏体验等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会自主思考和判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网络安全知识、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网络安全的重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到维护网络安全是每个人的责任。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培养学生健康、文明、安全的网络行为习惯,引导学生自觉抵制网络不良诱惑,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三、班会准备
教师准备
收集丰富多样的网络安全相关资料,包括真实发生的网络诈骗案例、网络沉迷导致不良后果的故事、网络传播的不良信息示例等,将这些资料整理成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文字材料,以便在班会上向学生讲述。
制作一系列与网络素养和安全教育相关的教学道具,如绘制网络安全知识漫画卡片、制作网络诈骗情景卡片、设计网络安全标识等,通过直观的道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网络安全知识。
准备充足的实践活动材料,如彩色卡纸、水彩笔、剪刀、胶带等,用于学生制作网络安全手抄报;准备眼罩、小奖品等,用于开展游戏活动。
提前设计好小组讨论的话题和任务,制定详细的讨论规则和评价标准,确保小组讨论能够有序、高效地进行。同时,设计好情景模拟的场景和角色,准备好相应的道具。
2. 学生准备
提前观察自己和身边同学的网络使用情况,记录每天上网的时长、上网的主要活动内容,以及在上网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或问题。
收集自己所知道的网络安全小常识,为班会上的交流分享做准备。
准备好彩色卡纸、水彩笔、剪刀等制作手抄报的工具,以及笔记本,用于记录班会中的重要知识、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四、班会流程
(一)趣味导入,引出主题(5 分钟)
老师登场,互动游戏开场
老师笑容满面地走进教室,手里拿着一个神秘的盒子,说道:“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超级有趣的游戏,名字叫‘网络词语猜猜猜’。” 老师邀请几位同学上台,从盒子里抽取写有网络词语的卡片,如 “点赞”“热搜”“网友” 等,抽到卡片的同学要用动作、语言描述等方式,让台下的同学猜出卡片上的词语。在游戏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参与,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2. 引导思考,揭示主题
游戏结束后,老师引导同学们思考:“在刚才的游戏中,我们用到了很多网络词语,这说明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网络世界就像一个神秘的大森林,里面有很多美好的东西,也藏着一些危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学生网络素养与安全教育’的奇妙课堂,去了解如何在网络世界中保护好自己。”
(二)知识讲解,深入剖析(10 分钟)
网络的 “魅力与危险”
老师拿出一张画有网络世界场景的大卡片,上面有美丽的知识城堡、欢乐的游戏乐园,也有张牙舞爪的小怪兽。老师指着卡片说:“同学们,看这就是我们的网络世界。网络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世界,在这里,我们可以查阅学习资料,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和远方的朋友聊天,还能玩有趣的游戏。但是,在这个魔法世界里,也藏着一些危险的小怪兽,比如网络诈骗、不良信息、网络沉迷等,它们会伤害我们的身心,让我们陷入困境。”
2. 常见网络安全风险讲解
网络诈骗:老师拿出一张网络诈骗情景卡片,讲述一个真实的网络诈骗案例:“有个小朋友在网上看到一个广告,说只要花 10 块钱就能买到价值 100 元的游戏皮肤。他特别心动,就按照对方说的把钱转过去了,结果不仅没有收到游戏皮肤,还发现自己的账号被盗了。这就是典型的网络诈骗,骗子会用各种诱人的借口,骗我们的钱和个人信息。” 老师进一步解释网络诈骗的常见手段,如虚假中奖信息、冒充熟人借钱等。
不良信息:老师展示一些网络传播的不良信息示例,如暴力、色情内容的文字描述(注意避免展示具体画面,用委婉的语言描述),说道:“在网络上,有时候会突然出现一些不好的信息,这些信息就像脏东西,会污染我们的心灵,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我们一定要学会远离这些不良信息。”
网络沉迷:老师讲述一个网络沉迷导致不良后果的故事:“有个同学每天一放学就沉迷于网络游戏,熬夜玩到很晚,结果第二天上课没精神,成绩也越来越差,身体也变得很虚弱。网络沉迷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还会伤害我们的身体。”
(三)案例展示,敲响警钟(5 分钟)
身边的 “警示故事”
老师拿出准备好的案例资料,说道:“同学们,下面老师给大家讲几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故事。隔壁学校的小明同学,在网上认识了一个自称是游戏高手的网友,网友说可以教他快速升级,但是需要小明把自己的游戏账号和密码告诉他。小明没有多想就给了,结果第二天发现自己的游戏账号里的装备全没了,还被封号了。还有我们学校的小红同学,经常在网上看一些恐怖、暴力的视频,晚上睡觉都做噩梦,上课也总是走神。” 老师讲述案例时,同学们都全神贯注地听着,脸上露出惊讶和担忧的表情。
2. 数据背后的 “危机”
老师展示一些关于小学生网络安全现状的调查数据:“根据最新调查显示,很多小学生都遇到过网络安全问题。比如,有 30% 的小学生在网上收到过陌生人的不良信息,20% 的小学生因为网络沉迷影响了学习成绩。这些数据就像一声声警钟,提醒我们一定要重视网络安全,保护好自己。” 同学们看到这些数据,不禁发出阵阵惊叹,深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四)小组讨论,共寻对策(10 分钟)
话题抛出,小组集结
老师将同学们分成 4 - 5 人一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然后提出以下讨论话题:
在上网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识别网络诈骗信息?
当我们在网络上看到不良信息时,应该怎么做?
怎样才能避免沉迷网络,合理安排上网时间?
2. 热烈讨论,思维碰撞
同学们在组长的带领下,围绕讨论话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大家纷纷结合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说:“如果收到说中奖的信息,要先想一想是不是真的,不能轻易相信。” 还有的同学提出:“看到不良信息,要马上关掉网页,并且告诉老师和家长。” 在讨论避免网络沉迷的方法时,有的小组建议制定上网时间表,严格按照时间上网;有的小组则认为可以和家长约定,只有完成作业后才能上网。对于识别网络诈骗信息,同学们提到了看信息是否有官方标志、不随意点击陌生链接等方法。老师在教室里巡回走动,倾听各小组的讨论,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鼓励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3. 小组展示,分享智慧
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代表们依次发言,详细阐述小组讨论的观点和建议。第一组代表说:“我们小组认为,识别网络诈骗信息要看信息来源是否可靠,如果是陌生人发的奇怪链接,一定不能点。看到不良信息,要记住网址,然后告诉老师,让老师来处理。避免网络沉迷,我们可以把上网时间分成几个小段,每次上网不超过 30 分钟。” 其他小组代表也纷纷分享了各自小组的精彩观点,如设置手机上网限制、培养其他兴趣爱好减少对网络的依赖等。老师对每个小组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肯定同学们的积极思考和认真讨论,同时对一些观点进行补充和完善,进一步强化同学们对网络安全防护方法的认识。
(五)情景模拟,实践体验(15 分钟)
情景一:网络诈骗应对
老师挑选几位同学,分别扮演小学生、网络骗子、家长等角色。情景设定为:小学生在网上玩游戏时,收到一条私信,说他中了大奖,需要先缴纳 100 元手续费才能领取奖品。“骗子” 通过语言诱惑 “小学生” 转账,“小学生” 要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应对,“家长” 在一旁观察并适时给予指导。表演结束后,老师组织同学们进行讨论,分析 “小学生” 的应对方法是否正确,还有哪些更好的应对措施。
2. 情景二:不良信息处理
再挑选另一组同学,扮演小学生和老师。情景是:小学生在上网查找学习资料时,突然弹出一个包含不良信息的网页。“小学生” 要按照正确的方式处理这种情况,如立即关闭网页,然后向 “老师” 报告。表演结束后,老师引导同学们评价 “小学生” 的处理方式,强调遇到不良信息要及时远离并告知成年人。
3. 情景三:合理安排上网时间
老师让几位同学表演一个家庭场景,孩子想要上网玩游戏,家长和孩子一起商量如何合理安排上网时间。通过表演,展示制定上网时间表、设置闹钟提醒等方法。表演结束后,老师组织同学们分享自己在家中是如何与家长约定上网时间的,进一步强化合理上网的意识。
(六)游戏互动,巩固知识(10 分钟)
网络安全知识问答赛
老师准备一些网络安全知识题目,如 “以下哪个密码更安全?A.123456、 B.abcdef 、C.abc123!@#”“遇到网络诈骗应该首先做什么?” 等,将同学们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抢答。答对一题得一分,答错不扣分。在问答过程中,老师对每个题目进行详细讲解,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点的理解。比赛结束后,对得分最高的小组给予小奖品奖励。
2. 网络安全标识猜猜猜
老师展示提前制作好的网络安全标识卡片,如 “禁止访问不良网站” 的标识、“保护个人信息” 的标识等,让同学们猜标识的含义。同学们举手抢答,猜对的同学可以获得一张小贴纸作为奖励。通过这个游戏,帮助同学们认识常见的网络安全标识,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七)总结升华,强化意识(5 分钟)
知识回顾,强化记忆
老师带领同学们对本次班会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很多网络素养与安全教育的知识。我们了解了网络世界的魅力和危险,知道了常见的网络安全风险,如网络诈骗、不良信息、网络沉迷等,还通过案例、讨论、情景模拟和游戏,学会了很多保护自己的方法。比如如何识别网络诈骗信息,遇到不良信息怎么办,怎样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希望大家能把这些知识牢牢记住,运用到实际的上网过程中。” 老师一边回顾,一边提问同学们相关知识点,确保同学们能够牢固掌握所学内容。
2. 发出倡议,坚定决心
老师表情严肃而又充满期待地对同学们说:“同学们,网络世界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新空间,但我们一定要学会保护好自己。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做网络安全小卫士。在此,老师向大家发出倡议: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不点击陌生链接,不沉迷网络游戏;遇到网络安全问题,及时向老师、家长求助;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文明上网,健康上网。让我们用实际行动,营造一个安全、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 老师的话语充满激情和感染力,激发了同学们维护网络安全的决心。同学们纷纷表示,一定会遵守倡议,安全上网。
3. 布置作业,延续教育
老师布置课后作业:“同学们,班会结束后,请大家用准备好的材料制作一份网络安全手抄报,手抄报内容可以包括网络安全知识、我们学到的保护自己的方法、网络安全标语等。下周一,我们将在教室里展示大家的手抄报,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希望大家能认真完成,把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分享给更多的人。” 通过布置课后作业,让同学们将班会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进一步强化网络安全意识。
五、班会评价
学生表现评价
在班会过程中,老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发言情况、小组讨论表现、情景模拟和游戏参与等方面,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对于积极参与讨论、发言精彩、在情景模拟中表现出色、游戏中答题准确的学生,老师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如颁发 “网络安全小卫士” 称号;对于参与度不高、表现不够积极的学生,老师在课后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原因,给予帮助和指导,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活动中积极参与。
2. 学习效果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分享、情景模拟表现、游戏答题情况以及学生制作的网络安全手抄报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网络素养与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在课堂提问中,询问学生网络诈骗的常见手段、遇到不良信息的处理方法等;在小组讨论分享中,观察学生是否能提出切实可行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在情景模拟中,检查学生能否正确应对网络安全问题;在游戏答题中,检验学生对网络安全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通过学生的手抄报,了解学生对网络安全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根据评价结果,老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和完善,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如果发现学生对网络诈骗的识别方法掌握不够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案例分析和练习,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