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虽有嘉肴《礼记》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礼记》又名 ,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 编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章,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小戴礼记戴圣作品介绍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jiāyáofúqiǎngzhǎngyuèxiào初读感知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你能用“/”代替逗号划分句子吗?字字落实疏通文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翻译文章,每一位同学都有任务,A同学翻译,B同学指出重点字词,,C同学询问哪里不懂,并解答。D同学逐句读最后请一个小组上台当小老师。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①虽:即使。②旨 :味美。③至道:最好的道理。④善:好处。⑤是故:所以。⑥困:困惑。重点词语译文: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①自反:自我反思。②自强:自我勉励。③故:所以。④教学相长: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⑤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同 “教”,教导。⑥其:表示揣测 ,大概。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讨论●探究1.文章第一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进而引出教与学的关系。2.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教学相长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学后知不足 道理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教后知困 教学相长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讨论●探究在现代教育学意义上,“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教”跟“学”是两个主体;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本身也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而课文中的“教学相长”,“教”和“学”是对同一个主体而言的,指教师自身的学习与他教导学生的教育实践都是一种学习,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强调教育者自己要亲身学习,体验道,知道不足,并自我反省,对自己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并努力改进。3、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是一篇短小的议论文,你认为它写得好吗?如果好,好在哪里?请你赏析一下。文章主题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拓展延伸:论证艺术【甲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乙文】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丙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双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拓 《学记》(节选)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虽有······,弗···,不知其·······。······拓展延伸:语言魅力仿写句子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这篇文章给了你怎样的启示?拓展延伸:生活实践作业:你能将刚才的仿写拓展为一篇完整的议论文吗?挑战一下自己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