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5张PPT)统编教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单元内容:《〈庄子〉二则》和《〈礼记〉二则》是先秦散文,《马说》属于论说文,《唐诗三首》都是叙事类的古体诗。这些诗文,句式、语言各有特色,充满情趣、理趣,表现了先贤的哲思和情怀,闪烁着古人的智慧思想之光。单元目标: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积累并欣赏文言语句;学习论事说理技巧;体会古人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教材分析已掌握的:能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积累文言词句的方法。能够在朗读中注意重音、停连、语气、语调。有难度的:运用恰当的方法欣赏精彩语句。通过品味语言感悟古人的哲思和情怀。学情分析“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对接课标1.能够勾连已学内容,梳理、归类并积累文言词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虚词等)和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2.能够在诵读中用好重音、停连、语气、语调,体会文言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3.能够熟读并背诵课文。4.能够结合古诗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以诵读、演读、课本剧编写等方式再现文中描述的场景,提升形象思维能力。5.运用欣赏精彩语句、诵读、知人论世等方法,体会并学习古圣先贤的智慧哲思,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单元学习目标1.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2.分块梳理、归类并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3.疏通文意中遇到有困难的字词,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做好标注。单元预习任务设计意图:多阅读是积累文言字词、提高文言语感的有效方法。诵读经典 对话先贤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感受传统名家名篇的魅力,学校文学社计划在五月初推出“诵读经典·对话先贤”系列活动,有优秀朗诵作品征集、古今对话思辨会、课本剧设计等活动,请你一起来参加。情境任务实施过程课段一:《庄子》二则 2课时【目标】1. 理解“大鹏”形象的文化内涵。2. 体会庄子与惠子论辩的巧妙。3. 拓展阅读,感受庄子的心境和奇异思想。1.搜集与“鹏”有关的文学形象、诗词名句、成语典故。2.搜集并阅读庄子的文章《上李邕》《涸辙之鲋》《混沌之死》。3.选择性搜集并阅读研究《庄子》的文章:孙利华《〈庄子〉的艺术特色》,张绍明《浅谈〈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于亚飞《庄子与韩非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吴丽娜《〈孟子〉与〈庄子〉寓言艺术特色之比较》。预习作业1.用“/”给右边文字断句。一、断句 熟悉内容设计意图:检查预习,熟悉课文。结合有错之处,解析字词意思。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2.呈现部分学生的排序结果,比对课文,并分析出错的原因。1.给右边这段文字排序。二、排序 理清思路①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②北冥有鱼,其名为鲲。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④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⑤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⑥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⑦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⑧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第一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顶真,使结构严密。反复,突出鲲鹏之大。第二层: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引用,可见其想象奇特。夸张,突出“徙”的气势磅礴。第三层: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人看天,远至极;鹏看人,亦若是。设计意图:梳理内容,明确行文思路。为理解和背诵课文准备。理清文章思路以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说说你用到了哪些朗读技巧。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三、欣赏名家朗读 探究文章内涵为了更好地指导同学们参加优秀朗诵视频的征集活动,我们先来聆听《北冥有鱼》的名家朗读。听了以后,说说你从中学到了哪些朗读技巧?(或说说你喜欢哪几处的朗读处理,为什么?)设计意图:以聆听名家朗读为活动,学习朗读技巧。抓住关键词,分析“鲲”“鹏”形象,探究庄子借“大鹏”阐释的道理。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极度自由想象奇特古文朗读技巧:1.理解作者的情感哲思是基础。2.断句要恰当。3.突出关键词。4.注意虚词(其、也)的语气。5.口齿清晰。天空无极限追求无极限四、朗读 评价 改进1.模仿名家音频,自由朗读全文。2.根据量规,同桌之间互相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3.课后结合修改意见优化朗读,并录制自认为最好的一遍,上传班级钉钉群。作为参加优秀朗诵作品征集活动的备选资源。序号 评价维度 修改意见1 把握情感基调2 断句恰当3 运用重音、停连 突出关键词4 注意虚词(其、也)的语气5 声音洪亮 口齿清楚五、演读 再现论辩情境1.同桌合作,扮演庄子和惠子朗读课文。2.补充庄子与惠子的神情、心理。设计意图:增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想象画面,提升形象思维能力。庄子 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 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 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 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 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六、比较 感知人物形象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你更喜欢庄子还是惠子?说说理由。设计意图:体会庄子和惠子的不同个性。初步感受道家、名家思想的不同。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小结。庄子:以我观物,主观感性,浪漫。惠子:逻辑严谨,客观理性,现实。作业布置:同伴合作,分角色朗读,并录制最好的一遍上传钉钉群。作为参加优秀朗诵作品征集活动的备选资源。七、拓展 了解庄子之奇阅读《上李邕》《涸辙之鲋》《混沌之死》,结合《庄子》二则,参考课前搜集的有关研究庄子的文章,说说庄子的思想给你留下印象。设计意图:阅读作者的其他文章,阅读研究作者的文章,帮助学生了解庄子。顺应自然自由洒脱摆脱束缚物我合一自生自化浪漫无为逍遥【目标】1. 朗读背诵课文,了解“教学相长”“大同社会”的基本内涵。2. 找出对偶句及排比句,体会整散结合的韵律美、类比说理的形象美。3. 品悟“教学相长”“大同社会”的当代意义。课段二:《礼记》二则 2课时一、朗读全文 体会韵律之美1.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互相评价。2.说说你朗读《礼记》二则的感受。(可以与朗读《庄子》二则的感受进行比较。)3.录制全班齐读的视频,作为参加优秀朗诵作品征集活动的备选资源。明确:短句,明快有力。 (男有分,女有归。)对偶,朗朗上口。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铺排,增强气势。(虽有……,弗……,不知……;知……,然后……)设计意图:朗读体会比较,感受韵律之美。二、理清思路 感受结构之美1.绘制文章的结构图,然后在组内分享,并说说你这样绘制的原因。2.推荐优秀的结构图全班展示。3.比较两篇短文论说结构的异同。设计意图:通过结构图的绘制,帮助学生理解论说的逻辑。类比逐层论证引用大同三、拓展思辨 思考现实意义说说你对“教学相长”的理解。结合你的学习生活,选取一个典型事例,来证明《虽有嘉肴》中有关教学的某个观点。预设:1.从教师的角度,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2.从学生的角度,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也需要自身的钻研。你读过的文章、文学作品中,哪个场景的“大同”味道最浓?请说给你的同桌听。预设:《孟子梁惠王上》《桃花源记》《墨子尚贤能》……设计意图:勾连生活和所学,通过比较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古今对话,思考儒家思想的当代意义。当下追求“大同”有必要 VS 当下追求“大同”没有必要预设:1.大同无法实现,只是一个虚构的美好世界。2.同,既“和”且“平”,人人平等。人人都要行大道。……【目标】1. 品词析句,探究文章主旨,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 拓展阅读,结合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深入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形象特点,体会作者不平则鸣的情思。3.联系实际,思考人才问题。课段三:《马说》 1课时1.自主设计朗读方案,并阐述理由。2.小组内分享,选择最得意的一处,全班交流。一、设计朗读方案预设1:“也”字的处理,体会作者的情绪变化。不以千里称也。(“千里”重读,“称”也强调。揭示被埋没的必然性,无限痛惜。)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求”上扬,结尾声调再上扬。反诘,强烈谴责,愤怒至极。)其真不知马也。(“其”拖长,“也”拖长,深深感慨。对埋没人才的控诉。)预设2:排比句的处理。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策之”与“不以”,“食之”与“不能”,“鸣之”与“而不能”,形成强烈反差,要重读且层层加重,突出作者的无奈愤慨。预设3:文末抒情句的处理。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呜呼”二字模仿叹气的方式读,体现作者心中的郁结之深。两个“其”,第一个诘问语气,上扬,激动愤怒;第二个感叹语气,拖长,绝望叹惋。结合《马说》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课后改进自己的设计方案,录制朗读视频,作为参加优秀朗诵作品征集活动的备选资源。要求:1.恰当运用重音、停连、语气等技巧。2.关注虚词,融入自己的情绪。3.建议选择合适的配乐。设计意图:抓住语气词“也”、否定词“不”等,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添加背景音乐,增加学生朗读的兴趣。二、配乐朗读体会正方:千里马不能成为千里马,是马之过。三、组织辩论会反方:千里马不能成为千里马,是人之过。1.选择你所认同的观点。2.全班分成正反两方。2.随机抽选七位观众评审,针对双方的辩论进行评价。3.教师总结。正方:千里马不能成为千里马,是马之过。预设:被动消极、孤傲清高、缺乏韧劲……设计意图:尝试辩论,学习观点阐述的方法,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反方:千里马不能成为千里马,是人之过。预设:愚昧无知、要求苛刻、狂妄自大……作业布置:完成课后思考探究四,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课段四:《唐诗三首》3课时【目标】1.展开合理想象,能够扩写诗歌,体会诗中描述的场景。2.朗读背诵,感受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3.结合背景,感受诗人关注现实、心怀天下的情怀。1.运用所给的朗读符号,标注课内三首诗歌的停顿、重音、语调、拖音等。2.小组内讨论标注的依据。选择最适合你朗诵的一首诗歌进行朗诵。3.组内展示,小组选拔后,确定最佳选手全班展示。一、唐诗朗诵会1.依照评价量规,推荐组内最佳选手进行全班展示。2.组织班级朗诵会,推荐优秀作品。设计意图:标注朗读符号的过程就是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在朗读,评价中,体会叙事诗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15到20分 10到15分 10分以下1 口齿清晰、读音准确 口齿基本清晰、读错音3个之内 口齿不清,读错音4个以上2 理解诗歌的主旨内容 较准确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内容 诗歌主旨内容理解有偏差3 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基本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情感基调与诗歌内容不吻合4 恰当使用重音停连、合理调整语气语调 使用重音停连、注意语气语调 没有运用重音停连等技巧5 表现大方得体,肢体语言恰到好处 表现得体,有肢体语言 表现欠得体,没有肢体语言6 有创新之处,加5到10分 评价量规二、编写课本剧(以《石壕吏》为例)1.梳理情节 确定内容班级计划对《石壕吏》进行编写,参加“诵读经典·对话先贤”的课本剧设计活动。 你觉得应该分为几场?并为每一场取名?设计意图:把握叙事线索,了解叙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预设:官兵捉人、老夫出逃、老妇哭诉、天明告别……2.联系背景 拓展素材结合所给的背景资料、作者简介,你觉得我们编写《石壕吏》的课本剧时,可以拓展哪些素材?小组讨论并汇报结果。教师梳理小结。设计意图:全景式分析诗歌,引导学生提取诗歌内容中的叙事元素,为编写课本剧储备材料。预设:呈现安史之乱的相关画面,想象并细化老妇哭诉时与官兵的对话,添加作者的画外音……3.聚焦冲突 设计情节设计情节,要抓住矛盾冲突,可以是人与环境的冲突,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人物自身的冲突等等。结合诗歌,分析文本中的冲突。设计意图:抓住冲突,分析诗歌的主要内容,突破重点。预设:人与环境:安史之乱的社会动荡与作者心系天下的冲突人与人:官兵的暴怒与老妇的无助冲突人物自身:老妇力衰与应河阳役的冲突4.打磨台词 塑造人物打磨台词,要把握人物的整体风格,突出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选择老妇哭诉这一情节,进行台词的设计和优化。吏:老太婆,你家里的男人呢?都去哪儿了?啊?妇:三个儿子都在充兵,刚刚大儿子来信,二儿子战死了呀。吏:不要哭哭啼啼的,家里还有什么人?都叫出来!还有什么人呢,军爷,只有一个孙子了,还在哺乳呢。吏:怎么办?啊?妇:我去吧,虽然人老力衰,现在就跟您出发,还来得及给你们做早饭。三、自主编写课本剧1.按照《石壕吏》课本剧编写的方法,选择《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或者《卖炭翁》,从确定内容、拓展素材、设计情节、打磨台词等方面进行编写。2.选择同一篇课本剧的组成四到六人的合作小组,互相评价,提出修改建议。3.整合意见,优化完善,形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的课本剧。设计意图:自主编写,小组合作,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第几幕 时间 地点 布景设计 人物 对话 备注(旁白、音乐、灯光等)诵读经典 对话先贤1.《庄子》二则,《礼记》二则优秀朗诵、演读视频。2.关于人才问题的论说小短文。3.《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朗读设计方案和课本剧剧本。单元学习成果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