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期末知识点复习课件(共8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期末知识点复习课件(共87张PPT)

资源简介

(共87张PPT)
期末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 珍惜青春时光
第一课 青春正当时
身体外形的变化
体内机能的增强
性的发育和成熟
1、青春期生理变化的主要表现?P3
2.如何正确对待青春期的生理变化?P3
①我们要正确对待生理变化,身体发育的节奏各有不同。
②既不因自己的生理变化而焦虑或自卑,也不嘲弄他人的生理变化。
认知能力得到提高
自我意识不断增强
情感世界愈加丰富
4.青春期心理变化的主要表现?P4
独立与依赖
闭锁与开放
勇敢与怯懦
矛盾心理
5.如何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心理矛盾和困惑?P5
①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的温暖中接纳和调整自己;
②求助老师、家长和心理医生,化解烦恼,解决问题;
③学会自我调节,成为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
6、与异性交往对我们的成长有哪些积极作用?
①可以增进对异性的了解,消除神秘感;
②可以扩大交往范围,提高交往能力;
③与异性友好坦然地合作,有助于完善自身,让我们在团结和睦的集体中共同成长。
7、如何正确与异性相处?
①与异性交往要把握好尺度。
②注意交往的方式、场合、时间和频率,
③既要热情大方,又要掌握分寸,做到言谈得当、举止得体。
8、如何认识与正确对待与异性朦胧的情感?
①真正的爱情,不仅意味着热烈的情感、彼此的欣赏和尊重,而且需要责任、能力和担当。
②面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朦胧情感,我们应该慎重对待,理智处理。
9、如何学会自我保护?
(1)了解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2)通过正规途径获取性知识。
(3)自重自爱,言谈举止不越界。
(4)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预防和应对性骚扰、性侵害的能力。
(5)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牢固的法律意识,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10、如何提高预防和应对性骚扰、性侵害的能力?
①要学会辨别并抵制性骚扰、性侵害等行为。
②掌握有效的应对方法和策略。
③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二课 做情绪情感的主人
1、情绪的作用有哪些?
①影响人的观念和行动;
②积极情绪通常伴随愉悦的体验,可以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
③消极情绪通常给人带来不良体验,会产生负面影响;
④消极情绪也会有积极作用。适度的焦虑情绪可以把压力转化为动力,从而有助于提升思考能力、加快反应速度、提高学习效率
2、如何要学会管理情绪? P16
(1)学会认识自己的情绪。
(2)学会调节情绪。
(3)学会合理表达情绪。
(4)学会在帮助他人、奉献社会中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
3、调节情绪的方法?
注意转移、合理宣泄、认知调节、放松训练
(1)情感反映着我们对人对事的态度、观念,影响我们的判断和选择,促使我们作出行动。
(2)情感能够提升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丰富、深刻的情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观察事物、探索未知。
(3)情感的发展体现我们的生命成长,使我们的情怀更宽广、博大。
4.情感的作用?P19
5.如何品味美好情感?P20-21
(1)要有意识地增加自己的积极情感体验
(2)要学会承受和转化消极情感
(3)我们要在实践中提升情感世界
6.消极情感的影响?
①消极情感会给我们带来不舒服、不愉快的负面感受,甚至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消极)
②体验消极情感未必是坏事,接受挫折的考验,学会转化消极情感,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不断成长。(积极)
第二单元 焕发青春活力
第三课 人贵自尊
①每个人都有自尊的需要,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时,我们便会感到快乐。
②自尊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一个人德行的具体表现。自尊的青春有光彩。
1、自尊的重要性?
(1)自尊的人能认可自己。
(2)自尊的人知廉耻、明是非。
(3)自尊的人不爱慕虚荣。
2、自尊的人有什么特点?
3、自尊的人能认可自己的表现?
①能够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能肯定自己的价值;
②能够积极地表现自己,获得他人的良好评价,体验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为人所需要的。
4、自尊的人能知廉耻、明是非的表现?
①自尊的人是有羞耻心的人,会对自己不恰当、不合适的行为感到惭愧和难为情,做到行己有耻;
②明白是非对错,能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主动培养美好的道德品行。
5、自尊的人能不爱慕虚荣的表现?
①不为名利所惑,不过分追求表面上的荣耀
②能够真诚面对自我,正确看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1)学会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2)学会不断提升自己
(3)学会尊重他人。
6、如何做自尊的人?
①我们要恪守为人之德,坚持人格独立,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②面对他人的议论或批评,我们要有平和、豁达的心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③面对他人的侮辱和诋毁,我们应当予以回击,必要时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7、如何学会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8、如何提升自己?
①努力充实自己,开阔视野,增长智慧;
②不断历练自己,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个人修养。
①尊重他人的隐私和人格,不取笑、歧视他人,更不能侮辱他人;
②接纳他人不同的个性和处世风格
③尊重他人不同的生活习惯,珍视他人的劳动和付出。
9、如何尊重他人?
第四课 自信给人力量
1、自信的重要性/作用 ?
(1)自信能够使人变得乐观且坚定。让我们充满希望和力量,面对困难和失败不轻言放弃,朝着既定目标勇毅前行。
(2)自信让人远离自负与自卑。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坦然面对真实的自己,从容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2、自信的来源 ?
(1)自信源于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积累的实力,源于在和他人交往中获得的肯定。
(2)源于从社会稳定发展、国家繁荣富强中获得的安全感、成就感和自豪感。
3、如何做自信的人?
(1)找准定位,扬长避短。
(2)专注当下,积极行动。
(3)勇于探索,增强底气
(4)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坚定民族自信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做自信的中国人。
①在与他人的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客观认识自己、准确定位自己,
②充分发挥优势,认清不足,避免盲目自信。
4、如何找准定位,扬长避短?
要明确目标,从当下开始,心无旁骛,全力以赴,不惧失败。
5、如何专注当下,积极行动?
要有直面挑战的勇气,大胆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新问题,积极探索,在解决问题中展现实力、提升能力。
6、如何勇于探索,增强底气?
第五课 人生当自强
自强是自我勉励,发愤图强。自强是一种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是一种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人生追求。
1、自强的含义(是什么)?
2、自强的重要性?
(1)自强,使人自主自立。主动发掘自身力量,依靠自己的努力拼搏勇敢面对生活
(2)自强,使人奋发向上。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3)自强不仅关系个人的成长,而且关系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未来
3、如何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1)树立远大理想。怀有拳拳爱国之心,立下报国之志,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发展结合起来
(2)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
(3)在苦干实干中磨砺成长,砥砺前行
4、如何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
①认真对待每一门课程,做到勤学好问,夯实基础。
②要关注现实问题和社会发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如何在苦干实干中磨砺成长,砥砺前行?
①在做事中不断磨炼意志、锤炼品格。
②学会依靠自己、对自己负责,学会做事、身体力行。
③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不怕吃苦、努力耕耘。
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六课 传承核心思想理念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的重要性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深邃博大,是解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密码。
(2)这些思想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至今仍然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
(3)有助于我们理解、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我们走好人生道路提供有益启迪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的内容
(1)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2)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3)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4)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
尊重、顺应大自然运行的规律,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
3、如何理解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①做人做事要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出发,既怀抱梦想,又关注现实,
②在实践中探求真知,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正确对待和处理事情。
4、如何理解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①世间万物都是生生不息、不断变化的。
②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创造与创新。
5、如何理解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社会发展必须惠及人民,满足人民实际的利益需求,让人民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
6、如何理解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
(1)讲仁爱,应当孝敬父母、关爱亲人,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实现由爱亲、爱他人、爱人类到爱万物的扩展。
(2)重民本,要求我们站稳人民立场,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3)守诚信,要求我们做到真实无欺、言行一致,树立诚信意识,做诚实守信的人。
(4)崇正义,在面对个人利益选择时,我们应当将道义置于优先位置,让我们的言行合乎道义。。
(5)尚和合,应当正确看待差异与矛盾,坚持多样性统一,构建和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6)求大同,应当热爱祖国和人民,积极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作贡献。
7、如何做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者?
第七课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1、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
(1)促进社会和谐、成就美好人生
(2)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P59)
2、中华人文精神的内容?
(1)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2)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3)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4)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3、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①既找出共同点,找到最大公约数,又保留不同点,尊重不同意见
②和而不同,就是倡导和谐相处,协调不同意见,但不盲从苟同。
内涵
a、求同能让人们更加亲近、友善,存异则让人们彼此尊重、包容。
b、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为化解当代社会冲突提供重要启示。
作用
4、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各种各样的文化表现形式都承载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教育人、感化人,成就理想人格。
内涵
作用
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5、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在文化生活中,人们追求立象尽意, 主张将人的思想情感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
6、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①中华民族倡导俭简约的生活方式,强调不为物役。②追求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
内涵
作用
有助于人们坚守做人的品格,克服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有利于真正实现人的价值。
7、如何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
(1)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
(2)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
8、如何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
①提倡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
②正确运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方法,为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8、如何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
①积极进取,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努力奋进;
②爱人利人,择善而行,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
③向榜样学习,勇担使命,久久为功,争做向上向善的好少年。
第八课 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1、中华传统美德的地位及作用①②③
(1)作用:
①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道德理念和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②运用好这些宝贵道德资源,有助于我们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惑,提升社会道德水平,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2)地位: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1)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2)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3)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
2、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
①判断一切是非、善恶、荣辱,都需要明确的标准。
②中华民族一贯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
③这一荣辱观念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日用而不觉的道德标准。
3、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作用?
不断向有美德、有才能、有贡献的人学习,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作用?
爱国情怀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5、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作用?
要求:每个人明确认识到自己的人伦职责,不仅要担负起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而且要兼济天下,为天下人谋幸福
作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和崇高境界,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支撑。
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的要求及作用?
7、如何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1)做自强不息的人
(2)做敬业乐群的人
(3)做扶危济困的人
(4)做见义勇为的人
(5)做孝老爱亲的人
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应当自立自强、刚健有为,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不断开辟人生的新天地。
8、如何做自强不息的人?
① 对待学习和工作,我们要专心致志,爱岗敬业,尽职尽责。
②我们要乐于与他人交往,在集体中与人和睦相处、团结协作。
9、如何做敬业乐群的人?
助人者人恒助之。当他人身处困境时,我们应当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10、如何做扶危济困的人?
当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时,当他人遇到危难时,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帮助他人
11、如何做见义勇为的人?
①我们应当孝敬老人,爱护亲人
②我们还要将爱的情感和责任扩展到全社会。
12、如何做孝老爱亲的人?
第九课 法律为我们护航
生活在法治社会
第四单元
①社会生活的发展无止境,法律体系的完善也无止境。
②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良好法治环境。
1、不断完善我国法律体系的原因
2、我国完善法律体系的措施
①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等重要领域立法。
②加快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立法步伐。
③努力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
3、作为青少年,我们怎样为完善法律贡献力量?
①我们不仅要关注法律体系建设,为法律的完善贡献力量,
②而且要从内心深处拥护法律,信仰法律的力量和价值,
③做到崇尚法律、遵守法律、捍卫法律,让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
4、法律的作用/重要性?
(1)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在国家治理、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3)法律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4)法律促进社会发展
5、法律如何维护社会秩序?
①通过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实现社会的有序运行;
②通过建立和实行各种社会制度,维护社会的文明和谐。
③通过调解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6、法律如何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①法律通过设定个人权利的界限,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
②个人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滥用权利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7、法律如何促进社会发展?
①建立健康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秩序,
②强调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新时代社会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实现社会生活的制度化、法治化
第 十 课 走近民法典
四单元-生活在法治社会
1、民法典的地位、调整范围?
(1)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地位)。
(2)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调整范围)
2、实施民法典的意义?
(1)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2)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3、民法典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1)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3)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4、民法典的基本原则?
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
5、法律保护人身权的原因及要求
(1)原因:
拥有人身权,我们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
(2)要求:
我们既要保护自己的人身权,也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权。
6、法律保护生命权、健康权的原因及要求
(1)原因:
生命和健康是我们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
(2)要求:
①当自身生命和健康受到他人非法侵害时,我们有权依法自卫和请求法律保护。(对自己)
②我们要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做侵害他人生命和健康的事情。(对他人)
7、法律保护肖像权
(1)内容:
我们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
(2)法律怎样保护:
①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
②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8、法律保护隐私权
(1)内涵:
隐私是我们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2)意义:
①保障了我们私生活的自由与安宁,保护我们的正常生活不受干扰、内心世界不被侵扰。(对个人)
②尊重和保护隐私权既是法律规定,也是道德要求,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文明和谐。(对社会)
9.法律保障财产的原因、要求
(1)原因: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财产,财产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当合法财产受到侵害时,我们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要求:
10、法律保护合法财产所有权的内涵、意义?
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权人对自己的财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①我们拥有的合法财产,是实现其他权利的物质基础。
②切实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对于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激励人们创造和积累财富、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内涵:
(2)意义:
11、法律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意义:
①遵循诚信原则、依法履行合同是合同当事人的义务,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②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
12、法律保护知识产权?
(1)意义: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劳动、保护创新。
(2)要求: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尊重他人的劳动,不做侵害他人智力成果的事情。
3、法律如何保障财产权?
13、法律保护继承权?
(1)继承的方式
①法定继承:是指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及继承顺序,按法律规定的遗产份额分配原则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继承方式。
②遗嘱继承:是指继承人按照被继承人所立的合法有效的遗嘱,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继承方式。
遗嘱继承>法定继承
它的最大优点在于被继承人能够充分按照自己的意愿处分财产。
第十一课 远离违法犯罪
1、法律的作用?
①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为人们是否实施某种行为提供了方向指引。
②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判断违法行为的方法
1、一看违反的法律类别(行政法律、民事法律、刑法)
2、二看违法行为的危害(轻或重)
3、三看违法者的处罚结果
(1)行政违法行为:警告、拘留、罚款、开除、记过
(2)民事违法行为:停止侵害、赔偿、赔礼道歉、返还财产
(3)刑事违法行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等。
4、四看双方地位:民事违法行为(民与民)、行政违法行为(民与官)、刑事违法行为(全体公民)。
犯罪的特征
严重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应受刑罚处罚性
最本质特征
法律表现
强制性法律制裁
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共同构成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刑事违法性是 犯罪和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分界线。
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2、 犯罪的定义和特征?
(1)内涵:刑罚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所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利为主要内容。
(2)类型:我国的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①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②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3.刑罚的内涵和类型?
人民法院
(1)我们要敢于斗争,及时对受害者给予声援和救助;【见义勇为】
(2)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有勇有谋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见义智为】
4、如何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5、如何做到严于律己,远离违法犯罪
(1)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2)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
(3)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
(4)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
国家
个人
家庭
学校
社会
家长履行监护职责,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管理;
加强思想教育、法制教育,规范学生行为,及时引导、矫正学生的行为习惯;
加大对不良文化和违法活动的打击力度,加强法制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国家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侵犯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和严格执法、严惩。
6、 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
怎样远离违法犯罪?P99-102①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