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以“探索自然,发现生命之美”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大自然的声音》《读不完的大书》三篇课文,语言各具特色,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古诗三首》描写了山水美景;《大自然的声音》通过对自然界各种声音的生动描写,表现了用心体验大自然的妙趣;《读不完的大书》呈现了从大自然中感受到的“无尽的乐趣”。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内容 教学要点字词识写 ◎认识31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39个字,会写27个词语。◎能了解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要点,写好“未、欠”等8个带有撇、捺笔画的字。语言积累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背诵《大自然的声音》第2~3自然段,默写《望天门山》。◎能体会课文生动的语言,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朗读、背诵古诗《采莲曲》。阅读理解 ◎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能借助图表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能初步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并尝试续说这样的句子。口头表达 ◎能说出从课文中感受到的大自然的乐趣。◎能在小组中简单讲述身边的令人感到温暖或不文明的行为,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汇总小组意见,汇总意见时能尽量反映每个人的想法。书面表达 ◎能清楚地写下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及自己对此的想法。◎能主动用书面的方式与别人交流想法。20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 1.认识“返、苔”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会写“返、望”等12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教学重难点】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课型:新授 执行时间: 月 日 执教:【课时目标】1.会写“望、断、楚、至、岸、孤”6个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能背诵并默写。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教学过程】板块一 谈话导入,读懂诗题1.教师谈话导入,引出诗人李白,以“你们学过他的哪些诗”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李白。教师对李白补充介绍,并出示其佳作《望天门山》。(课件出示《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诗题。)2.读懂诗题: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题“望/天门山”。李白“望”到了什么?“天门山”又是怎样的一座山呢?板块二 读通诗句,读出节奏1.自由朗读《望天门山》,要求:读通诗句,读好停顿。2.个人展示读。(课件相机呈现七言诗2/2/3的朗读节奏划分)教师提示学生拿起笔在自己的课本上画一画。3.教师范读。引导:读古诗,不仅要读出节奏美,还要读出它的韵律美,关注“楚江开”“日边来”押ɑi韵。4.学生各种形式地练读。板块三 抓关键词,想象画面 INCLUDEPICTURE"语文要素3.eps" INCLUDEPICTURE "E:\\2025秋上\\小语\\教案版\\三年级\\语文要素3.eps" \* MERGEFORMATINET 1.厘清景物,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找一找每句诗分别写了什么景物,用笔圈出来。(预设圈画: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2)结合注释,了解“天门”“青山”都是指“天门山”,“楚江”指流经楚地的长江部分,“碧水”指“长江水”。2.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1)聚焦“断”“开”想象画面。①根据“断”的构字特点想象画面。(课件出示“断”字的小篆字形图)引导:左边像一把刀把两束丝完全剪断,右边像一把锋利的斧子。看到这个“断”字,你们能想象到天门山是怎样被分开的吗?②聚焦“开”字想象画面。(在黑板上贴“山”字的卡片)引导:假如这是天门山,那么把天门山给分开的“大手”是什么?(教师演示动作)(2)理解“至此回”。引导:想象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奔腾回旋的画面,进一步体会山险水涌的自然美景。板块四 品词入境,感悟诗情1.品“出”“来”,想象画面。(1)诗人乘船离天门山越来越近了,想象第3、4句诗描写的画面。(2)师相机质疑:两岸的青山是怎么“出”的?孤帆是怎么“来”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当你坐车 或骑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体会诗句中“出”“来”所描写的情形。)(3)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对壮丽河山的喜爱之情。2.由“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的“孤帆”,联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体会诗人的不同心境。3.总结学习这首诗的方法。板块五 积累背诵,指导书写1.背诵积累。(1)齐读全诗,男女生比赛读。(2)填充诗句,指导背诵。(3)出示与诗句相关的图片,学生配相应诗句。2.指导默写整首诗。(1)重点指导书写“断”“楚”。(2)指导古诗书写格式。(3)生自主默写,师巡视。3.推荐学生自主阅读李白写的其他山水诗。【板书设计】第2课时课型:新授 执行时间: 月 日 执教:【课时目标】1.认识“返、苔、亦、宜”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会写“返、饮、亦、欲、抹、宜”6个字。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鹿柴》和《饮湖上初晴后雨》诗句的意思。3.想象《鹿柴》和《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景色。【教学过程】板块一 回顾学法,导入新课1.背诵《望天门山》。2.回顾学习《望天门山》的方法:(1)读通诗句,读出节奏;(2)借助注释读,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3)品词入境,感悟诗情。3.明确学习任务:今天我们要运用这样的学习方法,学习本课另外两首古诗,去领略古时鹿柴和西湖的美丽风光。板块二 迁移学法,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1.过渡揭题:(1)师谈话引出诗题。(2)(师板书诗题)指导学生正确读诗题,猜诗意。2.简介诗人苏轼及本诗的写作背景。3.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学古诗。(1)(课件出示学法)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朗读,注意字音、朗读节奏。(2)检验自学效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大家都读懂了吗?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①(出示晴天西湖)你想到了哪个词语?(板书:潋滟)假如你正和苏轼坐在船上同游,你会看到什么样的美景?想象说话:金色的阳光洒在西湖上,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课件出示诗句) ②“西湖之雨”你们又是抓住什么关键词感受到的?(板书:空蒙)(出示雨天西湖)想象说话:轻纱似的雨洒在西湖上,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课件出示诗句)③多种形式赏读“晴、雨西湖”:晴、雨两种天气,西湖两种美!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么美的诗句读好呢? (3)引导学生交流诗人把西湖比喻成“西子”的巧妙,入境体会赞美之情:①简介西施,了解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人”。②引导学生感悟诗情:这么美的西施,诗人是怎么赞美她的呢?“淡妆浓抹”只是赞美西施吗?③指导朗读。(4)链接两首写西湖的诗,进一步感受“淡妆浓抹总相宜”:①(课件出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两首写西湖的诗)教师指导学生读完后谈谈感受到了西湖怎样的美。②小结时回扣“淡妆浓抹总相宜”。4.背诵、积累古诗:(1)指名读,齐读。(2)填空搭支架背诵。(3)根据描述说诗句。(4)齐背全诗。板块三 运用学法,学习《鹿柴》1.学习单助学,小组合作学习:(1)谈话导入,引出诗题。(2)简介王维。(3)(课件出示学习单)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习单,运用前两首诗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2.朗读古诗。提示:注意“柴”字的读音;把握好停顿,读出节奏美、韵律美。3.读懂诗意:(1)感知诗意:结合插图、注释,练习说诗意。(2)适时点拨重点词语(“鹿柴”“但”“返景”)的意思。4.想象诗境。(1)自由读诗,说说整首诗给你怎样的感受。(幽静、深远)(2)提问:哪句诗给你这种感觉?你通过这句诗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点拨:第一句直接写出山的空旷;第二句从听觉的角度,用人的声音衬托出山林的寂静;第三句写出深山的幽深;第四句从视觉的角度,写夕阳余晖照射在青苔上,更显幽暗。5.熟读成诵。师生合作朗读;同桌赛读;全班齐诵;小组比赛背诵。板块四 指导书写,交流收获1.指导书写“返、饮、亦、欲、抹、宜”。2.交流学习所得:学习了这几首古诗,你有什么收获?点拨:引导学生从古诗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体会等方面谈收获。3.回顾学习三首古诗的方法以及诗中所描绘的美景,持续激发学生对“山水诗”的兴趣,鼓励学生课下继续去领略自然山水的壮丽和古诗的魅力。【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三首古诗的教学,我做到了梯度训练:在第一首诗《望天门山》的学习中教授古诗学习的方法——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借助注释,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品词入境,感悟诗情。第二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学习则聚焦学法,运用学法自学。到学习《鹿柴》时,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学习,完成学习单,借助平移式的练习,让学习方法在实践中“内化”“显化”,力争教与学相融无痕。其中第一、第二首古诗的学习,我还通过链接相关古诗或诗句,让学习古诗的过程更加丰富。如由“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的“孤帆”,联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体会诗人的不同心境;在《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学习中,由西湖美景链接了另外两首写西湖的诗,感受西湖的“淡妆浓抹总相宜”。三首古诗学完之后,告诉学生古诗王国里的“山水诗”还有很多,鼓励他们继续去领略自然山水的壮丽和古诗的魅力。整个思路的设计意在点燃学生对古诗学习的热情,锻炼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