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共46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共46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

资源简介

(共46张PPT)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概论)
哲学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辩证唯物论)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唯物辩证法)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论)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
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吸收外来)
第九课面向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面向未来)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
文化观
文化




拓展和应用
必修4《哲学与文化》知识结构
哲学基本理论(什么是哲学)
辩证唯物论(世界是什么)
唯物辩证法(世界的状态)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社会历史观
人生观、价值观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研究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精神世界
研究人类历史
探讨世界是什么?这个世界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这个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
在唯物论的基础上,已经清楚世界是什么。进一步探讨世界是怎样的?这个世界是孤立的,还是联系的?是全面的还是片面的?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知道世界是什么、是怎样的?那人类应该如何认识世界呢?我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有什么特点呢?有什么规律?
辩证唯物论
唯物辩证法
认识论
社会历史观
价值观
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第二课)
主要讲物质、运动、规律、意识的主要内容
回答世界的状态怎么样(第三课)
主要讲联系、发展、矛盾的主要内容
回答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第四课)
主要讲实践、认识、真理的主要内容
马哲
辩证
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回答人类社会起源、本质与发展(第五课)
回答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第六课)
必修4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至六课)的知识结构
实践
认识
真理
决定
反作用
与客观对象
相符合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4.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真理、谬误的含义
真理的三个特点
认识的三个特点
认识的含义和两个阶段
实践的含义、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4个表现)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认识与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P48-53 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并勾画标注。
1.认识的含义?P48
2.认识的两个阶段是什么及其关系?P48-49
2.实践的含义?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哪些?(三种形式) P49-2
3.实践具有哪些特点?(4个特点) P49-50
4.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4个表现) P50-52
一、认识与实践
第一目
观看视频及教材,请思考:
1.你对杂交水稻有什么认识?
2.你对杂交水稻的认识与科学家的认识有什么差别?
认识是 主体 对 客体 的 能动反映 。
1.认识
主体是人,认识是人类特有,动物没有
注:认识 VS 意识
(1)认识与意识本质上是一样的,区别在于:
①含义不同:认识是积极的主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②范畴不同:意识相对于物质而言,属于唯物论范畴;
认识相对于实践而言,属于认识论范畴。
(2)认识与意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有正误之分。
性质:积极的主动的反映
(≠被动的反映)
认识的对象是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一.认识与实践
(1)含义
P48-49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你对杂交水稻的认识
科学家研究认识
袁隆平、高产、杂交、基因

水稻寡妇、雌雄同体、海水稻、晚种早熟…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如感觉、知觉、表象)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如概念、判断、推理)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2)形式\阶段
请思考:你对杂交水稻有什么认识?你对杂交水稻的认识与科学家的认识有什么差别?
注意:
①意识属于唯物论,意识与物质对应;
认识属于认识论,认识与实践对应。
②意识和认识都是人类特有的,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一.认识与实践
1.认识
P48-49
感觉:看到颜色、闻到味道、触摸到形状等(个别属性:红、甜、圆)
知觉:对苹果整体认知(又红又甜又圆的苹果)
表象:当苹果不在眼前时,根据记忆可以浮现它的样子。
概念:用语言概括出苹果的本质属性,具有抽象性。
判断:有的是甜的,有的是酸的。
哪种是苹果,哪种不是苹果。
推理:根据苹果落地,得出万有引力规律。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生动的 直观”
—认识的初级阶段
“抽象的思维”
—认识的高级阶段
发展、深化
依赖于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
认识
理性
认识
鳄鱼流眼泪—好可怜
鳄鱼流眼泪
—排出体内的盐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一.认识与实践
1.认识
P48-49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途径
内容
形式
层次
联系 比较: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既没有纯粹感性的认识,也没有纯粹理性的认识,往往感性中有理性,理性中有感性。
通过感官获得
通过思维抽象得到
表面的、外部的
内部的、本质的
感觉、知觉、表象
概念、判断、推理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注意: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理性认识相对于感性认识更深刻。
2.不能认为感性认识都是错误的,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二者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也不能说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
补充:
认识的根本任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和规律。
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
结合课本知识,请思考:这些语句说明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人的认识从实践中来
2.实践
请判断:下列是不是实践活动?
1.蜜蜂筑巢
2.学生听课
3.修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4.秋收起义
5.杂交水稻的培育





(1)含义:实践是 人们 改造 客观世界 的 物质性活动 。
主体
①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改造活动,不是认识活动。
对象
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不是主观世界。
④实践是一种直接现
实性活动(把观念的东
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认识没有直接
现实性)。
性质
一.认识与实践
P49-50
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桥梁【客观】
设计方案【主观】
修建桥梁【实践】
注意:
①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实践。
②实践是改造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活动,不包括主观世界,范围不能扩大或缩小。
③实践不是思维活动、认识活动,思考、辩论、认识、言论等都不是实践。
④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中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在当代中国,主要表现为在社会各方面的改革。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如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工农生产等)
(如革命、改革等)
科学实验活动
自然科学实验,如太空育种实验等
社会科学实验,如改革试点(建立自贸区等)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在阶级社会 中,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2)三种基本形式
一.认识与实践
2.实践
P49-50
提示:基本形式不等于实践的所有形式,实践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其他的一些实践形式(教育实践、医疗实践、艺术实践等)
1.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老马识途。
2.受台风影响,我国近日多地有强降水出现。
3.学生听课学习。
4.老师讲课。
5.建造港珠澳大桥。
6.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7.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成功发射。
8.袁隆平团队开展海水稻种植研究实验。
实践的主体是人

学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教育实践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





请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并归纳属于哪种实践形式?
例:愚公移山
愚公决定让全家使用榔头、簸箕等工具,移开太行、王屋二山。
实践的主体(愚公和家人)是客观的
实践的手段(榔头、畚箕等工具)是客观的
实践的对象(太行、王屋二山)是客观的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都是客观的,可见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
(3)特点
一.认识与实践
2.实践
P49-50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有目的
有意识
关键词:蓝图、计划、方案、规划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
一.认识与实践
2.实践
P49-50
(3)特点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实践具有社会性(横向)
关键词:协作、共同、多人
请辨析: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所以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实践活动既可以表现为:集体行动,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社会性的活动。 单个人的孤立活动(纯粹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一.认识与实践
2.实践
P49-50
(3)特点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实践具有社会性(横向)
社会性关键词:协作、共同、多人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一.认识与实践
2.实践
P49-50
(3)特点
历史性关键词:当时条件、以前、阶段、时期
实践具有历史性(纵向)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有所差异;
特点 区别所在 解读 关键词
客观物质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坚持这点,在实践观点上就坚持了唯物主义。 强调实践的基本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的客观性,强调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主体”“对象”“手段”“结果”工具、环境---
主观能动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所在。坚持这点,在实践问题上 坚持了辩证法。 强调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制定“计划”“方案”“规划”等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计划”“方案”“规划”布局、蓝图---
社会历史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 强调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有所差异; 强调“合作” 、共同、团队等,受横向因素的影响—社会性;
强调历史过程,受纵向因素的影响—历史性
联系 三个特点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 归纳小结:实践的特点
1.一个成功者与一个空谈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功人士能通过实践把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的存在。这表明,实践具有( )
A.自觉选择性 B.客观物质性
C.直接现实性 D.主动创造性
C
2.有人看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错在否认了实践的(  )
A.客观物质性 B.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直接现实性
C
学以致用
3.(高考真题)山脊上,代表中华悠久文化的长城蜿蜒曲折;山腰间,詹天佑创造性设计的“人”字形铁路折回而上;地表下,运用当代中国先进技术建造的京张高铁穿行向前。为避免破坏沿线文物和环境,京张高铁建设者采用“精准微爆破”等新技术,在地下100多米建造隧道,做到施工地表零沉降,实现了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京张高铁与“人”字形铁路是新旧事物的关系
B. 工程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说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C. 建设者的创新意识是高铁成功建设的首要前提
D. 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体现了矛盾同一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学以致用
B
4.(高考真题)漫画《三代农夫》体现了(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D.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三代农夫》 作者:郝延鹏
C
C:漫画《三代农夫》反映了不同年代的农民生产条件不同,强调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C符合题意。
ABD漫画没有体现。
学以致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二目
观看视频,结合课本,请思考:实践与认识有何关系?
通过知识的学习
和传递获得认识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实践:认识唯一来源
认识途径
秀才不出门,难知天下事
注意:
1.认识的来源(唯一)只有一个——实践
获得认识的途径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2.但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3.不论认识正确与否,都是来源于实践。
亲身实践
获得认识
认识的来源 ≠ 获得认识的途径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强调“认识从何来,从无到有”)
P50-2
实践
①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
②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促进人类认识的
发展
③改造着人的主观世界
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推动着人们去探索研究
实践是
认识发展的
动力
(强调“认识由浅入深、深化和发展”)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P51-1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中国天眼”世界最大、最灵敏的特性,激发了很多特殊的技术需求,需要中国科学家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在不断“挑战认知和技术极限”、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优化升级。
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总工程师姜鹏说“我们计划未来5年利用FAST周围5公里范围内优异的电磁波环境,建设20至30台口径40米级全可动射电望远镜,与FAST组成综合孔径阵,即FAST核心阵。核心阵一旦建成,将大幅提高“中国天眼”的视力,让“‘中国天眼’不仅能看得远,还能看得清”。
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总工程师姜鹏说:“为了让中国的射电天文力量始终保持国际先进,我们将在新的起点加速攀登,带领团队不断探索新的科学前沿。”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3)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学以致用
5.下列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P52-1
(强调“如何检验认识正确与否”)
名言: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真金不怕火炼;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②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丧失了它的实际意义。 (如:纸上谈兵)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强调“认识到哪里去,回归和服务于实践”)
认识可以指导实践,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双重作用)
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注意:认识的目的 ≠ 认识的根本任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实践
认识
实践
唯一来源
最终目的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P52-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个表现)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强调“认识从何而来 从无到有”
强调“认识由浅入深、深化和发展”
强调“如何检验认识正确与否”
强调“认识到哪里去,回归和服务于实践”
归纳小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人类第一次获得了对月球背面的认识。
以前有人猜测在月球的背面存在大片海域,这次通过嫦娥四号探测器登上月球背面传回的月背影像图,证明月球的背面没有海,而是一块块高地。
嫦娥四号“鹊桥”中继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率先掌握了地月中继通信技术,探月背面的工具越来越先进,对月球背面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嫦娥四号通过对着陆区地形地貌、矿物组份等进行科学探测与研究,将为月球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极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6.分析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四个方面?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学以致用
易混易错
1.感性认识都是错误的,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
F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2.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F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并不意味着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人类的活动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只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
3.人类实践活动只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三种形式。
F 人类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
4.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F 实践的社会性指的是脱离了他人和社会的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否定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否定个人实践活动的存在。
5.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F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实践而获得的,间接经验是通过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
6.实践产生于认识的需要,认识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F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7.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是目的,改造世界也是目的和归宿。
F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归宿。
易混易错
课堂小结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认识
实践
含义:主体对客体能动地反映
类型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基本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践活动
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一、认识与实践
1. 5月4日,我国珠峰科考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并完成世界海拔最高自动气象站的架设;首次在“地球之巅”利用高精度雷达,测量峰顶冰雪厚度,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这表明( )
①科学实验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科学实验的水平受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
③科考获得的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可靠
④新的认识工具促进了人的认识不断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典型例题
2.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网购商品的结构越来越合理、品种越来越齐全、服务越来越周到。不同需求的消费者,都可以通过网购满足需求。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同时,互联网金融带给消费者的便捷服务,也在从另一个层面改变着中国人的消费观念。这表明( )
①认识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
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典型例题
3.(2022·全国乙卷)穿山甲原来被作为重要的药用野生动物,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影响我国穿山甲数量急剧下降,在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穿山甲未被继续收载。2020年6月5日,国家林草局发布公告,将穿山甲调整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人们对野生动物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这表明( )
①认识只有不断变化才能正确指导实践
②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③认识发展的目的在于不断创新原有观点
④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发展变化的动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典型例题
4.(2022·全国甲卷)2022年2月27日,以某高校学生为主研制的遥感卫星“启明星”发射升空,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给卫星发指令获得地球观测数据,用来验证自己的创意是否合理可行。通过研制卫星,学生巩固了专业知识,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能力。由此获得的启示是( )
①认识的目的全在于从实践中获得真理
②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知识
③间接经验同直接经验相结合能够深化认识
④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认识的客观真理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典型例题
知识拓展:把握认识的几个知识点
认识的来源:实践
认识的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认识的目的:指导实践
认识的根本任务: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和规律
认识的秩序:特殊----普遍---特殊
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认识的过程:实践---认识---实践
认识事物的基础:实践
敬请批评指正
请完成“爱思考典”——评价手册 上对应的练习 P30-32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