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运动的规律性课件(共2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运动的规律性课件(共2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二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




规律是客观的

一、规律是客观的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
表现为位置的移动、数量的增减(量变)、事物性质的变化(质变)、时间的延续等
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知识拓展:哲学上的运动≠运动的具体形态(共性与个性)
【拓展】哲学上讲的运动是对世界上一切运动形式共同特征的概括,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运动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化学运动:物质的化合、分解。
物理运动:所有热、光、电磁以及原子内部基本粒子的运动和变化。
生命运动: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自我更新。
社会运动:人类社会处于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地运动和发展中。
一、规律是客观的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强调运动
强调物质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
会导致
形而上学
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
唯心主义
会导致
综合探究一: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
正确的,承认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错误的,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
知识拓展:静止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表现:
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暂时的
相对的
有条件的
知识拓展:
物质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②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知识拓展:
运动 静止
区 别 含义不同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特点不同 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联系 ①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②运动与静止是相互依赖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的 错误倾向 ①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形而上学不变论);②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探究活动二:两种错误倾向
一直飞行的箭在空中运行时有无数的静止的瞬间,同时,它所静止的每一个瞬间对应它所处的空间来说,是绝对静止的。所以箭矢在空中划过了无数个静止的瞬间,飞矢不过由无数个静止的瞬间所拼接而成的画面。故而飞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就是静止的。
古希腊有个叫欧布利德的人,有一次,他借了邻居的钱,一个月后,邻居要他还钱,他赖账说:一切皆变,现在的我已经不是上个月向你借钱的我了。邻居把他打了一顿,他要去告状打官司,邻居对他说:你不是说一切皆变吗?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刚才打你的我了。欧布利德无言以对。
肯定运动,否定静止,陷入了相对主义诡辩论。
肯定静止,否定运动,陷入了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一、规律是客观的
3.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点拨:图示规律的含义
提醒:
①规律≠联系。规律是一种联系,但是并非任何联系都是规律。
②规律≠规则、定律、法律、规定。规律是客观的, 规则等是主观的,可以被制定、修改、补充或废除。
③规律≠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一、规律是客观的
4.规律的特征(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发明/发展/改变/改造/创造/消灭×)
(发现/认识/利用/尊重√)
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一、规律是客观的
4.规律的特征(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
【方法论】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违背→惩罚)
②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不是无能为力的)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探究活动三:
面对既不能创造又不能被消灭的客观规律,是否意味着我们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呢?
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水从高处向低处流,但现代水利设施却可以把水从低处引到高处,灌溉农田;
人们可以克服地球引力,把神舟飞船准确地送上太空;
认识了生物变化规律,就能自觉地培育农作物的新品种。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意识的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它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目的性:侧重于目标、目的、动机、规划、步骤;
自觉选择性:主动的、有选择、有差别的,意识反映什么,源于实践活动的需要。
能动创造性:对客观存在反应的程度(现象和本质)和时间跨度(过去、当前和未来)
综合探究四:
将农业视为终身奋斗方向,一生追求着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主动从红薯育种转向研究当时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研究。
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从天然杂交稻中汲取灵感经过多年研究探索出杂交水稻育种规律(由现象把握本质/规律),获得多项研究成果。
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
袁隆平院士一生追梦的过程,体现出人的意识活动有哪些特点?
综合探究五:
VS
袁院士的“禾下乘凉梦”
大跃进时的“亩产万斤梦”
思考:从意识的指导作用角度分析,哪个“梦”能照进现实?
意识的指导作用具有双重性:
正确的/错误的意识都能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
①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
②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意识的能动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注意:
1.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2.正确的/错误的意识都能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条件: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②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的;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是什么:
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为什么:
①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
②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判断:
正确意识是办事情的出发点( )
科学理论、方针政策是办事情的出发点( )
×
×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怎么做:
①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③两结合: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两反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如佛系、躺平)。
总结: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
1.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2.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
1.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2.在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3.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结: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
1.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关键词:
物质决定意识
根据(依据、依照、按照)……情况,针对……特点,根据……形势,从……实际出发,立足……基础提出xx计划、方案、战略;从……中总结教训、取得经验、修订法律、调整政策、调查研究。
意识能动作用
在……理论 、思想、方针、政策、精神的指导下,实施……战略、计划、方案;强调各种精神意识的重要性(如民族精神、创新意识、诚信意识、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态价值观)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