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课件(共28张PPT+2个内嵌视频)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课件(共28张PPT+2个内嵌视频)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黄河奔流处——真理的追寻与回响
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分议题一:黄河之水何处来——真理的客观性
思考:河流的源头是否因人类认知而改变?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黄河源的确定经历了从传说、猜测到科学实测的漫长过程。古代文献中,黄河源被描述为“积石山”“星宿海”甚至“塔里木河”,这些观点虽源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但受限于当时的认知水平和实践手段,未能触及本质。直到20世纪后,通过地质测量、水文分析和卫星遥感技术,科学家们才最终确认卡日曲为黄河正源。
2.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有不同的认识,但其中只有一种正确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关于黄河源的说法:
积石山( )
星宿海( )
塔里木河( )
卡日曲( )




注意:真理的内容和真理的检验标准都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总结
【原理】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方法论】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例:
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是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
真理不是权威的孩子,而是时间的孩子。
罗马教廷可以处死布鲁诺,但永远无法消灭“日心说”。
你信或者不信,真理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分议题二:九曲黄河十八弯——真理的条件性
思考:黄河治理还使用过哪些方法?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
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北宋“三易回河”的教训:宋仁宗至哲宗时期强行改道黄河(如六塔河、曹村、内黄口),因忽视河道自然规律(如河床淤积、泥沙沉积),导致三次决堤,淹没3000万亩良田,最终失败。这一策略在特定历史条件(如军事需求)下被视为“真理”,但违背客观规律而沦为谬误。
明代潘季驯“束水攻沙”的局限性:通过筑堤约束水流冲刷泥沙,短期内稳定河道,但长期加剧“地上悬河”风险(河床年均抬升10厘米),说明真理需在特定技术条件下成立。
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例如:黄河治理策略随时空条件变化而调整
古代治河策略:战国时期“障水筑堤”虽能短期防洪,但因忽视黄河泥沙淤积规律(年均入沙量达16亿吨),导致堤防频繁决口。例如,汉代“瓠子堵口”采用竹笼沉石法,短期内控制洪水,但未解决泥沙问题,最终仍溃决。
区域治理差异:上游注重水源涵养(如三江源保护区),中游强化水土保持(如淤地坝建设),下游加强防洪(如标准化堤防),体现了真理对具体地理条件的适应。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人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要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
例如:
北宋强行改道黄河导致“东流未成,北流已淤”,与现代调水调沙工程(如小浪底水库)的科学性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与水争地”的谬误,后者是“人水和谐”的真理。
谬误为真理发展提供反面教材。例如,元代贾鲁治河虽成功复故道15年,但过度依赖人工干预,最终仍因河床淤积失败,推动明代潘季驯提出“束水攻沙”的更科学策略。
4.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1)区别: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对客观对象错误的认识。
(2)联系: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如果超出某一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与谬误的
界限不容混淆
真理与谬误往往
是相伴而行的
例如:照搬别国经验可能会失败
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总结
【原理】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要正确对待错误。
例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成功,说明真理需结合具体国情与历史条件;常听老人言,也可能吃亏在眼前;‘早睡早起身体好’是普遍建议,但熬夜加班人群需灵活调整,真理需因人而异。
下图漫画蕴含的哲理是( )
A.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C.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D.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转化
【解析】选B。题干漫画表明,多跨一步,或许就会发生“是”与“非”的转化→这体现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B符合题意;漫画强调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是强调真理的客观性,A与题意不符;漫画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没有体现矛盾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C与题意不符;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而不是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转化,D说法错误。
B
练一练
分议题三:黄河入海流——真理的无限性
黄河下游频繁决口改道(如汉代瓠子决口、北宋“三易回河”)反映了人类对治黄规律的反复探索。古代以“堵”为主(如西汉贾让“三策”未被采纳),后尝试“疏”(明代潘季驯“束水攻沙”),但均因技术限制和规律认知不足而失败。
思考:黄河治理为何会出现“堵—疏—堵”循环?这反映了认识的什么特点??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原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1)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限制。(2)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从古代“以水攻沙”到现代“调水调沙”(如小浪底水库通过冲沙减淤),人类对黄河水沙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2020年黄河入海口泥沙量仅为1960年代的1/10,治理目标从防洪转向生态保护(如湿地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表明认识随实践发展持续扩展。
思考:为何现代治黄需兼顾防洪、生态、能源等多重目标?这说明认识具有什么特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无限变化的
认识的主体:人类---世代延续的
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
黄河治理经历了“堵—疏—综合治理”三个阶段:
堵:战国至汉代以筑堤为主,忽视泥沙问题;
疏:明代潘季驯提出“束水攻沙”,但加剧“地上悬河”;
综合治理:现代采用“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结合生态修复与科技监测,实现河道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思考:黄河治理从“堵”到“疏”再到“综合治理”的转变,如何体现认识的上升性?
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每次实践失败推动理论创新,认识在波浪式前进中逐步接近真理,体现上升性。
注意:(1)认识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2)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3)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4)不存在永恒真理、终极真理。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总结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详版:①认识具有反复性。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③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总结: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真理
含义
真理的特性:客观性;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对立又统一
认识的特点
反复性:原因+结论;
无限性:原因+结论;
上升性: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方法论
方法论
方法论
3、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4、认识不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1、真理是客观的,具有客观实在性。
6、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2、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完全不同。
5、真理具有反复性。
7、认识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8、存在终极真理、永恒真理。
课堂练习








1. 读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句时,小华觉得诗人写错了,应该深草才能没马蹄。后经查阅才明白诗人描写的是早春景象,“浅草”是刚生长出来的草,“才能”是刚刚好的意思。由此可见(  )
A.真理总是相对而言的
B.纠正谬误是获得真理的基础
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超越历史条件才能获得真理
C
2 . 2024年10月28日,我国科学研究团队在国产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平台上,成功实施了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量子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在利用量子算力解决复杂实际问题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未来,人类将能够制备出功能越来越强大的人造量子系统。这说明( )
①人类的科学实验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而言的
④不断获得新认识是科学研究的目的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A
3. 人民网发表文章指出,过去几年,中美关系历经跌宕起伏,但有一点从未改变,那就是中美只有合作才能够实现互利共赢,要充分认识中美关系互利共赢的本质。这一观点( )
①表明理性认识都依赖于感性认识
②证明了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③是对中美关系的正确的理性认识
④把握了中美关系变化的规律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4. 我国科学家团队在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本中,发现了一种富含水分子和铵的矿物晶体。这是首次在返回月壤中发现分子水,对于揭示复杂的月球火山脱气历史,探讨月球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理解月球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这说明实践具有( )
①主体差异性 ②客观真理性 ③社会历史性 ④主观能动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5. 针对美国不断炒作的所谓涉疆“种族灭绝”“强迫劳动”等谎言,2021年6月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谎言纵能喧嚣一时,也终究摆脱不了破产的结局。这是因为( )
A.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B.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才是真理
C.真理是客观与主观、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真理与谬误没有严格的界限
A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动画短片合集《中国奇谭》,火爆出圈,创作者以全新视角解读经典故事,想象力丰富,颇有东方美学色彩,在成年人群体中“圈粉”无数。但也有部分家长吐槽“这部动画片给自己孩子造成了不良影响”“这是拍给孩子看的吗?孩子看了绝对童年阴影”。
老少成宜是国产动画的理想化标准,现实中往往“众口难调”。抛开个体审美差异而言,造成评价割裂的因素首先是动画文化在我国还不是很普及,我们缺乏对动画文化的共识;其次,很多人认为动画片只是给小孩子看的,担心其中有恐怖元素或不良示范,但动画只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有些动画的受众并不是低幼人群,“教育价值”也非首要考虑因素。在动画选择方面,父母是第一“把关人”和“引导者”,应在观影时及时加以筛选和引导。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具有反复性的知识,分析观众对《中国奇谭》为何有不同的评价。
参考答案
【答案】①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这是造成人们对《中国奇谭》有不同评价的原因。
②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等因素的限制。个体的审美、对动画片受众的认识等主观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观点。
③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多变的,其本质的展现和暴露也有一个过程。动画文化在我国不是很普及是造成评价两极分化的原因,我们缺乏对动画文化的共识,对动画文化的正确认识也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