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诗词五首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6 诗词五首 课件

资源简介

(共103张PPT)
26 诗词五首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3课时
抢 答
第1课时
《答谢中书书》中表现作者情感和志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
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朱元思书》中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野望》中描绘恬静田园风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文字是作者情感的外露。重温这些经典名句,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作者在诗文中都表达出一种向往,即对远离官场、亲近自然的归隐生活,温馨淳朴、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田园诗的鼻祖——陶渊明,了解他笔下田园诗的特点和其寄寓诗中的精神追求。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他是田园诗派的鼻祖,其诗作主要表现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等。
作者简介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品读古诗
朗诵诗歌应注意节奏的连贯、语速的快慢、音调的高低、语气的强弱等,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小组评读等方式熟读古诗。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xuān
/
/
/
/
/
/
/
/
/
/
五言古诗,朗读时通常按“二三”式来停顿。
读准字音、节奏
/
/
/
/
/
/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提示:
(1)偶数句入韵,押“ɑn”韵。
(2)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
读出诗歌韵味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韵脚
起句要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要体现出得意感。
“何能尔”设问,“尔”代指前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心远地自偏”为全篇之骨,要读出自豪感,体现出诗人淡然而满足的精神状态。后三个字,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
朗读指导:
五、六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之状。?
七、八句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九、十两句重在写回归田园的乐趣,宜读出自得其乐的心情。结句最后三个字,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读懂诗词大意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诗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建造房舍,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尘世。
指世俗的交往。喧,吵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如此,这样。
诗意: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心里远离了尘世,自然就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偏远,偏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闲适淡泊的样子。
诗意: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悠闲自得,不经意间看见南山。
东边的篱笆。也指代菊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相伴。
山间的云气。
诗意: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愈发美好,鸟儿结伴而归。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清楚,心中已经领会,不必用语言表达。
傍晚。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读出诗歌画面
提示:要抓住“结庐”
“人境”“车马”“菊”
“南山”“山气”“飞鸟”
等意象,还原诗歌画面,并
细细品味它们所蕴含的情感,
理解诗人的心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诗歌的题目和内容之间存在什么问题?
诗里根本没写酒,但题目却叫“饮酒”,这是因为这首诗可能是陶渊明喝完酒之后写的。
破诗题,释疑解难
文人的体内有两种液体,一种是泪,一种是酒。泪酝酿为心中的诗情,酒挥洒出笔下的文字,于是诗歌便氤氲出了酒的醇香。《饮酒》这组古诗,为陶渊明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而实际上是诗人借“饮酒”的话题,表达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请同学们结合句式和关键词,思考诗歌的层次。
抓诗眼,厘清脉络
这首诗的关键词为“心远”,反映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功利之心的精神境界。开头四句为第一层:一、二句写诗人弃官归田后的生活状况。开篇设置悬念,引发人们对诗人身处闹市,内心却宁静淡然的思考。三、四句采用自问自答的设问句式,解开谜底。后六句为第二层:写诗人“心远”境界之下看到的自然美景和领悟到的人生真谛。
品读课文,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找出诗人“心远”的原因,思考诗人“心远”情怀的表现。?
寻原因,理解情感
原因:诗人的“心远”,实质上是诗人对“官场”世界的疏远。“车马喧”指世俗中的名利,诗人抛却了名利,心自然就“远”了。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住在深山。
表现: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一俯一仰的动作中,南山的美景一下子映入眼帘,表现了诗人的心与山的自然相遇,体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静一动,写南山暮景:在美好的黄昏中,飞鸟结伴返回山林。意境宁静恬淡,流露出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情。)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意”,即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忘言”写出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诗人体会到的田园生活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由此可以看出诗人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
菊花、南山、夕阳、飞鸟——这些优美、宁静、惬意的意象,组成了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景,使人心生向往,这也正是陶渊明的追求。诗中看似没有人的参与,却处处有人,人与自然相处和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陶渊明的志趣是如何形成的?
析根源,读懂心志
陶渊明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猛志逸四海,骞翮(hé)思远翥(zhù)”[《杂诗十二首》(其五)],有着非凡的理想抱负,但黑暗的现实让他失望,最终他选择了解印辞官,归隐田园。
资料袋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到任尚不足百日,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这个督邮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而归,否则便栽赃陷害。县吏对陶渊明说:“当束带迎之。”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说完,解印而去,辞职回乡。从此,躬耕陇亩,读书为文,不再做官。
从踌躇满志,到躬耕隐居,陶渊明经历了内心的挣扎。最终他选择了远离官场,回归自然,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饮酒(其五)
在人境
无车马喧
悠然
心远
和谐
忘我
板书设计
回顾学过的近体诗,明确近体诗的基本分类。
第2课时
绝句:《泊秦淮》《江南逢李龟年》《峨眉山月歌》
律诗:《次北固山下》《游山西村》《野望》
这两首诗中哪首是律诗?哪首是绝句?
绝句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律诗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sāo
zān
/
/
读准字音、节奏
/
/
/
/
/
/
重读
品读古诗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
/
/
/
/
/
/
停连:依节奏停顿,依意思或者感情连贯。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韵脚重读拖音
记叙
音调平缓
议论
音调沉郁

/
了解诗歌形式:
五言律诗,朗读节奏一般划分为“二三”和“二二一”式;绝句的节奏类似于律诗。律诗中颔联、颈联两联一般为对偶,形式整饬雅致,音韵华美;绝句对仗不严格。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两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读懂诗词大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国都,指长安。
破:残破,破败。
诗意:长安城已经沦陷,山河依然存在,春天的都城草木丛生。感伤时事,恨别家人,看到鲜花反而流泪,听到鸟啼反而心惊。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相当,值。
抓,挠。
稀疏。
简直。
一种别住发髻的长条状首饰。
诗意:战事接连数月,(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满头白发越抓越短,稀疏难绾,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语速宜慢,边读边体会诗歌呈现的画面,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态。
读出诗歌情味
“春望”是什么意思?
“春望”即春天所见。“春”点明了“望”的时间,“望”点明了人的行为。
品读《春望》
诗人都“望”到了什么呢?请发挥想象,简要概括。
远景:城郭破败
中景:荒草残木
近景:春花飞鸟
特写:稀疏白发
自读诗歌,找出诗人所见景物,体会诗人笔下的春的基调。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妙用“破”和“深”二字,写出春天的长安城因为战乱而呈现一派衰败之景——城池残破、乱草遍地,这一景象与昔日的繁华形成巨大反差,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和“鸟”是春天的象征,也是美好的象征。此时,诗人见花开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或者说,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由此可见诗人“感”“恨”——对国事的忧虑、对家人的思念之深。)
基调:忧国、伤时、念家。
借助注释,探究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凄凉的景象。
是安史之乱造成的灾难性后果。
资料袋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至代宗广德元年(763)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叛乱战争,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惨遭浩劫,可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面对安史之乱造成的灾难,诗人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联写望中所感,花鸟本为娱人之物,诗人见花开、听鸟鸣反而“溅泪”“惊心”,表达了感时伤世之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抵万金”极言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搔”字写出了诗人忧愁不堪的情状,“不胜簪”的细节写出了诗人头发变白而又稀疏的苍老之态,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阅读本诗,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圣”形象?
读出了一个愁绪满怀、悲苦忧伤的“诗圣”形象,读出了一个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诗圣”形象。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就是“诗圣”杜甫。
历史长河奔流,千年诗篇生辉。杜甫就是这样,忧国忧民的情怀已经融入了他的血液。他生活在苦难的谷底,但他的思想永在巍峨的峰巅!
春 望
所见:寄情于物
所感:触景生情
所盼:家书
形象:悲苦
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
板书设计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其为“杜樊川”。杜牧是宰相之孙,自视甚高,喜好谈兵,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十分自负,怀抱用世之心,却始终抑郁不得志。其作品多讽喻时政,有《樊川文集》传世。代表作有诗《泊秦淮》、文《阿房宫赋》等。
品读《赤壁》
作者简介
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于赤壁(今湖北武汉赤矶山,一说即今湖北赤壁市西北赤壁山)。后杜牧经过黄州(今湖北黄冈)赤鼻矶,有感于这些英雄的成败,于是借相同的地名作此诗,寄寓吊古之意,并抒写自己的感慨。
背景介绍
这是一首兴感之作,诗人感慨的起因是什么?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前朝遗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写兴感之由。诗人“自将磨洗”和“认”的动作,显示出他对这一前朝遗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索,一个立于江畔凭吊古迹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凭借前朝遗物,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倘若不是东风给予周瑜方便,赤壁之战的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大乔、小乔被关进铜雀台中了。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都有某种机遇,流露了诗人空有政治军事才能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抑郁。)
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试简要分析。
诗歌咏史怀古,含蓄蕴藉。特别是最后两句议论,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别出心裁,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慨,曲折地表达了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同时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应深刻警醒。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的基本点在于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选取的都是小的对象。
从写法上来讲: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从表达效果上来讲: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
资料袋
无情的战争给人们带来悲欢离合;而诗歌,是穿越千年依然至美的风景,是流传百代依然至纯的深情。愿我们执诗歌之手,与诗歌偕老。
赤壁
折戟 前朝
兴感之由
(借物)
以小见大
铜雀 二乔
议论感慨
(咏叹)
板书设计
阅读《雁门太守行》和《渔家傲》,分析两首诗歌的体裁特点。
第3课时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看似有律诗的形式,但它实质上是一首属于歌行体的诗。
歌行体
“行”指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由汉代乐府诗发展而来,通常用“歌”“行”命名,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可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富于变化。乐府诗歌中的《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歌颂东汉洛阳令王涣的政绩的诗。雁门,指雁门关,泛指西北边塞地区。诗人李贺直接借用此题写边塞战争,这与唐人好借用旧题写当下题材的创作之风有关。
文体知识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词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按字数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词牌规定了词的阕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即词有定句,句有定字。词牌规定了词的格式,所以创作词称“填词”,依调填词为“倚声”。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派别,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等。
文体知识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xié
/
读准字音、节奏
/
/
/
/
/
/
品读古诗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长音、
重读
/
/
朗读指导:
《雁门太守行》首句中的“黑”要拖长音,“压”“摧”要重读;第二句中“开”要重读,读出严阵以待的应敌状态;第五、六句要用颤音,读出战士赴战的悲壮之感;尾句“提携玉龙为君死”要读得激昂有力,读出报效朝廷的坚定决心。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jiē
/
/
/
/
/
/
/
/
/
/
/
/
yīn
màn
朗读指导:
朗读《渔家傲》时,重音的选择要特别注意,如“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中的“接”“连”“舞”等字要重读,以表现辽阔、壮美的气势。
读晓诗词形式:
古体诗:朗读节奏较为自由。
词:节奏灵活多变。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两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读懂诗词大意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 云 压 城 城 欲 摧,
甲 光 向 日 金 鳞 开。
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乐府曲名。
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诗意:
敌军攻城的气势猛烈,城墙仿佛将要坍塌。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军中号角。
胭脂,色深红。此句中“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
诗意: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诗意:
寒风卷动着红旗,驰援部队悄悄临近易水;浓霜湿透了鼓皮,鼓声沉沉,扬不起来。
抵达。
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意: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握宝剑甘愿为他血战到底。
指宝剑。
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银河流转,指天快亮了。星河,银河。
天帝居住的地方。
情意恳切。
翻卷如云的波涛。一说指如波涛翻滚的云。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意:水天相接,翻卷如云的波涛同晨雾连成一片,银河流转,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迷迷糊糊中)仿佛我的梦魂来到了天帝居住的地方,听到天帝在说话,情意恳切地问我回哪儿去。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回答。
叹息,慨叹。
同“漫”,空、徒然。
词意:我回答说, 路途遥远而天色已晚, 我学写诗空有惊人的诗句(,但毫无用处)。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意: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风啊,你不要停,把我的小船吹到海上仙山上去吧!
(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举,高飞。
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
朗读不能贪快,要注意语速,读出语气、语调的变化,边读边体味,尝试还原诗歌中呈现的画面,让自己融进意境。
读出诗歌情味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有“诗鬼”“鬼才”之称。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其诗多表现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现实也有所揭露和讽刺。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有《昌谷集》传世。
品读《雁门太守行》
写作背景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战争连连。据有关材料记载推测,本诗可能是写朝廷与藩镇之间的战争。
自读诗歌,探究问题: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共写了三个画面,分别是什么?
两军对峙图:白天,敌军云集而来,官军戒备森严。
惨烈交战图:从白天到黄昏,表现战争的惨烈。
夜袭易水图:午夜,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作者营造这些画面,意在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以热烈的礼赞,颂扬了将士们不屈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根据前几课所学,自读诗歌,分析诗歌采用的写作技法。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在修辞运用上,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把敌军比作“黑云”,把将士们在日光下反光的铠甲比作“金鳞”,“城欲摧”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以“黑云”“城欲摧”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以“金鳞开”表现我军严阵以待的气势。在色彩运用上,“黑云”使人联想到敌人的猖獗、军情的危急;“金鳞”是指铠甲闪亮如金色鳞片,一个“金”字表现出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诗人不从正面写战争的惨烈,只是用“角声满天”侧面写战争规模,用“凝夜紫”侧面写血流成河的场面,给人以悲壮之感。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引用战国时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含蓄地点出了诗作的主旨。
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请结合本诗举例说明。
本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等,不但鲜亮浓艳,而且跟黑色、秋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恰当地渲染了战争的悲壮气氛。
朗读最后两句诗,读出坚定、豪迈之情。
配乐,全班学生齐诵全诗。(注意抑扬顿挫,背出铿锵节奏美)
全班齐背诗歌。
雁门太守行
敌军压境
板书设计
战况惨烈
夸张、比喻
夜袭敌人
听觉、视觉
誓死杀敌,报效朝廷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人,宋代词人,婉约词派代表。其词以南渡为界,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慨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语言清丽,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代表作有《声声慢》《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等。
品读《渔家傲》
作者简介
这首词大约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是记梦之作。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左右,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等,都与这段生活经历有关。
写作背景
上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梦中所见景象。“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等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似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一个“归”字,好像她原来是从天上宫阙来到人间,经历了千辛万苦后又回到天帝身旁。不仅回到“帝所”,还听到天帝情意恳切的问话,自然引出下片的回答。
下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下片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感叹自己空有才华却遭逢不幸,表达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上句是对天帝的回答,一个“嗟”字,生动地传达出词人对日暮途远的叹息。下句写词人感慨自己空有才华却于世事无补,一个“谩”字,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人希望自己像大鹏一样高飞远走,到海上仙山去。传达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本词和《赤壁》都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认识,二者有什么不同?
杜牧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皆有某种机遇,曲折地表达自己空有抱负而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本词是词人借梦中与天帝对话,表达对自己空有才华却屡遭不幸,甚至连个人的安定幸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
本词被评论家赞誉“无一毫粉钗气”,请同学们结合词中写景的语句,简析本词意境和风格上的特色。
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等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展现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下片的“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三句虚实结合,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词作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梦幻与生活、想象与现实融为一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构成意境壮阔、格调雄奇的意境,带有气魄雄壮的豪放词风。
词人苦于现实却无处诉说,只好借梦境、神话、想象,含蓄地表达对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不顾民众苦痛而苟安江南的不满,对没有战乱、离散和痛苦的幸福生活的向往。那个感喟“江山留与后人愁”的李清照,若今天仍在,见到这安定繁荣的景象,定然会“沉醉不知归路”的。
渔家傲
梦中所见
(想象)
魂归帝所
(归宿)
殷勤垂问
(慈祥)
回答天帝
(现实)
归去三山
(追求)
记梦
向往自由
追求美好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